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萊蕪名鎮——口鎮

口鎮隸屬萊城區,位於萊城以北13公里,東臨苗山鎮,南接張家窪街道辦事處和方下鎮,西連羊裡鎮,北靠雪野鎮和茶葉口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17°36′,北緯36°19′。轄48個行政村,面積112.5平方公里。口鎮是個古老的城鎮,歷來為萊蕪之重鎮。據趙氏墓碑和出土文物考證,口鎮始建於周朝,後為通往濟南、博山的要道,是萊蕪進山出門的隘口,俗稱口子、口子街,明嘉靖年初始稱吐絲口,因盛產蠶絲,是魯中蠶絲集散中心,故雅稱吐絲口。清嘉慶年間建築石寨,民國初期稱口子鎮,1949年定名口鎮。口鎮是1947年著名的萊蕪戰役主戰場,1948年至1953年,口鎮為萊蕪縣人民政府駐地。1957年,口鎮併入港裡區。1958年3月改為口鎮鄉。同年10月,改稱口鎮公社,轄口鎮、港裡、林馬、陳林、山口、水河管理區。1960年4月,原羊裡公社的陶鎮管理區劃入,轄7個管理區。1984年4月,改為口鎮辦事處,轄口鎮及陳林、青山、下水河、陶鎮、王家樓鄉,54個行政村,68個自然村。1985年10月,改稱口鎮。

萊蕪名鎮——口鎮

口鎮大集

口鎮原有土城牆,咸豐年間(1851-1861)改築石城牆,周長12裡,牆基寬10餘米、高6米,有雉牆,每隔百米設敵臺。城牆內為舊城土牆,高4米,頂寬2米。牆外有城壕,寬10米,深4米。城有東南西北四個大門,對門形成東西、南北相交的兩條大街,城中原有宋代以來修建的關帝廟、觀音堂、文昌閣、玄帝廟、張氏節孝坊、鄭氏節孝坊、趙氏節孝坊,重修文昌閣記碑、進士魏昭藜故居、順香齋作坊、繅絲廠、銀行、商店等,現大部分建築已無。城西北有漢代冶煉遺址。《續修萊蕪縣誌》載:“吐子口邑,巨鎮也,東通淄博,西達泰安、濟南,商業等繁茂,居人恃以無恐”。清代發展成為魯中地區重要貿易集散地。

萊蕪名鎮——口鎮

呂祖洞銅礦遺址

在口鎮江水村西的玉皇頂山有呂祖洞銅礦遺址。山高約60米,東接章萊公路,北臨雪野水庫,松柏滿山,風景秀麗,遺址在山南的懸崖上。崖東西長300米,高約30米,東半部分為銅礦,西半部分混有鐵礦。東部有大小不等銅礦、洞坑16個,其中主要的銅礦洞有三個洞組成,洞口面南。由石臺階而上一洞內高3.5米,南北長4.9米,寬3.2米。由西北向洞道上二洞,二洞東西長19.5米,寬10米,高5.8米。在洞西北角,有上三洞的通道,出洞道後,攀巖而上至三洞,三洞高1.9米,東西長7.6米,寬4米。《泰安府志》載:“綠礦洞緣間多綠痕,由半腰一孔入,得平地可三四十步,東西相間者,大洞各一,又二十餘步,小洞二,俱闊丈餘。”

傳說呂洞賓曾在此修煉,所以叫呂祖洞。洞內生滿綠鏽,礦品位7,是較好的銅礦。沿汶河往南6公里,有嬴城內的冶煉遺址和城外的燒砟地,為商末至漢代的冶煉遺址,其礦石可能來源於呂祖洞,因此此礦約始採於商末。

萊蕪名鎮——口鎮

萊蕪石門冶圖(李慶峰根據史料繪製)

