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看到病人死在眼前,我才知道心肺復甦遠比想象沉重

作為一個在澳州醫院工作的在讀醫學博士、註冊護士,我已經記不清自己在醫院目睹過多少次死亡。親身參與一場搶救,眼睜睜地看著病人的生命消逝,那種被推到生死線上的孤獨感是難以忘懷的。

看到病人死在眼前,我才知道心肺复苏远比想象沉重

我曾經工作過的急診室 | 作者供圖

生死往往在千鈞一髮之際,心肺復甦(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等一系列高級生命支持是醫護人員和死神抗爭的最後武器。但與大家從電視劇裡看到的情況不同,臨床搶救中的心肺復甦真的並沒有那麼神奇,更多的是殘酷與無奈。

看到病人死在眼前,我才知道心肺复苏远比想象沉重

心肺復甦是救助心臟驟停病患的急救措施,通過人工保持腦功能,直到自然呼吸和血液循環恢復 | wikipedia

瞬息而至的死亡

本科見習期間的一個傍晚,Code Blue警報第一次在我耳邊響起時,我腦海中一片空白,愣神的剎那就看見身邊的同事向搶救室飛奔過去。Code Blue是醫院一個代碼,表示需要心肺復甦團隊的出診,這就意味著病人很可能即將或已經發生心臟停跳。我深深屏住了一口氣,向搶救室快步走去。

看到病人死在眼前,我才知道心肺复苏远比想象沉重

Code Blue,呼喚生命的代碼 | 東方IC

那是一個身寬體胖的本地土著男人,送到的時候現場急救人員還跪在床上做心肺復甦。30平米的獨立搶救室瞬間擠滿了各種人。監護儀、呼吸機發出刺耳的鳴叫,一瞬間,我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開始加速。

一個身強力壯的男護士接過了胸外按壓這份苦差事,這是保證病人體內循環的基本。同時麻醉醫生已經把氣管插管接上了呼吸機,為身體細胞供氧延長生命。護士們早已接好了監護儀,又開放了兩個靜脈通道(放入留置針在需要時可以快速注射藥物),心肺復甦是讓一片混亂變得有秩序的鼓點。

在急救人員進行關於現場急救的簡述之後,心肺復甦已經進行了30多分鐘。病床上的男人赤裸著身軀,脂肪隨著按壓的節奏左右搖晃,一管管的藥物注射進去卻仍無起效。前來會診的外科醫生此時大步流星趕了過來,頭上還戴著沒有來得及關掉的放大鏡頭燈,一看就是剛從手術檯下來。他默默搖了三次頭,在和主任

交談後就匆匆離去了。

進行胸外按壓的護士醫生已經換了好幾輪,每個人都滿臉汗水,喘著粗氣。這時主任開口說道:“上lucas(自動心肺按壓機)吧。”早已準備在一旁的我,快速提著lucas走到床邊,在護士幫助下架好機器。看著機器臂一下一下有節奏地按壓在男人的胸口,生命也彷彿隨著監護儀滴答滴答的鳴叫聲流走。

看到病人死在眼前,我才知道心肺复苏远比想象沉重

人工按壓具有靈活機動的特點,但如果出現救護人員不足、疲勞的情況,自動心肺按壓機更具有優勢 | lucas-cpr

.com

心肺復甦可能會持續很久,從幾十分鐘到幾個小時都有可能。要一直持續到起效果,或者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絕對不會有效果了才會停止。這場搶救的心肺復甦進行了將近一個小時後,主任最後開口問起:“還有沒有人有任何建議或想法?”所有人都沉默。“死亡時間19:28,謝謝大家。”

和電視劇裡的happy ending不同,這場比賽終究還是死神贏了。搶救結束的方式可能會有些突兀與冷酷,在主任宣佈完後,醫生和護士就靜靜地迅速離開。那些留在病人身體裡的管子和針頭也會原封不動地暫時保留在他身上,因為突發的死亡可能會需要屍檢,而這些搶救措施都需要經過法律程序的審查。走出搶救室前,我最後看了他一眼,然後在他赤裸的身上蓋上了白床單。好像之前的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他就這麼靜靜地睡著。

被誤解的心肺復甦

在心肺復甦被引入醫療系統以來的60年裡,它已經成為我們對待每一次死亡的默認處理方法。正常來說,它應該是在急救支持到達前就實施,為之後的搶救爭取寶貴時間的。而大量案例也驗證了,正確、及時地進行現場心肺復甦,的確已經拯救過很多人的生命

看到病人死在眼前,我才知道心肺复苏远比想象沉重

電視劇中的心肺復甦 | 美劇《實習醫生格蕾》

但和電視劇裡的演繹不同,現實中,

對大多數接受心肺復甦的人來說,這就是他們人生中最後的經歷,就好比那個不幸的土著人。臨床實踐發現,心肺復甦持續時間少於5分鐘的病人,45%最終能夠出院,而復甦時間持續20分鐘以上時,這個比率會劇降到不足5%

看到病人死在眼前,我才知道心肺复苏远比想象沉重

在我有限的經驗中,多數在醫院接受心肺復甦的病人都沒成功。有且僅有一個在重症監護室的病人搶救成功,恢復了呼吸和心跳。而三天後,他也因不可逆轉的腦損傷離世 | 東方IC

影視作品裡的很多病人在心肺復甦後不僅活過來,甚至還能完好無損地離開急救室。但在現實中,我們更多地是要面對搶救之後的狼藉。胸外按壓下,病人的肋骨可能會骨折,身上可能會淤青。一項針對美國明尼蘇達州醫院的研究顯示,在2009~2012年間接受心肺復甦的病人當中,13%的人因復甦操作受傷,9%的病人會有肋骨骨折,3%出現了肺部損傷。在血液停止流動的那個關鍵時刻,病人的腦細胞以及各個器官都會開始衰竭。據統計,2000~2009年的美國醫院裡,在12500個通過心肺復甦存活下來的病人中,5%以上的人有中度腦損傷,生活無法自理。還有超過1%的人陷入長期或永久昏迷。

看到病人死在眼前,我才知道心肺复苏远比想象沉重

心肺復甦可能會造成臟器損傷和骨折 | wikipedia

即便可能面對種種無奈,在醫學界,心肺復甦仍然是莊嚴的、神聖的。“就算大概率沒用,我們至少也要試一試”,這是大部分醫生對於心肺復甦的看法。因為人只要還有最後一口氣,就意味著還與愛人、與傳統、與自然、與習俗有連接。不讓這份連接輕易斷裂,就是醫護工作者最大的信念

曾經的我會覺得搶救是一個殘酷又漫長的過程,但從我目睹死亡的那一刻起,我也明白了一件事,哪怕希望再渺茫,只要能挽回一個人的生命,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1] Safar (1981). "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ies Scale"(PDF). web.archive.org. Retrieved 2019-01-24.

[2] Chan PS, Spertus JA, Krumholz HM, Berg RA, Li Y, Sasson C, Nallamothu BK (June 2012). "A validated prediction tool for initial survivors of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2 (12): 947–53.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2.2050. PMC 3517176. PMID 22641228.

[3] Boland LL, Satterlee PA, Hokanson JS, Strauss CE, Yost D (January–March 2015). "Chest Compression Injuries Detected via Routine Post-arrest Care in Patients Who Survive to Admission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19 (1): 23–30. doi:10.3109/10903127.2014.936636. PMID 25076024.

看到病人死在眼前,我才知道心肺复苏远比想象沉重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看到病人死在眼前,我才知道心肺复苏远比想象沉重

你有“跟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歷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