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關於上補習班,一位家長說“學習好的孩子不用補,學習差的補了也沒用”。對此你怎麼看?

小狐狸的燈


針對這個問題,可能家長經歷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

以前寫過針對補習班效果的文章,有家長在底下留言:有肯定補習班對孩子成績的促進的,也有否定的聲音,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我孩子曾經在5年級上過數學輔導班,一個學期的輔導班經歷,我明顯感覺孩子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成績大有長進。但一個學期後,輔導班換了老師,孩子的數學成績不進反退,基於此,到了小學6年級,我就停止了孩子的數學輔導班,改為在家自學的模式。

2018年孩子小升初後的暑假,又嘗試為孩子在一個知名輔導機構報了語數外三科輔導班,輔導班的課延續到秋季。但是在經歷了初一期中考試前的幾次考試後,單從成績而言,語文英語提高實在有限,我再次果斷停止了英語語文輔導班模式,改為在家自學模式,數學輔導依然保留。

迄今為止,這種模式已經進行了將近一年,觀察孩子的語數外三科成績,反倒是由我給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在家自學的語文外語穩步提升,進步神速且成績很穩定。而依賴輔導班模式的數學卻總是忽高忽低。



也由此,我產生了對於輔導班輔助學習方式的一些思考。

在我看來,輔導班對孩子能否產生功效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層面要看輔導班老師跟孩子是不是“相合”或“投緣”。我們常說需要“因材施教”,但輔導班的大班授課模式往往無法滿足這種要求,因此,碰上一個跟孩子“相合”的,能夠有效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又特別會“教”的老師就顯得尤為重要,但這種碰上投緣老師的機會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輔導班的“快餐式”輔導和“粗放式”刷題模式使的興趣和思維導向性的教育成為奢談,其結果就是輔導的效果不彰。

另外,對於好學生而言,自學能力是其之所以成為好學生的關鍵素質,比起輔導班的被動接受學習模式,自學是一種更具有主動型和探索型思維的學習模式。更何況,現在互聯網技術如此發達,“好”老師好的學習輔助工具唾手可得,自然也就降低了上輔導班的必要性。



回到這個問題,所謂的“好學生不用補”,是因為“內驅力主導”的好學生懂得如何有效地自學並尋找學習的最佳路徑。“壞學生補了沒用”是因為“強扭的瓜不甜”,被動型的學習模式由於沒有內驅力驅動,更多隻是亦步亦趨對老師的模仿和機械刷題或者“磨洋工”,缺少一種主動的探索和深究慾望,自然就收效甚微。

以上,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