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元璋若是把皇位給了朱標,是不是朱標會把大明治理得比朱棣更好?

史學達人


最近隨著明朝影視作品的熱播,掀起一波《明史》熱,凡事看過點的觀眾都瞭解朱標是一個非常優秀太子,朱元璋也培養的很好。如果不是朱標意外猝死,我肯定皇位絕對落不到朱棣手裡。

如題所述,如果朱標順利當上皇帝會不會比朱棣治理的更好?我先確定肯定強!拋開什麼嫡長子繼承製,哥哥不比弟弟差的封建觀念,朱標確實比朱棣優秀很多。


第一,政治優越性。

朱標是嫡長子,這個身份除了給他帶來合法繼承權,帶來的更多的是其他方面的優越性,譬如:受教育資源、從政實習經驗、良好的朋友圈等。朱元璋很看好朱標,以上賦予兒子的權利只多不少。反觀朱棣,他是庶子出生,朱元璋的兒子多了去了,多一個庶子,少一個都無所謂。

所以早早的打發朱棣去騎馬射箭,戍守邊疆。先天條件朱棣就被朱標甩了一條街。所謂人窮志短,指的是眼界和物質條件,朱棣騎著八匹馬追也趕不上出生在羅馬的朱標,尤其當了皇帝,朱棣的從零開始學,而朱標完全能信手拈來。



第二,政治協調性。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崇尚暴力,他把個人專權特性發揮到極致,討厭貪汙腐敗,那就殺!討厭結黨營私,那就殺!討厭功高蓋主,那就殺!總而言之能殺的不能殺的,都殺了個乾乾淨淨,殺的明朝大臣害怕當官,又不敢不當官。大力整飭的背後是急需緩衝。

朱標就成了最好的緩衝繼承者,相比朱元璋的暴力,朱標本性善良、寬厚仁慈。朱標曾多次公開叫板朱元璋過於血腥,不滿其亂殺執政的手腕,也多次替自己兄弟,大臣們求情免了朱元璋責罰。明朝需要朱標這類溫柔可愛的皇帝,相比篡位奪權的朱棣,滅了方孝儒十族,誰更得人心?



第三,政治穩定性。

朱標如果順利即位,於情於理,於法於制都是無可挑剔,相比朱元璋肯定深得人心。我們再看看朱元璋許下的藩王制,朱標當皇帝,兄弟們負責看家護院。朱標當了皇帝,藩王和帝王的矛盾不會那麼激烈,壓根不會出現什麼捏造的“清君側”靖難之役。

即使朱標著手削藩,也不會把皇位丟掉,很大可能悄無聲息的搞定。我們再看看朱棣,他是搶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人心向背,法治不容。為了鞏固自己帝位,使用各種手段強行洗白自己形象,表面上人們不敢違逆,背地裡辱罵,陰奉陽違比比皆是。


結語:以上觀點都是假設,真實的歷史是明朝在朱棣手裡威震四海、國富民強。其實,我更傾向另一種觀點:朱元璋死後,只要一個差不多點的人繼承皇位,治理的明朝都不會差。例如:朱允炆如果沒有被篡位,他治理的明朝也不會差。

這裡就不得不重新審視朱元璋的暴虐,他弒殺的本性大多針對明朝執政者,並沒有殃及百姓。實際上維護了明朝中央集權,實現了政治清明。如果繼承者不是傻,或者自己各種花樣作死,在民心未失的情況下,明朝怎麼會衰弱?只會守成,也能很強!


我不是易中天


首先來說說朱標做皇帝的優勢:

1.明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是朱元璋皇位無可爭議的第一繼承人人選。朱標做皇帝在法理上有無可爭議的合法性。朱允炆是皇長孫,雖然他的皇位是朱元璋給予的,但他的叔叔們都不是很服氣。朱標做皇帝,將更有威信,更能服眾。

2.朱標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受到良好的儲君培養教育。他的年齡,閱歷等,也可以讓他更具政治智慧,在削藩問題上可能會處理的更加溫和,不至激起兵變。

3.朱標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晉王、燕王、周王等幾個弟弟多次犯錯,朱標都從中調和,幫弟弟們說情,是他們免受責罰,兄弟感情深厚。

但是各地藩王在地方經營多年,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政治勢力。中央朝廷要削藩,就算藩王們本人願意為了朱家王朝的穩定,聽從中央的指令,藩王周圍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極力鼓動藩王們對抗中央。況且,一般情況下,藩王們都不會願意放棄既得利益。歷史上因削藩激起兵變的教訓比比皆是,西漢景帝削藩,康熙削三藩,都激起了兵變。朱標想要動弟弟們的奶酪,不動刀兵,順順當當的削藩,可能性也不大。

其實朱標是死在朱元璋前面的,朱元璋沒死就不可能會把皇位傳給朱標,所以朱標既然得不到皇位,就談不上能比朱棣更好的治理明朝。





孤舟獨釣大龍蝦


最近《大明風華》深受大家的追捧,趁著電視劇的熱播,有關明朝的歷史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大明風華》是以朱棣攻入南京,靖難之役功成開始的,在電視劇中,朱棣開疆拓土、修《永樂大典》、遷都北京,創明初盛世,立不世之功。

歷史上真實的朱棣也如電視劇中所演繹的一樣,文治武功都堪稱千古一帝。而朱棣創立永樂盛世的前提就是他發動靖難之役,而且取得成功,當上大明皇帝。靖難之役的前因後果就不再多說了,就著題目中的問題,來分析一下如果朱標沒死,朱元璋順利的把皇位傳給了朱標,朱標會不會把大明治理的比朱棣好?

