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此強大的隋朝為何那麼快就滅亡了,如何評價楊廣這個皇帝?

用戶3278175866


大家好,我是瑞瑞說歷史,我雖然不創造歷史,但我可以向大家分享諸多歷史故事。

如果用一句話評價隋煬帝那就是“一個有著千古一帝夢想的悲哀亡國之君。”

咱們先來看看隋朝怎麼建立的吧,自從西晉滅亡過後,整個華夏大地就陷入了紛亂,先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造成的“五胡亂華”的亂局,最後則是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但最終卻因為“六鎮起義”的兵變分裂成東魏西魏。而南方在先是東晉偏居一隅幾十年後相繼出現“宋齊梁陳政權”。所以當時的華夏是出於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北方的西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是權臣宇文泰,為了更好地統治關中以及應對高洋所掌握的東魏政權,宇文泰設立“府兵制”設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等人為八柱國,另設十二將軍。這就是歷史上在西魏,北周,隋唐四朝有著重大影響力的“關隴貴族軍事集團”的雛形。咱們在這裡面重點提幾個人,十二將軍之一楊忠,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父親,李虎,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獨孤信,或許這個人不怎麼樣,但是他的女兒就比較厲害了,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了楊堅,另一個借給了李虎的兒子李炳,並生下了李淵,所以唐高祖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親姨表兄弟。

上面說那麼多並不是廢話,而是為了後面的鋪墊。

剛才說了,宇文泰是八柱國之首,在他死後,其子宇文覺在眾柱國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建立北周,爾後周武帝宇文邕滅亡北齊一統北方,其病逝後其子周宣帝荒淫無道,朝中大權由外戚楊堅把持,最終在581年,楊堅在拉攏了關隴集團的以及眾多朝臣後,登基稱帝,建立大隋,七年後,隋滅陳,自此從西晉滅亡後就一直陷入分裂的華夏再次統一。

不過天下大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古第一個統一亂世的王朝一般都不長命,如秦朝,如西晉。所以隋朝也不例外,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隋朝正式滅亡,僅僅存在37年。

那麼咱們就來分析下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雖然歷史上說隋朝滅亡於隋煬帝荒淫無道而引發的農民起義。但是隋煬帝是否真的荒淫無道?隋朝有是否滅亡於農民之手?咱們先看看隋朝幾項大的事件。

開創科舉制,毫無疑問,這是封建王朝里程碑的變革,這項政策直接打破了南北朝的門閥士族制,雖然這項政策有利於人才的錄用更好的統治,但是也是大隋和大多數門閥站在了對立面。以前朝廷的大多數官員都是士族門閥的族人與門生,特別是在南方當時東晉的“謝王庾恆四大家族”可不是蓋的,他們的族人或者門生幾乎遍佈朝野。所以隋朝哪怕統一全國後也是受到南方大族的抵制的,在隋朝前期的農民起義就是這些大族在背後給錢給糧支持的。


修建大運河,在這一點上來說,隋煬帝真的是和秦始皇一樣的千古一帝。大運河就和長城一樣,後人評價“罪在當代,功在千秋”,隋朝大運河的加之在後世在溝通南北交流上提供了重大作用,直到現在大運河依然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通衢。但是這個舉世聞名的大工程在生產力不發達的隋朝時期可是花費了重大代價的。當時徵調了百餘萬名民工,這直接使得這些農民不能去耕種田地,使得民怨不止,所以造成了南方的農民起義。

當然,科舉制和大運河雖然造成了一些農民起義,但是這還不足以讓大隋滅亡。真正讓大隋國力大衰的“三徵高句麗”的失敗,隋朝在立國之後,就一直像周圍的少數民族發動戰爭,隋朝大敗突厥,收復琉球,馴服契丹,一系列的勝利使得隋朝當時成為亞洲霸主,當然,也助長了隋煬帝千古一帝的決心,於是又發兵攻打高句麗,但是這次無人可擋的大隋卻敗了,而且敗了三次。戰爭真的是個高利潤高風險的事,前期戰爭的勝利,使得隋朝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和礦產,但是三次高句麗的失敗也使得隋朝國力大衰。

