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部分老人會認為兒子是自己的歸宿,覺得兒子家才是自己家,那姑娘家就不是自己家了嗎?

憶江南


不要感到傷心,你媽媽是為了女兒好,才說這樣的話。住女兒家,要是女婿不高興,辛苦的是自家女兒。所以媽媽才說不是自己家。住自己兒子家,兒子家總歸房子是自己弄的,家是自己弄出來的,頂多就是兒媳可能不好,自己兒子也是不會多辛苦的。你媽媽體諒女兒啊。


家長網


我家樓下有個例子。

老太太有兒有女,由於我們這裡是農村,在過去非常重男輕女,老太太也不例外。

這個老太太重男輕女到什麼程度呢,家裡的一切都是兒子的,到處說兒子好,女兒不好。

後來,老太太生病了,兒子不親自伺候老孃,兒媳婦也不好好伺候。(不是怪兒媳婦的意思,兒媳婦沒義務,兒子都不孝順,就不能怪兒媳婦不孝順,且不知道她們以前的婆媳關係如何,所以不能下定論。)

然後女兒就接過來了,老太太在這裡住了兩年了,逢人就說兒子多麼多麼好,女兒多麼多麼不好。

有一次,兒媳婦來看望老太太,兒媳婦一個人來的,兒子沒來。

兒媳婦跟老太太的女兒說:我給你十塊錢,你去給娘剪頭髮吧。

閨女說:我還沒錢給娘剪頭髮嗎?

的確很多家庭會重男輕女,想要兒子養老,但是說真的,兒子有幾個親自伺候老孃的?兒媳婦有多少真心貼心周到的伺候婆婆的?(沒有怪兒媳婦的意思,有多少婆婆又真心貼心周到的伺候過兒媳婦月子,所以,婆媳之間,不能要求太多,但是應該理直氣壯的要求兒子。)

兒子養老,很多都是面子上的事,讓老孃有吃的有喝的,真正生病的時候,就悲催了。

(當然,孝順的兒子,兒媳婦,也是有的。)

去年我媽做了一場嚴重的手術,病房裡真正伺候病重父母的,大部分是女兒,兒子去的少,兒媳婦更少。

我媽隔壁病床的老太太,腦溢血,住院二十多天了,女兒貼心伺候,伺候麻煩了,就罵兩句,接著給親媽端屎端尿,我和我媽就說:幸虧是女兒,要是兒媳婦,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所以,指望兒子養老,只是根植在一部分老人心裡的執念而已。

兒子女兒都有孝順的,也都有不孝順的。


葉子葉公子


小時候沒感覺,知道這兩年才感覺出來。

我今年32,妹妹31,弟弟29,都成家了,可是爸爸和媽媽,總是說以後我弟去哪他們就去哪,我弟在杭州買了房,去年也結婚了,我媽天天說她兒子好她兒媳好,還想著以後去杭州給他們看孩子,我爸也去,就不回來了

家裡不是還有我和妹妹嘛!就著急走,,心裡多少有點不舒服

可能她們這個歲數的人都是這麼想的吧,兒子是自己人,女兒結婚了,嫁出去就遠了一步

願父母健康!


春歸燕來


兒子傳宗接代是歷史以來的普遍現象,男人結婚責任首先就是傳宗接代。人生在世,有兒傳千代,無兒一世情。

首先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同樣的事不同的結局 ,討論交流這個問題只能考慮普遍現象。

村裡一對老夫妻,已經80多歲了,8個女兒,大女兒60幾了呢?就是因為沒有兒子,由於老太婆厲害,一直不準老頭子娶小女人,直到老頭子60多了,沒有一個女兒願意參與生活,實話實說老兩口脾氣暴躁不好,沒有一個女婿願意上門。於是老太婆批准老頭子娶小女人,四處打聽娶了一個殘疾人,也是精神病人,生活兩年還是沒有懷孕跡象,斷定老頭子沒有生育能力了,只好把小女人送回孃家去。如今老兩口相依為命,前幾天吵架了老頭子偷偷走出去 ,差點摔死了。8個女兒在一起經常吵架,甚至會打架,都怕對方得了父母錢財和遺產。老兩口看透後,去年幾萬元修建了活冒墳,隔壁的說經常聽到老兩口哭泣聲。

