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闢謠:動物的某些器官真的能“補虛”嗎?醫生:營養方面價值不高

無論是節假日,還是日常生活,聚會都是離不開吃的。飲食文化在中國根深蒂固,食療的各種說法遍地開花,甚至商業化了。

很多身體有恙的人,在對藥物失去信心之後,或者因為懼怕藥物的不良反應,一直把目光投向食物,希望通過飲食讓身體保持健康。

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不過也催生了很多不靠譜的飲食保健做法

闢謠:動物的某些器官真的能“補虛”嗎?醫生:營養方面價值不高

“來,哥們!大家請吃這道菜,男性的專門福利……”

“這是什麼?”

“牛鞭,壯陽的!”

吃過很多酒席,經常會有這樣的對話。

往往後面的那句話一出,男人們哈哈大笑,女人們臉龐緋紅。

不過,笑歸笑,接下來,大多數男人一定會默契地開始大塊朵頤。

沒有人知道,吃過“鞭”的夜晚,他們的“夜生活”到底過得怎樣。

闢謠:動物的某些器官真的能“補虛”嗎?醫生:營養方面價值不高

動物的“鞭"真的能壯陽嗎?

臨床工作中,經常有患者這樣問。

奇怪的是,很多人雖然親身品嚐過,卻依然心存曖昧,既不說有用,也不說沒用

於是,我們看到,餐桌上、中藥袋裡、保健品中,仍然到處是“鞭”的噱頭。

闢謠:動物的某些器官真的能“補虛”嗎?醫生:營養方面價值不高

“以形補形”?

“鞭”能壯陽的觀念,與中國古代著名的醫藥學家,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邀密不可分。

他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腎主精,外主骨,內主膀胱。”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孫思邀發現,動物和人類的內臟,無論在組織、形態,還是功能上都十分相似,於是,創制“羊骨湯”和“腎瀝湯”,裡面的主藥是羊骨、羊腎,主治“失精多睡、虛勞損羸”等“腎虛”病症。

後來,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以髒治髒”、“以髒補髒”的理論,成為中醫食療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法則——“以形補形”。

乃至到了明朝,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說“以骨入骨,以髓補髓”,堅信“吃什麼就能補什麼”。

闢謠:動物的某些器官真的能“補虛”嗎?醫生:營養方面價值不高

關於“鞭”的聯想

在此基礎上,後世人發展至食用動物的“鞭”,並特別推崇外形雄奇,或性功能旺盛的動物“鞭”。

人們最原始的渴望,應該是以彼之外形來旺盛自己的性器官,歸根結底是希望能提升自己的“床上功夫”。

類似“以形補形”的神奇案例還有很多,包括“核桃補腦”、“豬肚健胃”等等,推而廣之,這種理念甚至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闢謠:動物的某些器官真的能“補虛”嗎?醫生:營養方面價值不高

營養成分的“解剖”

然而,事實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

現代醫學認為,人或動物不同的器官,其構造雖有不同,如肝與腦,蛋白質成分也不完全一樣。

但是,食入動物的肉後,其中的蛋白質,總是先分解成多肽,再分解成氨基酸,一部分氨基酸被吸收利用來合成新的蛋白質,另一部分氨基酸轉化為其他生物分子,還有一部分氨基酸被繼續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氨。

也就是說,不管什麼樣的蛋白質,都要消化成氨基酸後,才能被人體吸收,並不會專門去“補”某個特定的器官。

闢謠:動物的某些器官真的能“補虛”嗎?醫生:營養方面價值不高

實現藥理作用不能依賴幻想

具體到一根動物的“鞭”,也就是動物的陰莖,儘管長短粗細各不同,實際不過是海綿體和一層包皮構成,甚至連激素的成分也沒有,即使可以檢測到微量的激素,也起不到壯陽作用。

“鞭”的主要結構是海綿體,其外層是堅韌的白膜,內部由許多海綿體小梁和腔隙構成,取其營養最可利用的一面,不過是蛋白質而已,且還可能不是優質的蛋白質。

而且,“鞭”一旦與動物體分離,所剩的只不過是一堆肉,營養價值甚至還比不上幾個雞蛋。

闢謠:動物的某些器官真的能“補虛”嗎?醫生:營養方面價值不高

既然“鞭”不能壯陽,那性功能的強弱與什麼有關呢?

性功能強弱與性激素有較大的關係,而性激素的產生以膽固醇作為前提物質,多進食膽固醇有利於促進性激素的合成,而膽固醇目前卻是被人們唾棄的玩意。

所以,那些認為吃了動物的“鞭”能增強性功能的,多半隻是心理作用而已。

說說回來,牛“鞭”切成片後,外觀透明,吃火鍋的時候,待水燒開,扔下幾片,不一會兒,可見其在湯中漸漸變軟、彎曲,夾起一片入口,膠質狀的“鞭”爽滑、脆口、有嚼勁,有類似牛筋的感覺,吃起來還是蠻過癮的。

對沒有心理障礙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不錯的食材。

只不過,如果是吃野生動物的器官,可能觸犯法律呦!

畢竟,保護野生動物,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

闢謠:動物的某些器官真的能“補虛”嗎?醫生:營養方面價值不高

我是熱愛科普的龍大夫,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用,歡迎點贊、評論、轉發、讚賞!

更多精彩科普,將不定期呈現,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