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會不會謀反篡位?

逆風解語


如果太子朱標沒死,借朱棣一百個膽,他也不敢造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朱標的皇位名正言順

朱標是朱元璋根正苗紅的嫡長子,是馬皇后為朱元璋生的第一個兒子,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傳統,朱標是最有資格繼承朱元璋皇位的人。此時的朱棣拿什麼名義去造反?朱標的皇位名正言順,反之,朱棣造反則是名不正言不順。

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首先,如果朱標沒死,而朱棣造反的話,朱棣在輿論上就已經輸了,他是得不到人心的。這個時候請問朱棣如何的去籠絡人心?如何的聚集人才?跟著他造反的人又有多少?


朱標手下的猛將多

現在史學界常常有一種觀點,那就是朱元璋在晚年大肆的屠戮功臣,是因為朱標已經死了,而孫子朱允炆過於年幼和稚嫩,朱元璋擔心他駕馭不了能臣武將,所以才大肆的屠戮。如果朱標不死,像徐達,藍玉等猛將,朱元璋估計也不會屠戮。

而朱標很小的時候就常常和徐達這些猛將們混在一起,藍玉更是朱標的舅父,所以儘管朱標在這些猛將中的威望沒有朱元璋高,但是肯定比朱棣高,還是可以駕馭他們的。而朱棣雖然軍事才能也很突出,但是比起這些猛將而言,就是小兒科了,一旦開戰,朱棣就只有被虐殺的份兒,朱棣自己也會掂量的。


朱標的能力也很優秀

朱標除了是嫡長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他自己本身的能力也非常的優秀。在朱元璋還沒有稱帝之前,朱元璋去前方打仗,後方基本都是留給朱標來打理。就算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朱標也常常為朱元璋監國,治國理政,能力突出。

朱標不僅能力突出,他本人也十分的仁愛寬厚,有許多的能臣猛將和其他皇子頂撞過朱元璋,搞得朱元璋非常生氣,要處罰他們,但是都被朱標給解救了下來,因此很多人都非常的感激他,朱標也因此深得人心,威望很高。朱標能力優秀威望高,朱棣是絕對不敢反的,對於自己的這位大哥,朱棣還是比較尊敬和忌憚的。


我的結語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基本上一生就只能做一個鎮守邊關的王爺,為大明朝奉獻自己的一生。然而,命運喜歡給人驚喜,大哥死了,侄子又菜,自己也是老朱的子孫,為什麼不去搶呢?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相互交流。


史話漫漫


如果朱標順利繼承皇位的話,朱棣還會造反嗎?當然是一個字兒:朱棣絕對不敢造反!


(朱標)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在朱元璋稱吳王以來,朱標便作為繼承人來培養的。

登上皇位以後便馬上把朱標立為皇太子。

一直以來,朱標兢兢業業輔助國政,朱標會是一個守成之君,也會是一個仁厚之君,更會使大明在他的手中更上一個臺階。

可惜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時間也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他自己也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在朱標病逝以後,朱元璋這一個勤政的皇帝居然撤朝多日,年邁的皇帝傷心欲絕,望著死去的兒子,多日不理朝政。

這不僅對一個皇帝來說是一件傷心的事情。一個年老的父親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兒子,最心愛的長子內心是多麼的傷痛欲絕。

至此以後,朱元璋開始把孫兒朱允炆作為繼承人來培養。並且清理朝臣,並且為孫子的繼位開始鋪路。


也正是因為此事,在朱棣清君側的名義進攻南京的時候,朱允炆手下沒有那麼多的良將可用,讓自己的叔叔奪去了帝位。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絕對會老老實實的做他的燕王。無論南京城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他都不敢造反篡位。



因為朱標的繼位順理成章。他是老皇帝的愛子,是眾大臣當中最佳的人君之選。

同時朱標也是中兄弟心中的好大哥,也是百姓心中仁厚的太子。他的繼位會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朱標活著的時候,眾大臣便對他連連稱道,在繼位以後,相信所有的人都會鼎力支持。