同樣的事情,隔壁村也有一個60幾的老頭子,娶小女人去年生了一個兒子,高興得眼淚掉下來,由於女人精神有問題,不敢給女人帶,就是大女兒幫忙照顧。

農村重男輕女嚴重,傳宗接代嚴重。如果沒有兒子,再多的錢再好的生活也不完美,也會低人一等。每到清明節有兒墳上飄白紙,每個男人上墳都會思考人生意義,尤其是沒有兒子的,更加渴望。

計劃生育的實施,獨生子女的政策,讓根深蒂固兒子傳宗接代的思想爆發,很多人為了要兒子,只能檢查把女兒打掉,看看那些獨生子女的家庭吧!絕大多數都是兒子呢?現在幾千萬的男光棍,就是三十年來計劃生育的結果,三十年河西,上一輩的政策報應這一輩人來償還。

現在生活水平好了,思想觀念改變多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很多人還是無法面對現實,還是希望兒女雙全,沒有兒子的只能是面對現實罷了!哪一個家庭不希望有個兒子呢?


鄉鎮農家


我樓下的鄰居家裡也是三姐妹,她和三妹考大學考出來了,她在青島,三妹德國留學,最後回到了上海定居。只有大姐留在了農村。可以看出來三妹一直是父母的驕傲,所以在三妹有了寶寶後,老兩口毅然決然的決定跟著有出息的三女兒一起生活,幫他們帶孩子,照顧一家子的起居。雖然我鄰居也在小城市青島,但工作一般,她老公也是普通的職工,在岳父母的眼裡,他們怎麼和年薪百萬的三女婿比啊?二女婿受到了岳父母多年的冷落。但是不出所料,在他們把外孫,外孫女都看大了,女婿直接變臉了,天天找茬和女兒打架,鬧到了要離婚的地步,這是他們在三女婿家的第八年。老兩口含著淚給我鄰居打電話要到青島住,我鄰居沒有公婆,苦逼的工薪階層又不能不上班,你就能想象她一邊帶孩子一邊上班那麼艱難的日子是怎麼熬過來的,在他們最需要老人幫忙的時候他們不在,現在孩子大了,他們需要養老了又過來,二女婿心裡憋著氣,天天跟我鄰居鬧彆扭,女婿的意思是老兩口農村老家有房子,讓他們回老家,但是老兩口也不讓步,在城市生活習慣了,回老家不習慣!就這樣老兩口硬是在他們一室一廳的家擠了好幾個月,女婿沒地方住,在車庫湊合打地鋪睡了這兩個月,那時正值夏天。 這件事情的結果是女婿半年後查出了癌症,我覺得跟他這幾個月的憋氣,窩火拖不開關係,很不幸我的男鄰居一年後病逝了,老兩口最終也沒走……


Kingdom82980632


我也正為這個問題苦惱,前兩天在頭條看了電視劇《都挺好》的其中一段視頻,就是女孩父母重男輕女,我做了個評論,每天都有人點贊。我想這個點贊一般都是外嫁的女兒。

中國的父母在繁衍後代方面,都想有兒有女。可是真的有了的時候,孩童時候,還能一視同仁。等到兒女婚嫁以後,就千差萬別。為了兒子砸鍋賣鐵,赴湯蹈火買樓買車。債高臺築也得為兒子拼勁全力。每天都累得汗流浹背的賺著辛苦錢,吃糠咽菜省了點錢,自己的債還沒有還完,兒子有點事,就大方掏出給兒子。甚至過年過節女兒孝敬的錢也搭進去。

女兒出嫁後,可能真的是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過得好,也為此高興。女兒過得不好,也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有兒子,他們要幫兒子,幫孫子。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只是他們意識不到。

可是真正老的時候,作為女兒們,難道就不出錢出力嗎?答案是不可能的,女兒可能天生的小棉襖,對於父母的差別對待也很無奈。但是該孝敬父母還是一樣的孝敬。脆弱的時候,心裡想著還是小棉襖貼心,但是過後還是得為兒子拼勁全力。

作為女兒其實並不是在乎父母給兒子的多少錢,而是希望父母可以為自己著想,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為兒子辛辛苦苦一輩子。