答案是會!

眾所周知,朱元璋兒子眾多,嫡子也有好幾個,但朱標卻是他心裡唯一認可的皇位繼承人,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時,就封朱標為世子,建立大明王朝以後,朱元璋更是直接封朱標為太子,前前後後為能把培養朱標成為合格的儲君,費勁了大量的心血。不僅把跟隨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都充到太子府任職,而且,朱標自己也爭氣,在眾多文臣武將的輔佐之下,朱元璋還毫無忌諱讓朱標監國理政,大小事務均由朱標處理,然後才奏報朱元璋,朱元璋對朱標治國理政的能力也頗為滿意,可以說雖為儲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行皇帝之責了。

朱標在世時,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幾乎達成一致的共識,那就是朱標是唯一的太子儲君人選,而且他們也是把朱標當成唯一的太子儲君人選來培養、輔佐的。諸如李善長、徐達、劉伯溫、常遇春、藍玉、湯和、鄧愈、馮勝、宋濂、盧德明、張昌等開國文勳武貴都被朱元璋安排在太子府兼職,輔佐太子,這明擺著就是幫朱標打造文臣武將的接班班底。朱元璋作為開國之君,殺罰重,而朱標的仁厚讓也給文武百官一個很好的印象,所以朱標在文武百官中的威望很高,為自己日後接班後駕馭這群開國勳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且,除了朱元璋的愛護,朱標的眾兄弟們對他也是敬畏有加。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 他對弟弟們也是關愛有加,他的弟弟們犯錯以後,朱元璋要責罰他們的時候,也都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所以,即便像燕王、晉王、寧王這些強悍的邊塞王爺對朱標也是充滿了欽佩感激之情,可以說他們非但不會挑戰朱標,還會老老實實的幫朱標守邊衛國。

治理國家無外乎統治者自身的能力,還有文臣武將的輔佐,以及所執掌的國家環境。朱標不僅治國理政的能力超強,而且他爹更是給他營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以及一大群治國輔政的能臣,朱棣有的他都有,朱棣沒有的他也有,朱棣能把大明王朝帶入盛世,朱標絕對也能開創盛世,甚至比朱棣還要好!


一鍋煮了


導讀:朱元璋出生布衣,開創了大明基業,他對於朱標是寄予了厚望,他是一位能征慣戰的馬背皇帝,他治理天下,更加鐵血,朱棣有燕王之稱,和他一樣,以武力征服天下。

朱標是朱元璋一手培養起來的未來接班人,他對朱標寄於了厚望,從小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朱標接受的教育來看,如果他不英年早逝,必是“仁君”。

朱標生於盛世,和他爹朱元璋不同,不是在戰火中長大的孩子,對於戰爭和殺戮是沒有概念的,所以他當政,很可能是一位謙和的君王。

朱元璋對他的培養正是以未來君主為方向,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標亦被立為太子,可以想見,朱元璋對他是報有厚望的,如果朱標活得更長一點,這個位置就應該是他的,而朱棣根本就沒有坐上太子位的可能,因為一是沒有朱元璋的授意,二是得不到朝臣的支持,所以後來朱棣的篡位讓他自己都耿耿於懷。



我們來看看朱元璋對於朱標的培養,朱標自幼就受到朱元璋的喜愛,並悉心教導於他,為他設立東宮府僚,令朝中重臣兼領。並修建了一個大圖書館,有各種書籍,讓朱標暢遊書海,認真學習知識文化。這都不算完,朱元璋更是遍尋四方名儒教導太子,選才俊之人為太子伴讀,這陣容也算是極其豪華了。

都說皇帝愛長子,百姓疼么兒,一點不假,朱元璋就把這個宗旨貫徹得很好,他時常與朱標一起飲宴賦詩,討論古今大事,在一點一滴中潛移默化,教會太子為君之道。並且諸多事情,先請太子看過處理,然後奏給他聽。這一切行為,都是未來皇帝的事情,朱元璋對朱標的教育是不遺餘力。

那麼太子在這樣的培養下,又是什麼性格呢?他天性仁慈,對兄弟十分友愛,兄弟多次有過錯,都是他從中斡旋,才免於處罰,這樣一個未來的主宰者,註定是一個仁君,他可能會令天下休養生息,把“文景之治”作為為君模板,不會殺伐過重。

朱元璋教導太子說:“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這樣的君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儉,成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長在和平時期,更應該知道百姓疾苦。”太子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之下,治理天下不會差到哪裡去,就算不把天下治理得富庶無比,至少他會與民休養。