在口鎮大冶村北有宋代時稱石門冶又名鐵冶城的冶鑄遺址。石門位於大冶水庫壩身,原為南北相距60米的兩個陡峭的小山頭,形制如門,故名石門。遺址佔地南北長600米,寬500米,有選礦區、冶煉區、燒木炭區、生活區和採礦區。選礦區在爐渣山西南,出土有鐵錘、鐵耙、石槽、石輪滾,遺有精礦粉3560噸,建國後運走。冶煉區在爐渣山及其東北面。爐渣山南北長110米,寬80米,爐渣山側原有一排十幾座依坡而建的冶煉爐,為橢圓形,爐徑1.5米左右,殘高2米多。爐渣山西部,村民將爐渣等平整為平地後建成民房,面積約5000平方米,遺址東南的窯窪子溝處有木炭窯址,原有6座窯,窯直徑3米,另一處在石門冶北2公里的黃雞子山南麓,窯爐成片火光閃閃,人稱“北天火焰山”。生活區位於冶煉區東,原來叫營盤地,出土過唐至明代的牆基石、磚瓦塊及鐵矛頭、鐵戟頭、大刀等兵器。生活用具有乳黃釉瓷器片,黑釉、白釉的碗片,罐、盆、陶器片等,還有鐵錢。採礦區位於遺址西和北面,西有錫礦洞,北有雙山鐵礦。

握《萊蕪礦冶文集》載:“有一塊碑上有鐵冶城字樣,村民在城門附近曾挖到長10餘米的大石牆基,一些大石塊,其中有塊石匾,上殘存‘城’字和‘冶’字,石匾應為鐵冶城匾。”據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碑載:“石門冶,冶務人丁眾多,紅光映天,夜如晝間,鐵件外搬之車馬兵役往來絡繹,猶城池焉。人謂鐵冶城也”。“宣德冶止,冶為莊名矣”。

口鎮順香齋的南腸是萊蕪著名的地方特色名吃之一。萊蕪南腸,民間俗稱“香腸”,由濟南府歷城縣蘇家莊人氏蘇志廷(字廷楊)創始於清道光年間,因香味獨特、美味可口,蠅不叮、蟲不蛀,久存不變質,被人們譽為“餚上餚”。南腸以“萊蕪黑”(萊蕪本地盛產的一種豬,被譽為“中國華北第一豬”)為主要原料,加之祖傳秘方和六道嚴格工序,尤其是在蒸煮環節沿襲使用原始老湯的製作方法,保持了香味醇正、餘香悠長,很受大眾喜愛。民間曾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拉不盡的萊蕪豬,香不過的老南腸”,就來源於此。

萊蕪名鎮——口鎮

順香齋南腸

蘇志廷的祖輩以煮制餚肉和製作南腸(因配料大多來自南方而取名)為生,在蘇家莊周邊地區形成了“蘇家餚肉鋪子”的名號。蘇志廷為尋求事業的更大發展,到博山開立店鋪。在店鋪的旁邊恰有一個藥鋪,一來二往就與藥鋪的老中醫成了老相識,從中學到不少中藥知識。碰巧一位老人因茶飯不思、食慾不振來看病,請老中醫開幾副藥,調理一下脾胃。蘇志廷從中得到啟發,何不將中藥加入到南腸之中,既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同時又能進食,一舉兩得。蘇志廷遂與老中醫研製了順氣通絡、和胃健脾的方子,將其添加到南腸的製作過程中。那位病人食用這種南腸,進藥與進食合二為一,病情也逐漸好轉起來。因此,與博山老中醫研製的這副中藥方子,也就成為今天南腸秘製配方的最初來源。幾度春秋,經營始終沒有大的起色,又輾轉來到吐絲口,即現在的口鎮,租了一魏氏人家的房屋,開張經營順香齋南腸老店。吐絲口歷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西鄰泰安,東接淄博,南通新泰,北靠章丘,來往人員眾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吐絲口盛產“萊蕪黑”豬,這種豬肉質優良,是製作南腸不可多得的優質原料。這個店鋪位於當時口鎮最繁華的區域中心,屬於口鎮東街村管轄範圍,隔著一個店鋪就能到鎮中心的十字路口,往西過了這個十字路口就是口鎮西街村。

萊蕪名鎮——口鎮

順香齋商標

在當時鎮長寧子斌的支持下,順香齋南腸老店經過蘇志廷幾年苦心經營,逐漸發展壯大,形成了以南腸為主,熟制肉食、醬菜、醬油、醋為輔的產品系列,成為吐絲口一帶有名的大商戶。第二代接班人蘇長禧繼承父業,在南腸製作工藝上做了改進,將在煮制工序添加的配料改為在拌料工序時直接添加到主料中,使灌裝之後的各個環節中都保證了南腸蠅不叮、蟲不蛀,味道和食補功效也更加卓著,聲譽也隨之擴展到了萊蕪周邊地區。第三代接班人蘇樂顏,致力於配方改良,在保證原有口味和功效的基礎上,合併了一些功用相近的配料,適當增加了食補療效較佳的配料,由最初的幾十種調整為十幾種,配料比例也同時作了調整,大大降低了南腸的生產成本,縮

