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紅樓夢》,榮國府養活一個戲班,一年需要多少銀子?

我就是竹韻


賈元春省親,賈家準備了一個戲班。省親後小戲子還在。這十二個女孩子,因是貴妃戲班,加之不在奴才之例,每年費用支出頗大,最終在老太妃去世後,被王夫人遣散。



(第十六回)賈璉因問:“這一項銀子動那一處的?賈薔道:”才也議到這裡。賴爺爺說,不用從京裡帶下去,江南甄家還收著我們五萬銀子。明日寫一封書信會票我們帶去,先支三萬……

賈家置辦一個戲班,十二個小戲子,數名教習,樂隊樂工樂器配置,加上最少十本劇的行頭是大頭,足足用了三萬兩銀子。

三萬兩銀子看似不多實則巨大。二十兩銀子足夠劉姥姥一家五口住在京郊一年開支,也就是說夠劉姥姥一家花一千五百年。或者說一千五百戶“劉姥姥”在京郊生活一年,要是老少邊窮,更多幾倍。這是何等龐大的開支。


賈家置辦戲班,湊足天干十二之數。文官、芳官、藕官、菂官、蕊官、齡官、茄官、葵官、艾官、藥官、寶官、玉官。嚴格來說,菂官死後補了蕊官,應該仍舊十二之數才對,原文共只寫了十二人,知道就可以了。

十二官名字基本與金玉和草木(蓮菱)有關。對應寶黛釵三人命運。

(第十八回)此時王夫人那邊熱鬧非常。原來賈薔已從姑蘇採買了十二個女孩子,並聘了教習,以及行頭等事來了。那時薛姨媽另遷於東北上一所幽靜房舍居住,將梨香院早已騰挪出來,另行修理了,就令教習在此教演女戲。又另派家中舊有曾演學過歌唱的眾女人們,如今皆已皤然老嫗了,著他們帶領管理。就令賈薔總理其日用出入銀錢等事,以及諸凡大小所需之物料帳目。

戲班一共十二個小戲子,卻不止十二人。就像明星一樣,每人背後有助理、有保姆、有教師再加上樂隊,這些人加一起最少五六十人。


小戲子本身是技術工,月錢不會低於大丫頭一兩銀子(十二兩)。十二個小戲子司職不同,需要十二個教習,就算精簡最少也得有八個。教習都是聘請,每人最少二兩月錢(二十兩左右)。老嬤嬤們也就是乾孃,像春燕媽媽何婆子,也要一吊錢才可以(十二人大概十兩銀子)。樂隊人員按最少十兩銀子,伺候的閒雜人再五兩。算一下這支樂隊一個月支出最少五六十兩。

一年六七百兩銀子還只是最少的基本工資,好的教習和樂工,遠不止一個月一二兩銀子。賈家是給貴妃置辦戲班,一年一千兩工資支出也不多。

除了最基本的工資開支,這些人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需要賈家管,起碼兩百兩。最費錢的還是行頭。第四十回劉姥姥遊大觀園時,小戲子們正在排新戲,十二個人一套全新行頭不止千百兩。當初三萬兩銀子大多花在這上面。

據記載:明末崇禎時右僉都御史祁彪佳的家班置辦一套行頭花費二百多兩銀子。祁彪佳的家班如何與賈家替賈元春養的貴妃戲班比,一千多兩的行頭並不多。

工資,日常吃穿用度,再加上一年一出新戲的行頭支出,最少也得兩千多兩銀子。烏進孝管著寧國府兩處田莊,被他剋扣一半後一年交銀兩千五兩。也就是說這些小戲子一年要花費一個田莊的銀錢產出。實在厲害。



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尤其明末富貴人傢俬養“家班”盛行。賈家這種服務貴妃是最高級的。其他自娛自樂的不如賈家高級,卻更可精細。戲班的好壞,更成了各家各戶炫耀的資本。只是花費巨大,一般人家根本養不起。以至於很多人沒辦法就自己帶著自家戲班四處走穴賺錢。最有名的就是被稱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明末清楚劇作家、金陵“芥子園”主李漁,他領著戲班四處走穴,被當時名流傳為笑談,可李漁根本不在意。

清朝“家班”依舊盛行。江南織造曹寅酷愛戲劇,家班排演全本《長生殿》(脂硯齋批語:長生殿伏賈元春之死),專門請原作者洪昇去南京觀看指點,洪昇看完後開心不已,喝多酒釀成悲劇,回家途中落水淹死了。

老太妃死後,不允許再歌舞宴飲。賈家趁機結束這個昂貴家班,實在也是養不起。只可憐十二個小戲子,有好結果的並不多。

別忘了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您的轉發會讓更多人看到更多內容,感謝讚賞。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80回本 ;

《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990/2018 ;

《紅樓夢》程乙本·啟功校訂;

《紅樓夢》繪全本·清·孫溫 。


君箋雅侃紅樓


你好,我是國風!

