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情緒急救:應對“心理肺炎”的策略與方法

新型肺炎疫情來襲,恐懼和不安接踵而至。湖北省各城市陸續封城,全國各個城市都在為防疫工作而緊張。生理上的疾病可以靠口罩預防,而心理上的“肺炎”如何預防和治療?


現整理出一套疫情發展期間的『普通人心理防護指南』,希望幫助到需要的人。

本指南將涉及以下內容:

一、“我很害怕”:承認恐懼,掌控恐懼

二、“我很憤怒”:重構你的認知系統

三、“我很擔憂”:強化你的情緒免疫力

說明:

情緒有很多種,細分起來數不完,此處僅針對三類主要的情緒及應對方案進行說明。除了害怕、憤怒、擔憂,或許你還會感覺到無奈、孤獨、焦慮、著急、不安、無助……以下所有建議和方法同樣適用於其他情緒的處理。

情緒急救:應對“心理肺炎”的策略與方法

“我很害怕”

很多人都在朋友圈喊著“武漢加油”,作為身在武漢的人,看到這些難免產生一絲無奈和悲壯的感覺。專家們呼籲“不必恐慌”、“恐慌是沒用的”,我們當然知道恐慌沒用,可是,我們忍不住害怕。

“我很怕。因為工作原因自己一個人留下來,真的是怕得睡不著覺。”

“我是醫護人員的家屬,我一直處在焦慮和恐懼之中,怕一線的親人被感染,怕他太辛苦倒下了。”

“當我得知武漢出口關閉的那一刻,莫名的恐慌。我們是不是別人眼裡的異類?”

……

我們需要區分一下恐懼和恐慌的差別。

恐懼是對當下正在發生危險的反應,對象明確(我知道我在害怕什麼)。當你得知身邊人出現疑似症狀,或者聽說同一個小區裡有人確診了,感覺到害怕和恐懼是很正常的反應。

恐慌是對可能發生或想象中會發生的危險的反應,對象模糊不清(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可能會演變為對生活缺乏控制感的焦慮。當你想到出口被封無法離漢就有一股莫名的憂慮和緊張,對於什麼時候解封又沒有接收到任何消息,於是恐慌感就產生了。

你究竟是在恐懼,還是在恐慌?

不論你是以上哪種情緒,都是人之常情。

有人問我,圈媽,怎麼樣能夠不恐懼?

我反過來問,為什麼要不恐懼呢?

恐懼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它教會我們保護自己、遠離危險。正因為恐懼,我們才知道要學習如何正確地戴口罩、進門要洗手、減少外出;正因為恐懼,我們才有了對自然的敬畏。

完全消除恐懼是不現實的。

人在武漢,去超市發現蔬菜全都被搶購一空……聽說附近哪裡又確診了一個病例……此時的我們說不害怕都是騙人的。

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被試不要去想某樣東西(如白熊)。結果發現,人越是想擺脫某個念頭,這個念頭就越會纏著你不放。因此,面對疫情的恐懼,這裡有兩項重要的建議:不需要為自己怕得想逃跑而感到羞恥,也不要想方設法把恐懼消除。要想管理恐懼的情緒,首先要學會承認恐懼。

真正有意義的是學會掌控恐懼的方法,帶著恐懼做出行動。

怕,是因為缺乏掌控感。

為了加強我們對新型肺炎疫情的掌控感,有一個很有效的辦法,就是掌握信息。關注權威可靠的有效信息,瞭解病理和症狀表現,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恐懼感。同時,精簡信息的來源數量,如果你本來就很焦慮和恐懼了,還不停地查看網絡上那些情緒化的評論和未經證實的“真相”,只會徒增壓力,倒不如不看。照顧好自己的狀態是第一位的。


接著需要做的,就是注意防護,降低感染風險。哲學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等人認為,恐懼的對立面不是勇敢,而是『關於該做和不該做的事的科學』——謹慎。如果你的鄰居朋友出現疑似新型肺炎的情況,冷靜地回憶自己或家人是否有過接觸史,並提醒可能接觸過的周邊人士注意排查和隔離——保持尊重的態度、平和的溝通,是避免衝突和誤解的方式。

小工具:投入和抽離

『投入』和『抽離』是大腦對幾乎所有經驗進行編碼的兩種基本方法。

『投入』意味著你在“全身心地參與”這次經歷,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觸覺去感受——你覺得自己時時刻刻身處其中。

『抽離』意味著你站在一定距離之外,像旁觀者一樣,中立地關注事件的發展包括事件中自己。

這兩種體驗世界的方式沒有好壞之分,各有特點。當你想讓自己更有動力,或者回憶過去的積極經歷時,投入狀態會提升你的內在感受。可是,如果面對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發展,你始終投入其中,對所有的信息感同身受時,你就容易在恐懼中越陷越深,發現自己很難改變或跳出這樣的狀態。

