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導讀

有個人一生省吃儉用,甚至舉家借債瘋狂買古董,而且他不是為了靠倒賣古董發家致富,只是把耗盡畢生心血而蒐集到的流散於海內外的6200多件珍貴文物,全部無償地奉獻給國家。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楊銓

他就是香港著名文物鑑藏家——楊銓先生。

從船塢小夥計到愛國大藏家

1898年,楊銓出生於廣東鶴山,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不久,便背井離鄉獨自到香港打拼。在楊銓16歲那年,也來到了香港,跟隨父親在一位愛好收藏的英國人開辦的太古船塢工作當夥計,經常代父送件到英國人上司家裡。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元 青花折枝菊三足爐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品

這位英國人尤為喜愛收集中國古代文物,古玩、字畫、陶瓷、雕塑、碑帖以及富有天然畫意的大理石等。都是他所鍾愛和悉心搜求的,那個時候楊銓常常手裡拿著英國上司給的錢,在送件之餘到各處尋找中國古董。

在接觸文物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興趣,並有了一定的鑑賞能力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清 翡翠螭紋帶鉤

那時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人,頻繁出入於香港、澳門,及中國內地古玩店,打探各種行情。

楊銓就像著了迷似的收購各種文物,有“慧眼識珠”買到好東西的時候,也有“馬失前蹄”上當受騙的時候,但慶幸的是,他通過逐漸總結經驗教訓,在提高文物鑑賞能力的同時,也認識到了祖國珍貴的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的財富、光榮與驕傲。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五代 越窯五管瓶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品

於是,他在為英國老闆蒐羅古董的過程中,開始有意識地把其中一些精品留下來,做為自己的私人收藏,而把價值一般的交出去,經過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

楊銓費盡心思收集到的珍貴藏品,正如涓涓細流匯入江河,越來越多。他住處的床下、桌上,到處都堆滿了古物

收購《文成公主降番圖》的曲折故事

20世紀初期的香港是內地文物、古董流向海外的重要集散地,帝國主義不斷掠奪中國財富、盜竊中國文物的行為深深刺痛了楊銓。

不忍祖國的藝術精華流失海外,於是他下定決心儘自己的微薄力量,拯救祖國的文化遺產。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五代貫休 羅漢圖

人們一定會奇怪,楊銓既非官僚商賈,也非豪門望族,哪裡來的財力去收集價值高昂的文物?

其實,這都緣於他長期,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的清貧生活,在這樣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仍然千方百計盡力而為,不遺餘力。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文成公主降番圖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民不聊生,物價飛漲,貨幣貶值。許多文物收藏家為了維持自身生計,不得不將所藏寶貝設攤賤賣,一次偶然的機會,楊銓在街頭古董攤上,看到一位老漢正在售賣一幅古畫,仔細欣賞後發現是唐代大畫家閻立德(閻立本的兄長)所作的《文成公主降番圖》真跡。

對這一幅稀世奇珍,老漢要價甚高,而且必須以當時最通行的“日本軍票”交易。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清 翡翠紅寶石手串

正在楊銓因為無法湊足款項一籌莫展之際,突然走來兩個問價的日本人,楊拴擔心這一國寶落入日本人手裡,趕忙一口應允老漢開出的條件,並且約定第二天成交。

當天回家之後,楊銓四處向親友借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湊齊這筆款,把這幅珍貴的古畫搶買回來。

毀家舉債,救國寶於水火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南宋劉松年 《蜀道圖》

這一消息傳開之後,大批藏家紛紛上門向楊銓出售自己的藏品。比如當時有名的大收藏家黃詠零將自己收藏的一張唐朝畫家戴嵩的《春陂牧牛圖》出讓給楊銓。

還有一位姓許的古董商,帶著南宋著名山水畫大家劉松年的《蜀道圖》。此畫當時已很殘破,楊銓心裡拿不定主意,經過細心鑑別確認它是劉松年的真跡後,楊銓當即照價把它搶買回來。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南宋 黑褐彩臥童枕

其實,除了在國內搜求文物,楊銓還在國外救國寶於水火之中,別人運出去的,在報章上刊登的,還有從朋友處打聽到的,他都想盡辦法趕緊把它們搶買回來。

楊銓正如一道無形的海關,把外流出境的珍貴古董字畫等文物,紛紛截留、收藏起來。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吳道子《地獄變相圖》局部

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楊栓從外國人手中買回了幾乎成為孤本的吳道子的《白描地獄變相圖》。這幅畫原本藏於圓明園內,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被德國軍人掠去。後來,德國一家出版公司把它影印成冊,其中一本送給了當時的駐德中國大使程天放,程天放把它送回國藏於北京圖書館,德國該公司的印刷廠廠長則帶了一本到倫敦,準備作推銷的樣品。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戰國五山鏡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品

