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順德何以成為中國縣城發展的範本?

郡縣治,天下安。

在中國的行政區劃中,縣一級是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如果把國家比喻為一張網,全國近3000個縣級行政區就像這張網上的紐結或節點,關係著國家的安危與興衰。

過去4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然後持續向城市推進。在中國改革開放從農村向城市演進的歷史進程中,縣域改革與發展是重要的一環。在廣東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中,地處珠三角腹地的順德就是中國縣域改革與發展的典型代表。

順德何以成為中國縣城發展的範本?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進入小康生活的順德群眾住宅區(拍攝者:黎爾寬)

順德作為正式的縣級建制,可追溯至公元1452年。當時,朝廷首置順德縣,取“順天明德”之意。順德在歷史上就是富庶之地,素有“嶺南壯縣”之稱。但在改革開放之初,這個非沿海、非特區的縣域,在中國3000多個縣中並不特別顯眼,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隨後中央開啟的改革開放這場偉大變革,徹底改寫了順德的歷史。順德憑藉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迅速成為廣東乃至全國縣域改革與發展的“領頭羊”。

《順德實踐》書中,我們從黨的建設、綜合改革、市場經濟、城市進化、民生服務、農村家園、人文生活等7個方面入手,詳細剖析順德作為中國縣域發展範本的實踐脈絡。

“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順德過去40年創造出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一個根本的經驗就是堅持黨的領導,讓黨中央的政策方針率先在順德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雖然地處嶺南,與北京相距數千公里,但順德的發展卻屢屢引發中央關注。過去40年,每一次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到來,都給順德的發展指明瞭新的方向,激勵順德人繼續大膽探索,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縣域發展的潮流。

有學者曾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秘密”歸結為“縣域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優秀的黨政幹部隊伍是引領地方發展的第一支撐。這一經驗同樣適用於順德。多年來,順德高度重視黨政幹部人才建設,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打造一支敢想敢幹、勇於擔當、敢於創新、善於改革的幹部隊伍,帶領順德群眾攻堅克難,大膽探索,在困難與重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同時確保順德的改革與發展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

順德何以成為中國縣城發展的範本?

順德首家“三來一補”企業——大進製衣廠(拍攝者:黎爾寬)

跟國內許多地方不同的是,順德在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之後,率先進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如何在非公有制企業中搞好黨建,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新課題。率先發展的順德也率先作答,推動黨組織在非公企業的有效覆蓋。在順德,不少民營企業家都是優秀共產黨員。

基層不穩,地動山搖。順德高度重視普通黨員的培養,及時吸收社會各界先進分子入黨,並通過各種學習、培訓和制度建設,確保普通黨員走在時代前列,成為時代先鋒,為各項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

改革被譽為順德發展之魂,為順德的前行提供不竭動力。

順德人善於搞改革,在全國是出了名的。過去40年,幾乎每隔10年,順德就會有一次大的改革。從1992年的“拆廟搬神”到1999年的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試點,從2009年的石破天驚的大部制改革,到2018年的率先建設高質量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順德的改革從沒間斷,一屆接著一屆幹。

順德人搞改革,既有上級賦予的使命,也有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是二者良性互動的結果。試點先行,是中國推動改革的有效方法。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中央經常賦予廣東為中國發展探路的使命。每逢這種關鍵時刻,廣東省委省政府都會賦予順德廣東探路先鋒的使命。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都是順德?因為順德有改革的基礎,順德人有改革的基因,更因順德率先發展,有率先改革的動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過去40年,從大的方面來看,順德進行兩輪綜合改革,都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需要破解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問題而進行的,都是為了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順德就憑藉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先行一步,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迅速躋身廣東“四小虎”行列。但經濟獲得迅猛發展之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的弊端日益明顯,於是順德在1992年率先開展以企業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綜合改革,培育了發達的民營經濟和產業集群。2006年,順德成為全國首個GDP(國內生產總值)突破千億的縣區,經濟邁入更高發展水平,要求進一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構建服務型政府,於是,順德在2009年啟動新一輪綜合改革,提出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的新治理模式,釋放市場和社會活力。

順德何以成為中國縣城發展的範本?

