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為大家解讀了《九歌》中的《河伯》與《山鬼》這兩章,感興趣的朋友,點擊文章下方的“瞭解更多”按鈕,就可以閱讀上一期的文章啦!

本期文章,是《九歌》系列文章的最後一期,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九歌》中的最後兩章——分別是《國殤》和送神曲《禮魂》。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在這之前,我們先為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國殤》的創作背景,這樣便於大家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動機,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創作背景分析

屈原生活的時代,主要是楚懷王在位時期。當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日漸強盛,逐漸有了吞併六國的實力。

以張儀、蘇秦為代表的縱橫家們,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在六國之間往來遊說:張儀連橫抑楚,蘇秦合縱抗秦,佩六國相印,一時傳為佳話。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影視劇中張儀的形象

這時的楚國,正是楚懷王在位。張儀為打破蘇秦的合縱,實現連橫,奉秦惠文王之命,出使楚國。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一》記載:

張儀曰:“大王誠能聽臣,臣請秦太子入質於楚,楚太子入質於秦……,楚王曰:“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聞之,敬以國從。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影視劇中楚懷王的形象(一)

這裡講的是,張儀勸說楚懷王答應與秦國互換太子,以此實現秦楚兩國結好。楚懷王聽從了張儀的話,派使者入秦示好。

他還勸楚懷王斷絕與齊國的關係,與秦國交好,西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記載:

陳軫曰: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見欺於張儀,則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絕齊交。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楚王弗聽。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影視劇中楚懷王的形象(二)

被張儀騙了這麼多次的楚懷王,直到最後還聽信了張儀的話,入秦會盟。最終被秦王囚禁,落得一個客死他鄉的下場,也實在是可悲可嘆。

張儀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騙、戲弄楚懷王,恐怕楚懷王至死都沒有徹底醒悟,楚國和楚王徹底淪為了一個笑話,也就有了張儀戲楚的典故。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影視劇中楚懷王的形象(三)

據統計,在屈原生活的年代,秦楚之間的戰爭,都是以秦勝楚敗告終。這點,從司馬遷《史記·楚世家》的記載中就能得到佐證。

以下,羅列的是自楚懷王即位以來,秦楚之間的重要戰役:

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gai,第四聲)、裨將軍逢侯丘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大敗。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眛,取我重丘而去。

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

三十年,秦復伐楚,取八城。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從上面列舉的這些戰役中,就可以看出楚國與秦國之間的勝負關係。我們都知道,在戰爭中,通常而言戰敗的一方的傷亡人數會比戰勝一方要多得多。

而僅在這些有記載的戰役中,楚國陣亡的將士就至少有十萬。我們不妨換位思考,假設自己是生活在當時的楚國人,自己的國家在對外戰爭中都是以失敗告終,而自己的親人也有可能會被送上戰場,你的心裡會作何感想呢?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而身為三閭大夫的屈原,他是那麼地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其內心的痛苦和煎熬可想而知。而在這種情況下,青壯年都戰死沙場,很多還未成年的男孩,也會被徵入軍隊。

古代將尚未成年(未滿二十歲)而夭折的人稱為殤,也用以指未成喪禮的無主之鬼。按古代葬禮,在戰場上“無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斂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稱為“殤”的無主之鬼。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在秦楚戰爭中,戰死疆場的楚國將士因是戰敗者,故而也只能暴屍荒野,無人替這些為國戰死者操辦喪禮,進行祭祀。

在這樣的背景下,身為三閭大夫(楚國特設的官職,主要職責是主持宗廟祭祀、貴族子弟的教育)的屈原,創作了《國殤》。

一曲蕩氣迴腸的祭歌

對於《國殤》這一章的解讀,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第二部分是對楚國陣亡將士的祭奠與歌頌。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第一部分: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鼓鳴。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壄。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詩歌大意:將士們手持武器,身披戰甲,車輪交錯,短兵相接。旌旗蔽日,敵軍如雲。箭矢交墜,將士奮勇爭先。敵軍踐踏我們的陣列,殺死我們的戰馬。戰車陷入陷阱,無法逃脫,士兵拿著鼓槌,擊鼓吶喊。這一戰,殺得痛快淋漓,屍橫遍野,殺到天昏地暗,神靈震怒。

解讀:轂,gu,第三聲,車輪貫軸處;躐,lie,第四聲,踐踏的意思;殪,yi,第四聲,倒地而死的意思;霾,同“埋”;枹,fu,第二聲,玉飾的鼓槌;壄,同“野”。

這一部分,主要是對戰鬥場面的描寫,從這些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戰況的慘烈程度。慘烈的廝殺和戰鬥,從側面表現出了楚國將士們的英勇氣概。

第二部分: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詩歌大意:既然出征,就抱著一去不返,視死如歸的決心,突然在平原上急速前進,一下子就離家很遠。手持長劍,身帶秦弓,雖然身首異處,但心中沒有悔恨。剛強勇武,不可侵犯。身體雖然死了,但精神永存,為國捐軀的將士們啊!你們都是鬼中雄傑。

解讀:這裡主要是對為國犧牲的將士們的歌頌,讚頌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雖然身體死了,但是他們的精神將會永遠存在。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在她的詩歌,《夏日絕句》中寫的那樣: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這裡用來形容為國捐軀的將士們,再恰當不過了。身雖死,志不屈。他們的精神,將會激勵後來者,奮勇前進!

送神曲——《禮魂》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與。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解讀:《禮魂》主要描繪了一個熱烈而隆重的大合樂送神場面。先是“成禮”,禮成之後,響起了密集的鼓點,於是人們一邊把花朵互相傳遞,一邊更番交替地跳起舞。巫女唱起了歌,歌聲舒徐和緩,從容不迫。春天供以蘭,秋天供以菊,人們多麼希望美好的生活能月月如此,歲歲如此。

關於《禮魂》這一章的主旨,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禮魂》是通用於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後的送神曲;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六)之國殤禮魂

另一種說法認為,屈原寫作這篇祭詩的背景,是在楚國兩次大敗於秦之後,內容與《國殤》的聯繫(魂與殤),所處於《國殤》之後,可以認定它是相當於《國殤》的終章,而非《九歌》“送神曲”。

我個人的理解更偏向第一種說法,因為《國殤》所要表達的是對陣亡將士的祭奠和對他們精神的讚頌。在這種莊嚴肅穆的場合下,不應當用唱歌、跳舞這種表達方式。因此,我更偏向於第一種說法。

結語

屈原的《九歌》,是以娛神為目的的祭歌,詩中所塑造的“神”的藝術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間的神,實質上是現實中人的神化。與其說是寫“神”,不如說是在“人”,在寫當時楚國的人民的生活狀態。

作為代表屈原藝術創作最高成就的《九歌》,其中多數篇章,都是描寫神靈間的眷戀,或是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是所求未遂的傷感。在人物感情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既活潑優美,又莊重典雅,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下期文章,為大家帶來的是漢末著名才女——蔡文姬,還有她的作品《胡笳十八拍》的解讀,敬請期待!最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