誰料不久之後歐戰爆發,聯軍轟炸柏林,這間印刷廠的原件及印好的畫冊毀於戰火,德國廠長把手中僅有的一冊視為孤本。

在倫敦泰晤士報上登廣告要價300英鎊求售,楊銓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二話不說,馬上將款項給廠長電匯過去,把這冊價值不可估量的孤本搶購了回來。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清 翡翠蓋碗

除此之外,還有晚唐花鳥畫代表畫家滕昌裕的傑作《雷岸雙鵝圖》、戴嵩的《柳陰歸牧》及《渡水中圖》、北宋崔白的《雪雁圖》等名畫,都是楊銓從外國人或古董商人的手裡,不計得失、不遺餘力搶買回來的。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然而,由於長期大量搶購文物,楊銓的生活卻發生了困難,拮据到甚至不得不變賣家產的地步。他在廣州西關陶陶居旁邊,怡慶裡12號所蓋的樓房,抗戰淪陷時存放在那裡的古物全部被人偷去。房產也只能用來抵押還債。

當時他居住的房屋、堆放文物的倉庫,幾乎都是租賃的,可見楊銓除了收藏的大批文物之外,簡直是家徒四壁。

放棄成為億萬富翁,化私為公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北宋 龍泉窯黃釉佛像壺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品

楊銓雖然歷經數十年的心血,將數千件文物一一收購回來,但並不是放在倉庫裡就萬事大吉,還要有一系列的整理、研究、保藏。

他在虛心向別人學習的同時,自己也結合藏品實物與圖書資料深入鑽研,他的6000多件文物,每件都記錄有年代鑑定,作者真偽考證。

藝術歷史價值,尺寸規格大小,以及文物損壞完殘程度的描述,可見楊銓為此付出了多少勞動與心血。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北宋 登封窯白釉珍珠地四耳壺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品

40年代的時候,有一位國民黨政府要員曾親自登門拜訪,他對楊銓的藏品垂涎已久,以豐厚利祿“說服”楊銓將這批珍寶“充公”,但楊銓毫不懼怕由此引起的後果,當即一口回絕。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民國 粉彩繪菊紋“洪憲御製”款瓶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品

50年代初期,楊銓收藏的文物曾多次在香港等地展出,有專家在參觀了楊銓的文物藏品後禁不住發出感慨:這些文物如果拿到國際市場上去拍賣,他一定會立刻成為家資億萬的超級富翁。

英國一個著名的博物館願出3000萬英鎊,請他出讓部分陶瓷藏品,一些古董商、收藏家也聞風而至,紛紛出高價請他轉讓文物,而楊銓卻絲毫不為金錢厚利所動,全部予以謝絕。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文化部授予楊銓的獎狀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

1958年,原廣州美術館剛成立開放不久,藏品短缺,當時任廣州市市長的朱光,從朋友處得知楊銓收藏文物的事蹟,便委託他們請任真漢向楊銓,商借一批古字畫給當時的廣州美術館展出,聲明展覽結束後保證送回香港,楊銓二話不說就同意了,並委託任真漢扶送200多件字畫回廣州展出。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朱光

1959年,畫展結束,借展的字畫即將裝箱運回香港時,楊銓寫信給朱光表示:,借展的字畫不要送回香港了,他還有文物送回給祖國。不久後,楊銓第一批捐獻文物運抵廣州。

1960年春,楊銓第二批捐獻文物也到了,並附上給朱光的一封長信:“願將家藏文物全部無條件分批捐獻給祖國,供廣大群眾共賞。”

從此每年分一、二批,每次數十箱,捐獻文物運回廣州。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廣州藝術博物院(原廣州美術館)

到1964年,楊銓的文物捐獻工作基本結束,總共運回文物8批,5542件(套),其中陶瓷3390件(套),銅器231件,玉器184件,翡翠玉雕244件,木雕26件,古墨620件,書畫296件和一批文物圖書資料。

楊銓捐獻文物數量之大、品類之多,在當時全國尚屬首例。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楊銓銅像

楊銓為了國家珍貴文物不致四散流失,足足耗費了整整一生的心血。

郭沫若生前曾熱情題詞讚揚他:“以四十年間的蒐集,捐獻國家。像這種愛國主義的無私精神,十分可貴,值得我們頌揚和學習。”

生活在“金錢萬能”的香港,卻能如此無償、大規模地,捐獻自己一生收藏的珍品,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愛國精神!

英國出3000萬英鎊買他的收藏,他不要,捐給國家只得文化部的獎狀

如今的廣東民間工藝館,就像一個奇幻的藝術世界,尤其是楊銓捐贈的3000多件陶瓷器物,名傳遐邇,愈顯精粹都是傳世珍品。

瓷器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與智慧結晶,現今也愈加收到廣大藏家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