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19世紀末,一些民族資產階級中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以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即實業來作為強盛國家拯救百姓為主要途徑的思想,這種思想又被稱作為“實業救國論”。20世紀初,實業救國論已經成為一種流傳於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間的普遍論調。

正是在這種思想潮流的影響下,民國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民族資本家,他們創辦各種企業機構,興辦學校,以實業資助教育,又以教育改進實業,以實現“實業救國”的理想。他們以自身的努力,成為各自領域內的佼佼者,是當之無愧的本行業內的實業大王。

縫紉機大王劉子如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劉子如(1870-1948),名華璋,出生於重慶的貧困農民家庭,他早年在重慶的木版刻字鋪當學徒,後回到老家開了一家刻字鋪,但生意並不怎麼樣,之後,他又回到重慶,在一家美商洋行任職,期間,他加入了基督教英美會。

不久之後,劉子如為上海勝家公司所聘用,這是一家生產經營縫紉機的美國公司,在工作期間,劉子如學會了全套縫紉技術,並且對縫紉機有了全面瞭解。之後,他被公司委派到重慶開闢市場,代銷產品。

劉子如在重慶做得風生水起,生意興隆,就以重慶作公司總基地,逐步推廣到四川各地,逐漸成為重慶鉅商,遠近聞名的“縫紉機大王”。富裕之後,他還不忘公益慈善事業,設立孤兒院,積極捐款,在當地人中贏得好口碑。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捲菸大王簡氏兄弟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1906年,廣東佛山人簡照南(1870-1922)與弟弟簡玉階(1877-1957)在香港創辦了“南洋菸草公司”,以應對英美菸草公司對中國香菸市場的霸佔。他的菸草公司所生產的“飛馬”、“雙喜”、“白鴿”等品牌香菸,在當時市場上很受歡迎。

1909年,“南洋菸草公司”改名為“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簡照南出任總經理,簡玉階出任副總經理。1915年,“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發展成為股份公司,分廠遍佈到中國各地。1918年,簡氏兄弟還把公司總部移到了上海,踏足於內地,堅決打造民族品牌,“南洋兄弟菸草公司”更是成為行業內的引導者。

麵粉大王榮氏兄弟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榮宗敬(1873-1938)、榮德生(1875-1952)兄弟,為江蘇無錫人,榮氏兄弟先是在父親與他人合作的上海廣生錢莊裡任職,之後開始經營繭行。1901年,榮氏兄弟在無錫開辦了保興麵粉廠,1905年,榮氏兄弟又在無錫創辦了振新紗廠。

1912年後,榮氏兄弟將事業重心移往上海,他們先後在上海創辦了福新麵粉廠、申新紡織廠。發展到1922年,榮氏兄弟已經擁有12家麵粉廠和4家紗廠,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家之一,被譽為“麵粉大王”和“棉紗大王”。

企業大王劉鴻生(1888-1956)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劉鴻生,籍貫浙江寧波,出生於上海,早年肄業於聖約翰大學,從事過各種工作。1909年,劉鴻生任職開平礦務局經紀人,壟斷開灤煤礦南運業務。1920年,他又創辦華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成為煤炭行業裡的領軍人物,被稱作為“煤炭大王”。

劉鴻生之後大力發展火柴業,組建起大中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直至1935年,他火柴廠年產15萬箱,佔全國火柴年產量的約五分之一,因而他也被稱為“火柴大王”。劉鴻生同時還創辦了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華煤球公司、章華毛絨紡織公司,多家企業效益顯著,因而又被稱作為“企業大王”。

船運大王盧作孚(1893-1952)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盧作孚,原名魁先,別名盧思,重慶合川人,早年因家裡窮困,小學後就輟學,1910年盧作孚加入孫中山創辦的中國革命同盟會,並還在當年參加了四川的保路運動。1913年,盧作孚開始創辦報紙,1924年,他又創辦了四川通俗教育館,期望以教育啟發民智。

1925年,盧作孚又將目標轉向實業,創辦了民生輪船公司。當時的航運業幾乎為外國人所掌控,盧作孚硬是從一條七十餘噸的小客船起家,逐漸發展到了擁有140多艘江海輪船、三萬六千餘噸的船隊以及員工近萬人的大企業,是當時中國內地知名的“船王”。雖然極有權勢,盧作孚本人卻是極為簡樸,家人更是過得很清苦,因而為當時人所敬佩。