那些在外地的藩王們,除了替大明天下鎮守邊疆以外,對這位新皇帝俯首稱臣了。

如果朱標繼位,朱棣絕對不敢造反。

或者是,在朱允炆和朱棣的戰爭開始之初,朱允炆能夠果斷一點,或許大明朝又是另一番景象。


觀復一鑑


都說朱元璋濫殺功臣,其實都是被逼無奈,朱標死後,朱元璋害怕朱允炆壓不住這些能征善戰的大將

看看朱元璋為朱標安排的班底,徐達,常遇春,岳父藍玉等

朱元璋還在的時候就經常安排朱標監國,朱標為人慈善,朱元璋經常處罰其他幾個兒子每次都是朱標替他們擋

朱元璋在的時候已經幾乎把不擁護朱標的人全部殺了,朱標曾經對朱元璋說少殺人,朱元璋給了他一把荊棘,對他說好不好拿,我現在是給你把荊棘的刺都拔光交給你

當時朱元璋在南方還安排了一支近三十萬人的沐家軍,而朱元璋其他兒子都被封封出去,可以說這些兒子對朱標也是很敬仰

朝中大臣也都把朱標當做心目中的接班人

可以說如果朱標在,以他為人不會進行削蕃,而且就算削蕃朱棣面對藍玉,常遇春,徐達也不敢反,就算造反,估計也沒人響應,而且朱棣在面對朱允炆時,不是朱允炆的嚴令沒人敢傷害朱棣,朱棣到不了南京就早死了,更何況朱標在,怎麼樣也不會愚蠢到朱允炆那樣


文藝界老司機


不會,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為什麼朱棣會造反。

一、朱棣本身已經貴為王爺了,要權有權要錢有錢什麼都不缺。促使他造反的首要因素絕不是這些物質生活,而是他的內心。

二、侄子朱允文文弱,自己又是能文能武,所以他內心至少是瞧不上這位侄子的,但是覬覦之心還不太明顯。

三、促使他造反的導火線就是侄子的削藩政策,且自己兄弟下場還挺慘,自己為藩王中的佼佼者,下場絕對好不到哪裡去。加上他確實看不起這位侄子,直接引爆他內心對皇位的看法。

所以如果是朱標的話,他也會削藩,但是他的手段肯定是要高出朱允文的。而且朱標自小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各種場面都見過。不說朱標的能力如何,朱標的人品是深受文武大臣擁戴的,這時候朱元璋不會對這些開國元勳大開殺戒,這批人團結在朱標的身邊,即便朱棣有異心,這局面也是可控的。

而且長兄為父,朱標在朱棣內心的地位恐怕也是不低的,甚至對這位哥哥他是敬畏的。

朱標的仁厚使得他也不會對自己這些藩王兄弟太過分,所以朱棣絕不會造反


青煙初見


朱標生於1355年,正值朱元璋創業的初期,當時朱元璋正在領軍攻打集慶(今南京)。老來(28歲,在那個朝代算年紀大了)得子的朱元璋特別高興。由於是嫡長子,朱元璋對朱標疼愛有加,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時就將其立為世子,還請來了名儒宋濂來教導他。明朝剛成立,就立朱標為太子,確立他為接班人。沒有想到的是朱標卻先朱元璋一步去世。

朱標畫像

歷史沒有假如,但是這篇文章,我們天馬行空,大膽假設朱標不死,那麼朱棣到底該如何?明朝的結局又會是如何?

我們先來分析下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順利登基稱帝的話,那麼朱棣敢造反嗎?

