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諸侯國發動叛亂後,漢景帝迅速處死主張削藩的晁錯。這對平叛有幫助或起作用嗎?

夢漢唐之一葉輕舟


實際上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如果非要找個幫助,無疑只是消除了諸侯叛亂的藉口,但這並沒有什麼用,反倒讓諸侯覺得漢景帝心虛,所以當處死晁錯的詔令傳到諸侯國,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國悍然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諸侯叛亂的根源不在於晁錯,而是諸侯國的實力過於強大!漢帝國的諸侯王雖然是劉氏子孫,就像周朝的分封國,他們在封國內享有獨立的稅收、軍事及人事任免權,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加上勢力強大,為什麼要給頭上加個主子呢?周朝的衰落正是因為周天子無力管控諸侯國,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也是如此。

事實上漢景帝時期爆發諸侯叛亂其實是好事,當時漢朝廷的實力依然在諸侯國之上,漢景帝通過一系列軍事鎮壓反倒強化了中央對地方控制,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這位後來漢武帝北擊匈奴創造了有利條件!

回到漢景帝誅殺晁錯事件,只是反應了一個封建帝王的反覆無常,反應了伴君如伴虎!漢景帝早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因為下棋失手打死了吳王劉濞的兒子,除了為諸侯叛亂種下惡果,也證明了漢景帝不是一個大氣的人;後來漢景帝登基為了自己的權勢一度想要殺掉原太子劉榮……這是一個冷血的封建帝王,眼裡只有自己的權勢,至於晁錯,呵呵……

漢景帝殺晁錯只是想去掉諸侯國叛亂的理由,或許也覺得只要殺了晁錯諸侯國就會停止叛亂,然而事實卻證明一切還是要靠實力來說話!當然在歷史上漢景帝依然是一個英明的皇帝,畢竟漢朝沒有在他手裡衰落,如此也就夠了!


歷史不退貨


“七國之亂”,漢景帝殺晁錯當然對平叛有幫助和起作用。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晁錯劇照)

一、安慰朝中大臣之心

晁錯這個人,雖然提出了很多有益於國家的建議,幫助皇帝分憂解難,為國為民幹了很多實事兒。但他身上也有很多毛病,為人過於嚴苛、冷酷無情,因此得罪了在朝野之上的很多同僚。

同時,削藩撼動了很多大臣的私人利益,他們原本就對晁錯不滿意,所以漢景帝斬了晁錯,滿朝文武莫不歡喜。因為他們早就想弄死這廝了!這無疑拉進了皇帝和大臣們的距離。

二、警告七國,你們的要求我已經滿足了,再不退兵,別怪我不客氣


(漢景帝)

景帝誅殺晁錯,就是直接告訴七國,你們不是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幟嗎,現在我滿足你們的願望,殺了晁錯。如果你們再不退兵,那就別怪我不念手足之情了。

結果當然如景帝所料,晁錯被殺之後,七國不僅沒有退兵,氣焰反而更加囂張。這時候,漢景帝就拿出早就準備好的殺手鐧,三下五除二搞定叛軍。

三、掩蓋殘殺兄弟的不好名聲

其實漢景帝應對叛亂早有準備,因為當初晁錯在漢文帝面前提出削藩的時候,文帝都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準備。文帝臨死時這麼告訴兒子景帝:

“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

可見這爺倆根本早就把刀磨好了。要不然七國之亂僅用三個月就能搞定?