1997年6月,順德人民把自己的改革成果帶到首都北京,3000多件名優產品亮相京城(拍攝者:黎爾寬)

跟其他地方多“單兵突進”的改革不一樣,順德每次改革都緊緊抓住制約發展的關鍵環節,然後綜合施策,形成系統效應,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如1992年以企業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綜合改革,在破解政企不分難題、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還綜合推進了社保、農村、行政體制等多項改革。

順德改革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各種改革措施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引領性。如2009年,順德沒有固守傳統行政體制改革的做法,率先進行黨政聯動的大部制改革,當時被媒體驚呼為“石破天驚”,甚至一度陷入輿論的旋渦。但如今,黨的十九大已明確“黨政機關探索合並設立或合署辦公”的改革方向。這意味著,順德又做對了。

產業被譽為順德發展之根,是順德行穩致遠的核心。

改革只是一種手段,發展才是硬道理。體量龐大的實體經濟,馳名中外的產業集群、企業品牌是順德多年來與改革並駕齊驅的區域名片,也是順德40年改革開放成果的一個直觀體現。

早在20世紀80年代,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順德農民,紛紛“洗腳上田”,創造了令人矚目的鄉鎮企業經濟,推動順德迅速躋身廣東“四小虎”行列。90年代初,順德在全國率先開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造就了發達民營經濟,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民營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同時,順德也湧現了多個全國知名的產業集群,培育了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品牌,獲得中國家電之都、中國燃氣具之都、中國傢俱材料之都、中國傢俱商貿之都、中國傢俱製造重鎮、中國塗料之鄉等多個稱號。跟製造業發展同步,順德還孕育了發達的專業市場和會展經濟。

順德何以成為中國縣城發展的範本?

陳村花卉世界


1992年5月10日,《經濟日報》頭版《北人南行記》欄目刊發題為《“可怕”的順德人》的報道,描述了順德經濟高速發展的事實與眾多順德工業產品在全國“橫掃千軍如卷席”的現象,驚歎順德人的“可怕”。這是國內媒體首次用“可怕”這個“不太中聽”的詞語來描述順德。此後,“可怕的順德人”被人們不斷引用,並廣為傳播,成為順德人的一個重要“標籤”。

如今,順德產業正邁入全球化運營的新階段,美的、伊之密等企業正在進行全球佈局,從資本併購到設立研發中心,到品牌運營,沿著全球價值鏈不斷爬升。

順德產業的輝煌成就,一方面得益於改革所釋放的市場經濟活力,另一方面更得益於當地政府有效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及時高效為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多年來,順德的政務環境與政府服務一直被廣大企業家所稱道。不少人都認為,順德是國內“有效政府”與“有效市場”良性互動的典範。

工業化的下一步是城市化。順德人較早意識到了城市化對發展的引領作用。在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順德同步開啟城市化新實踐,推動從農村到城市的轉變。

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順德的城市化是被工業化推著走的。進入90年代,順德在推動中級工業化的同時,開始探索城鄉一體化。1999年成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試點後,順德將城市化戰略擺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建設一個與經濟體量相匹配的現代化城市,並開始規劃建設新城區。

儘管順德較早提出城市化戰略,但相比之下,工業立縣戰略的影響更為深遠。直到2011年,順德才對“工業立縣”進行大膽“變陣”,提出“城市升級引領轉型發展,共建共享幸福順德”的戰略目標,推出美城行動、城市升級計劃等系列舉措,對半城市化半工業化的現實進行一次“大修復”,力爭改變製造業城市的刻板形象。

城市化首先是基礎設施的現代化。無論是工業化時期,還是城市化時代,良好的基礎設施都是城市的重要支撐。在從工業化向城市化轉變的進程中,順德大興基礎設施建設,從公路到高速公路再到高鐵、地鐵,一步步構建出內通外聯的立體交通網,融入珠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中。

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必須有一箇中心集聚區。順德以德勝新區為核心啟動新城區建設,並持續擴容成為順德新城,成為佛山“2+5”組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了一個擁有百萬級人口的城市高潮區。近年來,順德又承接了佛山“強中心”之一的“佛山新城”的管理,形成了順德新城與佛山新城雙核運作模式。

順德何以成為中國縣城發展的範本?

順德新城

在打造中心城區的同時,順德還致力於以鎮(街道)為主陣地,建設一批魅力小城。跟國內很多地方不一樣,順德擁有發達的鎮域經濟,每個鎮(街道)面積不大,人口卻達二三十萬,產業相對集聚,規模和體量幾乎等同於內地縣城。

總的來看,順德的城市化與其經濟佈局是比較一致的,體現為一種“大分散、小集聚”的網絡型結構,不追求大城市的高樓大廈,沒有各種大城市高度集中後引發的“城市病”,每個鎮(街道)都有自己的中心和產業,相互之間能夠通過現代化的交通進行便捷聯繫,居民也可就近享受城市的便利,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城市發展模式。

改革促發展,發展最終是為了改善民生。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大轉型的過程中,順德也一直致力於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教育和醫療是每個人都關心的民生事業,關乎每個家庭的未來。改革開放之後,順德對民生事業的恢復,也是從教育、醫療入手的,並將其一直作為民生事業的重頭戲持續加大投入。