雖然歷史已經發生,但是我們不妨大膽假設一下,我認為即使借朱棣100個膽子,他也不敢造反的。

朱棣造反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他有一個皇帝夢,另外一個就是朱允炆激進地削藩。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朱標他從小就接觸儒家經典,性格寬厚仁慈。當年朱元璋要懲罰那些胡作非為的兒子們的時候,朱標經常從中調解,為他的兄弟們說好話,讓他們免受責罰。就他對這些兄弟的感情來說,他不會削藩。如果他不削藩,那麼朱棣就沒有任何造反的理由,只能當著他的王爺,晚上睡著了做做皇帝夢。

第二,朱標如果為了他的兒子朱允炆著想,開始清理這些藩王們的勢力。 這個時候朱棣有了造反的理由,但是他卻沒有造反的勇氣。朱標出生時就是戰亂時期, 也是從血雨腥風裡過來的,並得到猛將徐達、常遇春的指導,所以在軍事上,他不會像他兒子那樣聽文人書生來用人打戰,最關鍵的一點是,朱標不死的話,朱元璋是不會殺掉藍玉的,並且朝廷兵力有幾十萬,在名將藍玉的帶領下,戰鬥力更上一層,然而朱棣只有幾萬士兵。將領、兵力、戰鬥力都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所以朱棣被削藩了,他也只能老老實實的接受。

藍玉

我們再來分析下如果朱標沒死,明朝的結局會是如何?

從治國方面來講。朱標還是太子的時候,朱元璋就選拔了一批功勳卓著,德高望重的文臣武將兼領東宮,輔導太子治理國家,朱元璋每次出去征戰,就會讓太子朱標監國,一來可以鍛鍊朱標治理國家的能力,二來可以讓朱標與群臣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洪武十年(1377年)的時候,朱元璋已經吧大部分政事交給朱標處理,並告訴了朱標處理國家大事的四字訣“仁、明、勤、斷”,將全部的希望寄託在朱標的身上。

朱標非常仁慈,有一次,朱元璋要殺掉大批功臣,朱標看不過眼,勸他:“陛下殺人太多,恐傷了和氣。”朱元璋不作聲,叫人找了一根帶刺的木棍丟在朱標面前,讓朱標去撿。朱標也不是白痴,看見有刺自然不動手。朱元璋冷冷的看著他說:“我殺人就是要替你拔掉這根木棍上的刺,這些都是危險人物。”然後朱標直接懟朱元璋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就是說:“皇帝是堯舜一樣賢德的君主,大臣才會是擁護堯舜的臣民”。

朱標是一個仁慈的君主,性格外柔內剛,而且他敢於堅持原則,謙恭待人,和大臣有著良好的關係,見識過腥風血雨而處變不驚,有著豐富的處理政事的經驗,他會是一代明君。

從軍事方面來講。朱標從小就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接受過名將徐達、常遇春、湯和等的指導,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強大的軍事能力。另外朱標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兒,藍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所以在保疆衛國攻打蒙古之時,藍玉會不留餘力。因此,朱標上任也會大力發展軍事,拓展疆土。成就不會在朱棣之下

從地域方面來講。朱標還是太子時期,朱元璋想遷都長安(今西安),畢竟長安是六朝古都,連最繁盛的唐朝首都也是長安。因此朱元璋特意派朱標去長安視察,朱標自長安視察返京後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間還向太祖上書關於籌建都城的事,但是不久後就去世了。去世後,朱元璋很傷心,也沒有遷都。如果朱標沒死,那麼明朝的首都就會是長安了,而不是朱棣選擇的北京了,說不定現在的西安會取代北京了。

古西安

從用人方面來講。如果朱標上任,滿朝文武都支持擁護他,所以他肯定不會借用宦官的力量來與臣民們抗衡,而且他會聽他爹的話,不會給宦官任何參政的機會。朱標為人仁慈,也不會重啟錦衣衛這種特務機構為自己服務。

綜上所述,如果朱標沒死,他會在群臣心中的仁君,百姓心中的明君,必然會實行“寬通平易之政”,那麼必然會國泰民安,一副欣欣向榮的模樣,他會創造不輸於“永樂盛世”的“孝康盛世”。當然明朝就不會有宦官專權的局面,更是沒有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說不定歷史會改寫,明朝能延續更長時間,科技更發達,一直延續至今呢!