榮國府的這個戲班子,就是主鍵的時候花了點錢。買行頭請師傅人牙子手裡買小女孩兒。大概花了能有幾千兩銀子。

班子完全歸榮國府之後。除了師傅的束倄每月大概有十幾兩,二十四個小戲子每人應該不到一兩的零花錢。加上飯食供給胭脂水粉的開銷,再加上十兩足夠了。也就是說這個戲班每個月正常開銷50兩左右。

書中有一處記載,賈芹管帶四五十個小和尚小道士,領了三個月的開銷是三百兩,每個月一百兩,人數是戲子的一倍。所以這個數是差不多少的!

這樣算來,榮國府養活一個小戲班子,一年的開銷大約600兩左右!比起家生的丫頭花銷還是貴一些的!家裡的大丫頭的月錢不過是每人一兩!


國風1974


《紅樓夢》裡為了迎接元春省親,賈府到姑蘇買了十二個學戲的小丫頭,成立戲班子。

賈府戲班子的負責人是賈薔,戲班子聘請教習教女孩子學戲,採買女孩子,置辦樂器、行頭即戲服,道具等事,當時花了三萬兩銀子。

戲班子前期投入3萬兩,教習在梨香院教女孩子演戲,教她們唱唸做打。演戲還需要有樂隊,還需要請樂工。小戲子在梨香院學戲的過程中,還需要婆子伺候和管理。每個小戲子認一個乾孃,芳官的乾孃就是何婆子。

在梨香院伺候的婆子原來也學過戲。賈薔總理其日用出入銀錢等事,以及諸凡大小所需之物料、賬目。

小戲子,婆子,教習除了吃穿用度,每月還有固定工資。教習師傅工資高,大約2兩銀子,婆子和小戲子每月五百錢。

教習師傅按生旦淨末醜來分,生分小生和老生;旦分小旦和老旦;若細分還有青衣。因此至少需要8個教習。

不算前期投入,賈府給戲班子每月的工資如下。

8個教習,每月的工資大約16兩銀子。

12個小戲子,每月工資6兩銀子。

12個教養婆子,每月工資6兩銀子。

5-6個樂工,每月6兩銀子。

還有負責打掃衛生的粗使婆子,怡紅院負責打掃的小丫頭是12個,梨香院就算6個。工資算2兩銀子。

賈薔的工資沒有說明,王熙鳳的月例銀子是5兩,賈璉也是5兩。賈薔暫且按每月4兩銀子。

這樣每月賈府支出的戲班子工資是40兩銀子。

如果再加上梨香院戲班子的伙食費,服裝費,首飾費,化妝費等費用。賈府一個戲班子每月最少需要花70兩銀子。一年800多兩銀子。

據說曹雪芹家興盛時,家裡就養戲班子。曹頫每年都要拿出一千兩銀子養伶人戲子。

《紅樓夢》裡的賈府比曹雪芹家的地位尊貴,又是給貴妃省親專門準備的戲班子,其年費用應該差不多1000兩銀子。


潤楊的紅樓筆記


《紅樓夢》裡賈府看戲是重要的娛樂方式,為“元春省親”助興,還專門組建了一個戲班子,此項鉅額開支數以萬計,娛樂花費就是標榜家族顯赫。且來看看:

一、組建戲班

賈家榮國府賈元春才選鳳藻宮,被封“賢德妃”,又蒙聖恩可省親共享天倫之樂,當即賈府決定興建大觀園,並組建戲班,派賈薔主辦,“下姑蘇請聘教習,採買女孩子,置辦樂器行頭等事”,置辦開支動用存放於江南甄家的其中三萬兩銀子,確實豪氣大手筆。

賈薔是寧國府正派玄孫,父母早亡,從小兒跟著賈珍過活,已十六歲,比賈蓉生得還風流俊俏,他與賈蓉兄弟二人最相親厚,為避奴才造言誹謗,賈珍分與房舍,命他搬出寧府自立門戶過活。

