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人們把自己工作的地方叫做單位?這個詞怎麼來的?

優樂瓜


單位的意思是:你既然入職就有你的金薪賬單,這是用人與被用人的賬務關係,你付出人家給你薪資。無論口頭還是協議必定有合約,既有合約就有你的位子,有位子就有你的薪酬,有薪酬就是合理合法的職員,這就是你的單位。……


苗玉漢


這個問句應該把前後順序顛倒過來才對!要回答好,得先講清楚“單位”這個詞的來歷。

“單位”這個詞的產生,與佛教有關。

佛教裡,有種僧人叫做“行腳僧”,也叫“雲遊僧”或者“遊方僧”,他們也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人,出於個人修行、尋訪名師、宣揚佛法、教化眾人等目的,四處遊歷,居無定所,走哪兒住哪兒。

因為有這麼一個群體,所以一般大的寺廟便為他們準備了專門的“招待所”。入住“招待所”有一套程序和管理規定,先要經過寺廟裡熟悉這這些制度的僧人與入住者見面、喝茶、談話,然後接入,類似於現在的登記入住。所住的房間不像現在賓館裡都是單間、保護個人隱私,而是一溜連在一起的大通鋪,床也不是一般人用的床,是“禪床”或者叫“座床”,其實就是一張坐席,長六尺、寬三尺,僧人們就在那兒參禪打坐、睡覺吃飯。這些“座床”一般是靠一面牆排列,為了明確各人的位置,對著“座床”的牆壁上釘有一排鉤子用來掛衣物,鉤子上方或者旁邊有牌子用以書寫僧人的姓名,姓名、鉤子和“座床”都是一一對應的。

佛教文獻《敕修百丈清規》中說,“學眾無多少、無高下,盡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設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這就把僧人入住的情形講清楚了。也就是,僧人入住以後,先把自己的褡褳(dā lian,僧人專門用的布口袋,相當於現在的旅行包)等物品掛在鉤子上,管理人員將寫好他們名字的牌子同時掛在鉤子上,管理人員和入住僧人都一目瞭然,然後僧人們就可以對號入“座床”了。

由此,行腳僧人投宿就叫做“掛褡”或者“掛單”。因為“座床”前掛有住宿人員名單且各對應占一個位置,所以就叫做“單位”。《敕修百丈清規——日用軌範》就有,“昏鐘鳴,須先歸單位坐禪”的記載,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這就是“單位”一詞的由來,這個詞所要表達的核心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固定位置去做事”,引申為工作上班的地方也就是自然的了。


文化點心


單位有兩種涵義:1.單位指計量事物的標準量的名稱。如米為計量長度單位,千克為計量的單位,升為計量容積的單位。2.單位又指機關、團體或屬於一個機關、團體的各個部門:如直屬單位,下屬單位,事業單位等。所以,人們把自己工作的地方叫工作單位或簡稱單位。


LiaoGY


是指佛家僧人坐經吋,一人一格,一人一地。叫格,也叫單位。不是雙人座。單人位置。

後來變成一個單位,一個群體。


趙教授備用


1.單位是中國特有的對組織機構的統稱。這個“單位”與計量學無關。

2.單位具有社會屬性,比如公司、協會、社區管委會、公安機關、廠礦等等都可以稱為單位。公安執法在詢問當事人基本信息時,都會問“你是哪個單位的”。而通常沒有固定工作者沒有單位。

3.單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現代漢語裡最為重要的概念。也是人們日常交往中使用最多的詞彙。特別是對於提問者而言,可以完整地表達訴求。而回答者也可以遊刃有餘。


錢小明678


單位”原指佛教禪林僧堂中僧人坐禪的座位。《敕修百丈清規——日用軌範》:“昏鐘鳴,須先歸單位坐禪。”後指計算事物數量的標準,又稱某一工作部門為單位


豆豆隨手拍


單!孤單!單獨!一人單行!而單位有來已久!是一個集體和群體支撐!有廠有礦有機器等組成……所以後來人認為有這個社那個村那個隊了!……那麼人去城裡上班幹活的地方稱什麼呢?一開會研究!就稱單位吧。


正言義為先吳愛四


為什麼把工作的地方叫做單位?這個詞怎麼來的?



“單位”在現代指工作、計量標準等,這一詞的由來卻與倡導出家避世的佛教有關,在佛教的行為規範《敕修百丈清規—日用軌範》中這樣記載:

“昏鐘鳴,須先歸單位坐禪。”

意為傍晚聽到寺院的鐘聲,必須先回到單位打坐禪定。“單位”指佛教僧堂中僧人坐禪的座位。



原來是僧人坐禪的座位都是有規定的,每個僧人的位置上貼著自己的名字,坐禪時必須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得亂坐。

僧人每天定時去單位坐禪,久而久之,去單位就變成了僧人去“上班”。

因為每天都是規定的時間去某一地方進行某一項工作,於是,單位一詞逐漸向世俗社會傳播。後來,就演變為我們現在說的“單位”了。



其實,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日常用語有很多都是來自佛教經典。比如我們的“世界”,“世界”出自《楞嚴經》:

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現在、未來為世。” 現指人類所居之地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融合儒釋道,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行為、生活。


讀耕


“單位”原指佛教禪林僧堂中僧人坐禪的座位。《敕修百丈清規——日用軌範》:“昏鐘鳴,須先歸單位坐禪。”

單位大門(網絡圖片)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內容的擴充,又出現了三種釋義:

一是,機關、團體、法人、企業等非自然人的實體或其下屬部門,統稱單位。例如事業單位等。

二是,工薪階層上班的地方叫單位。例如,某某單位,某某單位上班等等。

三是,計量用的最小單元標準,稱之為單位。例如度量衡尺子什麼的。

這樣分類有利於人們交流,認知,區別,分清,不至於混濁。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把自己工作的地方叫做單位的必然原因。

這個詞的來源,就是剛開始我在開頭講的,“單位”原指佛教禪林僧堂中僧人坐禪的座位。單位,在佛教中有兩個意思。一為數量的數詞,即用以測量長度、質量、時間等的定量;一為指禪林僧堂中,僧人坐禪的座位,因為在座位上貼有各人的名單且佔一個位置,故稱單位。(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下)

之所以後來“單位”一詞在使用上發生了許多變化,這是因為“單位”一詞在內容發生了擴充,因緣來於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交流的需要,這是一種文化進步,值得提倡與發揚的。

總之,“單位”一詞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不斷地充實其內容,發生了較大不同。但是,現在社會上使用“單位”一詞,較多的基本是度量衡計量單位和人們工作的地方,它的原意沒變。


言者青青


“單位”本來是指計量時的名稱。你在一個團體上班,付出勞動就有報酬,根據你的職位和技能結算工資,你所處在一個組織就是一個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