然而歷史沒有假如,歷史選擇了朱棣,讓他成為了永樂大帝,並且創造出了永樂盛世











富士康一哥


朱標是怎麼死的?

據清朝張廷玉奉命編撰的《明史》第115卷記載,正值壯年的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時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諡懿文太子。至於是什麼病,沒有具體說明,只有寥寥幾筆,說是風寒。其次,明末清初傅維麟撰寫的《明書》記載,朱標早逝是因為和朱元璋發生爭吵,精神壓力過大,鬱悶而致。不過,這兩種解釋還得認真分析:1、風寒:因風寒而斃”這樣的解釋在佈局上格調嚴整,皇室裡德政治鬥爭卻不是一般的殘忍。一點小事都會被人利用,煽風點火,引來災難。為了保全皇家的威嚴和名聲,皇帝會對一些影響到皇家威嚴的人採取不法手段剝奪其生命,然後把不能公之於世的死因歸於“風寒”,其實風寒實質上就是指風和寒相結合的病邪。在《素問·玉機真髒論》解釋為:“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簡言之,就是今日的感冒。2、爭鬥:當時朱元璋的次子朱樉與朱標爭寵,朱元璋也不喜歡朱標,也導致矛盾重重,綜合種種史料查詢朱標死的真正原因,極有可能是朱元璋對朱樉的喜愛讓朱樉開始覬覦皇位,導致兄弟之間矛盾重重,相互怨恨,生出謀殺之心。

朱標沒有早逝,朱棣會不會造反?會!

朱標為人寬厚仁慈,跟別人的關係應該都不錯的,但不會跟朱棣有過深的兄弟情誼。小時候,他們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就開始南征北戰了,再說並非同母,所以兄弟的感情不怎麼樣的,再者,朱棣的出生也是個迷,到底是誰生的都還說不清楚的。等朱元璋做了皇帝,朱標就當了太子,朱棣跟太子接近的機會也不會太多,再說有嫉妒之心,難免心有隔閡。總之,關係一般,只是朱標人好,不願與人為敵罷了,不然可能早就有一番爭鬥了,


歷史禁地


如果朱標不死,大明王朝的歷史將重新改寫,朱標受朱元璋重用和歷練,權勢和威望要比朱棣要高的多。有朱標在,朱元璋的威望和權力是無法動搖的。有朱標在,胡惟庸和藍玉都不敢謀反。《明史》“…朱標太祖長子,洪武元年正月,立為皇太子。選勳德老成及新進賢者,兼領東宮官。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承相徐達兼太子少博,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康茂才,張興祖,胡延瑞,廖永忠,張興祖,孫興祖,鄧愈,湯和,劉基,耿柄文,等在太子府任職或兼職。好傢伙!這一大串開國元勳勳輔佐太子,可見權勢僅低於太祖朱元璋。朱標不死,何人敢謀反篡位?胡惟庸,藍玉有賊心,也沒有賊膽。燕王朱棣更沒有能力和理由反叛同父,同母繼承皇位的大哥朱標。加強中央集權,削藩退早要進行的,朱標會比他兒子朱允文要策略的多,不會激變。朱允文是個不自信楞頭青,聽信黃子澄等人建議,剛登基不久就削藩。矛頭對準皇族,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榼,代王貴,岷王楩被廢為庶人。詔燕王棣,逮燕王府官僚。燕王感到大難臨頭,親王人人自危,慌慌不可終日,燕王朱棣是在這種情況情下發動靖難之役。朱標在,不會用這種手段對待自己親兄弟,《明史》記載:“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其天性仁慈然也"。…滿朝文武實權派大都在朱標一邊,朱標對弟弟們又情高義厚。仁慈聞於朝野。有朱標在,燕王朱棣斷不會有興兵取代之心,即使興兵,也必敗無疑。

