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人間詞話: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人間詞話: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點評: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

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

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

環境的描寫之中現出人物的感受。

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

“一夜徵人盡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

人間詞話: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臨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

(宋)蘇軾

冬夜夜寒冰合井,畫堂明月侵幃。

青缸明滅照悲啼。

青缸挑欲盡,粉淚裛還垂。

未盡一尊先掩淚,歌聲半帶清悲。

情聲兩盡莫相違。

欲知腸斷處,樑上暗塵飛。

人間詞話: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點評:

蘇軾(1037~1101),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其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十二月,徐君猷(黃州太守,與蘇軾是同僚)的侍女勝之將要離開黃州去蘇州,該詞是蘇軾在送別勝之時所作。

“未盡一尊先掩淚,歌聲半帶清悲”,寫侍女傷離別時的未歌先淚、半歌半悲。

“掩淚”寫侍女的哭態,“歌聲”寫侍女的強顏,“清悲”寫侍女的傷感。

淚(粉淚、掩淚)、歌(歌聲)、悲(悲啼、清悲)三者交融,讓人為之動心、消魂?

正是詞人所謂歌有聲,人有情,“情聲兩盡莫相違”的慰藉詞了。

最後兩句,進一步渲染侍女的無限傷感與痛苦。

“樑上暗塵飛”,這一讚賞是不過分的,表明詞人對這位即將離黃州去蘇州的侍女懷有深深的依戀之情。

人間詞話: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