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知道文安这一神物吗?曾救活数十万文安及周边地区人

文安属洼淀地区,它的特产也都和洼淀有关。在这一带,流传着一句俗语:文安洼,三宗宝,地梨、苲菜、三棱草。所谓三宗宝,实际就是在这里遍地都有的野生的水生植物。在那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这些水生植物,特别是地梨,成了人们的救命粮。而三棱草、芦苇、蒲棒等,则是农户用来编织生活用品的必备原料,同时又是农家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芦苇,它不仅在一定时期是洼淀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而且大片的苇塘曾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立下了不朽功勋。

难解的地梨情结

知道文安这一神物吗?曾救活数十万文安及周边地区人

文安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 :“文安洼,三宗宝,地梨、苲菜、三棱草。”地梨是三棱草的地下球茎。据旧《文安县志》记载:地梨,有人、猪两种。猪地梨,坚韧异常,不能啮,但可以饲猪;人地梨,甘脆,类荸荠,生熟皆可食,能充饥。河决生水中,民取为食 ;水落藏土中,岁久不朽,亦不芽。一遇河水,生机勃发,旬日遍郊野,生性独异。

地梨做为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常年生在湿地里,大水淹不死,大旱旱不死,每年阳春,在水深、温度适宜其生长时,便在泥土里发芽、长茎,窜出水面。它的叶片细长偏棱形,每株可长叶4、5片,夏末秋初,植株中就会长出一条三棱形的茎,茎的顶端就会开花结果,这条茎就是三棱草,一般可长到1米多高,高的可达2米以上,顶端长有几个茸毛小角,角内有芝麻粒大小的种子,秋季成熟。如无人收获,便随草坍入泥里,或随风飘入异地。待适宜其生长时,便长出细小的地梨苗,这是地梨繁殖的另一种形式。三菱草,是农民搞副业生产的原料,秋前采抽,晒干后可编草鞋、凉扇、凉席和坐墩等。植株根部可生多条须根,根系发达,每株可结地梨10个以上,每个直径1厘米左右,个大的可长到2厘米左右。皮色油黑,内肉雪白,含较多淀粉和糖。可以生食,也可晒干粉碎磨面,是一种较好的代食品。

知道文安这一神物吗?曾救活数十万文安及周边地区人

地梨的生命力极强,根扎得很深,一般距地面40-50厘米,最深一米左右。积水一米以上,它能窜出水;夏季积水2米以上也能正常生长。地梨的分布很广。以赵王河、大清河为界,文安洼数十万亩土地,除大留镇、大围河、老龙岗几个高堼外,几乎都产地梨。其中尤以大洼中心的牛台淀、麻洼淀、火烧淀和洋络淀为最多。从地面高程看海拔(大沽口) 3.4—4.0的近40万亩土地产的地梨又多又大。这可能与土质好、土地肥沃和经常积水有关。

关于地梨,文安人曾赋予它某种精神上的寄托, 有这样一个传说:宋朝年间,文安常闹洪涝灾害,十年九不收,人民生活饥寒交迫。宋王得知后,便派包拯来文安视察灾情,赈粥放粮。包公对灾民生活非常同情,他一方面大办粥场,对灾民施赈,一方面为文安人想生存之策。包公想了很久很久,也没想出好办法,于是便吩咐侍从上香求神。夜间,观音菩萨给包公托了一梦,让包公用笔画个灾民能充饥之物,埋在大洼积水下面的泥土里,立刻便会长出满洼遍野的充饥之物,灾民可岁岁得救。包公一梦醒来,边让侍从快拿笔来,为灾民勾画解饥之物。他构思片刻,便挥毫画出了一个黑色圆形,最后一笔向上一带,画了芽眼,活像个鸭梨的把柄,故名地梨。第二天,包公乘小船亲自把所画之物,埋在了大洼的泥水里。几天之后果然长出了满洼的地梨苗,地下结出取之不尽的地梨。因包公铁面无私,为官清正,结出的地梨皮色油黑,内肉雪白,并传说地梨遇旱能下潜,遇涝能上浮的本能。