朱棣和其他皇子一樣,接受過最傳統的封建教育,也懂得民間疾苦,朱元璋對於皇子的教育還是值得稱讚的,但是朱棣有鎮守“北地”的經驗,註定他的手腕更加強硬

朱棣出生的時候,他老爹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奪天下如火如荼,連名字都來不及給他取,可以想見,當時朱元璋是多麼忙碌,朱棣就是在這種被放養的情況下長大的。

太祖皇帝都要登基了,才想起兒子沒有名,於是敬告天地祖先,才給幾個兒子取了名,此時朱棣都七歲了。朱棣十七歲的時候,朱元璋外放他去安徽鳳陽老家實習,瞭解民間疾苦,朱棣也算是在基層鍛鍊過,“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做了皇帝后,還經常對自己的兒孫說起這些往事。

朱棣和諸位皇子一樣,都接受過正統教育,朱元璋也親自訓誡於他們,朱棣從老爹那裡,接受了完全正統的封建教育,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確的自白:朕於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飢寒也,嘗使之少忍飢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



朱元璋為了防止外敵入侵,就分封了幾位皇子為藩王,其中朱棣就被封為“燕王”,他所管轄的地方,大家可以想象,一定是強敵環視,虎狼之師,但是朱棣居然把這地方管理得很好。

從朱棣這些表現來看,也是頗有些做明君的潛質,至少他和諸位皇子一樣,也受到過正統教育,而且知民間疾苦,知道為君之道。從他當政後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他老爹對他的言傳身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朱標不早逝,燕王不會反,也不會有後來的“靖難之役”,朱元璋也不會殺功臣,朱標會用自己的威望,做好一個“仁君”

朱標如果不早殤,其威望完全可以壓制眾多權臣,畢竟他是名正言順的太子,是朱元璋親自指定的接班人,而且他也確實做到了仁愛團結,群臣也不可能有不服氣的地方,就算朱棣也不可能輕舉妄動,朱標是有正式授權的皇帝,可以手握乾坤,發號施令的正統接班人。

他能壓制權臣,就能震住各地藩王,如果朱標在,各地藩王也不可能會造反,更不會發生朱允炆因為削藩,而發生靖難之役,朱棣也不能造反,也不敢造反,因為他不是正義之師,如果他真要這麼做,支持他的人也不會太多。


所以朱標不死,靖難之役不可能發生,朱棣也不會有機會獲得皇權。歷史雖然沒有假設,但是我們可以推理,從朱標的仁慈來看,他肯定會以“仁”作為治國之本,不會發生大的殺伐,更不會以武力去征伐任何國家,他會與民休養,而且他做太子監理國家的時候,朱元璋對他也有讚賞,朱元璋開疆拓土,開創大明王朝,當然需要一位“仁慈之君”守住基業。

而朱標更不會削藩,引起邊疆動盪,朱棣不會謀反,也不敢謀反,反而他會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守好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做一個逍遙的北地“燕王”。



朱標如果早一步登基,更不會發生朱元璋殺開國功臣的事情,他只會按功行賞,安撫有功之臣,即使他想解決功高蓋主的事情,他也不會大開殺戒,他可能會用更溫柔的方式解除功臣的權利。朱標的仁德會感動更多的人,有這些開國功臣的輔佐,再加上各地藩王忠心為國,保衛大明疆土,朱標未必不會做得比朱棣更加好。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畢竟朱標沒有活著登上帝位,所以這一切只是推論。朱元璋親自指定的接班人,必然也是通過各方面考核後,適合做繼任者,才委以重任的,而且他也確實是適合在這個位置上坐下去,他英年早逝後,朱元璋都不願意把皇位傳給別人,都要把皇位給他兒子朱允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朱標確實當得起未來的接班人。


歷史是一場直播,沒有回放,也沒有假設,既然發生了,那他就應該這麼演下去,朱標不死,大明朝也許會更好,但是也說不一定會因為仁慈滋長更多的貪婪者,因為沒有發生過,所以可以一切都只是推論而已。


逆風解語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其實有句話一直流傳得挺廣的,那就是“歷史沒有假設”。不過既然問到了這個問題,我就來斗膽回答一下。我們都知道,朱棣開創了“永樂盛世”,隨後其兒子和孫子開創了“仁宣之治”。那麼如果朱元璋欽定的皇子朱標沒死,大明會不會更好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朱元璋的培養目的和培養方式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來看看朱元璋想把朱標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話說朱元璋帶著朱標去了很多地方,例如說朱標十三歲的時候,朱元璋帶他去了自己的發家之地濠州。朱元璋的目的是這樣的:

“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

也就是說朱元璋希望朱標通過親身遊歷的方式體驗一下民間疾苦,知道老百姓的生活的不容易。說實話,我們看歷代的皇帝到了後期往往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因為久居皇宮之中沒有貼近民眾,因此根本不知道民眾的生活是怎樣,民眾需要什麼。而此時我們可以確定一點就是,朱標已經有著深入民間的經歷並且明白民間疾苦了。