國貨大王方液仙(1893-1940)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方液仙,字傳沆,浙江鎮海人,出生於上海,早年就讀於上海中西書院,曾在江南製造局兵工學堂實習。1911年,方液仙創辦了中國化學工業社,1923年,方液仙成功推出了中國第一代牙膏,三星牙膏,之後又推出了雪花膏、生髮油、花露水、蚊香、肥皂等日用品。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1935年,方液仙將“中化社”改組成為股份有限公司,出任總經理,經過他的苦心經營,公司發展成為當時中國日用化學工業規模最大的廠家之一,他也因此被稱作為“化工大王”。1937年,方液仙在上海創辦中國國貨聯營公司,推動了國貨產品在內地的銷售,他也被譽為“國貨大王”。不幸地,1940年方液仙為汪偽特工所殺害。

汗衫大王任士剛(1896-1945)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任士剛,浙江慈溪人,家裡是當地望族,因而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曾經就讀於香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在上海英商怡和洋行任職。1924年,任士剛為打破上海針織品市場為外國人壟斷的局面,創辦了五和針織廠。

1928年,五和針織廠終於創立自己的品牌產品,“鵝牌”汗衫。當時正值社會各界開展“抵制洋貨,使用國貨”運動的高潮時期,“鵝牌”汗衫一舉打開銷路,成為聞名全國的知名品牌。1932年,任士剛的企業已經發展為年生產額達200萬元以上,時人稱其為“汗衫大王”。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食品大王冼冠生(1887-1952)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冼冠生,廣東佛山人,出身於手工業家庭,早年輟學,曾在上海的一家宵夜館當學徒,後自己開了家宵夜館,因為經營不善而停業。之後,冼冠生在九畝地新舞臺戲院門口做起了擺攤的小商販,主要販賣陳皮梅、牛肉乾等零食,因為是有著自制的“香港上海冠生園”的商標紙為包裝,銷路很好。

1915年,冼冠生與人合辦冠生園,經營費罐頭食品、零食、月餅等。1918年,冼冠生將冠生園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出任總經理。只是短短几年時間,冠生園已經發展成為上海的四大食品公司之一,在全國也是最為知名的食品企業之一,冼冠生也被冠以“食品大王”的稱號。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棉紗大王穆藕初(1876-1943)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穆藕初,祖籍江蘇蘇州,1889年進入棉花行學徒,後擔任過江蘇鐵路公司警務長,曾前往美國留學,獲得過農學碩士。1915年,穆藕初創立了德大紗廠,出任經理。之後,他又創辦了上海厚生紗廠、鄭州豫豐紗廠。

穆藕初還連續2年出任上海總商會會董,並被被聘任為北京政府農商部名譽實業顧問,出席過在美國檀香山舉辦的“太平洋商務會議” ,因為他在棉紗行業內的影響與地位,他被譽為是“棉紗大王”。

紡織大王劉國鈞(1887-1978)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劉國鈞,江蘇靖江人,早年在常州的京貨店當學徒,之後,自己開了一家京貨店。1915年,劉國鈞創辦了大輪機器織布廠,之後,他又開辦了廣益布廠、大成紡織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僅僅是用了幾年時間,他的工廠紗錠由1萬枚增長到8萬枚,資金也是發展到400萬元,被當時的商界譽為“紡織大王”。

劉國鈞多次到國外考察先進技術,提高本企業的工藝水平,還首次試製成功燈芯絨、絲絨,成為中國民族紡織工業中的領軍人物。

豬鬃大王古耕虞(1905-2000)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古耕虞,祖籍廣東,出生於重慶,他家世顯赫,是知名的山貨業世家,早年曾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他21歲時就繼承了家族企業,古青記山貨。古耕虞十分擅長經商,只是幾年時間,就將家族的山貨事業發展到鼎盛,當時重慶的山貨業有一半都是出自他的企業,他山貨還遠銷歐美等地,被譽為是“山貨出口大王”。

1925年,古耕虞壟斷了四川豬鬃出口業,創立“虎牌”豬鬃,與美國公司合作,出口到美國市場。抗戰勝利後,他又將事務推向全國,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0%以上都為他所壟斷,他也因此被稱作為“豬鬃大王”。

造紙大王金潤庠(1890-1961)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金潤庠,字紳友,出生於浙江鎮海,起初在漢口立昌生海味行當學徒,後進入海美商德泰洋行任職。1927年,金潤庠盤進嘉興禾豐造紙廠,改名為“民豐造紙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他又購進杭州武林造紙廠,改名“華豐造紙股份有限公司”。

