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我國由“大學擴招”變成“技校擴招”,資源傾斜技校,能培養出德國那樣的優秀技工嗎?

蕭子北


中國讀技校的大部分是大學篩完以後剩下的,教育的實質無非是篩出同齡人裡面更牛逼的人。以前一流單位招專科,後來一流的單位招本科,再後來只招碩士博士,仔細想想,招的這些人不管什麼學歷都是那個時代經過篩選後金字塔尖的人。要想能有德國的技師,那得讓金字塔尖的人去讀技校才可以。


bobzhg


德國的技工不是靠學校培養,而是在工廠鍛煉出來的,好的工資體系才能培養人。還有一點想說的,像國內航空公司的空姐、三甲醫院的護士、高鐵上面的乘務員這些職業認可度都不錯,為什麼呢,因為給的福利待遇相對比其他行業服務員都高,現狀就是這樣,工廠裡面搞機械和電氣的技術人員(很多都是大學生)工資普遍偏低。希望年輕人近十年儘量避免選擇電氣、機械類專業,除非自己對這方面真的感興趣,想學理工科的年輕人選擇計算機、工程類專業相對來說,畢業後更好的實現工資的提升。


農業社168


我們的職業學校培養不出優秀的技師,首先,師資配置不合理,學校的教師大多是學術型學校畢業,重理論輕實踐,比如說一些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必須碩士以上學歷,你一培養技術工人的學校要碩士幹嘛?比如培養鋼筋工,至少得請幾個熟練的鋼筋工師傅來教吧?碩士能教學生下料、開彎曲機、綁紮和焊接嗎?其次,生源問題,職業類生源全是本科學校挑剩下的,都是學渣,在學習中確實是有困難的,這類孩子大多也不是乖娃娃,學校也難管理,導致成才率很低。第三,社會環境也讓好學生不願意報考職業類學校,工人的收入和技術幹部的收入差距巨大,最優秀的高級技師怎麼也拼不過普通的高級工程師。工程師是管理幹部,工人就是幹活的,社會地位也有很大差距。


小河4580769


培養優秀技工是個系統工程,“技校擴招”和“資源傾斜”是必要但不充分條件,還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技校擴招“叫好不叫座”

我國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起步很晚,新中國成立後因為大規模生產的需要,包括技工培養在內的職業教育經歷了黃金時期,但是隨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思想影響,以及學歷教育的過度擴張,職業教育進入了長時間的低迷期,直到1996年才正式頒佈了《職業教育法》。隨著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的現實需要,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和“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才真正迎來了發展得春天。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人”,在《關於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確保全國技工院校學制教育招生人數穩定在120萬人以上,2019年全國技師學院力爭擴招20萬人”。

但是這兩則“好消息”並沒有在學校、家長和學生中引起多大反響,因為絕大多數的學生瞄準的是“學術型大學”,連“應用型大學”都不是首選,何況是處於學校鄙視鏈最末端的技師學院和技工學校呢?對這些家長和學生來說,“技校”是否擴張,擴招多少,是完全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的事情。對於學校來說,在學校評比和教師評比時,中專和職高(初中評比)、專科(高中評比)都不在在有效評分之類,技師學院和技術學校是完全忽略的。

因此,說起“製造大國”都知道技術人員的重要性,但是讓孩子主動報考技術學校或技師學院,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丟不起人”。如果孩子中考成績達不到普通高中的分數線,雖然完全可以去普通中專、職業中專或職業高中,家長寧可付出高額的贊助費、擇校費讓孩子去民辦高中,也不會讓孩子去中職學校。即便在中職學校裡也存在鄙視鏈,升學類中職學校>就業類中職學校>技術學校。

德國職業教育概況

為保持經濟競爭力,德國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師。——德國前總統赫爾佐格

德國是職業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職業教育是教育系統中的非常重要的子系統,是政府、社會、企業(又稱“教育企業”或“實訓工廠”)與個人的共同行為,形成了從學徒培訓到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多階段、多功能、多架構的完備體系,體系高度分化且具有高度的靈活性。

德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主要體現在:

(一)有廣泛社會基礎和優良傳統

在德國,技術工人在社會上享受與政治家、教育家、企業家、工程師等“高等職業”同樣的聲譽和尊敬,技工工資高於全國平均工資,普通技工的工資普遍比大學畢業生的工資高,不少行業的技工工資遠高於普通公務員。