我想當初父母為了自己的私慾,想要兒女雙全,就要平等對待。否則就可憐了身邊的從今的掌聲明珠。父母不要為兒子債臺高築,省吃儉用就是對女兒的公平對待。


我是微微Vivian


在農村,重男輕女是固有的觀念。如果沒有兒子,就被人稱之為絕戶。就是女兒再多,也是外姓旁人,倚靠不住,養不得老的。

我同學的岳父岳母,重男輕女思想特別嚴重。當年兒子和女兒都在上學,一個考上了高中,一個考上了縣重點初中,老人讓兒子上了高中,卻阻攔女兒不讓上學。

女兒哭鬧也無濟於事,惹來的是父親的拳打腳踢,鬧到最後,別說縣重點了,就連鄉辦初中都沒有上成。

女兒結婚時,只要彩禮不給賠送,結婚後還生著法兒給女兒要錢,填補兒子。

村裡拆遷,得了六套房子。全部給了兒子,女兒未得一分錢。可是岳父病重住院時,只讓三個女兒攤錢,兒子一分不給,最後報銷完藥費,兒子還淨得了一千多元錢。

去年秋天,同學去給岳母拜壽,說起拆遷之事,便說了句,按理說,這些房子應該有女兒一份。這一句話不打緊,被岳父岳母一頓臭罵,妻侄也動起粗,讓他滾出去,並搡了他一個跟頭。

前幾年碰見同學,說起此事,他仍然餘怒未消,說:今年沒有去給他們拜年,以後也不準備去了。只顧兒子,不顧女兒,這樣的親戚,要他們何用?

其實想想,做為老年人,重男輕女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但你既然選擇了兒子為你們養老,把財產全部給了兒子,那就不要動不動的還讓女兒攤錢,只讓她們盡一些伺候之力也就是了,如果需要讓她們和兒子一樣養老,那財產就應該平均分配才是。就是不分也不打緊,應該留足自己的養老錢,把剩下的給了兒子,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如果自己的財產全部給了兒子,再讓女兒往外攤養老錢,這就有失公平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只有把事處公平了,家庭和睦才能得以維繫,否則,只能造成家庭分裂。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的確是這樣的! 誰也不要討論什麼兒子女兒都一樣的話題,在父母心裡兒子家就是自己的家,女兒家那是別人的家,肯定不一樣!
誰也不要談高調,什麼男女都一樣了,什麼兒子是你的,女兒不也是你的嗎?之類的!那都沒用,現實生活中,兒子家就是父母的家,雖然法律規定兒女同樣享受法律所給的權利,你看看周圍的人,有幾個把女兒家當做自己家的父母,我反正是沒遇到。

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祖訓,是任何一條法律和個別言論所不能動搖的。當然了,這裡要排除掉那些有獨生女兒的,但即使是獨生女兒,父母把那裡當做家的也是微乎其微。像我國的香港,以及新加坡等華人較多的國家,現在還是女隨夫姓的。
現在社會上雖然有不少女兒把年齡大的父母接到自己家裡,但是到最後,老人還是回到家裡多,還有一部分寧可去住養老院,這個現象,不是一朝一代能改變的,需要時間!


筱易


我家就是例子。我婆婆腦出血,但沒有後遺症。每年春、秋各輸次液。某年秋天村醫給輸液,因為村醫在縣裡買了樓要裝修,打電話告訴我們當天的液晚上輸。本來白天我婆婆在大姑姐家待著(大姑姐嫁本村是對門),大姑姐就讓晚上在她家輸液,輸完液在她家睡。我婆婆說啥也不行,非要回家。大姑姐就生氣了,說:不在她家輸液以後就不要再去她家。我婆婆哭著就回來了。到家我一看就問咋了,我婆婆跟我學了一遍。我告訴她:別哭了!閨女給你攆出來不怕,兒媳婦不攆你就行,咱有家晚上就不在她家輸液,我又不是不給你看著液。明天我找她去,她給你攆出來,我就不讓她回孃家!我婆婆一下就不哭了!

其實我婆婆是怕自己年紀大了,真在閨女家睡一晚怕萬一死在閨女家。第二年五月婆婆就又犯腦出血住了十幾天醫院就不在了!