就在隋煬帝開始準備第四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那些“關隴貴族軍事集團”的大佬不願意了,這些當初就跟著楊堅建國的大佬開始質疑隋煬帝統治了。三次征討高句麗的失敗,使得這些大佬們損失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他們不能讓隋煬帝這麼折騰下去了,他們願意為隋煬帝鎮壓南方的農民起義,他們也願意幫助隋煬帝對抗南方的門閥士族,因為他們也是保護自己的統治,但是征討高句麗就不行了,前三次的失敗讓他們不願意去冒險了,如果再次失敗,那真的就血本無歸了,所以當隋煬帝還在準備第四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他最信任的班底“關隴集團”已經開始和他走向對立面了。

最終,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的李淵成為了“關隴集團”新的扶持者,這不僅僅是因為李淵的個人實力,更重要的是李淵本身也屬於:關隴集團。剛才已經說了李淵的爺爺李虎就是當時的八柱國之一。

所以經過以上分析,就不難看出隋朝為什麼滅亡了,與其說是滅亡,不如說是“關隴貴族軍事集團”內部的一次權利紛爭,北周代替西魏,隋朝代替北周,皆是如此。。如果把天下比做一個公司,宇文泰,楊堅,李淵就是董事長,這個“關隴集團”就是最高董事會。只要他們不滿意,他們就可以強者制更換董事長.

我是瑞瑞說歷史,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


瑞瑞說歷史


刀叔導讀:隋朝開國時期邊疆形勢不容樂觀,但他們敢於同時和敵人開戰並逐一殲滅。不過令人尷尬的是強大的隋朝極其短命,今日刀叔來為您深度解讀隋朝的衰亡。

  

  

  隋朝多數時候比盛唐更強,這點毋庸置疑。

  隋朝開國時敢和五股勢力大戰,其中突厥、吐谷渾、陳都是很強大的國家。在短短的8年裡消滅了眾多勢力,包括吐谷渾(大國)、陳(大國)、梁(小國)、周朝遺留胡人勢力、營州高寶寧勢力等,並削弱了北方最強的勢力突厥,使之一分為二,奠定了大隋的江山。

  

  隋朝對歷史的功績可謂繁多,有婦孺皆知的京杭大運河、趙州橋等,其首創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沿用千年,開皇律也是奠定後世歷朝歷代律法基礎。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篡奪北周帝位,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出兵平陳,統一了中國。617年,隋朝被李淵建立的唐朝取代。前後三十七年,如果從統一全國算起,則不過二十九年。

  怎麼看,隋朝都會是個長久的朝代,可為什麼會導致各地都揭竿而起?王朝迅速滅亡呢?而唐朝幾乎是隋朝的翻版,卻如此的長久呢?這都是為什麼呢?難道說僅僅是因為隋煬帝楊廣的殘暴和荒淫無度?真的有那麼的殘暴和荒淫?以至於必須推翻才行?

  

  隋朝的滅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隋朝是宮廷政變建立,政權被財閥士族壟斷的格局還是不變。隋文帝採取的抑制士族勢力的措施還是沒什麼效果。同樣的,隋文帝晚年喜怒無常的變化也加速了這個矛盾。

  隋煬帝登基之後,社會矛盾越發的明顯。楊廣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是一種對老百姓的一種傷害,勞民傷財。最後高麗戰敗更是引發了百姓的不滿,揭竿起義層出不窮。隋煬帝不是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只是一個誘發的導火索。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王銘葦


隋煬帝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的很有作為,恰恰是導致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隋煬帝的能力不用說絕對是ok的,在中國2000年左右的帝制皇帝中,他絕對能夠排入前20。


開通大運河,跟他長期主政南方有關,他二十歲時為南征伐大軍主帥,揮軍滅陳朝,結束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後他主政江南十年,招攬士人,推廣文教,有效促進了南北融合。

科舉制度,建進士科,恢復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削奪世家士族權勢,這是人才選拔的第三次革新,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都沒有擺脫世家大族的權力的控制,他提拔平民人才,使寒門還能有機會走上舞臺,讓中小地主能夠活躍和晉升機會。