如果你的恐懼已經妨礙到正常的生活節奏,不妨試一試抽離法

後退一步,站在抽離的位置審視一下自己的狀態。回憶整個經歷中的自己,觀察所有動態細節,瞭解自己看上去是什麼樣子的。改變認識的角度,有助於恐懼的緩解。

接著,嘗試投入到積極的經歷中,比如能夠讓你感覺放鬆愉悅的事情、或者平時你感興趣的事物、或者一直想做卻沒能完成的事情。為幫助投入,只關注當下的體驗,調用你的五感去感受此時此刻的經歷。


情緒急救:應對“心理肺炎”的策略與方法

“我很憤怒”

在『武漢肺炎』這個名稱被傳出後,很多言論的矛頭都指向了武漢人,滿屏的指責和抱怨彷彿在傳遞一條信息:都是你們的錯。在我和圈爸做出春節不離開武漢的決定後,圈爸嘆了一口長氣:“為什麼?為什麼是我們武漢?”——我們也不想這樣啊,可又有哪個城市希望是自己中招呢?

一位懷有身孕的準媽媽,因預產期臨近,情緒非常不穩定:“這不公平!憑什麼是我們來承受這些困難?我的孩子如果有什麼閃失,誰負責?”

一位武漢大學生,放假回到家鄉,被鄰居指責“為什麼不待在武漢?害大家都要隔離”,她非常生氣,也很委屈:“我當時不知道是這樣的情況,說得好像是我存心害人一樣。”

一位中年男子,在網上和“批評者”爭論不止,為委屈的武漢人憤憤不平,氣得血壓都升高了。

憤怒與許多思維密切相關,比如,你感覺到自己被威脅、被傷害,或者認為重要的規則被破壞,等等。再比如,當我們覺得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或想要達成什麼目標受到阻礙時,我們也會感到憤怒。

要想化解憤怒,先要了解憤怒及其背後的認知模式。

小工具:瞭解憤怒

1、想一想讓你憤怒的事情是什麼,寫下來。

2、雖然憤怒只是一種感受,是內在的體驗,但是我們常常堅信它是由某個人或某個事件造成的。事實上,憤怒不是被造成的,而是一種回應。接著,請找一找,你的憤怒指向的客體是什麼?自己?別人?別人對你的憤怒?生活?一個不在場的人?

3、不斷地問自己:是什麼讓我憤怒?寫下你的答案,接著繼續問自己:那又是什麼讓我憤怒?寫下來,然後再問:那又是什麼讓我憤怒?這樣反覆問3-6次,以確保找出你的潛在問題。

4、你的潛在問題和以下哪方面問題有關?

認可:和這些想法有關:“人們怎麼會這樣想我?”“我被注意到了嗎?”“我配得到特殊的待遇或服務嗎?”“我是什麼樣的人?”等。

權力:和這些想法有關:“沒有人可以這樣對待我。”“我說了算。”“我想按我的方式做。”“我感到無能為力並且很無助。”等。

公正:和這些想法有關:“這不公平。”“生活不公平。”“那樣對待別人是不對的。”“人們應該(或不應該)做那些事情。”“我不會那麼做。”“他們既刻薄又傷人。”等。

技能:和這些想法有關:“我不會做。”“我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太難了。”“我不想嘗試。”等。

(感謝Lynn Lott女士創作出這個鼓勵諮詢練習活動)

在瞭解了憤怒的潛在問題後,便很容易理解憤怒發生的規律了。你會發現,不止這一件事情會造成你的憤怒,凡是和潛在問題有關的想法,都會帶來似曾相識的憤怒感。

應對憤怒的方法有如下兩種:

1、改變解釋的視角。

如果一個人說不中聽的話,你會生氣嗎?這取決於你如何解釋這個人的行為。如果你認為:“他就是故意的。他從來不考慮一下我的處境。我都這樣了,還得承受不中聽的話!”,那麼,你會立刻感到憤怒。可如果你覺得對方是出於恐慌和焦慮才做出的本能反應,你就不一定會生氣了。

總之,面對傷害,是否會產生憤怒,取決於你對傷害來源的判斷。不信,改變解釋對方行為的視角,看看你的憤怒是否能夠得以緩和。

2、學會陳述性表達

以“我”開頭做出陳述,表達你的反饋、需要和希望,建設性的對話才有助於解決問題,宣洩情緒則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助益。當聽到指責和抱怨的負面評論時,要承認這些評論都是真實的,同時堅守自己的權利,明確表達自己的期待和需求。比如,明確地回應鄰居:“我明白這讓你感到擔憂,可這也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得到尊重,也希望大家都平安。”

情緒急救:應對“心理肺炎”的策略與方法


“我很擔憂”

