03.03 如果袁紹戰勝曹操,後來的漢末歷史會如何演變,還會有“三國”嗎?

遠海鐘聲


191年至196年期間,袁紹逐漸發展成為最大的一支諸侯勢力,佔據了北方四州之地,兵精糧足。

在此期間,曹操則在徐州、兗州一帶來回作戰,地盤有限,且多殘破。有一段時間,曹操地盤被呂布佔了,糧食也沒有了,袁紹得了冀州,又得了幷州,風頭正盛,就寫信邀請舊時好友曹操把家人都送到安陽當人質,要曹操依附於他。曹操真的動了心思,幸好被屬下說服了,沒有這麼做。可見,曹操當時窮困已極了。


(曹丞相創業期也曾失敗過)

曹操在196年做了一件事,迎漢獻帝至許,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佔領了政治的制高點。袁紹加緊拓地練兵,在200年,撿拔10萬精兵,戰馬萬匹,往攻曹操,是為官渡之戰。

由於袁紹擴張太快,帳下兵員雖多,卻派系林立。袁紹本人又優柔寡斷,所以內部之間,文臣武將內訌不斷,袁紹本人也只是勉強壓制,這些文臣武將並不是全部心向袁紹,比如許攸就因微故而夜投曹操。

但是袁紹畢竟與曹操實力懸殊,官渡一戰,曹操贏得也是兇險異常,曹操自己都直接帶隊衝鋒了。袁紹如果能戰勝曹操,曹操實力湮滅,袁紹進而攻佔兗州、徐州、南陽,控制許都朝廷。此時的袁紹已經看到曹操控制朝廷的好處,必然會行廢立之事,如董卓故事。


(實力強勁的袁紹團隊)

袁紹帳下的文臣武將,有了朝廷的背書,都可以加官晉爵,對袁紹的忠誠度大大提高,而且袁紹用漢朝的名義招攬人才,勢力更是首屈一指。

此時的各種諸侯勢力,如江東孫策剛剛被刺,江東一團亂麻。劉表已佔荊州,胸無大志。劉備依附於劉表,難有作為。劉璋太遠,且內部不穩,張魯、趙韙都有異志。關中一帶,經過軍閥混戰後,殘破不堪,馬超等人還沒有決出來。淮南袁術志大才疏,不用考慮。

此時,袁紹的勢力比起當年的董卓來要強大的多,而諸侯們要衰弱的多。袁紹統一中國會成為大勢所趨,一兩次戰敗已經不能動搖袁紹的勢力的基本盤了。

袁紹在收降袁術後,集袁氏人望於一身,天下英才都歸袁紹。三國形成的背景因素,如勢均力敵的敵對勢力,在此時並不能出現,袁紹具備碾壓級優勢。

成功者會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袁紹勢力發展,會讓袁紹集團形成強大的磁場,各地會紛紛請降。天下會實現一次不流血的改朝換代,東漢末年慘烈的人間動亂就有望可以避免。在中國的朝代史中,會記著一筆:公元200年,太祖武皇帝(指袁紹)戰於官渡,所獲甚多。210年,受漢禪讓,袁氏建國。



(袁紹非庸才)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袁紹本人能力不錯的基礎上的,實際上,袁紹能夠以一個渤海郡,短短時間就擁有四州之地,可見其人能力非常不錯。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袁紹今日的形象也難免不受成王敗寇的影響。


而知而行的歷史


袁紹字本初出身在名門望族,其祖上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其因此也有四世三公之稱!



歷史上袁紹敗於曹操,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了決戰,最終曹操以少勝多擊敗了袁紹!但假設袁紹戰勝了曹操,還會有後期的三分天下嗎?我認為有可能還會三分天下,還有可能多分天下!

其一,袁紹戰勝了曹操那就代表袁紹做了北方的主人,但以袁紹的性格,以及手下的眾人不能同仇敵愾,以及自己的優柔寡斷即使手上有好牌也會被自己打爛!

其二,袁紹此時年近中旬,然而自己卻放任自己的兒子擁兵自重廢長立幼,以後也定會互相殘殺!北方肯定動亂,此時天下大勢定會改變!