賈珍可謂非常器重賈薔,委以重任,數萬銀兩任他支配,鳳姐也來個順手推舟,安排賈璉奶奶趙嬤嬤兩個兒子趙天梁、趙天棟做跟班往蘇州採辦事宜。

賈蓉賈薔隨即分別向鳳姐、賈璉表示“孝敬”,開個賬單可一併置辦,賈璉夫婦不勉嘻笑怒罵教訓一頓,其實很樂於受領,“將寫信告之”。

組建戲班,鍛鍊了賈府的管理人才,想不到才十六歲的賈薔已擔大旗。經過數月的採辦,賈薔不負眾望從姑蘇採買了十二個女孩子、並聘請了教習、行頭等到位,另將薛姨媽遷東北一所幽靜房舍居住,梨香院裝修後為戲班專用、教演女戲。又令賈府舊日曾學過唱歌的眾老妞協助帶領管理,賈薔則負責日出月入銀錢物料賬目,當上了戲班總理頭目。

二、戲班成員

戲班班底由十二個女優伶組成,分別為齡官、藕官、藥官、蕊官、芳官、葵官、荳官、艾官、茄官、寶官、玉官和文官。

其中藕官演小生,眉目有點象黛玉,其演技深得元春讚賞,獲得了兩匹宮綢、兩個荷包並金銀錁子打賞,是戲班頭牌。

後來因老太妃薨了,官宦人家禁止宴樂一年,戲班被遣散,除了願意回家的,其餘留在大觀園使喚,藕官給了黛玉、小旦蕊官給了寶釵、大花臉葵官送湘雲、小花臉豆官送寶琴、唱老外的艾官指給探春,唱正旦的芳官則進了寶玉的怡紅院。

而齡官與賈薔發生了一場動人的自由戀愛,並且啟發了寶玉對戀愛對象“唯一性”的覺醒。幸運的是賈薔與齡官自由戀愛成功,脂硯齋批示,最終兩人結為夫妻。

三、戲班意義

組建和維持戲班儘管耗資巨大,但戲曲作為傳統文化形態,有其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當然其首要任務是為“元春省親”助興,其後成為專供府中喜慶筵宴演出,整個賈府乃至賓客,有數以上千人能享有戲曲娛樂,著實是件了不起的戲曲文化盛事。

對於上流階層人物,能欣賞戲曲固然很多機會,但對於足不出戶的閨閣小姐、婦女、丫鬟,以及低下層的奴才,無疑是難得的娛樂福利。同時作品中的戲曲演出曲目皆對相關故事人物和情節有影射和伏筆作用。

如果不是戲曲的廣泛傳播,《西廂記》、《牡丹亭》等優質文學作品未必能做到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力和感染力是驚人的,其意義是深遠的。

但是賈府作為公侯貴族之家,經歷了幾代人都從未有過私家戲班,凡喜慶皆聘請專業戲班進府唱戲,那已是極大的開支。借元春省親的東風,賈府鉅額耗資組建戲班,最主要的作用只是顯擺,而從採辦到維持戲班,這大筆賬目估計要十萬八萬,對於已經虛空的賈府,純屬過度揮霍浪費,為賈府顛覆埋下了伏筆。

三、戲班意義

組建和維持戲班儘管耗資巨大,但戲曲作為傳統文化形態,有其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當然其首要任務是為“元春省親”助興,其後成為專供府中喜慶筵宴演出,整個賈府乃至賓客,有數以上千人能享有戲曲娛樂,著實是件了不起的戲曲文化盛事。

對於上流階層人物,能欣賞戲曲固然很多機會,但對於足不出戶的閨閣小姐、婦女、丫鬟,以及低下層的奴才,無疑是難得的娛樂福利。同時作品中的戲曲演出曲目皆對相關故事人物和情節有影射和伏筆作用。

如果不是戲曲的廣泛傳播,《西廂記》、《牡丹亭》等優質文學作品未必能做到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力和感染力是驚人的,其意義是深遠的。

但是賈府作為公侯貴族之家,經歷了幾代人都從未有過私家戲班,凡喜慶皆聘請專業戲班進府唱戲,那已是極大的開支。借元春省親的東風,賈府鉅額耗資組建戲班,最主要的作用只是顯擺,而從採辦到維持戲班,這大筆賬目估計要十萬八萬,對於已經虛空的賈府,純屬過度揮霍浪費,為賈府顛覆埋下了伏筆。後來戲班遣散也是可惜了