他三次攻打山東對面的那個國家,就直接導致了民力消耗,這是導致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這個時候他的小脾氣上來了。也就是他的弱項。民怨沸騰再難壓制,天下皆反,聲討其罪狀“罄竹難書”時,自己帶著大軍躲到揚州去看風景,只剩下自欺欺人的怯懦、和苟延殘喘的絕望。


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當他實現不了理想的時候,心理素質比較差他就懶得去解決問題了,縮起頭來當烏龜,懦弱,自強,英明和糊塗這兩個完全對立的詞語,居然在陽光身上能夠達到完美的統一,有點類似小孩子,長不大的小孩。這就是楊廣的評價。


知常容


有時天才和瘋子只是一步之遙,聖主與昏君也會瞬間換位。最典型的例子當屬隋煬帝楊廣。如果在隋朝搞一個“男神排行榜”,楊廣絕對是頭把交椅。他不但帥氣逼人,而且才氣炸天,再加上頭頂“皇二代”的光環,簡直是秒殺眾生的節奏。但在現在要評一個“昏君排行榜”,這位男神絕對也會榜上有名,為何反差如此之大呢?


說起楊廣就不能不提他的死對頭——大名鼎鼎的唐太宗!但要拿李世民來襯托楊廣人品差,那楊廣肯定表示不服。因為楊2幹過的齷齪事,李2一樣沒少幹。說楊廣殺了哥哥楊勇,李世民表示他不但幹了哥哥李建成,還順手秒了弟弟李元吉。又說楊廣坑爹,李世民表示我坑李淵比你坑楊堅更有水平。再說楊廣睡嫂子,李世民順手將弟妹齊王妃摟在懷裡。果真是“兄弟妻,不客氣”!看來在勾引人妻方面,李世民也能甩出楊廣十幾條街呢。



但要拿李世民的功績指責楊廣無能,那楊廣就更不服氣了。李世民曾幫老爹一統江山,打王世充,竇建德。楊廣也幫老爹統一全國,揍陳叔寶,高智慧。李世民滅東突厥,楊廣也把吐谷渾收拾的夠嗆。李世民是個文藝青年,楊廣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也足以讓後代詩人跪舔。雖說李2有貞觀之治,但如今已經浮雲。但楊2開鑿大運河,恩澤後世;完善科舉制度,定天朝正韻。哪一件不是留名千古的蓋世偉業?同樣是生活在一起的兩皇帝,生活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呢。一個是明君典範,一個卻是昏君代表。



一個字概括,就是“度”的問題。兩人都很有才,但李世民是以恭謙的態度,善待臣下。楊廣卻以傲嬌的姿態,藐視天下。兩人都有壯志,但楊廣是想一口吃個胖子,李世民卻懂得一步分為三步走。兩人也都很渣,但楊廣將自己的渣,禍及百姓。而李世民卻沒有讓自己陰暗面,影響到國家大事。楊廣是暴君,卻不是個昏主。李世民是個聖君,也未必是個好人。如果將皇權比作一個媳婦,楊廣娶到手後,想的是短暫的一夜春宵。李世民娶到手後,考慮的是漫長的五味人生。如果說楊廣的一生是“很黃很暴力”,那麼李世民的一生就是“且行且珍惜”。

有人曾給楊廣寫過一副對聯,算是對他的整體評價吧。

上聯:徵吐谷,討高麗,用兵力既勞民力,固才冠諸王,然禍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內,後世論名,可與漢武齊功;

下聯:建東都,修運河,享獨樂不與眾樂,雖罪在當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澤能至斯民,今朝評績,當和禹王同輝。


鄢城秀才


毛澤東總結隋朝滅亡的原因,只說了一句話“其做法蘊藏大亂”。原因有四:



1.沉重的徭役、兵役:百姓不堪重負,許多人背井離鄉,大片田地荒蕪,嚴重動搖了封建社會“農耕”經濟基礎,以致民變四起。



2.楊堅建立隋朝後,加強皇權,動搖了門閥貴族的生存根基。一些措施侵犯了貴族的根本利益,勢必和豪強貴族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從而產生政治危機。比如推行的科舉制,就是為了打破關隴集團壟斷仕途的局面而設立的。起義軍李淵、王世充、李密等都是望族的代表。



3.楊廣好大喜功,四處撻伐,滅吐谷渾,征討契丹、突厥,伐琉球、高句麗。大批士兵戰死疆場,勞民傷財,虛耗國力,動搖立國之本。



4.大興土木,605年,楊廣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歷時十個月,每月徵調民夫200萬人。急功近利,徵調100萬民工開鑿大運河,全長2700餘公里。可以說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致百姓疲敝,民怨沸騰。



中國自隋朝進入強盛、富庶之邦。楊廣功不可沒,隋朝歷兩世而終,楊廣晚年驕奢淫逸,心懷偉業不得善終。“其功也著,其罪也彰”!


