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太原有個南十方,有沒有個北十方?

手機用戶82599843469


我曾經在58年從家鄉到太原的北十方院(千壽寺)落戶。

那時的北十方院真是太好了,上十方院龍王廟,下十方院千壽寺。

千壽寺的東院有舍利塔一座,塔高約40多米,青磚砌築,共有九層規模宏偉。

塔的南面有湖一片,這個地方早在50~60年代的時候太好了。在這裡生活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到70年代離開那裡將近40多年了,再去過一次以前的景象早以沒有了。

早在以前,太原有三個十方院。南十方院(永詐寺)東十方院(東林寺)北十方院千壽寺。

保護文物勢在必行,失去的再不會有了。


朱成亮902


有北十方啊,在北中環太鋼南門旁邊


肉丸子的爸爸


南十方初名淨業庵,建於明初。明末向東擴展,稱清涼寺,後又易名為“白雲寺”。又因寺在太原南向,俗名南十方院。

既有南十方院,就有北十方院。在今天北中環路,太鋼南門向東不遠,也就是杏花嶺區勝利西街程家村東巷,從太鋼南渣線門前沿著北澗河北河沿小路往東步行300米,再向北行進400米,有一條窄巷,裡面僅有20來戶人家,這裡就叫“北十方院”。

北十方院就是盛極一時的千壽寺。

明萬曆年之初,今天的北十方院及附近這一帶僅僅是大片的農田,後來,農民們為了祈求神靈的保護,在瓜場地頭修建了一座小小的觀音堂。觀音堂雖小,卻是百姓的精神寄託,焚香叩拜,“禱子輒應”,由是聲名日盛。過上幸福生活的百姓再次集資,將觀音堂擴建為一座規模較大的佛門禪寺——淨因禪院。

明朝天啟年間,淨因禪院香火日盛,名聞遐邇,以至驚動了太原城中身份顯赫的晉王。晉王參觀了淨因禪院,敬了香,拜了佛,並親題“千壽勝境”四個大字。為取悅於晉王,後來便把淨因寺改名為“千壽寺”。寺內光是乾隆年間興建的舍利七級浮圖寶塔就高達13丈。按今天的尺度來算,小40米高,雖然比不上太原雙塔的高度,但也比當年的鼓樓還高,如此南北呼應,足以睥睨自雄。

當年日寇侵華,鐵蹄踐踏,後來烽火連天,古剎禪林在風雨飄搖中漸次衰敗消亡。如今北十方院只剩下了一個名字。

同時,太原還有東十方和西十方。

東十方院就是現在的寶林寺,西十方院就是西銘廣仁寺。


順便解釋一下“十方”的含義,佛學中是指十個方位,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那什麼叫“十方院”呢?寺院亦即叢林,佛教叢林因為住持傳承的方式不同,可分為“子孫叢林”和“十方叢林”兩類。子孫叢林,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輪流住持,是一種師資相承的世襲制。而十方叢林,往往邀請名宿住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