晁錯就是被漢景帝推出去的擋箭牌,現在漢景帝撤了這個擋箭牌,兄弟再射箭要殺他,那就是兄弟們不顧手足之情了,漢景帝再動手就名正言順,讓人說不出他的不對來。

綜上所述,漢景帝其實是個腹黑殘忍的傢伙,他一直在示弱,然後借晁錯的人頭,既安撫了朝臣,又剪出了懷異心的兄弟,還不有損自己的名聲,更大的好處是,經過這一場風波之後,國家的分封制度被徹底廢除,逐步走向中央集權,國家權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裡,這才是景帝這個幕後操縱者得到的最大利益!所以說,漢景帝殺晁錯當然對平叛有幫助和起作用。


本文參考文獻:《資治通鑑》、《中國通史》


墨雪問心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侯國發動叛亂後,漢景帝迅速處死主張削藩的晁錯,對平叛是有積極作用的,對內穩定了朝局,對外使得七國失去起兵的理由並讓其他觀望中的諸侯看清中央的態度,繼續保持中立,確保局勢不再惡化。

君王寵臣

晁錯先學法家,後學儒家,因在漢文帝時歷任太子舍人、太子家令,憑藉他的才華深深吸引了太子劉啟,從而與劉啟結下不解之緣。

劉啟繼位後,提拔晁錯為內史,經常單獨召見晁錯商議國家大事,甚至對晁錯達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晁錯因此成為景帝執政初期的第一紅人。後來漢景帝進一步將晁錯提升為御史大夫,地位極其顯赫。

削藩惹禍

“士為知己者死”,晁錯為報答漢景帝劉啟的寵愛與信任,為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上書提議削藩,遭到眾人反對,連自己父親的勸阻都不聽從,最終導致他父親服毒自盡。可以看出晁錯一片忠肝義膽,舍小家為大家,全心全意的為漢景帝劉啟謀劃。

隨著削藩政策的實施,各地諸侯一片譁然,最終由吳王劉濞牽頭,一共七個諸侯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漢朝大地烽煙驟起,中央政權一時間岌岌可危。

取死之道

晁錯對諸侯起兵造反的形勢預計不足,面對七國聲勢浩大的叛亂,晁錯亂了方寸,連續的昏招將自身的缺點在漢景帝面前無限放大,漢景帝最終決定放棄這顆旗子:

  • 應變不足

七國起兵造反以後,漢景帝向晁錯詢問應對之策,結果晁錯只想到一個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坐鎮長安的辦法,而這樣一個辦法等於是將天子陷於險地而自己坐觀其成,這樣的解決方案顯然讓漢景帝極為惱火。

  • 氣量狹小

袁盎因反對晁錯提出的削藩政策而招到晁錯的記恨。七國起兵作亂後,晁錯不忙於平叛,卻要追究袁盎曾經接受吳王賄賂一事,漢景帝赦免袁盎,將他貶為平民。晁錯依然不依不饒,聲稱袁盎有對吳王起兵知情不報之罪,請求漢景帝處死袁盎。這種不分輕重緩急的行徑讓漢景帝看清晁錯是個氣量狹小、公私不分的人。

  • 獨霸朝堂

晁錯憑藉漢景帝對他無條件的信任,開始變得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積極對像袁盎那種與他政見不和的官員開展打擊報復,從而導致朝堂變成了晁錯一個人表演的舞臺,漢景帝在七國叛亂時詢問朝臣對策時發現,整個朝堂成了晁錯一言堂,晁錯不開口,群臣也都保持沉默。

積極影響

當漢景帝看清楚晁錯的為人的時候,晁錯的結局已經註定,袁盎的建議和群臣的奏請只是晁錯死亡的催化劑,晁錯必須要死,而且必須處置極刑,原因有三:

一、叛亂師出無名

七國叛亂打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現在漢景帝將晁錯誅殺,那麼叛亂的目的就已然實現,如果七國繼續作亂則師出無名,讓天下人看清楚七國叛亂的狼子野心,從而為漢景帝平叛獲得正義的名聲。

二、對內團結群臣

晁錯的為人處事不僅讓自己站在了諸侯的對立面,同時也將自己推到了群臣的對立面。漢景帝必須要借誅殺晁錯平息朝臣的怒火,從而讓群臣能真正團結在他身邊,真心實意的幫他走出困境。

三、對外穩定諸侯

當時漢朝的諸侯國有22個,除去7個已經起兵作亂的,其餘諸侯國要麼觀望、要麼暗中資助。此時將晁錯以極刑誅殺,才能向這些諸侯國展示漢景帝不再削藩的決心,從而穩定大局,將直接起兵的7個國家推入絕境。