且聽風吟品鑑歷史




隋煬帝與秦始皇皆雄主。

但是,隋與秦,皆是二世亡國。何也?賈誼在《過秦論》中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易也。”賈誼所說當然有道理,但是這是儒家典型的嘴炮,實在過於籠統,讓人難解此中真意。隋朝的滅亡與秦朝有相通之處,何以經過“開皇之治”強盛起來的隋朝卻在隋煬帝的手裡迅速崩潰呢?

我們先看看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是如何得到江山的?

楊堅,隋朝的開國皇帝,曾是北周權臣,後篡北周宇文家的江山,屬關隴集團。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部將,跟著宇文泰征戰南北,後被封為隋國公,這也是隋朝國號的由來。魏晉時期是門閥政治的鼎盛階段,楊忠死後,楊堅襲父位,出入則為將相。在宇文邕和宇文贇相繼死後,宇文闡即位,楊堅當了北周的丞相,所謂主少國疑,楊堅開始掌控北周國柄,最終由宇文闡“禪讓”帝位,楊堅即皇帝位,改國號曰隋。

楊堅建立隋朝後將目光轉向南方,先滅苟延殘喘的西梁,然後再滅那個唱玉樹後庭花的陳朝,嶺南冼夫人率部歸附,楊堅完成霸業,終結了自西晉以後近300年的分裂割據,壯哉文帝!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貴族掌控著財富以及政治資本與軍事力量,北魏時期逐漸形成了關隴集團。楊堅之所以能夠成功取代北周,關隴集團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關隴集團在背後支持楊堅。

為什麼關隴集團曾經支持宇文邕,最後卻支持楊堅篡周?關隴集團是政治利益集團,由政治利益驅動,擴張政治利益,宇文邕志取北齊,因此關隴集團支持宇文邕。可是宇文贇即位後只顧著享樂了,沒心情開拓市場,然後宇文闡沖齡即位,這時的楊堅算是積極進取的鷹派勢力代表,他們覬覦南方市場已經很久了,當他們在楊堅身上看到希望時,自然樂於支持他。於是,宇文家很快便被拋棄了,各種財力物力人力支持楊堅。

楊堅能得江山,關隴集團功不可沒。



隋朝是怎麼從逐漸強盛走向滅亡的?

宇文家當初被拋棄,是因為宇文家不能繼續為關隴集團帶來利益,隋朝滅亡也是如此,而且隋朝更是開始分割奪取關隴集團的利益,關隴集團怎麼可能忍得住?

科舉制破壞政治利益集團的平衡。

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後,考慮到魏晉以來的歷史情況,便已經開始著手打壓關隴集團,或者說開始解決門閥貴族政治的問題。隋文帝推行輸籍法,展開人口普查,清查隱戶,與隱戶相對應的則是隱田,貴族將隱戶和隱田視為私產,隋文帝這麼做顯然是在動貴族們的蛋糕。隋文帝簡化行政機構,拿鐵飯碗的人是什麼人?仍然不言而喻。

隋文帝做得更絕的是廢除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再以門第家世作為唯一標準,設置考試項目選拔官員。而後經過隋煬帝的完善,逐漸形成科舉制。科舉制的誕生是讓貴族最為忌憚的,他們害怕寒門會崛起,以前只要是貴族,不管你是愚蠢還是聰慧,想當官易如反掌,科舉制出現以後,他們也不得不與寒門競爭了。這招可以說是踩到了門閥士族的小尾巴和雷區,他們的利益遭到了楊家的侵犯,對楊家是怨念頻生,漸生反心。



隋煬帝修鑿運河以及苛稅重賦逐漸喪失群眾基礎。

隋朝的政治中心仍然是關中地區,但是當時的關中不僅人口龐雜,民族更是多元化,關中的經濟基礎已經呈現難以應付關中貴族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跡象,讓百姓沒飯吃的結果必然是他們造反。為了應對這個問題,隋朝想出什麼辦法了呢?沒錯,正是大運河!