其三,袁紹如果打贏了曹操,也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也會揮師南下!曹操的雄才膽略,以及立急功心切不能統一天下,而以袁紹的性格我認為更難實現!


總之,袁紹如果戰勝了曹操,還是有可能演變成“三國”!


逆水裡的魚


又是一個歷史架空問題,大家都喜歡這麼玩了麼?好吧!那好姑且假設袁紹僥倖勝了吧!那麼我們就來分析分析勝了之後漢末歷史如何演變!

一個人的事業與他的能力是成正比的,要想達到某種高度,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與之相匹配,否則只能是害人害己!除了能力之外,心性也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有作為的一點重要原因。如果袁紹真的有這些條件,那麼他戰勝曹操之後,成為三國中的一方也不是不可能。

那麼袁紹在這兩點上表現如何呢?


一 能力方面

審時度勢,內政能力以及知人善任這三點應該是一個政治家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顯然,袁紹並沒有具備這些能力。


沮授曾向其主張迎漢獻帝,挾天子以號令天下,但袁紹並沒有採納,從而錯失良機。袁紹這種不能採納正確意見的毛病,更是直接導致了他在官渡的失利。毫無政治遠見以及有人才而不能用的問題一直伴隨著袁紹,所以即便他僥倖勝了,也難免會在下一次戰爭中失敗!


那麼袁紹的內政能力如何呢?也是一團糟,史書中有載,他統領冀州“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除此之外治中審配的家族,竟然出現了藏匿罪犯的情況。如此混亂的內政,如何能讓百姓親付,又如何能兵甲強盛!


二 心性方面

需要說明,這裡談的是心性不是品性。有關袁紹的心性如何,我們可以從《後漢書·袁紹傳》中找到答案,書中記載:“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對部下“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這種評價已經不用我再多說什麼了,這種水平又如何能成大事!


結合上述兩點,答案已經不言而喻了。即便袁紹能贏了官渡之戰,那麼他也難保下次在”民渡之戰”中失敗!退一步講,以他的內政能力又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呢?所以袁紹被別人所滅只是時間早晚的事,即便沒有曹操,劉備或者孫權也都有可能!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哦!


歷史文齋


這個問題有意思,三國迷們的想象力也是豐富,我的答案是袁紹如果戰勝曹操,不會有三國了,北方袁紹最終被南方孫權橫掃,這也將是第一次南方統一北方。下面就逐個分析一下。

就算袁紹打敗曹操也不能迅速南下

袁紹打敗曹操後還會面臨北方烏桓和遼東公孫度的騷擾,西北又有馬騰、韓隧,依他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冒險南下攻打劉表的。他這個人決定一向是慢半拍。等反應過來時估計孫權已經佔有大半個荊州了。袁紹雖然不是一般的地方軍閥,實力也佔優勢,但多謀少斷,終將喪失統一天下的大業。

就算袁紹南下,他也不會輕易打敗孫權,曹操都被孫權打敗了,他袁紹有何本事打敗孫權,要說三國裡誰是守江山的NO.1,那非孫權莫屬。袁紹比孫權大的多,他死後,他的兒子還是會內訌,孫權會藉機北伐,一統天下。


孫權抓住時機,平劉表,掃劉璋,佔據南方與袁紹對峙

此時孫策已經被刺身亡,孫權繼承其兄基業,肯定不會像袁紹那樣猶猶豫豫。當曹操與袁紹官渡對峙時孫策就計劃偷襲許都,孫權肯定也知道此事 ,就算孫權一時難以行動,他也肯定會借曹操戰敗之際先平劉表。孫家與劉表是世仇,孫權肯定不會放棄荊州這塊兒肥肉。劉表身亡,其子不足以抵禦孫權,最終孫權將輕易佔據荊州。

佔據荊州後,孫權肯定不會與袁紹硬拼,逆流而上,佔據西川。最早孫權就有吞併益州的想法,只是隔著荊州,不便下手。孫權會輕易佔據益州,然後與袁紹對峙。憑藉年齡優勢孫權會耗死袁紹,等待袁氏內亂,藉機北伐,統一天下。