在鍾南山院士發出“武漢人能不出去就不要出去”的倡議後,很多人在猶豫糾結過後選擇了留漢。我在做出不離開武漢的決定前,心裡有過很多的掙扎,同時也很擔憂,不知道何時才能和家人團聚。當我分享了我的經歷在微信微博上之後,有不少和我有類似情況的人私信我,我們互相鼓勵和打氣,祝願彼此安好。

“我感覺很孤獨,因為孩子和老公都在老家,陰差陽錯地只有她一個人最後留了下來。當我得知封城的消息後有種快要崩潰的感覺,甚至有點懷疑選擇留在武漢是不是正確的決定。”

“有那麼一刻,我覺得我們整個城市被拋棄了,看不到希望。”

“都在喊著隔離、隔離,作為武漢人的我走到哪裡都被嫌棄,沒有人問我難不難過,我只能一個人扛。”

“我整整一天在家裡什麼事也沒幹,不停地刷手機,不看手機時就被擔憂籠罩著,很強烈的不安全感,完全睡不著。”

……

這份對未知的憂慮,不好受。持續的憂慮,會削弱我們的情緒免疫系統,使我們更容易受到傷害,更脆弱,甚至產生絕望和無助,同時,食慾、睡眠週期、體溫調節這些身體機能都會受到影響。

不過,好消息是,我們也可以反過來——通過調整身體的節奏,從而調節心情。我們的睡眠、做夢、體溫、激素分泌和消化,全部都是根據24小時的週期而調節,這個週期可以通過接觸光線來調整。比如,睡覺時拉開窗簾,好讓早晨的光線進入臥室,自然甦醒有助於舒緩擔憂和焦慮的情緒。

雖然減少外出長期在家,但也要儘量保持良好的作息節奏,按時吃飯,按時入睡;做一些簡單的室內健身操;通過互聯網和親友保持暢通溝通、維繫社會情感鏈接。

小工具:用口哨驅散憂慮

電影白雪公主裡的小矮人們喜歡在工作時吹口哨。實際上,確有研究表明,吹口哨可以阻止我們思慮過度。因為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吹口哨能把額外的注意力從擔憂的想法中趕走。

此外,要想增強情緒免疫系統,還要從根本上提升你的個人力量。之所以擔憂,是因為我們的關注點在不可控的、未知的因素上——越是不可改變,越會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和憂慮感。改善狀況的訣竅在於,關注“我可以做什麼”。

喊一喊“武漢加油”、看看振奮人心的文章和評論,可能會讓我們短暫地精神振作,充滿力量,但是,只有當我們真的付諸行動,用自己的力量帶來實際的變化時,那份實實在在的力量感才會回來。

把憂慮轉化為堅定和信心,聽起來很難,但你總有某個方面的優勢是可以利用的。你擅長做什麼,就在這個領域裡去尋找機會,無論是為自己創造成就,還是貢獻和幫助他人,都是平復憂慮的良方。

即便你感覺自己什麼也不擅長,也可以用鼓勵和關心來影響他人。哪怕是用文字記錄自己的生活狀態,也會有幫助——分享,會提升個人力量感。


情緒急救:應對“心理肺炎”的策略與方法


如果你或身邊的親友出現以下症狀,符合6條以上,請及時尋找專業心理幫助。

1、恐懼,缺乏安全感,有悲觀厭世的想法;

2、沒有食慾,胃口差;

3、對其他事情喪失興趣,過度關注網絡上關於疫情的信息,一放下手機就感覺不安;

4、失眠,睡眠質量差;

5、感覺絕望和無助;

6、對自己或他人失去信心;

7、莫名的身體不適,比如頭痛、腰痠背痛、腹瀉、胃部不適等身體上的一些問題;

8、長時間唉聲嘆氣;

9、出現不同程度的孤獨感、空虛感,精力減退感;

10、腦功能下降,無法勝任當下的工作,甚至家務活都幹不好,影響正常生活。

如果你的好友裡有人身處武漢或相關區域,你該如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1、詢問生活事宜上的準備情況,傳遞關心;

2、幫助對方看見問題的積極面,傳遞信心;

3、傾聽和回應對方的負面情緒,傳遞接納;

4、指出對方的努力和貢獻,表達肯定。

5、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不製造恐慌。

如果你的身邊人裡有恰好去過武漢或相關區域的,你可以怎麼做?

在做好防護、減少接觸的同時,以尊重、平等的態度表達關心和接納,並提供能力範圍內的幫助。畢竟,沒有人喜歡被排斥的感覺。

參考書目:

《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8月。

《情緒急救》,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8月。

《做自己的NLP教練》,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

《痊癒的本能》,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年6月。

《懂我就是愛我》,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10月。

《理智勝過情感》,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8年2月。

《直面內心的恐懼》,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