朱元璋培養目的一:讓朱標明白百姓的疾苦,進而讓朱標得以“哀民生之多艱”。

這裡面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什麼,在史書上是如此記載的:

“又指道旁荊楚曰:古用此為撲刑,以其能去風,雖傷不殺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兒念之。”

朱元璋的話的意思是,荊楚這個東西,古代人用來行刑,認為它能夠起到懲罰的效果又不至於傷人性命。古人的用心仁厚如此,兒子你要時時刻刻記住他。

怪哉!朱元璋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都很清楚,殘忍嗜殺冷血。能殺人絕對不多說話。仁慈這個詞語似乎就沒跟朱元璋沾過邊。但是在此處,朱元璋卻教導朱標要仁厚有愛心,儘量不要去殺傷人命。從這個記載中,我彷彿感覺到了朱元璋明白自己是一個嗜殺之人,但是已經改不了這個毛病了。朱元璋明白亂世須用重典,因此自己多殺;而此後朱標即位,需要的不是嗜殺的君主,而是能服人的君主。

朱元璋培養目的二:讓朱標成為一個寬厚仁慈的君主,通過“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殺立威”。

我們知道,在這個培養過程之中實踐很重要,同樣老師也很重要。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因此朱元璋在給自己的太子朱標選老師的時候也是多方面綜合,小心翼翼地選取老師。朱元璋選取的老師的陣營是怎樣的呢?據史書記載:

“於是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這僅僅是我截取的一部分,當時朱元璋選取了手下丞相李善長為太子少師,天下第一名將徐達充當太子少傅,武藝高強作戰勇猛的常遇春為太子少保。

我們設想一下,朱標從這幾個老師身上能學到什麼。李善長學識淵博,善於治國,因此朱標能從他身上學會知識以及執政手段;徐達曉暢軍事,熟讀兵法,因此朱標能從他身上學會兵法和韜略;徐達武藝高強,作戰勇敢,因此朱標能從他身上學到武藝和為將之道。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通過這種師生情誼將朱元璋的一批開國班底逐漸演化為朱標的班底,實現權力的逐步轉移。

朱元璋培養目的三:讓朱標成為一個文武雙全,既會治國,又會領兵打仗的雙全之才。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培養大臣對於朱標的忠心。

朱元璋一輩子操勞,在自己臨死之前,基本上將整個大明的制度都規劃得井井有條,滴水不漏,為自己的子孫打下來一個良好的基礎。因此朱元璋需要的,是一個能夠繼承自己制度的守成之君,而不是另一個朱元璋。因此朱元璋曾經下詔書給朱標:

“守成之君,生長富貴,若非平昔練達,少有不謬者。故吾特命爾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朱元璋認為守成之君因為長於富貴之中,因此往往缺少訓練。決定啟動對於朱標的處理政務的訓練。

朱元璋培養目的四:讓朱標成為一個合格的守成之主,按照朱元璋擬定好的政策方針讓大明不斷運轉下去。

因此我們可以想象,通過這樣複雜的訓練的朱標自然是一個合格的君主,可能不如朱元璋出色,但是在他手下的人民會很幸福。

二、朱元璋的訓練成果如何

那麼經過了朱元璋如此緊張刺激的培養之後,朱元璋對於朱標的培養效果如何呢?

首先,依我看來,朱標確實是一個非常寬容仁厚的人,他的天性善良,絲毫沒有繼承自己父親朱元璋殘忍嗜殺多疑的毛病。(反倒是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毛病)據記載: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

也就是說,朱標一向與人有愛,面對著自己的弟弟犯了錯誤,朱標往往都維護自己的弟弟;甚至有的弟弟被控告有謀反的想法,這可是威脅朱標太子位置的舉動,但是朱標依然幫他說話,甚至還痛哭流涕。由此我們可見朱標對待弟弟們確實很好,而且是個非常寬厚的人。

其次,朱標此人比較有原則而且施政寬厚,與其父大不相同。在一些民間史籍中有這樣的記載:

“朱標施政寬厚,多行寬通平易之政,因此朱元璋十分不滿。但是朱標堅持自己的方針,多次與朱元璋爭吵。”

因此就這樣看的話,其實朱元璋的培養還是蠻成功的,朱標確實成為了朱元璋心目中的那種寬厚仁慈的君主,並且還有著自己的原則,並不是過於軟弱。

三、歷史的假設:假如朱標當了皇帝

然後現在我們可以進入一種想象了,歷史其實還是需要想象力的。假如朱標當了太子會怎麼樣呢?