結語

漢景帝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君主,他之所以迅速作出腰斬晁錯的決定,絕對不是情急之下的過失之舉。在古往今來有為君主眼中,眾人只是棋盤中的一顆棋子,犧牲一個寵臣而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樣的做法何樂而不為,雷霆雨露皆在帝王一念之間。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歡迎諸位好友指教,插圖均源於網絡。


滌塵索金


漢朝前期每個皇帝都有著自己的艱鉅使命,漢高祖是掃除異性諸侯王,漢文帝是提高漢朝人民生活水平,漢景帝則是削藩。如果沒有這三位皇帝的奠基,也就沒有漢武帝時漢朝的強盛。

漢景帝時期,漢朝各個封國的國力日益強大,這些國家就像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一樣,擁有自己的勢力,有些國家甚至可以自己鑄錢,王宮豪華程度足以和朝廷對比。

眼看這些諸侯愈發強盛,漢景帝坐不住了,漢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錯也覺得這種形勢會危及漢朝的穩定,於是他便建議漢景帝削藩。晁錯的這項建議和漢景帝的意願十分吻合,於是漢景帝便答應了。

可是各個諸侯國不肯,於是他們藉著“清君側”的名號向朝廷發起對抗,七國之亂爆發。在古代,如果出師有名,那會聚集很多英雄群起響應。漢景帝眼看這些人越鬧越大,開始發愁起來。袁盎也是漢景帝的大臣,他建議誅殺晁錯以平內亂。漢景帝也覺得可行,因為這樣一來造反的諸侯國就再也沒有名義上的優勢。



晁錯被腰斬,果然,七國中的一些諸侯王停下了反抗的腳步,這些人開始作壁上觀,畢竟都是劉氏江山,不必搞得那麼難看。可是七國主力國家吳楚兩國皆不放棄,最後漢景帝利用周亞夫戰勝了劉濞,平息了叛亂。


如史如畫


從當時的形勢看晁錯的生死對戰局的影響基本為零,叛變的七個國家尤其是吳王劉濞目標就是攻入長安自己當皇帝,晁錯在他的心中自然是沒有太多分量,因此對於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自然是沒有任何好處。

漢景帝想借晁錯平息七國叛亂

七國之所以叛亂是因為地方諸侯國的勢力過於強大,當中央集權與地方出現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叛亂也就自己產生了。周朝的分封制也是如此,當諸侯國勢力強過了周王室那麼戰亂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漢朝到了漢景帝時期,諸侯國勢力過於強大,吳王劉濞不僅擁有數十萬的軍隊還能自己鑄造錢幣,諸多的特權讓他擁有了強大的實力,在削蕃政策的刺激下一場叛亂就此襲來。

晁錯的被殺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叛亂的諸侯國們不僅沒有停止叛亂反而以為漢景帝軟弱無能,劉濞順勢自己稱帝開始派出了20萬大軍攻擊梁國。

周亞夫在相持中取勝,梁王劉武居功至偉

梁國是漢景帝弟弟劉武的封國,梁國不僅城池眾多而且易守難攻,吳楚叛軍久攻不下士氣低落。由於梁王堅守不出吳楚大軍轉而向周亞夫的駐軍發起進攻,周亞夫也是堅守不出消耗敵軍的銳氣。

吳楚聯軍人數眾多後勤補給十分困難,為了切斷叛軍補給周亞夫出奇兵截斷了叛軍的糧道,吳楚士兵沒有了補給自亂陣腳,周亞夫趁機打敗了吳楚聯軍主力拿到了戰役的主動權。

相持階段梁王劉武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梁國的堅守為平定吳楚叛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周亞夫的取勝與梁王劉武的消耗有直接關係,假如梁國守不住叛軍可直取長安。

總結

晁錯只不過是叛亂起兵的藉口罷了,地方與中央的權利之爭才是這場戰爭的本質所在。漢景帝不應該處死晁錯,應該激勵大家全力以赴擊敗叛軍,只可惜他有點著急沒能深思熟慮最終做出了失誤的決策,喪失了一位股肱之臣!


