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流落緬甸的明朝漢人遺民,在這裡說漢語用人民幣,與中國縣城無異


果敢又名麻慄壩,位於緬甸與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這裡曾是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的地域。明末以前,果敢地區為不毛之地,原始森林密佈,毒蛇、猛獸出沒。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強迫中國與其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如今果敢地區人口大約有25萬,其中95%以上人的血統是中國的漢族,幾百年過去了,果敢仍然延續著中華文化。

果敢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全稱為“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首府老街市。果敢地區原為中國領土,隸屬中國雲南省。18世紀,一支漢人移民後裔成為科幹山的地方勢力,後受封為世襲果敢土司縣。19世紀末,果敢併入英屬緬甸,成為緬甸境內以華人為主體的土司縣,1989年果敢成為緬甸撣邦第一特區。

明末,永曆帝朱由榔在李定國、白文選等護衛下,敗逃到昆明建立“滇都”。公元1659年,吳三桂三路大軍數十萬人兵逼昆明。朱由榔帶1500餘人西逃,進入當時中國的屬國緬甸。三年後,在平西王吳三桂的威逼之下,緬甸國王交出了永曆帝。公元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王朝徹底覆滅。


永曆雖死,那些南明殘軍卻多數留在了緬北,在緬甸靠近雲南的大山中艱難生存,成為當地的第一批漢族移民。在果敢很多老街人表示:“我們是漢人,好多人祖上是從南京府過來的。”從此,清政府對緬北屬地開始統而不治,果敢一帶實際成為“化外之邦”。

1852年,英殖民者侵佔緬甸,中國開始失去對這片土地的控制權。到1897年,英與清王朝訂立《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正式被劃入英屬緬甸。生活在果敢地區的漢族由此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1962年,中緬兩國劃界,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精神,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版圖。

從此之後,果敢作為薩爾溫江以東的漢族聚居區,吸引著形形色色的漢族移民不斷遷入,又逐漸向緬甸各地輻射開去。他們說漢語,大多自認漢族,保持著與雲南邊境漢族一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風俗。


據不完全統計,果敢有學校7所,其中中學3所,完全小學4所,在校學生近2萬人。教學用語和教材文種基本上為漢語和中文,基本上使用雲南省九年義務教育制教材。近幾年來,也有一些緬甸文化走進果敢,在教學當中,老師都開始實行雙語教育,教育模式屬於民辦公助性質。

如今在果敢,當地人說漢語,使用人民幣,採用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網絡提供的4G上網信號。這裡的座機號碼,區號和雲南臨滄市一樣,當地的電力也是由雲南省供應。商家的招牌基本都標註簡體中文,行走在老街,跟走在中國內地的小縣城裡,並無二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