首先,朱棣肯定是不敢作亂了。因為朱標作為大哥,有著長兄的威嚴,而且多年建國,籠絡了一批文武大臣,說不定朱標本人打仗還非常厲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朱棣是萬萬不敢作亂。

其次,仁宣之治這樣的盛世會提前到來。說實話,朱棣執政的時候他本人好大喜功,例如說下西洋,例如說北伐蒙古,這些都是花錢很多而且非常消耗民力的事情。如果是朱標即位的話,我想朱標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了。因為朱標是朱元璋培養出來的守成之主,自然會按照朱元璋的制度行事,可能明代就會出現那種“無為而治”的狀態了吧。隨後經濟發展富足,人民生活安定。

不過我猜想,多年之後必然會出現一個類似於漢武帝的皇帝,繼續進行其偉大功業。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朱標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在朱標十多歲的時候,朱元璋就把朱標視為接班人了。當時朱元璋還給他請來了最好的老師,來著力培養他。

朱標這個人為人也很謙虛,愛學,是一個合適的皇位接班人。所有的文臣武將都很擁有他,在朱元璋有事外出的時候,朱標都能把國事處理的很好。

這樣的朱標肯定是有一個很好的前途的。

若是他沒有死的話,朱元璋的老臣都在輔佐他。按理說有這樣一個萬民擁護的新皇帝,他肯定是可以把大明給治理的更加繁榮昌盛的。

畢竟歷史上,每一個強大的國家,都是有能臣和明君共同成就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國家統一了。這時候的國家想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誕生一個明君。

朱標恰恰就是這樣的人,他就如同漢朝時期的漢文帝,是一個有韜略的人。他也會像漢文帝一樣,肯定是可以帶領大明走向鼎盛時期的。

當然了事實上朱標比朱元璋死的還早,一切美好的計劃,都成為了泡影。這時候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是朱元璋想不到的。

可以說正是朱標的死,給朱元璋帶來了很大的打擊。

因為朱元璋不得不考慮換接班人的問題了,也許,他是太喜歡這個長子朱標了,這個皇位他是鐵了心的讓朱標的後人來當了。

因此,他在跳過了所有的兒子,讓孫子朱允炆來接替了皇位。可是,朱允炆畢竟是孫子輩的,他比較年輕。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掃清障礙,他就選擇了殺功臣。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殺功臣的結果,就是在自己的兒子朱棣反自己的孫子的時候,竟然導致了朝廷沒有什麼人可用了。

當時圍在朱允炆身邊的,都是一些年輕後輩。在朱允炆決策的過程中,導致他和朱棣發生了強烈的對峙。

朱棣徹底的要造反了,在這種情況下。朱棣最終把朱標給趕下了臺,然後當上皇帝,開始全力執掌大明的。

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大明又開始走向了正軌。當然了朱棣造反的這幾年,肯定阻礙了大明經濟社會的發展,若是一直都是朱標在執掌大明,大明肯定發展的會更好。


漢史趣聞


朱元璋倒是真想把皇位傳給朱標

可條件不允許呀,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病逝了,時年37歲,英年早逝。


6年以後,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也病逝了,然後朱標的次子――皇太孫朱允文繼位(老大朱雄英早早就病逝了)。

朱標是朱元璋稱帝以前就出生的,朱元璋稱帝后,將其封為太子,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夠繼承大統,所以給他請了很多名師,學習儒家之學。

明朝開國文臣之首、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就是他的老師之一。絕大部分人應該都學過教科書上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就是此人。

朱標從小接受精英教育,深諳儒學,寬厚仁慈,如果他沒有病逝,且順利繼承皇位的話,很大可能性會施行仁政。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朱標即位,他將是大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間殺戮太多,能臣干將幾乎被殺戮殆盡,民間法度更是嚴苛至極,尤其是在位後期,對於百姓的賦稅是越來越重,民不聊生。

因為朱元璋是一個根本不懂財政的皇帝,卻偏偏要實行一系列自認為好的經濟政策,比如,從他開始,幾百年來偌大的明王朝的財政支出,竟沒有軍費支出這一項,美名其曰“自給自足”。地方上除了每年給朝廷上繳一定的賦稅外,其餘的多了地方上自己拿,不夠的自己墊,反正朝廷不多要,但也不會給地方下發軍費。這就給地方上極大的貪汙空間,百姓的稅越收越多,上繳的錢越來越少,帝國的正常經濟運轉越來越無力……財政問題也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這些暫且按下不表。


朱標在朱元璋執政後期曾上書諫言,請求減免賦稅,在朱元璋又一次誅殺大臣時出言相勸等等。這些都隱隱顯露出他是個“仁君”的本質,恰恰,大明朝剛建國幾十年,又經過朱元璋時期,需要這樣一位仁君執仁政,休養生息。可是,他早逝了。種種期望皆化為虛無。

朱棣是明朝少有的明君,開創了“永樂盛世”,但後人對他的評價也有巨大的爭議。

曾是燕王的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將建文帝(皇太孫朱允文)趕下臺,奪取了皇位,又斬殺無數大臣,這使得他頗受後人爭議。

但是,他在位期間,確實幹出了不少政績,後人稱其開創了“永樂盛世”,將明朝的發展推向頂峰。


在政治上,他設立了內閣。明朝開國伊始,朱元璋為了加強君權,削弱相權,廢除了丞相,將權力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但同時引發了一個問題,每天呈上來的奏摺無數,他一個人批摺子,工作量未免也太大了。