1932年,在金潤庠的倡議下,組建起了“國產紙板聯合營業所”,大大提升了民族造紙業的實力。因為他在造紙業界的影響,他被稱作為“造紙大王”。

桐油大王沈瑞洲(1897-1968)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沈瑞洲,江蘇無錫人,先前在自家的桐油號學習,後前往浙江種植桐油樹,批發給上海洋行。之後,他又創立“順風牌”桐油,在國內打開銷路。1934年,沈瑞洲將他的桐油業務做到了國外,讓桐油成為重要的出口物資。

沈瑞洲之後還經營棉花、雜糧等重要物資以及房地產,個人資產達到百萬元,被稱作為“桐油大王”。

翡翠大王寸尊福(1855-1929)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寸尊福,字如東,早年跟隨馬幫前往緬甸學做玉石生意,因為為人勤懇,做事努力,為老闆所賞識,經過多年奮鬥積累下資產後,他與人合辦創立了“協源公司”。寸尊福在玉石界以敢於賭玉著稱,被稱作為“賭石大王”。寸尊福在翡翠經營上小有成就,也被稱作為“翡翠大王”。

西藥大王項松茂(1880-1932)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項松茂,名世澄,別號渭川,浙江寧波人,早年在蘇州當學徒,後在上海中英藥房任職會計。因為個人能力突出,項松茂被受聘於多家藥房,1911年,他已是上海五洲藥房總經理。他曾多次前往日本、歐美考察製藥技術,努力提升中國的製藥水平。

1922年,項松茂盤進原德商上海固本肥皂廠,改名為上海五洲固本皂藥廠,開始大力發展中國的西藥事業。期間,他首創了亞林臭藥水、東吳藥棉、甘油等國產新藥,成為中國西藥事業的先驅人物,之後,他又將業務涉及到其他領域內,收穫頗豐,成為上海知名的實業家。

銑牙大王王生嶽(1872-1945)

王生嶽,字庭豪,浙江鄞縣人,年僅13歲時前往上海學做雕花木工,一度在元昌機器廠當學徒,曾在英商耶松船廠當過車工。1913年,王生嶽創辦了王嶽記機器廠,主要經營齒輪(即“銑牙”)加工,這也是上海最早的輪加工廠。

期間,王生嶽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臺萬能銑床,他還從美國、德國購進先進設備,增強企業實力,之後,又開發了60英寸滾齒機和大型刨齒機,成為上海機械工業的先驅,被譽為是“銑牙大王”。

金子大王王伯元(1893-1977)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王伯元,名懷忠,浙江慈溪人,年僅14歲時就在近號當學徒,23歲時出任天昌祥金號副經理。1921年,王伯元創辦了裕發永金號,並且還入股了多家金號。王伯元經營有道,擅長把握商機,多年經營下來成為知名富商,在業界內有著“金子大王”的稱號。

味精大王吳蘊初(1891-1953)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吳蘊初,字葆元,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早年曾在陸軍部上海兵工學堂就讀,與方液仙是同學。畢業後,他曾在漢陽鐵廠、氯酸鉀公司任職,1920年回到上海後,與人合作創辦了熾昌新牛皮膠廠。之後,他研製成功味精,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味精廠,上海天廚味精廠。

為了製造味精所需的鹽酸能夠自給自足,1930年,吳蘊初又創辦了天原電化廠,這是中國第一家氯鹼工廠,吳蘊初也可以說是中國氯鹼工業的創始人。1932年,他又創辦了天利氮氣廠,這是中國第一家生產合成氨及硝酸的工廠。1934年,他又開辦了天盛陶器廠,這是中國第一家耐酸陶瓷工業廠。這幾個“天”字號廠,組成了吳蘊初的化工集團,也推動了中國的化工事業。

萬金油大王胡文虎(1882-1954)

盤點民國時期各行業“實業大王”,他們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驕傲

胡文虎,祖籍福建龍巖,出生於緬甸仰光,父親在緬甸開設藥鋪,是當地知名的中醫。1910年,他在緬甸開設了永安堂虎豹行,1932年,他將永安堂總行遷移到香港,並在內地建立製藥廠,將事業推向高峰。

胡文虎將家傳的“玉樹神散”經過改良後研製出了物美價廉的萬金油,並開發出多種成藥,永安堂出品的藥品,遠銷到東南亞以及海外各地,銷售對象達到全球總人口的半數以上,胡文虎因此被稱作為“東南亞華僑首富”以及“萬金油大王”。之後,他還創辦報紙,宣傳抗日,啟發民智,又被稱作為“報業大王”。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