q陽光燦爛


題主在描述中,心理哀哀的。女兒的孝心,不是不被母親認可,母親是在用既有的方式,疼女兒,同時也是維護自己的尊嚴。

出了嫁的女兒,是客人。父母是這樣看,許多女兒也把自己當成原生家庭的客人。

我父親活著的時候,走15里路去縣城趕集,三個姐姐都在縣城,他想看閨女,卻從不在姐姐家吃飯。他不是在飯館吃過飯去,就是餓著肚子回來。

他的觀點是不給女兒添麻煩,免得姐夫還得陪他。

父親想用孃家人“硬氣”的形象,為女兒爭取尊重。在父親眼裡,女兒是弱勢群體。三個姐姐結婚,沒有要一分錢彩禮,反而儘量陪嫁。他唯一的希望,是婆家人對姐姐好。

他還一再教育女兒,一定孝敬公婆。

或許,題主的老母親,和我父親有同樣的心理。

重男輕女,不僅是一種“封建思想”,女兒的作用,的確有被“輕”的原因。

在父母教育下,姐姐們的確孝敬公婆——

有一次大姐夫去寧夏出差,姐姐看到有伐樹的。那時候沒有手機,姐姐用自己的工資,買來了為公婆做棺材用的木材。

要知道,大姐夫上有哥哥,下有弟弟,準備棺材板這種事,說什麼也輪不到姐姐。

二姐對公婆也非常盡心,她婆婆下不來床,又是老年痴呆。拉了就抹在牆上,床上、身上滾的到處都是。她也是二兒媳婦,妯娌、大姑姐、小姑子都不管,就她伺候。

姐姐們對公婆好了,對親生父母,卻是讓人透身涼。

父親去世後,母親85歲的那年,摔斷了腿,哥哥有病傻了,嫂子不管,三個姐姐還不如嫂子,嫂子還給我打電話,讓我趕500里路回去送醫院,姐姐連電話都不打,就讓斷腿的老孃自己躺在床上。我回家時,就母親自己在冰冷的屋裡等兒子。

大家可以看看,做媳婦做的有聲有色,做女兒做的相當不稱職,她們把自己當客人,在一邊觀望,女兒有什麼理由不被“輕”?

大家可能覺得這不是普遍現象,那麼,咱看看祖墳管理現象——

清明節掃墓,這是我們民族習俗,國家也倡導公眾給烈士掃墓,這是對為國家、對民族捐軀者的敬仰!

我們普通人也很注重掃墓,在我們老家叫“添土”,就是在墳塋上添上新土。凡是家有男丁的,祖墳無論過了多少年,都有人管理。誰若不長眼破壞人家祖墳,就有他好瞧的。

這叫在墳頭上動土——大不敬!

看看沒有男丁的人家,女兒可能還去上墳添土,然而到了第三代,就鮮有給姥爺姥娘添土上墳的了。第四代就完全沒人問津了。墳塋免不了被平掉的宿命。

城市重男輕女沒農村嚴重,但也依然存在。

有一次聽到同事嘆息:養個兒子給人家養得!

聽了才明白。她調集全家之財力,為兒子買了一套110平米的房子,兒媳家陪嫁了一套140平米的房子,還是精裝修。兒媳家不僅不要彩禮,親家母還經常給她們買衣送物。她也回了禮物,就是拼不過人家。人家不在意,說自己一個老太太,手頭寬鬆,您別客氣。

婚後小兩口住進了陪嫁房,丈母孃疼女兒、女婿,時常叫去家裡吃飯。有錢人,山珍海味不缺,自然是比親媽家粗茶淡飯強。

岳母願意伺候,孩子也樂意去。岳母家房子170平米,岳父沒了,家裡就一個老太太。吃完飯,陪著看會兒電視就到了10點多,他們的臥室,岳母準備的妥妥的。就這樣住下吧!

慢慢的,乾脆住在了岳母家裡,自己的兩套房,也租出去了。

老太太用溫情和釣魚的方式 ,收服了年輕人。第一個孩子出生後 ,孩子不叫姥姥叫奶奶,這種偷樑換柱的方法,讓同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要生二胎了,老太太提出,讓孩子跟女方性,這同樣讓同事不好拒絕。

老太太很聰明,用親情、利誘,把公婆嘴堵得死死的!慢慢的將第三代親情收入囊中。

這同樣是一種“重男輕女”,只是迂迴前進,已達到“延續香火”的目的。

所以,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植於民族的血液之中。

要想徹底根除重年輕女的思想,不僅需要社會輿論,還要女性加倍努力。那些索要高額彩禮,指望嫁人改變命運的攀附心理,永遠也不會被尊重!

女兒不被尊重,父母又怎能被尊重呢?

女性同樣應該有責任感,有家族意識,家族是國家、民族的細胞。歷史上有很多女英雄,她們為民族利益而犧牲,當然也能為家族凝聚力而擔當。

根除重年輕女路漫漫,女兒當自強!

謝謝閱讀,歡迎關注、轉發!請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