隋煬帝修鑿運河當然不是為了方便旅遊,主要是為了貫通南北,經濟上可以南糧北運,政治上維護中央統治,文化上加強文化交流,當時北方鮮卑化很嚴重,軍事上可以讓北方政府在南方發生叛亂時迅速做出反應。然而,運河的修鑿又豈能朝始晚成?那是需要花費無數財力物力人力的工程,隋煬帝只能強徵民夫。這便導致百姓開始對隋朝離心離德。這條運河讓隋煬帝遭受詬病,甚至連享受現成好處的唐朝也痛罵隋煬帝荼毒百姓。但是,運河確實具有很高的戰略意義。

此外,為了讓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為了讓國家工程正常進行,為了讓戰爭機器保持動力,隋朝開始壓榨百姓,搜刮民脂,讓百姓苦不堪言,如同身陷火海油鍋。

也許,這便是所謂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易也。



隋煬帝頻繁發動戰爭,導致中央軍事力量降低。

我們都在感嘆五胡亂華對中原和中華文化造成的傷害,可是誰又該為此買單?如果沒有隋朝的建立,隋文帝的強行撥亂反正,任由漢人繼續胡化,會是什麼結果?如何確保以後不會再發生“五胡亂華”?只有征服他們,甚至是消滅他們。

在隋煬帝發動的戰爭中,最讓人詬病的顯然是對高句麗的戰爭。在東漢滅亡後,高句麗趁著中原無暇顧及遼東,開始發展壯大。但是在隋朝建立後,高句麗內部政治派系爭權奪利的現象很嚴重,為了轉移國內矛盾,高句麗將主意又打到了中原,隋朝與高句麗的戰爭實際上是高句麗首先挑起來的。只是因此讓隋煬帝更加堅定征伐高句麗的決心,高句麗不除,中原難安。不過對於隋朝對高戰爭,唐朝只是完全歸咎於隋煬帝的好大喜功,但是唐朝卻忘了自己在撿隋朝的便宜繼續攻打高句麗。

因為對高戰爭,讓隋朝的軍事力量出現大幅度下降,後來楊玄感的反叛更讓隋朝在軍事方面遭受了重創,從而讓地方軍閥得以坐大。

關隴集團的開始尋找新的利益代表。

這意味著,楊家被關隴集團拋棄了。當楊家失去民心以及關隴集團的支持以後,焉能不亡?


寧糊塗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統一華夏,結束了自南北朝近三百年的大分裂。但強大的隋朝和秦朝一樣,都是二世而亡。也是點燃自己照亮別人。

隋朝的滅亡在於太強,屬於突然死亡。唐朝高祖和太宗和不僅僅是姻親,更是關隴集團出身。而唐朝的功勳集團也是隋朝的功勳集團。這業就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隋朝既是世家門閥與關隴集團推薦上位的,也是世家門閥與關隴集團的聯手給弄下去的,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都在拼命打壓世家門閥與關隴集團的勢力。楊廣三次討伐高麗,就是希望把關隴集團的力量消耗在對外征伐上,但關隴集團第二次就受不了 ,從而引發楊玄感造反,由此也敲響大隋的喪鐘。也就是說楊廣行事過於操切與急躁,如如果逐步或者採取比較懷柔的手段應該不會二世而亡。



除了世家門閥以及關隴集團綁架了隋朝之外,楊廣太能折騰,太能幹也是隋朝滅亡的原因。楊廣絕對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典型。三伐高麗,開鑿大運河,民力開發過巨,過濫。導致民力不堪重負。根基既然動搖,民本不穩。大隋的覆滅也就在所難免了
最後一點就是毛主席所說的隋亡於‘’蘊藏大法‘’也就是說隋朝只知道囤積財富,而不知道藏富於民。國家的糧食直到李世民晚年都沒有吃完。而楊廣時期民間遭災而不知開倉濟民。隋朝是最能聚斂的王朝,但無論楊堅還是楊廣都是性吝嗇。隋代民間疲弊也是滅亡的原因之一。隋代如此聚斂也不過是所有造反的提供了後勤保障。也給大唐的興盛提供了物質基礎。