劉備繼續流浪 ,最終只能討飯吃

最苦的要屬劉備,被曹操追著打,曹操死了,他也好不了多少。官渡之戰時,劉備被袁紹派去汝南騷擾曹操。估計袁紹獲勝後會提防他,不會重用他。

劉備不是甘居人下之人,此時他可能會投靠劉表,但劉表將被孫權打敗,劉備就根本沒有機會佔據荊州,更別說去益州。以劉備當時的實力,根本無法與孫權對抗,在荊州沒有立足之地何談去益州。觀劉備以往的處事風格,打不過就會跑,這時他只能往北跑,去找袁紹。最後孫權統一天下,估計劉備會去打游擊,勝算以無可能。

至於劉璋、張魯、馬騰等人,都將是孫權統一戰爭中的小流星,微不足道,轉瞬即逝。


聽濤軒書法


如果袁紹打敗曹操,袁紹多半會稱帝,並且很可能統一全國。

為什麼呢?因為袁紹代表著當時大士族的普遍利益。

曹操拿下鄴城之後,還曾經出現了當地人懷念袁紹恩情的事情,這些因為袁紹在他的四州,對士族來說是相當寬鬆的。他跟士族的關係絕對要超過曹操。

這當然跟袁紹本身是士家大族有關,他們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他出來創業,韓馥直接把地盤讓給了他。士族名士一開始都投奔的袁紹,比如許攸,郭嘉這些人,一開始投的都是袁紹,而非曹操。

那在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之後,起獲了大量跟袁紹私通的信件,說明,曹操陣營的人也做了兩手準備,準備一旦有變,就投靠袁紹的。

袁紹的聲望自然遠在曹操之上,他如果勝了。北方平定,搞不好,人家忙著稱帝,對南方的孫氏會採取招撫,而不是直接進攻。赤壁之敗也可以避免了。

那袁紹為什麼敗了呢?其實不是人心之敗,而是軍事失敗,大家總講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沒錯,但其實,人心也需要軍事力量去控制的,曹操能得人心嗎?能,但並不比袁紹強,一個例子,殺邊讓,陳宮反,屠徐州,天下惡。曹操怎麼可能得天下的人心,他其實就是能力太強,靠著強大的軍事能力控制了一切。

靠威權,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就是天下諸侯基本沒有投降的,他必須靠自己的軍事能力,靠自己的威權,一個個把人家打服,沒有一個人是他不亮拳頭,人家就服他的。馬超反了,孫權最終關頭,還是決定跟他拼了,荊州是降了,但只降了一半,另一半跟著劉備還是反了。

所以,曹操喊著要以暴制暴,以戰爭帶來和平,但事實上,他的這個理念並沒有得到天下人的認同。這也是他最終沒成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現在,曹粉太多,不僅僅恢復了英雄的待遇,差點要封聖了,這可能也是一種矯枉過正吧。

而袁紹,一個失敗的英雄,成王敗寇,他一失敗,別人就忘了,他曾經也是意氣豐發的俠氣之人。曹操刺董這樣的事有人信,袁紹拱刀辭董的事就沒人記得的。


腦洞歷史觀


要想開腦洞,就要了解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時的袁紹看上去是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諸侯。



但是曹操的兵力或者說實力並沒有差太多,至少兩人在官渡可是對峙了半年多。

這半年裡,兩人有來有往,互有勝負,直到曹操糧草不足,才被迫決戰。

成王敗寇,歷代皆是。

如果袁紹真的有歷史上那麼差勁,怎麼可能在官渡之戰以後還堅持了八年。

我覺得袁紹最大的問題就是內部大而臃,派系太多太雜,袁紹只能勉強壓制。


歷史上認為袁紹讓兒子各領一州,是一個混招。可如果你深入袁紹集團內部,你就會發現,魚龍混雜,尾大不掉。

地盤擴張的太快,派系太多,大家都不是很心服,當然只能信兒子了。

反觀曹操,身邊的大將大都是本家,內部的矛盾很少,不至於束縛到自己。

想想袁紹那個束縛,就好像是老蔣,各種見死不救的現象太常見了。

袁紹的內部謀士派系主要有三類。

1、門生故吏

袁家四世三公,由於宣傳力度相當高,所以這個地球人都知道。

世家大族,絕對缺不了門生故吏。

2、河北名士

由於袁紹禮賢下士,所以一批河北名士爭相歸附。紹客逢紀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3、收復的謀士

