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名家」鄒才能:中國“能源獨立”的啟示與機遇

作者 | 鄒才能

「名家」邹才能:中国“能源独立”的启示与机遇

能源,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動力和安全的基石。在時間維度上,世界能源發展正處在由煤炭、油氣向新能源轉換的新階段。當今,煤炭從高碳向脫碳、油氣從常規向非常規、新能源從低密度向高密度跨越。人類對二氧化碳減排的迫切、對高碳化石能源向非碳轉型的渴望,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規模、速度可能都將會超出預期。或許還等不到化石能源枯竭,新能源接替就將提前到來。

世界能源生產結構則呈現“四分天下”新格局。2018年,世界能源產量為138億噸油當量,其中煤炭佔28%、石油佔32%、天然氣佔24%、新能源佔16%,已形成煤、油、氣、新能源各據一方的局面。我國在能源生產上取得巨大成就,從解放初期的“一窮二白”,發展為能源科技強國與生產大國,也成為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生產總量僅有0.2億噸標準煤。其中,原煤產量0.3億噸、原油產量12.0萬噸、天然氣產量0.1億立方米,發電量43.0億千瓦小時。70年來,我國能源科技實現全面自主創新,陸相成油、海相成氣、非常規油氣理論技術支撐油氣規模生產,太陽能、風能、水電與核電等技術支撐新能源跨越發展,煤炭清潔化技術實現突破,中國成為能源科技強國和生產大國。2018年,能源生產總量達37.7億噸標準煤,其中,原煤產量36.8億噸、原油產量1.9億噸、天然氣產量1602.7億立方米,發電量達到71117.7億千瓦小時,能源生產總量增長157.8倍。

“富煤但油氣不足”的先天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不清潔、不安全的能源結構。我國正處在以煤炭生產與消費為主的能源時代,煤炭一家獨大,石油、天然氣、新能源佔比較小,形成“一大三小”的中國能源結構新特色。2018年,中國能源產量26億噸油當量,煤炭佔69%、石油佔7%、天然氣佔6%、新能源佔18%。2018年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為19%,已經遠超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能源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口國。其中,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71%和43%,能源中二者對外依存度最大,也因此成為能源供給的“短板”、影響安全敏感性最強的能源。

從空間維度上,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依靠能源革命制定能源發展戰略。例如,美國通過非常規“頁岩油氣革命”,即將實現“能源獨立”戰略,深刻影響全球能源政治經濟格局。因此,黑色“頁岩革命”,這個意料之外卻又改變認知的現象成為世界油氣工業“黑天鵝”事件。日本福島核事故後“棄核轉氫”,以發展氫能汽車為先導,2050年前建成“氫能社會”。氫能、核聚變、儲能等新能源科技創新層出不窮,這些能遠遠看見的未來趨勢正像體型笨重、反應遲鈍的“灰犀牛”,似乎正在奔湧而來,或許會讓我們猝不及防。

世界能源領域的“黑天鵝”和“灰犀牛”兩個重大事件,為我國實現“能源獨立”提供啟示與絕佳機會。我們應整體加快推進不同類型“能源革命”,制定實施國內能源生產量與消費量基本相當的中國特色“能源獨立”戰略,確保能源安全與清潔化利用。

基於世界能源大勢與我國能源特點,強力控制不合理能源消費,設置適合中國能源消費的“天花板”,加快制定能源科技創新路線,以傳統能源、新能源、智能源等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能源自主,分“三步走”實現中國“能源獨立”。

2020至2035年化石能源為主並提速新能源。佈局煤清潔化與現有石油工業深度融合形成產業鏈。加快常規石油納米驅油與天然氣“控水開發”技術突破,加強頁岩油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工業性試驗與工業化開採。基本實現制氫、運氫、儲氫、加氫與用氫產業鏈突破,同時在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方面實現規模化低成本利用。

2035至2050年化石能源與新能源並重發展。煤炭清潔大規模化利用,地下頁岩油原位開採與地下煤炭氣化實現革命與工業化生產。全面完成加油、加氣、加氫與充電“四站”一體化佈局,建成我國“氫工業”體系,形成綠色“氫能中國”社會。同時,在新材料儲能、可控核聚變等方面取得顛覆性突破或規模化利用。

2050至2100年新能源生產佔主體地位。多種類型新能源全面實現低廉規模化應用,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低成本生產,尤其是氫能、可控核聚變、新材料儲能等新能源大規模利用,“智能源”體系全面建成。到2100年前後,實現化石能源與新能源生產二者地位轉換,使新能源成為我國能源結構的主體,形成新能源70%、化石能源30%的格局,實現從“一大三小”到“一大一小”能源結構的革命性轉型。

以“新能源革命”為主導,開啟中國“能源獨立”之路,是我國未來能源發展的必由之路與戰略選擇,必將為建設美麗中國與“綠色地球”家園貢獻中國能量。(作者鄒才能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