隋代二世而亡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如果楊廣折騰稍微的小一些,也不至於讓李淵父子撿到這個便宜。


清水空流


隋煬帝其實是和秦始皇不相上下的一代雄主,他一生南征北戰,攻打陳朝、滅吐谷渾、徵契丹、討流求、三徵高句麗,然後開創科舉制度,建大運河。幹了很多利在千秋的大事。

至於隋朝為什麼這麼快就滅亡了,原因就在於這些大事不能一塊幹,不然即使你受得了百姓也受不了:那個時候中國剛剛結束近300年的動亂,老百姓迫切需要休養生息,而你非得勞民傷財瞎折騰,導致了國內的矛盾變得非常尖銳。這倒是讓後來的唐朝白白撿了個大便宜。這就好比蓋一個房子需要一個月,但你為了搶工期非得連軸轉一星期,結果房子沒蓋完你先累得起不來了!


熊熊愛剪輯


對隋煬的垢病有兩大原因,其一確為亡國之君,其二為李唐皇朝的合法性背書。

其實歷史中的隋煬帝還是很有抱負的,開科舉即為管理國家選拔精英多一渠道,領先世界千餘年;慣通大運河造福後代至今。

弒父說有待考證;開運河為奢糜實有冤枉之嫩,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則為其亡國之源,此行為超出當時國家的能力,於是民怨四起,大廈頓傾,與秦帝國椒為類似。


皓瑋馮建華


隋煬帝楊廣,眾人歷來對他褒貶不一,負面評價佔多數。但站在歷史的角度公正的評判,楊廣是我國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當中絕無僅有的一代具有前瞻性,才華橫溢的帝王。

楊廣是楊堅夫婦五個兒子當中最受父母器重的孩子,年少既沉穩有為,才華橫溢,奉母至孝。二十歲就統帥五十萬大軍平定南陳,封庫室,恤百姓,深受將土平民擁戴。顯示出他非凡的才華,這也是他取太子楊勇而代之的根基。隋文帝楊堅曾對眾臣說:“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他要把強大的國家交到最能力的兒子手上繼續發揚光大,可見楊廣當初不是昏庸無能之輩。

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駕崩,楊廣繼位,定國號“大業,”希望開創他的大業盛世。勵精圖治,改革吏制,辦學校,興教育,創立科舉制度,任人唯賢唯能,開歷史之先河。富國強兵,威服華夏,四方來賀。可謂盛極一時。

也許是強大的國力衝昏了楊廣的頭腦,“大業”二年楊廣動用幾十萬民力修建東都洛陽,歷時二年完工。這是什麼概念?即以現在國力在那麼短時間重建一座新帝都都是不可想象的。

“大業”六年又舉全國之民開挖京杭大運河,隋朝大運河與現在不同,它是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到涿州,南通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5000公里。在當時的車馬年代,航運的開通極大的繁榮了當時經濟流通。

他窮兵黷武,三徵高麗,浩大繁重的兵役瑤役使民不聊生,不堪重負。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怨聲載道,民怨沸騰,全國各地都爆發了不同程度的農民起義。大規模的有瓦崗翟讓,李密,河北的竇建德,江淮的輔公佑,杜伏威義軍。

農民起義軍的風起雲湧給予隋王朝沉重打擊,在大廈將傾之季各地軍閥趁機而起,李淵集團太原起兵攻佔古都長安,東都洛陽被王世充佔據,隋煬帝楊廣在江都揚州被行軍大主管宇文化及殺掉,結束了他輝煌而罪惡的一生。

隋朝歷兩代而亡,由盛世到滅亡,與楊廣的好大喜功不無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他的歷史功績還是不能被埋沒的,為唐朝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科舉制直致清王朝滅亡一直是開科取士的不二制度,使普通學子也有了施展抱負,為國出力的機會。京杭大運河在南方至今還發揮著它黃金水道的作用。

是非功過任憑後人說。

個人淺見,歡迎探討指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