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北京胡同裡的日本建築師

“出於對北京胡同的喜愛,至今我仍住在北京南鑼鼓巷的衚衕裡。”

— 青山周平


▌日本起始·遵從內

青山周平的父親是一位獨立建築師,

沒有老闆,也沒有員工,

一人獨自設計自己和朋友們的房子和一些小型項目。

北京胡同裡的日本建築師

“我的父親,他做的建築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不是特別好看。”

那個時代,設計圖紙都是手繪,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關於父親蹲在角落畫圖紙和做建築模型的記憶逐漸衍變成青山周平的一個工作習慣:在設計之前先描繪自己想象的生活場景。

“父親的書架上總是有很多關於建築的書籍,裡面包含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築師和建築,文字和圖片成為我進一步認知建築的途徑。”

北京胡同裡的日本建築師


對日本80後建築師而言,大學就讀建築專業並非是很好的選擇。日本城市的主要空間幾乎建設完成,今後所要面臨的大多是改造和維護現存建築。日本經濟缺乏發展動力,政府花費大量資金去修建大型建築會遭到民眾的反對,所以無論是資源條件還是社會條件,對日本建築師的生存都是極大的挑戰。

“來到中國,無意中成了一種對我建築的成就”

▌進行建築·思考不斷

“學校時期,是我建築基因的原始累積和對建築思想的最初探索的過程,東京大學的導師於設計的思考不只停留於建築,而將更多的目光投在了城市之上,思考建築與城市的關係。

他時常提起2050年的東京,關注著未來城市的發展。那時的東京將會面臨因人口驟減而帶來的嚴重的城市問題,如何通過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讓城市變得更好顯得格外重要。”

北京胡同裡的日本建築師


他思考的並不是建築的形態,而是城市變化、社會變化、技術變化為建築帶來的影響,或是以此為視角思考建築的方方面面。他對建築的思考至今都在影響著我,對我來說,城市、建築、室內和生活都是相互聯動的整體。”

“在SAKO的那七年也是在不斷學習,但與大學學習完全不同。在SAKO工作時是通過實際設計過程來學習。”

這是一個建築思考和社會相融合的過程。他通過市場來尋找到他設計的決定要素,一方面可以學習如何開始一個項目並持續到施工結束的方法程序;一方面懂得了做為一名建築師,不能陷入自己的思考中而無法自拔,而是要懂得如何與客戶交流,以及如何為自己的想法與客戶的要求尋找到一個更好的契合點。

北京胡同裡的日本建築師

2014年青山周平成立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主要致力於建築設計和室內設計,通過設計實踐找到與城市多維度空間的對話方式。“B.L.U.E.”的寓意為北京城市環境原住所,也是他想要表達的設計觀點,項目無論大小,都能以設計帶來對城市的思考。


“過去我一直喜歡特別漂亮的房子,因而更關注於建築的外形,現在我更加關注它的體驗和價值意義,以及所能給予城市社會的貢獻和建造過程對於我們的影響。通過設計能否為人們提供了全新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方式才是最值得我思考的問題。”

不斷尋找建築在一個時代,一片空間,一塊場地的“自然的狀態”通過建築設計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實現一種和諧與平等


▌北京·思考落地


“我們上一代人,比如迫慶一郎先生正好比我大十歲,他上高中時日本經濟瘋狂增長,他見證了那個瘋狂的時代,並且有機會可以代表國家做許多大型項目。我們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體驗過日本泡沫經濟的建築師和沒體驗過的完全不一樣。”

北京胡同裡的日本建築師


青山周平作為日本80後青年建築師能夠受到中國大眾的喜愛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猛,併產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建築師。

日本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經濟上泡沫破裂,進入經濟大蕭條階段。對於青山周平一輩而言,他們步入社會時恰逢日本經濟衰敗期,建築業同樣不景氣。如果繼續留在日本發展,那麼青山的許多思考將只能在紙上談兵

北京胡同裡的日本建築師

而中國恰好相反,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大量建築工程項目不斷上馬,建築行業充滿了機遇和挑戰,這正好為青山實現自己的建築理想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契機。


“對於日本人來說生活更加方便的城市是上海。上海在地理上離東京更近,城市氛圍更加開放,更容易接納不同的思考。之所以選擇北京,是因為這個城市擁有很多令人難以理解而又不可思議的部分。而來到北京,住進衚衕,卻是一種機緣”

北京胡同裡的日本建築師

北京胡同是一種生活方式,建築也是在走進生活,而建築的線條是為了滿足我們對生活的日常想象。你設計一把椅子,就會有人在那裡坐下,你種下一棵樹,就有人在那裡乘涼。

設計不是要發明一樣東西,而是要幫助人們找回自己的生活,找回在空間之中人本來的狀態,這種狀態也是我們生活該有的一種“自然的狀態”。當一棟建築,一種設計達到這種狀態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說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落地”。
本期索引

檔案編號:20180330

【54-2-1】《夢想改造家》:由東方衛視打造的一檔家裝改造節目,由駱新、施琰主持。每期節目聚焦一戶有住房難題的家庭,並委託設計師在有限時間裡使用有限的資金為其房屋進行“愛心改造”。

【54-2-2】迫慶一郎:日本建築設計師,1970年生於日本福岡,參與許多日本和中國的知名建築設計工作,例如“北京馬賽克”,“2008深圳蜂巢”,“2008四川省綿竹日中友好小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