(二)科學的“雙元制”職教機制

雙元制目前在德國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內佔據主導地位,並在政府及各界的扶植下日趨完善、合理、有效。學員在職業教育期間所學內容與企業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受培訓者以“學徒”身份在企業內接受職業技能和知識的培訓,聚焦解決“怎樣做”的問題;在職業學校裡以“學生”的身份接受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教育,聚焦解決“為什麼這樣做”的問題。

中國和德國職業教育的對比

在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方面,我國和德國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在不“諱疾忌醫”的前提下,我做一個客觀的比較,也有利於我們找到差距和努力方向。

因為悟空問答的答題框不能製作表格,我用圖片形式表述。(原稿還涉及到教育體制、法律依據、考核辦法等方面,因為差距不大以及篇幅原因,做了一定刪節。)

在我國“技校擴招”的困境

(一)傳統觀念的難以發生根本性轉變

正如上文中“叫好不叫座”所提的,包括技校在內的職業教育與“學而優則仕”不在同一軌道上,職業教育往往處於報考志願的最底層,有的學生不填寫職業學籍的志願,寧可無學可上也不選擇職業學校。因此,職業學校難以招到良好的生源,大多數是達不到其他學校錄取線的“淘汰生”,主動報考的高分段學生比例太小,部分職業學校被稱之為“差生集中營”。新招收學生的整體文化基礎偏低,無法開展高質量、快節奏的教學,部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帶有自暴自棄的心理,教學和管理難度都很大,育人質量難以保證,結果造成新一輪的生源困境,陷入惡性循環。

改變社會對“技術學校”“技術工人”“技校學生”的成見和偏見,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包括招生體制、辦學模式、用工政策、用人評價等多方面的協調和改進,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也不是靠一紙政令就可以完成的。

(二)缺乏優良的職業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是育人的基礎保障,缺乏優良職業教育資源是無法談論優秀技工的。但是,技工學校的學生80%是畢業後直接就業,缺乏進一步的學業晉升空間和渠道。即使有機會從“技工——高級技工——預備技師”進修,也大多限於技師學院,與高等職業教育是脫節的。而職業教育資源是不願意向技工和技師傾斜的,從下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

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將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的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實行轉型,嚮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

令人歡欣鼓舞的計劃提出將近6年,600所準備轉型的本科院校感覺“嚮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是自掉身價,紛紛轉向學術型、綜合型。關於“轉不動”的窘境,有消息稱,“要推動600所本科學校的轉型的表述是不準確的”。

(三)“校企合作”難以深層融合

“校企合作”是培養優秀技工(技師)的優良平臺,但是在國內“校企合作”的融合度遠不如工業發達國家。剛才說了德國的雙元制和學徒制,我們可以再看一下日本的“終生僱傭制”,就可以分析出我國難以深層次校企合作的原因。

中日企業的發展模式不同,日本企業75%以上是終身僱傭制,員工一生都在一個企業裡工作,企業有時間也有意願培養新員工,而自己培養的員工對於企業的忠誠度和契合度都很高。而與之對應的是, 中國企業在“育人”和“挖人”之間更傾向於後者。

其實,“挖人”的企業也有苦衷,不是不願自己“育人”,是成本和風險都過高。

1. 中職生年齡較小,自我約束能力較差,還達不到應有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在頂崗實習過程中隨便離崗離職,有時會出現“團伙”不打招呼就離職的現象,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這是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

2. 學校目前的人才培養水平達不到企業的用人要求,學生的專業知識比較差,技能水平相對較弱,很難達到頂崗實習的要求。

3. 學生眼高手低,不願從事一線生產、服務工作,一心想坐辦公室、當主管。

4. 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貢獻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對校企合作的費用得不到合理的補償,企業在校企合作中難以實現責權利對等。

5. 校企合作缺乏起協調服務作用的第三方。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兩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合作,應有第三方進行協調、監督和服務,這樣才能保證校企合作順利進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還沒有任何組織和機構起到第三方的作用。 以上這些因素嚴重影響著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使校企合作難以廣泛、深入地開展。

培養優秀技工的路還很長

我們需要科學借鑑以“雙元制”為代表的先進職業教育模式並通過本土化實踐,實現學校與企業物質和智力資源共享,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人才培養的順利對接和深度融合,努力探索符合地域特點、經濟建設和學校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培育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


Hello翻譯官


不能。

技校想火,必須包分配國有企業正式編制。當年技校火,就是因為包分配。

現在的技校都不包分配,學生畢業都是勞務派遣工,誰願意上??