到了朱棣這裡,他想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既要鞏固君權,但又不能把自己給累死,於是想了個辦法,從翰林院選拔大學士,入值文淵閣,先行處理奏摺,將處理意見用條子附在奏摺上,再交給皇帝,是為票擬,皇帝才是最終決議人。而這些大學士,內閣首輔、次輔全都由皇帝任命,這樣一來,既減輕了皇帝自己的壓力,又保證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明成祖朱棣設立的內閣制自明開始,直到清朝雍正的軍機處出現,一直都是中央上的政治機構。

除了這些,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等修撰的《永樂大典》,被稱為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百度百科


正是歷朝歷代有意識的修史著書,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存留下來,所以明成祖朱棣下令修《永樂大典》真的是一項為後人稱道的政績。

其次,我最想說的是,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少有,或者說僅有的一位重視海上貿易的皇帝。

鄭和七次下西洋便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雖然明成祖時期只允許官方朝貢貿易,不許私人出海,但對於朱元璋時期嚴厲的海禁政策來說,在當時頂著“祖宗之法不可違,祖宗之法不可變”這樣巨大的壓力環境下,這已經是向前邁出了巨大的一步。而從明初嚴禁海上貿易到永樂時期對海禁的稍稍放鬆之後,明朝後代皇帝對於海禁的力度越來越強,東南沿海倭患無窮少不了海禁的原因。

從這一點上,明成祖朱棣確實做得好。

正如《大明風華》裡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對朱棣說:是非曲直,後人評說自有公道。如果朱標順利即位,大明朝會平平穩穩的度過幾十年,但這樣一來,也許不會出現鼎盛的“永樂盛世”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史一下沒事兒


朱元璋若是把皇位給了朱標,我認為朱標未必會把大明治理的比朱棣更好。當皇帝可是一個技術工種,誰當的好拼的不是名正言順,拼的也不是人品,拼的那是一個綜合實力,朱棣和朱標誰的綜合實力更高,我覺得朱棣更有優勢一些,理由如下:

1、所受待遇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嫡長子,可謂根正苗紅,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朱元璋在自立吳王的時候就把朱標立為世子,那年朱標不到10歲。朱元璋稱帝,朱標被立為太子。朱元璋對朱標可謂寵愛有加,並對其寄予厚望,為他配備最優秀的教育資源、給他充足的歷練機會、為他選擇最能幹的太子輔臣。朱元璋在江山逐漸穩定以後,殺了很多開國功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為朱標剷除繼位隱患,為其鋪平前進的道路。朱元璋對於朱標可謂用心良苦、無微不至。朱棣就沒那麼幸運了,出生的時候朱元璋與陳友諒正打得不可開交,甚至對這個新生的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直到這個兒子7歲了,才正式給他取名為朱棣。作為皇子,朱棣並沒有多少存在感,10歲的時候被冊封為燕王,在其大哥朱標努力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皇帝的時候,他就早早的投身軍營,準備為了維護天子權威而征戰沙場,這也許就是朱棣一生的宿命。朱元璋偏愛朱標,朱標如果不是早逝的話,登上皇位是理所當然也是眾望所歸的事情,但是這隻能說在名義上、在群眾基礎上,朱標取得皇位的幾率大於朱棣,不等於他在繼位以後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皇帝。


2、早期經歷

朱元璋戎馬半生,在艱苦卓絕的戰場上打下了大明江山;稱帝后果敢決絕,殺了很多該殺的和不該殺的功臣。後邊他該考慮的是如何坐穩朱家江山:壞人都讓我來做吧,接下來的大明皇帝一定要是一個仁義有德的守成之君,再讓他的兄弟們為他藩守邊境,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大明基業,千秋萬世,當可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於是朱標開始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朱元璋為其修建本堂,內藏古今各種書籍,徵四方名儒教育太子,又選才俊之士充任伴讀,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禮法行事。朱標在被慢慢培養成仁義之君的同時,朱棣也正逐步成長為一名可以征戰四方的優秀將領,在其參與和領導的多次軍事行動中,戰績頗豐,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其在戰爭中表現出的軍事能力和取得的赫赫戰功為其在軍隊中積攢了非常高的威望。一個治國、一個護國,頗有點漢景帝和梁孝王的關係,若能真正兄弟同舟共濟,君臣相得益彰,倒也不失為一段佳話。假如朱標沒死最終登上皇位,朱棣衷心輔佐,那麼朱標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皇帝,然而他未必能比朱棣治理的更好。朱標在“學堂”所掌握的治國理論與朱棣在戰爭中經歷的生死實踐,到底哪一個更實用?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後者往往更為有效,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在軍事方面功勳卓著,在治國方面也豪不遜色,最終成為一代明君。而與朱標類似的帝王就鮮有特別出色的。



3、性格特徵

朱標與朱棣的性格反差極大。在歷史記載中朱標為人寬厚、孝友仁慈,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符合了朱元璋對太子的要求。朱棣的性格就張揚多了,據說在朱元璋眾多兒子當中,朱棣的性格是最像朱元璋的:猜忌多疑,隱忍心狠。兩相比較,朱標是儒雅和善的謙謙君子,朱標是睚眥必報的凶神惡煞,人們當然更喜歡前者。但是好人不一定能成為好皇帝,甚至可以說好人一定做不成好皇帝,歷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帝王,在道德方面基本都不是善良人,甚至有的劣跡斑斑,這主要是由於皇帝的這個工作特點決定的:面對的形勢複雜多變,管理的事務千頭萬緒,手下的官員又各不相同,需要皇帝具備快刀斬亂麻的勇氣和能力,從這點看歷史最終選擇朱元璋和朱棣不是偶然的。