如沮授、田豐、審配都是敵方的謀士,被袁紹收復來的。

這只是謀士的集團,而武將、地方的勢力錯綜複雜,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了袁紹的精力。

有依附長子袁譚的派系,有依附幼子袁尚的派系,還有中立派,比如沮授田豐等。

現在已經說清楚袁紹的情況,那麼意淫開始。

如果袁紹打敗了曹操,很有可能會將曹操趕盡殺絕,快速的擴充。

可是內部問題很變得更加尖銳,如果袁紹選擇刮骨療傷,分寸就尤為重要。刮的好,就是鳳凰涅槃,刮的力道差了,就可能全盤皆崩。

說實話,從沮授田豐的很多良策奇謀可以看出,他們至少有能力幫助袁紹度過這個時期。


但袁紹很可能不聽,因為如果他聽的話,官渡就真的可能勝了。

所以,袁紹雖然不會像歷史上那麼差勁,但是悲劇結尾改變的可能性並不大。


幾葦渡當年


袁紹是不可能打敗曹操的,而打敗袁紹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紹本身!如果袁紹能僥倖打敗曹操一次,那就是曹操延長了滅袁紹的時間,而劉備跟孫權今繼續在南方打仗,劉璋偏安西蜀。

袁紹在掌政時間,延續的是漢權政治!基本上從法令到各種行政都是採用漢朝的治政方式。倒不能說漢朝的政治不行,主要是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漢朝本身就是因為政治不行才導致的民反不斷。袁紹繼續用漢朝的統治方式完全就是穿新鞋走老路,早晚崩塌。

但是曹操就不同了!曹操對行政方式進行了改革,曹操採用的法令其實是古代戰國時秦國的耕戰方略。曹操吸收流民,並把他們編成軍戶,發放錢糧土地,讓他們去生產,生產所得由政府統一高價收購。而不願意生產的可以當兵,當兵還給糧餉。這促進了國家經濟,解決了軍糧問題,解決了兵源的問題,還解決了地方治安問題!這就是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的主因!

比如,官渡之戰!袁紹是靠傳統的徵兵徵糧去集結部隊跟糧草;曹操是募兵買糧集結部隊的。所以,曹軍戰鬥力比袁軍強得多,因為軍心士氣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曹操買糧百姓有收入,抗戰積極性就強,所以曹軍在最缺糧的時候士兵依然沒有譁變;袁紹徵糧百姓怨聲載道,基本反對打仗,一見糧草被燒跑得比兔子還快。


優己


即便如此,袁紹依舊無法渡過長江。

南方還是有抵抗能力。


四川達州



劉建兵145263287


袁紹戰勝曹操,仍然會有“三國”。或者這麼說,誰掌握漢獻帝的朝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央能否號令地方?

東漢滅亡於黃巾之亂,這只是直接原因,根源在於漢桓帝、漢靈帝。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在他看來,漢靈帝時期,東漢政府早就病入膏肓了,這是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公論。漢靈帝原本是個地方公侯,比較窮,即位後,賣官鬻爵、大肆斂財。他讓太監執掌朝政,搞得天下民不聊生,民亂四起。

黃巾雖然人多,戰鬥力卻很差,打不過地方上的刺史、郡守們。但是,因為東漢政府中央軍比較少,黃巾到處作亂,中央軍忙不過來,朝廷只好允許地方諸侯募兵,而在此之前,地方政府是沒有兵的。也就是說,在平黃巾的過程中,開始有了軍閥。

官渡之戰時期,孫策已經在江東站穩腳跟,實力雄厚;荊州劉表擁兵十餘萬;益州劉璋、馬超、韓遂等人,也都是實力派。所以,無論是曹操還是袁紹,不管誰贏得官渡之戰,都不好收拾地方實力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