秋雨魯北說歷史


🍎🍏古言:“變古亂常,不死則亡"可見晁錯之死有因。

🍏①至於對於平叛亂來說只是穩定朝政,在朝廷內部,晁錯存在著大批的政敵。如果不殺晁錯,意味著朝廷內部的內鬥還會繼續下去,在七國聯軍的壓力面前,如果朝廷繼續內鬥下去,那麼,景帝朝廷肯定會被推翻。因此,為了結束朝中內鬥,景帝經過一番權衡,決定處死晁錯。

🍏②穩定其他諸侯國,吳王劉濞起兵造反的時候,還有諸如淮南國等諸侯國處於觀望狀態。倘若所有的諸侯國都起來造漢景帝的反,漢景帝是沒有取得勝利的把握的。

因此,為了向其他觀望的諸侯國表明態度,漢景帝誅殺晁錯,表示朝廷“知錯就改”,也沒有對諸侯王不懷好意的意思。另外,也可以讓吳王劉濞等人失去造反的口實。

漢景帝的這個決定,客觀上起到了穩定諸侯國的目的,並且,造成了吳王劉濞等人政治上的被動。

🍎③既實現了“削藩”的目的,又殺掉了有可能當權臣的晁錯。

可見景帝之疑心過重。我們並沒有冤枉漢景帝。當週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後,漢景帝也是表面上讓周亞夫當宰相,然而卻又不斷地整週亞夫,最後逼得周亞夫自殺。他對待周亞夫和對待晁錯的方式,顯然是一樣的。


東門雷晰22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一、通過晁錯的死來道歉

盎入見,竟言吳所以反,獨急斬錯以謝吳,吳可罷。---《漢書》

袁盎求見漢景帝,說通過斬晁錯來向吳國道歉,吳國就會罷兵。漢景帝同意了,殺了晁錯,可以道歉,我都退讓了,大家各退一步,就都算了吧

二、消除對方的大義名分

古代打仗都需要師出有名,而七國起兵的原因是清君側。現在晁錯已經死了,諸侯國已經沒有名分,如果繼續出兵,就是造反了。


帶志逐夢


簡單來說,沒什麼幫助。

漢朝削藩這事從劉邦就開始了,不過他滅的是異姓諸侯王,保留了同姓諸侯王以作拱衛作用,但到了漢文帝在位時期,同姓諸侯王的拱衛作用已經比不上他們對於中央的威脅程度了,漢文帝開始著手進行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

漢文帝對諸侯的削弱主要以溫和的換地分地為主,比如把齊國一分為七,封給齊悼惠王劉肥的七個兒子;把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淮南厲王劉長的三個兒子,與此同時,漢文帝已經準備了暴烈的措施。

太子家令晁錯給漢文帝上削藩政策,漢文帝雖然沒有完全採用,但對晁錯另眼相看,把他留給了太子(即漢景帝)。漢文帝臨終前,告誡漢景帝:“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說明他已經預料到了即將到來的叛亂。

在漢景帝和晁錯看來,削藩一旦開始,吳王必反,這不僅僅是因為吳王劉濞跟漢景帝有仇(吳王世子被漢景帝砸死),還因為劉濞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經營四十餘年,軍力財力均冠於諸侯。

但當真的削藩的時候,反的遠不止吳國一國,而是吳楚等七國,叛軍聲勢浩大,還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這本身就是對諸侯拱衛作用的一種利用。


此時的劉濞已經六十多歲了,按照那個時期的壽命,沒幾天活頭了,就算把晁錯殺了,他也不可能退,這一點,精明如漢景帝,不會看不出來,但他還是殺了晁錯,還是很可恥地騙晁錯上朝,半路拉到鬧市斬首的。