順德教育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致力於提供優質均衡的基礎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良好的成長機會;二是彰顯經濟服務功能,建立完善的職教體系,成立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致力於培養優秀的產業工人,近年來又根據產業轉型需要,與高校合作共建研究院,為產業創新提供支撐;三是滿足不同層次需求,既有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學校,也有面向貧困學子的特色學校。

順德何以成為中國縣城發展的範本?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拍攝者:何彩英)

順德的醫療事業從僑捐助力起步,特點也很突出:一是持續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讓市民能就近看病問診;二是與高校合作,導入高端醫療資源,創新醫療模式,讓市民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作為市場經濟的先行者,順德較早意識到了社會保障的問題,早在1984年就率先進行了社會保障改革,實現對鄉鎮企業職工的覆蓋。之後在每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順德都把完善社會保障作為重要的一環,與時俱進推動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及時解決市民個體在市場化改革中的後顧之憂。

除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之外,順德還高度關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幫扶。順德一直有樂善好施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持續發展的經濟更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老闆的慈善熱情。

在致力於服務戶籍人口的同時,順德還十分重視為“新市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過去40年,順德一路高歌猛進,除了本地居民的勤勞與智慧,更離不開龐大的外來人口的努力與付出順德沒有忘記他們的貢獻,盡力為他們在醫療、社保、子女教育等領域提供各種服務。

作為社會改革的先行者,順德民生事業的另一大特點,是學習國內外發達城市的經驗,大力培育社會組織,致力於為市民提供多元、精準的社會服務,推動社會和諧進入新階段。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是中國城市化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順德始終沒有忘記農村,一直致力於建設一個宜居宜業的嶺南水鄉。實際上,跟全國一樣,順德的改革也是從農村開始的。改革開放初期,順德農村以“雙包”改革激活農村生產活力,為集體經濟大發展奠定基礎。在每一次發展的關鍵節點,順德都將農村改革作為重要一環進行部署,持續加大投入,從改善基礎設施、整治水環境、下沉公共服務、保護古建築、導入企業資源等多個維度入手,推動村居整體升級,讓農村和農民融入市場化、城市化發展進程。


順德何以成為中國縣城發展的範本?

2009年8月的龍江,經過整治的魚塘規格整齊,在夕陽照射下金光燦燦(拍攝者:楊贊民)


外界很難想象,在工業高度發達的順德,其農業發展水平也一直在廣東穩居前列。從20世紀80年代的“搖頭擺尾”,到90年代的“兩家一花”,塘魚、花卉等農業產業一直是順德重要的支柱。在此基礎上,順德還發展出多種模式的外延農業。如今,順德又迎來工業資本“反哺”農業的新階段,不少工業企業開始用工業資本、工業管理及技術推動農業現代化。

多年來,順德多以改革創新著稱,敢闖敢試,敢於打破各種束縛。但實際上,順德也是一個很尊重並注重傳承傳統的地方。時至今日,順德不僅完整地保留了各種傳統民俗,還將其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歷史上,順德被譽為“嶺南壯縣”,是富饒之地,但這種成就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殘酷的生產鬥爭中取得的。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核心腹地是順德的優勢,但臨近珠江入海口,讓順德成為與大海“鬥爭”的前沿,不少土地都是“圍海”圍出來的。水網交織的現實,讓順德人十分推崇龍舟運動。每年,一到端午節,每處村莊,幾乎都以社廟為單位,舉行龍舟競渡活動,鍛造出順德人奮勇爭先的意識。


順德何以成為中國縣城發展的範本?

順德是龍舟之鄉,每年都舉辦各式各樣的龍舟競渡活動。圖為龍舟文化節

有觀察者指出,作為魚米之鄉,順德傳統農業十分發達。但跟很多魚米之鄉不一樣,順德人更擅長種植經濟作物。因為注重經濟作物種植,順德在近代就已獲得“南國絲都”的美譽,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形成了“實業興邦”的傳統。

不僅如此,“食在廣州,廚出鳳城”,作為粵菜的發源地,順德有非常發達的飲食文化,也是專業廚師的重要產出地。海內外不少高檔餐廳,皆以聘請順德大廚當擔主廚作為招攬客源的噱頭。

除了傳統的本土文化,僑鄉文化也是順德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另一個文化力量。作為著名僑鄉,順德人僑居外國的歷史比順德建縣的歷史還要長。目前,順德有50多萬華僑華人和港澳鄉親,遍佈世界五大洲5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30多萬人為港澳鄉親。如果沒有這些鄉親的熱心參與,順德在過去40年中的發展恐怕會遜色不少。


順德何以成為中國縣城發展的範本?


《順德實踐:中國縣域發展範本》

(中信出版集團 鄭永年 張培發 著)

讀懂順德這一“小故事”

深刻理解中國幾十年的“大變局”和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