津豫家庭生活


在清代,掌管宮廷戲曲演出的機構,稱之為南府。

這個機構始於康熙年間,隸屬內務府。

分為內學演員和外學學生。

內學演員是從剛入宮的太監裡,在二十歲以下,挑選出來俊秀的,去學藝,謂之賞下太監。

外學學生,又分為民籍伶人和挑選的旗籍學生。康熙、乾隆時期,長江流域各種戲曲盛極一時。

乾隆六下江南期間,蘇州織造組織江南崑曲名班,沿途搭臺南戲 ,遂乾隆帝命蘇州絹造挑選這一帶的伶工,進京承差。

蘇州織造,和曹雪芹家的關係,大家都知道,這本就是他看到的家裡的故事,又或者,選上去的,根本就是他家戲班子裡的伶人。

這些伶人進京一方面演戲,一方面在內廷擔任教習,給太監說戲,以提高他們的學出技藝和水平,對宮廷戲劇的繁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至於旗籍學生,則是從內務府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子弟中挑選。

道光7年,改南府為昇平署,旗籍學生交內務府管理,民籍學生則送回原籍。


那麼,這些伶人的工資是怎麼樣的呢?

據記載,明清戲價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明初至明中葉的戲價多保持在每出一二兩銀子的水平, 其中若有賞銀也一般是在僱價外再額外賞予一二兩銀。

但從明代後期開始, 戲價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方面是動輒十幾兩銀的僱價和豐厚的賞銀, 一方面是普通戲班二三兩銀的戲價。

而在清代, 這種巨大的差距就不再明顯, 戲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由幾兩向十幾兩銀慢慢提高。

戲價的變化實際上影響著戲曲的發展。


戲價, 是指職業戲班演出所得到的經濟報酬。它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僱價, 也即戲班演出的要價;一是賞銀, 即戲班在表演過程中或表演結束後所得到的額外賞賜, 一般是賞賜銀錢, 偶爾也有衣服鞋襪之類的物品。

賞銀的多少則視乎戲班的檔次與主人的身份而定。

明清時代, 無論是官宦人家的宴請堂會還是鄉村的賽社祭祀, 大多都是請職業戲班演出。

關於賞錢, 明代最著名的記載來自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

“許石城言, 介老 (嚴嵩) 請東橋日, 許亦在座。……戲劇盈庭, 教坊樂工約有六七十人。東橋曰:‘相別數年, 今日正要講話。’命從人取銀五錢賞之。介老父子大為沮喪。後數日介老即請北京六部諸公, 亦有教坊樂工與戲子;諸公聽命如小生、樂工賞賜各二三兩, 是日亦請石城在坐, 蓋所以示意於石城也。”


就這樣來看, 當時的六部公卿可能出於巴結討好嚴嵩的心理給予了鉅額賞賜, “各二三兩”的賞賜是十分可觀的, 以表演最少十幾人來算, 那麼每位大人付出的賞錢必已達到二十幾兩了。

對照之下, 身為尚書的顧東橋只拿出區區五錢銀子打賞, 難怪嚴嵩父子要“大為沮喪”了。但這種賞賜不是常例, 一般情況下賞錢必不會如此可觀。

《金瓶梅詞話》第四十二回寫西門慶家唱戲,

“喬太太和喬大戶娘子叫上戲子, 賞了兩包一兩銀子”。

可見普通的賞錢也就一二兩銀子, 再多可能是為了顯示身份或其他目的了。


清代, 隨著清初經濟從戰亂到恢復, 戲班的戲價也逐漸攀升。從康熙直到乾隆時期, 通常戲班演出少則六七兩銀, 多則達到了一本十幾兩銀的價格, 而且這個戲價在全國範圍來看都大致相同。


當時流行的小說,如果搬上舞臺,也會對戲價產生影響。

如《儒林外史》談到了鄉宦請戲班演戲的情況。第25回寫鮑文卿帶自己的小戲班到天長縣杜老爺家做戲, 共40多天, 唱了20本戲, 除酒食外,

“足足賺了一百幾十兩銀子”

也就是說, 一本戲大概可以賺到六七兩, 杜府的老太太還給戲班

“每人另外賞他一件棉襖, 一雙鞋襪”。

因為是小戲班, 也沒有名藝人, 所以戲價相對低廉一點, 但因連續表演40多天, 收入達到了一百幾十兩銀, 還是十分可觀。

當時每石糧食的市價“以百文上下為率”, 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可買八九石米。因此這個小戲班的戲價就可以夠一般家庭維持一年的生活了。