4、治理能力

朱標死的早,但他從小在朱元璋的培養下開始接觸政務,治國理念方面儘管和朱元璋有些衝突,但後來朱元璋能夠放手讓太子獨立處理政務,可見對他的治國理念和治理能力都是比較認可的。朱棣在當皇帝之前一直在軍事領域比較有建樹,後來成了藩王,在政務和軍事兩方面都得到了極大鍛鍊。至於後來登上帝位,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永樂盛世”,其治國能力在歷史上也是比較優秀的。如果朱標當皇帝能否取得這樣的成就,還真得打個大大的問好。



總結:

朱標這一生太順了,順的甚至有點乏味,既沒有戎馬倥傯、也沒經歷過生活磨難,一切都是規劃好了的生活。朱棣則不然,戰爭的洗禮和生死的淬鍊,使他的意志力更加堅強,也使他更能適應殘酷的環境,更能面對複雜的形勢。所以說若是排除朱標的太子身份,讓朱棣和朱標在同一個起點上,朱標當皇帝未必能把大明治理的比朱棣更好。


滄浪水清纓濁足


這種問題不是特別容易對比,如果說朱棣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那麼或許我們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問題是朱棣也很厲害。

咱們先說一說朱棣:當皇帝之前,他是一個武將,率軍北征,取得了很好的軍事成績,不僅如此,朱棣從朱元璋那裡接受了封建正統教育。對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確的自白:朕於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飢寒也,嘗使之少忍飢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而朱棣在當藩王之前,曾在“中都”鳳陽居住過三四年,那裡的百姓生活貧苦,在這裡居住的這段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他後來在征戰之中可以不為嚴寒,在當燕王的時候可以善待百姓、士卒,甚至有“仁王”的美譽,這些都與他受到的教育和底層的生活離不開關係,或許他缺少了朱標接受的“帝王”教育,但有些人天生就是大手筆,就是帝王的材料。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的一系列表現,也足以證明,他確實是具有做皇帝的天分,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派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以及對南海的經營;組織編纂《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整體來看,朱棣無論是在當皇帝之前,還是之後,他的一系列的行為,都可以表現的出他超強的統御能力。而至於朱標所接受的“帝王”教育,我覺得也不能成為朱棣的弱點,畢竟朱元璋也是草根出身,他自己當皇帝的時候也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君王”行為準則,朱標接受的教育是好還是壞,是否比朱棣更強就確實不好說了。

咱們再來看看朱標,朱標一直就被朱元璋所當成繼承人而培養。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那個時候的朱標只有9歲,這個時候他開始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傳統封建思想教導,朱元璋對他寄予的厚望是其他的兒子所不能比的,對朱標的培養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朱標13歲的時候,朱元璋令其赴臨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機訓練他將來為人君的本領,臨行前朱元璋教導說要知道小民的疾苦,勤儉執政,成為守成的好君主。而朱元璋稱帝后,立朱標為太子後對他的教育就更重視了,給他的東宮班底可以說是集合了明朝開國的所有能臣名將,而且不再東宮外另設府僚,目的就是朱元璋不在的時候,由朱標監國理政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還選拔青年才俊同朱標一起讀書學習,並讓德行高雅的名士對朱標進行“為君、為人”的教導,所以朱標儘管生於安樂,但並無紈絝之習。他長大後,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範。而且治國理政期間也能夠很好的處理政務,對自己的兄弟也是竭盡所能的照顧,完全具備做“仁君”的潛力。

接著我們再看看朱元璋,做這個假設,朱元璋是不可能被跨過的。朱標是一個英年早逝的太子,而朱標的英年早逝對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繼承人,和朱元璋為了穩固朱允炆的地位而大殺功臣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朱標死後,朱元璋擔心朱允炆沒有能力壓制那些功勳而發動了駭人聽聞的“藍玉案”,藍玉案中所涉及到的功臣勳貴,不僅包括藍玉一人,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立有大功的傅友德、馮勝也都因藍玉案而被誅殺。我們可以根據藍玉、朱標之間的關係做一個推斷,藍玉等人是朱元璋為朱標培養並且保留的一個武將班底。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皇帝不希望能做到李世民那樣的成績,但是做到那樣掃六合的功績武將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藍玉或許是朱標繼位後,掃清漠北,穩固拓展北方領土的重要統帥,朱元璋的設想應該是很完美的。以眾藩王作為鎮守重要邊鎮的領軍人物,進可攻退可守,還可以牽制其餘武將,而藍玉、馮勝等人則是把領土往北方拓展的北征領軍人物;以沐英等人作為鎮守南方,並拓展南方領土的統帥人物;湯和則可用來守衛東南沿海,而且以湯和的資歷足可以震懾其他武將,但人算不如天算,因朱標去世,為了讓朱允炆有一個穩定的朝局,朱元璋最終發動了“藍玉案”。沐英、湯和等人相繼離世,在軍事戰略上徹底打破了朱元璋的部署。而愛屋及烏的朱元璋,把對朱標的愛,完全的寄託在了朱允炆身上,根本不考慮朱允炆是否有做皇帝的能力和威望。還給朱允炆配備了一批,不切實際,能力一般,理想遠大的“純”臣來輔佐,什麼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些人,只能說骨頭很硬,為人很正,但是能力很一般,起碼不是良佐之才。最終朱允炆還是敗給了朱棣,而這些人也還是死在了朱棣的手裡。

