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美好生活從行善開始

道教自古以來就有“眾善奉行”的修行追求,要求對人對物都要有慈愛之心。所謂善,《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則強調: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恨,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

《太上感應篇》則概之曰: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道教認為,行善積德是修道成仙不可缺少的前提。《老子想爾注》中說:欲求長生者,“百行當修,萬善當著”。

葛洪《抱朴子內篇·對俗》講到:“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悟真篇》指出:“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等親冤,始合神仙本願。”《張三丰先生全集·大道論》說:“不拘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仙道自然不遠也。”每一個人,若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可以全人道而致仙道,積道德而成神仙。

1

要躬行孝道,盡忠報國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基本道德準則。忠則是孝的擴充。忠孝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的核心內容。道教認為,學道之人也必須力行忠孝,這是學道的基礎。《太平經》明確提出:“天下之事,孝忠誠信為大。”葛洪《抱朴子內篇·對俗》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說:“仙經萬卷,忠孝為先。”《淨明忠孝全書》卷二說:“萬物之中,惟人最貴,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螻蟻乎?”可見,道教十分強調忠孝在引人向善中的重要性。

教人要尊敬父母師長,敬老懷幼,並把二十四孝刻石於宮觀中,提醒世人要盡孝善待父母,傳揚中華傳統美德,使社會和人生更加美好。道教認為,要以孝於父母、忠於國家為基礎以至大忠大孝,也就是要大慈大愛,道經中說: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體皆愛。欺心不正則無從言忠,忠就是要忠於自己的良心,忠於自己的心君;孝就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並以此愛心去愛自己的親人,愛所有的人,最終達到慈愛一切。

2

為人學道要誠信為本

誠信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是修身、立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和道德規範。“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即對得起自己的良好。立身立業,只有做到“誠”,才能有所“成”。“信”即守信用、講信譽。

道教認為,大道始末,以信為歸結。成語則有“言而有信”,“一諾千金”之名句。誠信就是要不欺詐不妄言。道教歷來強調,誠信既是學道修道的基礎,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太平經》要求人們“內外為一,動作言順,無失誠信”。《老子想爾注》說:“人當常相教為善,有誠信。”系天師張魯在漢中教導道民要“誠信不欺詐”。如果人人都能講誠守信,這樣社會就會太平,人與人之間就能和睦相處。

3

存好心莫誹謗嫉妒他人

人往往最容易以我為主,也最容易對他人產生嫉妒之心,更容易出於各種原因妄自誹謗他人,這是人性最容易由淳善走向不善的開始,由此發展下去則會生出仇恨之心,使人走向邪惡。因為誹謗、嫉妒都是不光明的做法,為此,道教在其戒律中特別強調不嫉不妒,不憎不恨,要樂人之善,成人之美,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見、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修齋正心,以清靜心而弘大願。

4

要有慈愛之心,慈心於一切

中國民間有很多救人救物得善應的故事。道教神仙藥王孫思邈,不僅醫道濟世救人,並施慈心於動物。道教經典《度人經》有一句口號:“仙道貴生,無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僅要“度己”,而且要擔負起“度人”的社會責任。

“度人”的內容很廣泛,統而言之是要行善積德,濟世利人,要儘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要為社會多做貢獻。

《道德經》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為什麼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完善呢?首先,助人者,人亦助之。其次,做了好事,心情舒暢,沒有煩惱,做起事來得心應手,事業會越來越發達。

5

要積善以立仙基

《道德經》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西升經》說: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佑於善人。《太上感應篇》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也就是說,積善行善才能獲得吉慶,才能得神靈的護佑,才有希望修煉成仙,功德成神。

在現代社會中行善積善就是要關愛生命,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