就實力對比來看,七國並非鐵板一塊,而且就算他們把實力全部相加,也還是弱於漢朝中央加梁國,漢軍和梁軍能夠在三個月內就基本平定了叛亂,就是最好的證明。

漢景帝殺晁錯,不過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狠厲薄涼,一是安慰朝中大臣,誰讓晁蓋得勢不饒人,得罪了那麼多人?二是把晁蓋當作自己骨肉相殘的替罪羊,這一點,晁錯他爹看得清楚,先行自殺了。


平沙趣說歷史


晁錯,西漢名臣,歷侍漢文帝與漢景帝,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性情“疏直激切,盡所欲言”。

公元前155年,晁錯因諸王勢力過於膨脹而上疏巜削藩策》。漢景帝詔令削藩十餘日後,“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發動吳楚七國之亂。

晁錯的政敵竇嬰與袁盎趁機將七國叛亂歸罪於晁錯削藩,建議漢景帝殺晁錯以便七國退兵。晁錯因種種原因,被漢景帝批准腰斬。

晁錯死後,袁盎被派往吳國,告知吳王劉濞晁錯已死,朝廷已恢復吳王封地,令其退兵,並拜受詔書。劉濞終於原形畢露狂笑道:“我已為東帝,還拜什麼詔書!”可見,吳王早存反叛之心,“清君側”僅是藉口。故晁錯之死,對平定七國之亂毫無作用和意義。

漢景帝任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後,趁機改革政事,剝奪了諸侯王治理封國等政治權力,讓他們只能享有租稅,極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嚴重削弱了諸侯王勢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晁錯之死為漢王朝政令統一做出了極大貢獻!


2許雲輝


晁錯是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歷仕文帝、景帝兩朝,在漢景帝朝,升至御史大夫。

晁錯繼承與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倡導納粟受爵,擴大農業生產規模,使西漢的經濟得到了振興;在抵禦匈奴的問題,他率先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招募民眾、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的侵犯。

政治上,他進言削藩,進一步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這極大地損害了諸侯藩國利益,後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舉兵反叛。漢景帝為息事寧人,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晁錯的政論文由於“疏直激切,盡所欲言”的特點,受到了魯迅先生的稱讚,他認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代表作有《言兵事疏》、《論貴粟疏》、《守邊勸農疏》等

晁錯性情率真,對人對事盡所欲言,文如其人。公元前155年,由於各諸侯王勢力過於膨脹,晁錯擔心他們的實力會發展到威脅漢中央政府權力的地步。於是主動上疏巜削藩策》。漢景帝權衡利弊後,接納其諫言,詔令削藩,但削藩詔令下達十餘日後,“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

晁錯耿介的個性得罪了不少人,竇嬰與袁盎都是其在朝廷的政敵,趁機將“七國之亂”的原因歸罪於晁錯的力主削藩,二人提議要漢景帝殺晁錯以退七國之兵。晁錯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被漢景帝批准,受腰斬之刑而死。


此後,袁盎出使吳國,通告晁錯已死,中央已恢復吳國封地,詔令劉濞退兵。吳王劉濞卻暴露了狼子野心:“我已為東帝,還拜什麼詔書!”,由於可見,吳王反叛蓄謀已久,“清君側”僅是幌子。

以此推論,晁錯之死於非命,對平定七國之亂沒有實際作用,甚至可以說毫無意義。

晁錯的“削藩觀”是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悍衛、繼承與發展,他雷厲風行,始終抓住國力最強的吳國,不斷揭露,態度堅決。正是在晁錯的策劃下,景帝才"削吳會稽、豫章郡"。

吳楚七國叛亂被中央軍平息後,景帝明令各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原封國,將由中央政府派去官吏執政;並整頓原藩屬國吏治,改諸侯國的丞相為相,裁剪掉御史大夫等等大部官吏,使各諸侯王失去了很大的政治權力。

從這個方面來講:晁錯的犧牲,卻極大地鞏固了西漢王朝的中央政權,也為漢武帝劉徹以“推恩令”的政策進一步解決諸侯王日益坐大的問題,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