過去好的技校都是企業自己辦的,招本廠子弟外人門都摸不上,比如電廠,捲菸廠。現在呢???沒有這麼多好技校專業了,國營菸廠工資多高,多難進大家也是都知道了。當然,勞務派遣工進去的就不算了

不要說學技術,菸廠看捲菸機,打包裝有啥技術?工資比研究生高。

不分配誰傻上技校?想打工還不如初中畢業直接當學徒,還省學費還掙錢。

上技校的動力就是有個正式編制的工作。


超甲巡2


進行資源整合,建議一些名牌大學與技校合併,專業招生分數線提高到名牌大學分數線,吸外優質生源,畢業之後發本科文憑,承認學士學位,允許讀碩,培養大國工匠,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如果我講的正確,請轉發呼籲!





張少山Q


經濟社會是先有需求,再有生產

按你的理論,開個企業家班,就能成批生產出喬布斯,褚時建,王健林麼。開個計算機班,就能源源不斷輸出比爾蓋茨,李彥宏。

要現有現代的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隨後產生優秀的企業,最後優秀企業才產生優秀員工。這也解釋為什麼李鴻章用了那麼大權利和資金,沒有建設出一個領先的企業出來。

目前著名的企業分佈

就說明這些企業跟這些國家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印度應該算有不少優秀領導者了,連google都是印度人做ceo,為什麼印度本土反而沒有優秀的企業呢,連韓國,新加坡的企業都比不過。而這些國家的員工素質必定比其他國家優秀


無盡苦行


其實,關鍵是畢業生的學習質量,非學子不努力,非教師不負責,風氣很重要,一個允許混出文憑的學校,能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再多也沒用,難道是用人海戰術來海選優秀者麼?

治學是嚴謹的,努力學習的學子們有很多,認真負責教學的教授更是眾多,但在大體量的人數面前還是鶴立雞群,鳳毛麟角。工匠精神是培養出來的,不是虛誇出來的,培養的學子們好高騖遠的太多,高不成低不就的太多,加上招工後期望值落空而選擇辭職失業的現象也是有的。

這個教育、就業系統的利弊,相信主管部門心裡很清楚,他們高高在上比你我明白的多,可惜,他們就是隻搞表面文章,這幾年有進步,不過太緩慢,現在已經很迫切了,金錢為上的崇拜觀念需要改變了,把我們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社會在進步,不能落下每一個人,這是個大工程,複雜而又需要聯動,單純靠某一機構是很難達成的。

到處講精細化管理,這個本身沒有錯,但是精細化到各負其責,超出一點就會被擱淺,無人去解決了,因為每個精細化後的責任人都有理由不歸他管!

原來單位裡的傳幫帶已經漸漸被淡化,都是靠自己本事吃飯,都是靠自己打拼獲得的經驗,憑啥交給新人,新人在陌生的崗位上需要自己摸索,通過處處碰壁來積累經驗,這已經是成為進步的一大障礙,造成不斷的錯誤,然後修正,對於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當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學子們,成為某些不良導師用來利用賺錢的廉價勞動力的時候,你說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專家學者?

反思,改進,再反思,再改進……在這個良性循環的發展中,如有一個環節不作為,不主動出擊,都等所謂的“倒逼”而被動應對,就會嚴重阻礙整個系統的前進步伐,能行麼?既然是正確的,就應該正面解決問題,不留後患,方為上策!

個人看法,不免片面,欠缺的地方太多,歡迎批評指正![祈禱]


老土豆芽


國家資源傾斜到有較高技術含量技校方向正確,關鍵是老師科學掌握水平和技術真正認知動手操作能力、工廠用工待遇制度要配套。

網上多餘的靠甜為生廢物磚家叫獸大屍無數,卻難見精工巧匠一人。

匠人,是時代稀缺人才,世襲匠人更是奇缺和珍貴。

一流的技術,精湛的工藝,超高的精密,巧妙的設計,價有超值的質量,是國家走向世界的真正拳頭。



很有必要。我國“大學生”氾濫,大學、學院氾濫,且無條件擴張、擴招,野雞大學如雨後之筍,遍地開花。

同時,技術性、技能性人才嚴重缺乏,技術性、技藝性的中、高級學校不成規模,或不受待見和重視,投入小、生源少。

一改如此現狀,改革教育導向,是我國教育體系改革的重要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