有學者說朱棣做皇帝,對於明朝是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的,後世有過這麼一個結論,“方孝孺案”使得明朝的人失去了骨氣,但這也是一個推論,至於是否真的是因為方孝孺而喪失了明朝人的骨氣;還是由於八股取士,而導致文化人獨立思考能力缺失,最終喪失了骨氣;無論是那個原因,反正骨氣是沒有了,而這一點是否缺失是因為朱棣所導致的,我個人無法給出定論,因為後來的明朝也出現于謙、楊繼盛、史可法這些錚錚鐵骨,沒有骨氣的人什麼時候都存在,我覺得和“方孝孺案”或許有關係但關係不大,因為殺了方孝孺朱棣該選拔人才照樣選拔人才,在他時期所選拔的“三楊”歷經數代,為大明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說人們說殺了方孝孺就等於殺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一說,個人覺得站不住腳。因此,我覺得“方孝孺案”的負面影響不能算朱棣的減分項。

再說一個,朱標一項以“仁”而著稱。按照朱標一貫的表現來看,他如果繼位,朱元璋所假想的軍事戰略我覺得不一定能夠實現。有人曾假設朱標如果繼位他在“武功”方面表現的或許比朱棣更優秀。我覺得這一點有點太臆想化了。我不敢說一定,但大概率上來說,朱標不會超過朱棣,朱標一向以來的個性,以及朱元璋對他的培養,他就是守成君主。做不到朱棣的開拓,朱棣對於明朝領土的開拓,和邊界的穩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而如果把朱標與朱棣做一個對比,起碼“武功”方面,朱標應該是不如朱棣的。

至於說“文治”嘛,咱們可以看看朱標受到的教育,和他的東宮班底,我可以說朱標是一個眾感情的人,也是一個仁厚的人,也尊重文人,但朱標有一個特點是不能忽視的,就是“禮法性”朱標太過於注重禮法,可以說,朱標做皇帝黃子澄、方孝孺等人應該依舊是重臣,他們是忠臣,是聰明人,也是有文化修養的人,但他們不一定能做得到是良臣。作為臣子,他們的作用是輔佐,看看朱標的班底,還有他身邊的人,幾乎都是學士的風格,太多不切實際之人,即便是他的老師宋濂,論學問劉基、李善長、胡惟庸都不及他,但治國理政的能力這三個人又都在他之上,朱標的有點恰恰也是他的缺點,正因為他太正統,或許他的身上不會有朱棣那種不及一格降人才的氣魄,也不會有朱棣那種大刀闊斧改革的勇氣,至於“鄭和下西洋”“親征蒙古”這些事在朱標之前的表現上看不出來他的身上有做這些壯舉的潛質。

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料,天生的大手筆,秦始皇如此,漢武帝如此,朱棣也是這樣。縱觀中國歷史,成就在朱棣之上的皇帝也不超過10個人,又怎麼能保證朱標就是這10個人裡面的一個,難,太難了。朱標是很多人心中的那一點“硃砂痣”,他的英年早逝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個遺憾,而他的仁慈也讓他和朱棣“暴戾”的一面形成對比。可是客觀的說,朱棣的表現已經很優秀了,朱標要是想超過他,那太難了。所以,如果朱標做皇帝,或許也僅僅是或許,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超越朱棣,但絕大可能會不及朱棣的。


隨意言之


朱標是明太袓朱元璋的嫡長子,其母是馬皇后。朱元璋十分喜愛朱標,開國後即立朱標為太子,並詔令名儒、宿將教導輔佐朱標。

朱標性情儒雅,虛心向學,成年後,曾參與處理政事。曾多次斡旋化解朱元璋與鎮守地方藩王諸子的矛盾,在眾兄弟間威望很高。

朱標宅心仁厚,在一些政事上的處理意見與朱元璋相左。朱元璋處理謀反案時,株連過重,也有為朱標將來即位執政佈局之意。

朱標因病早逝,終年三十七歲,朱元璋痛心不已,將其子朱充炆立為皇太孫。1398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即位後,面臨各地叔輩藩王勢力過大的形勢,而採用“削藩之策”。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奪取了皇位。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假若,朱標並未早逝,朱元璋傳位於他。他也將面臨藩王勢力坐大,北方蒙古侵擾的問題。朱標與朱棣相比較,還是缺少殺伐決斷的魄力和多年征戰的謀略。但歷史還是沒有假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