但對於皇家來說, 僱請職業戲班演出的戲價則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天價。

這裡有一份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旬萬壽慶典時承辦大臣寫的奏案, 使我們可以領略一下當時頂級戲班的價格。由於是皇家僱請, 這種價格不可能成為常例, 不過通過奏摺仍然可以見識一下豪華戲班的花銷。奏摺寫道:

“臣傅恆、兆惠、阿里袞、三和謹奏, 為奏聞用過錢糧數目事。恭照今歲辦理皇太后七旬萬壽盛典。……其臨時扮演彩戲切末等項, 工飯零星費用, 先經臣等奏明, 難以預為估計, 統俟辦理事竣, 詳細複核實用數目報銷等因各在案。今已事竣, 所有承應彩戲:大班十一班, 每班僱價二百兩, 計二千二百兩;中班五班, 每班僱價一百五十兩;計銀七百五十兩, 小班四班, 每班僱價一百兩, 計銀四百兩。……自八月初一起, 至十一月十五日, 演習承應彩戲共二十次, 每次用飯食銀一百五十一兩五錢, 計銀三千三十兩, 往返運用行頭車腳用銀八百十六兩三錢七分, 戲班粘補行頭, 添辦切末銀三千六百九兩四錢九分。”


參照這份有著具體銀錢的摺子,以《紅樓夢》中榮國府的富貴地位,所養的戲班,每天的飯食銀錢,就足以讓普通的小戶人家過上一段不愁缸中無米的日子。


我是冰娉



光組建戲班就花了上萬兩銀子,每年養活這個戲班也需要幾千兩銀子的開銷,可以說最後賈府入不敷出跟前期太過於奢靡浪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賈府是個百年大族,雖然如此但是在元春省親之前也沒有個人戲劇班底,這次還是藉著元妃省親才置辦了這個戲班,派賈薔去江南採買戲子樂器行頭等事,並且雖沒有帶錢去,但是因為江南甄家欠賈府銀子,這次先去支取三萬兩銀子辦事,可見組建一個戲班要多大的手筆了。


賈薔雖然年紀小但是賈珍看重賈薔,賈薔與賈蓉的關係還很好,這才有了這麼個體面的差事,上萬兩銀子到手這是多大的權力啊,再者這個戲班可是為元妃組建的,這十二個小戲子一定是精挑細選的,並且都是乾淨人家出身的,上到樂器下到行頭也都要是最好的,組建一個戲班真的很奢靡,再者把這些戲子行頭帶回來以後,還把薛姨媽所住的梨香院騰了出來,讓薛姨媽去了賈府別的院落住,把梨香院裝修好以後就把這些小戲子挪了進去,這些戲子平日裡吃穿用度衣食住行也自然都是好的,樂器行頭也要時時保養,每年花費上千兩銀子則是必然。

再者這些小戲子們只是預備著進宮給元妃唱戲,賈府有了事是不敢動用這些戲子的,還需要去外面請戲班子,偶爾唱一次賈母沒敢讓她們裝扮還是以演練的名義唱的,只不過賈府後期經濟漸漸有些入不敷出了,藉著老太妃薨了就把戲班子解散了,算是減輕了賈府的經濟壓力。


婉兮歷史


在古代看戲是很重要得娛樂方式,榮國府的戲班是在元春加封賢德妃並於元宵節,歸家省親時組建的。要說榮國府養這個戲班,一年花費多少,我覺得用數以萬計不為過分

一,戲班得組建王熙鳳是派賈薔主辦,“下姑蘇請聘教習,採買女孩子,置辦樂器行頭等事”,置辦開支動用了存放於江南甄家的其中三萬兩銀子。

二,小戲子買來後,住的是先前薛姨媽住的梨香院,一應吃住都是錢,又令賈府舊日曾學過唱歌的眾老妞協助帶領管理,賈薔因採買得力,在梨香院成了總理頭目,負責日出月入的銀錢管理。

所以這榮國府單單養戲班一年耗費就有幾萬。




小小戊君vlog


賈芹來辦理此事,書中提到三個月的供給是三百兩。可以推出全年的花銷至少1200兩銀子


五段醫天士


參考,各國家,省,市,歌舞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