有关刨地梨的事,据老年人对近百年的回忆,大的开采有3次,1918年、1943年和1960年,其中1943年刨地梨的规模最大。1941年至1942年,河北东部地区连续大旱,一些重灾区颗粒未收。加之日伪军的横征暴敛,广大农民难以谋生。有的外出讨要,有的卖儿鬻女,生活无法维持,到了1943年春,整个冀中地区的群众,只好到文安洼刨地梨维持生命。文安洼的地梨养活了18个兄弟县的灾民,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那时刨地梨的区域大体分成五片。

以兴隆宫的马洼、四百八(地名)和大留镇的小务洼为一片。这里除集中了文安西部部分贫苦农民以外,还有雄县、任丘、河间等兄弟县的灾民,满洼人山人海,足有上万人。开始地主不让刨,雇佣壮丁追赶群众,可怎么赶也赶不走。大齐观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到小务洼刨地梨,被小务村的地主田某开枪打死。洼里刨地梨的群众联合起来,拿着小铣冲了上去,包围了地主的庄院,与地主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地主让了步,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龙街周围为一片。这里除本地的部分灾民外,还有大城、任丘、河间的部分灾民,估计也有上万人,都集中到龙街、叩里、叩岗一带野外搭舖居住。当时陈黄甫有日伪军的岗楼。李黄甫一个地主的地最多,他勾结日伪军,想把刨地梨的群众赶走。一次,他带伪军骑马圈刨地梨的群众,把人们挖的吃水土井都填上了土,把群众的提水罐都砸烂了,可人们就是坚持不走。后来抗日联合会抓住了这个地主,并进行了斗争,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以大柳河为中心,西起小泗庄东到潘平村,30 多华里的柳河堼两边都搭满了窝棚。住有雄县、霸县、固安、永清等兄弟县的灾民两三万人。当时大柳河建有日军岗楼,日军白天向洼里刨地梨的群众打枪,傍晚查铺,检查是否有八路军游击队。雄县驻徐庄村的八路军游击小组的干部,带领 20多名青壮年来到富各庄村搭窝棚刨地梨,遇到敌人查铺时,他们就主动掏出“良民证”,巧妙地回答敌人提出的问题。两个多月没有发生问题,帮助群众刨地梨1万多斤。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

知道文安这一神物吗?曾救活数十万文安及周边地区人

以刘么、大赵、小赵、马武营为中心,这里集中了文安县城西、雄县、安新、任丘等地灾民2万多人,他们除了投亲靠友居住外,都在刘么到马武营的堼上都搭了窝棚,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马武营左右的牛台淀、麻洼淀。

以德归、三土桥(新桥)、大长田为中心,这里集中了静海、武清、胜芳等地的灾民和文安县一部分群众,有万人以上。这部分人少数搭了窝棚,多数人步行往返,有的走20多里,起早贪黑,连口水都喝不上。他们主要集中在德归的西洼、大长田的西洼和艾头南洼。

“地梨一撮毛,好吃不好刨”。刨地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这个活儿非常辛苦。旱地,一般先用铣取走表层土, 约7寸厚,再用小铣向下挖出个小偏坡,坐在偏坡上用挠子挠(铁制木柄的刨地梨专用工具), 地梨就一个一个地被刨出来。采取这种方法,一般每人每天可刨lO多斤,刨得快的可刨20斤以上。水地,要先打埝围畦,把埝内水掏干,再用铣将表土起出(约5、6寸),用三齿把地深翻后放进水,再用三齿边搂边搅,至地梨全部漂起,最后用笊篱把地梨捞出。 这种方法费劲,但刨的地梨多。一般每人可刨50斤左右,多的可刨100斤以上。到了冬天,在冰下刨地梨更难。先用镩镩透冰层,将冰块捞出,在冰层下打上埝,把水掏干,再把表层泥土挖出,其余均如同水地。

知道文安这一神物吗?曾救活数十万文安及周边地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