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如果說對於哥釉瓷器的熱衷肇始於明人,那麼清代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清朝的仿哥釉瓷器可以說是一個巔峰。此次秋拍出現的這件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即是光緒朝仿哥軸瓷器中的一件傑作。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040拍品】:清·光緒·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官)

高30.2cm,口徑長11.5cm、寬8.8cm

肚徑19.5cm,底徑12.2cm

此件清·光緒·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口呈四方,頸部飾雙貫耳,溜肩腹鼓,腹部前、後均有杏核狀凸起,為方正器身平添變化,下承方圈足。器身施粉青哥釉,釉面呈現出淡淡粉青,釉色青綠淡雅,清雅雋永,如碧水幽幽浮蕩,尤為撩人心魂。又兼以疏落有致的開片,紋理自然如天成,開片處泛著微微淺黃,真是美妙動人。其造型古樸端莊,輪廓線優美流暢,高度達30.2釐米,氣勢宏大,在哥釉瓷中殊為罕見。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仿古形制的貫耳瓶,始於宋代,是哥窯傳統器型之一,其器形仿自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圈,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貫耳瓶就一直是貴族階層使用的物品,產品大多為皇族所壟斷。昔日的投壺在宋代已難覓蹤影,但貫耳瓶優雅的造型藝術已由早期的娛樂工具的主功能,變更成為了陳設器或瓷質酒器。功能上的變化也決定了它的使用對象與範圍,所以,從宋代開始至清代,貫耳瓶始終以它髙貴的身份,被歷代皇族保留了下來。貫耳瓶在清代各朝都有燒製。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漢代綠釉陶投壺 高26.6釐米 頸高13釐米 口徑4釐米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哥窯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專以優美變幻的開片裝飾取勝。同時期的汝、官兩窯製品雖然也有開片,但沒碎紋似蟹爪,官大片紋似冰裂,只有哥釉的紋片黑黃交織,佈滿器身,以“金絲鐵線”紋著稱於世。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宋 哥窯青釉貫耳瓶 高11.5釐米 口徑2.5釐米 足徑4.2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官窯仿哥釉瓷始於永樂末年。明皇甫錄《皇明紀略》一書中有明仁宗當太子時問大臣“哥密器可復陶否”,又有“命陶之,果成”的記載。至明成化時,仿哥釉器已做得十分精緻,胎質細潔、白淨緻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黃,釉面滑潤,光澤度強,開片整齊,造型多樣,有八方高足杯、撒口瓶、雙貫耳瓶、臥足碗、菊瓣小碗、爐、洗等。成化以後,明代仿哥窯器精品不多。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明宣德 仿哥釉菊瓣碗 高7.3釐米 口徑18.7釐米 足徑6.9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清代仿哥釉的工藝水平非常到位,康雍乾三代君主慕古好雅,諭旨御窯廠燒製哥窯器,其器型、釉色、釉面等特徵均達到與傳世哥窯器神似的程度。部分器物“紫口鐵足”、胎質較厚等更反映出對哥窯的全方位追摹。這和清代皇帝擁有高深藝術造詣及豐富的內廷收藏是分不開的。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清雍正 仿哥釉古銅紋方尊 高24釐米 口徑12.3×9.3釐米 足徑10.8×8.8釐米 現藏於故宮

清代官窯已完全掌握了製作哥釉瓷器的技巧方法,出窯後先於器表深而大的紋片中嵌進褐黑色的紫金土,待完全冷卻後再置入黃色的釉汁中使小片紋充分著色,這樣黑褐色的粗線紋與黃色的細線紋就形成了。再將灰色的胎骨染成紫色,待釉汁流淌後在器物的口邊形成脫釉,薄薄的釉層下隱露出紫褐色的胎骨,加之神工鬼斧般的“金絲鐵線”紋,和底足留下的支釘痕跡,

至雍正朝,仿哥釉器進一步發展成熟,精品迭出。光緒一朝是瓷器製作迴光返照時期,在低迷了半個多世紀之後又迎來了一個小高峰,此時的清瓷頗有康熙窯的風采,故又有“小康熙”之稱。而光緒本人也在政治地位上曾試圖將晚清的衰敗迴光返照一下,他主張變法,力圖使這個國家強大起來,他的一番壯志情懷似乎也能在此時的瓷業發展上可見一斑。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域鑑秋拍珍品 | 金絲鐵線:稀世官窯粉青哥釉杏元貫耳尊

這件此件貫耳尊胎體厚重,胎質縝密,瓷土篩煉較細,釉色為粉青色,青中泛白,施釉均勻,釉面晶瑩滋潤,細膩光滑,富有玉的質感。如網如織的“金絲鐵線”紋披滿全身,是一件少見而精美的晚清仿哥器。像這件貫耳尊特徵明顯、保存完好的,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