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日本文學界“小鮮肉”,即使沒有豐富經歷,也能寫出偉大的作品


日本文學界“小鮮肉”,即使沒有豐富經歷,也能寫出偉大的作品

芥川龍之介

01 日本深受歡迎的作家

提起芥川龍之介,許多中國讀者並不熟悉,他名字似乎沒有村上春樹、太宰治、三島由紀夫等一些作家被我們所熟知。

但是在日本國內,他的作品卻更受歡迎,近幾年從日本讀書調查看,芥川的小說,一直排在前四五位,超過了兩位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更遙遙領先與當紅作家村上春樹之前。

他去世七年後,即設立以他的名字的“芥川龍之介文學獎”,七十年來,已經成為獎掖優秀青年的最高獎。

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年生於東京,生當辰年辰月辰時,顧取名龍之介,芥川自幼非常聰敏,但是體質孱弱,因此年僅三十五歲就離開了人世。

他從二十二歲開始創作,共創作短篇小說一百四十八篇,並有小品、隨筆、詩歌、遊記、評論多種。

日本文學界“小鮮肉”,即使沒有豐富經歷,也能寫出偉大的作品

芥川龍之介


02

雖然是“小鮮肉”的年紀,卻對人性理解的如此深刻

儘管當初創作時還是如今“小鮮肉”的年紀,但是讀芥川的小說,常讓人驚訝:他對人,對人性,怎麼會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在細小瑣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竟將人性的某些方面,剖析得那麼尖銳和透徹!

芥川自己說過:“我經常對‘人性’表示輕蔑,那是事實。但有常常對‘人性’感到喜愛,那也是事實。”

例如芥川的《羅生門》以微帶嘲諷的文體,寫一個被主人公解僱的下人,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面對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展示內心的道德衝突:是當強盜,還是餓死?其結果是,為了一己生存,只能不顧他人死活,揭示出人性惡的一面。

而《鼻子》以鋒利的筆鋒,挖掘“旁觀者的利己主義”與幸災樂禍,以及人對生存的不安與煩惱。

當年魯迅獨具慧眼,早在一九二三年,芥川還在世時,就已經翻譯了這這兩篇作品,收錄在了《日本現代小說集》中。

日本文學界“小鮮肉”,即使沒有豐富經歷,也能寫出偉大的作品

芥川龍之介


03

即使沒有豐富的經歷,也能寫出偉大的作品,對如今的創作者尤其有借鑑意義

芥川並不像許多中國當代和現代作家一樣,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背景下,亦或是那種以豐富的人生經歷進行創作的作家,他只活了短短三十五年,人生經歷並不複雜,基本上是一介書生,坐在書齋裡以寫作為生的文人。

他性喜讀書,他所有的知識都是從書本中學來的,“為了瞭解人生,他不是去觀察街頭的行人。不妨說,正是為觀察街頭的行人,才先去了解書中的人生……歐洲世紀末的小說和戲劇,讓他發現冰冷的寒光中所展現的人間戲劇”。

他不僅從書中認識人生,瞭解人性,同時從書中取材。

有的作家甚至變成了他撰寫故事中的主人公,如《山鷸》中的主人公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戲作三昧》中的曲亭馬琴。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中,沒有動盪的社會背景,甚至沒有什麼豐富的人生經歷,但是從芥川的成長經歷來看,我們依然有可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

04

喜愛中國,甚至希望生活在北京

1921年春天,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以大阪每日新聞特派記者的身份前往中國環遊一百二十天。

由北往南,兩個月走了很多地方,彷彿看見了一個古代的中國,充滿“中國趣味”,他在作品中大肆讚美江南人美物美,甚至後悔沒把滿洲、朝鮮的錢省下來遊歷蘇杭。

他的許多篇作品都是以中國為背景,如《黃粱夢》《南京的基督》《杜子春》《秋山圖》等。

他曾表示“除了東京,最願寓居在北京”的中國。

日本文學界“小鮮肉”,即使沒有豐富經歷,也能寫出偉大的作品

芥川龍之介


05

《羅生門》:篇幅雖短,人物刻畫豐滿,充分展現了複雜的人性

《羅生門》講的是一位被解僱的家丁來到羅生門下避雨,此時走投無路的他思考著下一步如何打算,思來想去,竟有了想要當強盜的打算。可是倘若當強盜,勇氣從何而來?

由於雨夜寒冷,他便來到羅生門的門樓內,想要在此捱過一夜。

當他走上門樓內,眼前的一幕讓他一驚,由於這幾年京城不是地震、颱風,就是火災、饑荒的,災連禍接,此起彼伏,樓門內橫七豎八的都是屍體。

黑暗中,看到一個老婆子正在拔死人的頭髮。

趁這樣的雨夜,在門樓拔死人頭髮,憑這一點,就不可饒恕,家丁這樣想到。

似乎忘了剛才還打算去做強盜呢,結果把老太婆教訓了一番。

他一把抓住老太婆,拿出寒光閃閃的刀對著她,憤怒的質問為什麼要拔死人的頭髮。

老太婆解釋道,是為了做假髮,要不就得餓死。

而且,她拔頭髮的這個女人,雖然死了,但是活著的時候也沒少幹這類事,她生前就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曬乾後拿到兵營當魚乾賣,聽說她的魚乾味道還不錯。

老太婆覺得這女人並不怎麼壞,她要不這麼幹就得餓死,我現在拔她頭髮,要不這麼幹也得餓死。

聽著聽著,家丁漸漸鼓起了勇氣,就是剛才在門樓下所缺的勇氣。

餓死還是當強盜,對於這個問題,家丁已不再猶豫,甚至根本不去考量還有餓死這一說。

已經決定從惡了的家丁,奪取了老婆子的衣服,消失在了夜色中。

故事雖短,卻可以看到芥川龍之介故事下的人物的豐滿和人性的複雜。

家丁並不是生下來就是惡人,他在選擇當強盜片刻之前,還因為認為老太婆拔死人頭髮不對而教訓了她。

所以從故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選擇從善或是從惡並不是簡單地做一個選擇題,而往往是在諸多原因和背景下而做出的選擇,甚至會有些無奈;同時一個人也不是生來就是好人或者壞人,往往如流水一般在變化著。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有一種極其常見、極其普遍的宿命論點,認為每個人都有一成不變的本性,有的善良,有的兇惡,有的聰明,有的愚蠢,有的熱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實,人往往不是這樣的。 我們說一個人,可以說他善良的時候多於兇惡的時候,聰明的時候多於愚蠢的時候,熱情的時候多於冷漠的時候,或者正好相反。人好比河流,所有河裡的水都一樣,到處的水都一樣,可是每一條河裡的水都是有點地方狹窄,有的地方寬闊,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渾濁,有的地方清涼,有的地方溫暖。人也是這樣。”

芥川通過這個故事,展現出了人類惡的一面,就是在餓死還是當強盜的問題前,最終選擇了還是去當強盜而不顧他人死活,甚至忘記了還有餓死這一選項。

通過《羅生門》這一短篇可見芥川對於人性的思考和創作,他的作品值得我們中國讀者去好好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