有朱標在,他權德勢具全,胡唯庸,藍玉決不敢謀反。正因為朱標死,太子年青,才有謀逆之舉。但是希望朱元璋早死,朱標早繼位,才這些朝廷大員們的心願。朱元璋強力反貪,得民心而不得官心。為朱元璋打江山,南征北戰,九死一生,天下己定。論功行賞,都封了,公,侯,伯大官,該享福快樂了,朱元璋強力反貪,這些權官悍將很不舒服。就是子孫不法,自己也要受牽連,私下自然多有不滿。朱標死,諸親王都遠離京城,使胡藍才有謀反之舉,也是李善長知情不舉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特務系統遍及全國,偵破胡惟庸,藍玉兩大叛亂集團案件不是太難的事。由乾隆審核,張廷玉主編的《明史》是據實記載了兩個叛亂集團被來元璋徹底清算的過程,不應有誤。只是誅連數字上是否準確,不得而知。只要有冤案,早就被乾隆,張廷玉給平反了,他們不會錯過黑朱明王朝的最好機會。朱標不死,這些事不會發生,大明王朝又是一番新氣象,朱元璋也不會背上誅殺功臣的名聲,而很可能被後人稱頌為千古一帝。





東方鉞


在我看來,如果朱標這個太子沒有死的話,朱棣是萬萬不敢反的。朱棣雖然很想做皇帝,但是他對他哥哥還是很尊重的,並且太子朱標無論人氣還是辦事能力都毫不遜色於朱棣。雖然朱棣很不爽,但是卻不得不服。

首先,我們從朱棣造反的原因上來分析:朱棣造反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朱棣造反對外界打出的旗號是皇帝朱允炆身邊出現了奸臣,然而如果不是朱允文做皇帝,而是朱標做皇帝的話,他連這個造反的旗號都沒有。因為在太子朱標身邊都是太祖朱元璋遺留下來的臣子。

其次,我們再從朱標會不會削藩這個條件上來說,在我看來,朱標並不會削藩,因為朱標能夠鎮得住他在邊境鎮守的這些弟弟們。他的這些弟弟們也不敢對他這個哥哥做什麼。如果沒有削藩,也就不會加劇各地藩王的叛亂。

最後,我們再從士兵敢不敢戰鬥上來說,在我看來,雖然燕王朱棣手下的士兵都被朱棣忽悠的參加了靖難,一起去打南軍,很大原因是因為朱棣是開國太祖朱元璋的兒子,然後朱允文只是朱元璋的孫子,在士兵的心中,朱棣略大,所以如果不是朱允炆當皇帝,而是朱標,那麼在士兵心中連這個敢反叛起義的心都沒有。

從至幾點分析上來說,如果朱標沒有死,那麼朱棣是不敢反叛的。


正在說中國


朱標不死的話,朱棣根本不會有造反的念頭!


文二郎


應該不會。如果朱標活著並繼位,對其他眾皇子而言,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

首先,有法理上的認同感。根據正史記載朱標乃孝慈高皇后馬皇后所出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作為嫡長子繼承大位符合自古以來的王位繼承法,在法理上名正言順,無可挑剔。

其次,有能力上的服眾感。由於朱元璋是將朱標作為帝國接班人來培養的,所以不僅請宋濂、李善長、徐達等悉心教導他,同時被立為太子後,直到去世,一直讓朱標幫助其處理朝政,因此朱標有機會將自己治國理政的理念在一定範圍內付諸實踐,從而鍛鍊並大大提高了自己治國理政的能力。

最後,有血緣上的親情感。《明史》這樣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筆者以為這樣的評價經得起推敲,基本符合史實。朱標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非常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犯錯誤,朱標出於血緣親情,多次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老爹朱元璋的責罰,眾兄弟對他很是感恩,所以朱標在一班兄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由以上三點來看,如果朱標活著,朱棣即使受了別人的蠱惑(比如姚廣孝),起了謀反的念頭,那也是一時的念頭而已,決不會採取謀反的行動,夾著尾巴安安穩穩地做一個藩王了此一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