短了生產週期,擴大了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高了南腸的知名度和讚譽度。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在當時的經濟重鎮口鎮安插了據點,我八路軍武工隊為打擊敵人宣傳抗日,經常以“夥計”身份在順香齋幹些雜活,東家蘇樂顏也心知肚明,盡力為武工隊員提供便利,久而久之當時的順香齋就成為了八路軍的一個秘密聯絡點。1947年萊蕪戰役時,東家蘇樂顏回到濟南歷城蘇家莊躲避戰火,將店鋪臨時交由口鎮下水河人鄭連城管理。萊蕪戰役結束後,蘇樂顏回到口鎮,見到店鋪被戰火毀壞嚴重,醃製醬菜的大缸及大部分原料損失殆盡,傷心過度、集憂成疾,於1948年2月去世。第四代接班人蘇傳傑,謹記父親蘇樂顏臨終前傳授的南腸配料秘方和製作要點,成為順香齋南腸老店第四代接班人,並在鄭連城(口鎮下水河人)、王玉嶺(歷城北辛店人)、樊金水(歷城北辛店人)、蔡長慶(歷城蔡家溝人)、蘇傳珠(歷城蘇家莊人)、張希寶(歷城雲家莊人)、鄭傳寶(口鎮下水河人)等原有店員的支持和幫助下,重新開業。1955年,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將順香齋南腸老店改為公私合營股份制企業,除為自己入股2430.75元外,還墊支自有資金分別為鄭連城入股487.33元、王玉嶺入股480.6元、樊金水入股476.46元、馬興文入股440.17元、鄭傳寶入股287.56元,另有公債183.48元,“順香齋”店號也無償提供給公私合營企業使用。1958年轉為國營企業,經理蘇傳傑又將祖傳秘方的部分配料無

萊蕪名鎮——口鎮

萊蕪香腸

償提供給國營企業使用,企業也同時得到擴建,職工增至20餘人,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有了較大提升。1986年12月,原廠組建成立萊蕪市口鎮順香齋南腸廠。新廠成立後,為了提高產量和市場佔有率,投資擴建了新的生產基地,基本實現了生產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新開發的具有德國風味的火腿、烤肉、蒜腸、啤酒腸等產品也開始走向市場,各種產品一度達到上百種。其代表產品“順香齋”南腸,先後榮獲“山東省優質食品”、“第十一屆亞運會選用食品”、“山東市場暢銷產品”、“山東名吃”、“山東著名商標提名獎”、“山東名牌”等榮譽稱號。

由於種種原因,順香齋香腸在1998年前就開始出現頹勢,新開發的火腿、烤肉等低溫肉製品遲遲未能打開市場。同時,由於效益不高,骨幹人才不斷流向社會,有的利用在工廠學到的技術另起爐灶生產香腸,以至於該廠的拳頭產品順香齋南腸,在其他數十個“×香齋”香腸加工廠和街頭香腸加工點的衝擊下節節敗退,市場佔有率不斷下降。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2004年3月16日,順香腸南腸廠和後成立的肉製品加工廠同時宣佈破產。

為挽救這個凝聚了前人智慧的山東名牌,萊蕪市有關部門研究決定,依法拍賣“順香齋”商標長期使用權,委託山東佳益拍賣有限公司運作拍賣事宜。隨後,佳益拍賣公司先後通過省內多家媒體發佈了拍賣消息,省內外許多企業界人士給予了高度關注和熱情參與。經過認真的資格審核,最終由萊蕪境內的兩家民營企業參加競拍。2005年4月12日,山東名吃——萊蕪香腸“順香齋”商標被萊蕪匯森工貿有限公司以120萬元競得,並依法獲得“順香齋”商標所有權和使用權。11月26日,該公司投資幾百萬元,在原來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與中國肉類研究中心、山農大等單位聯合進行產品的研製、開發,改進生產工藝和包裝方案,從而使順香齋南腸及系列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外在形象均有全面提升,“順香齋”以嶄新的面貌投放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