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別做乖孩子,太累

上週把小葉子送去幼兒園,家裡頓時安靜不少。爸媽和我說,“這小葉子不怎麼乖啊,你當年可懂事、好帶多了。”

和還不會坐、很好擺佈的小嬰兒老二相比,老大確實讓剛來深圳的老兩口有點頭痛,最典型的就是,一天能聽到N個“不”,小葉子會通過撅嘴、皺眉、哭、語言來表達她的各種情緒和不滿。

想用哄騙或威脅的老方法,讓她穿不喜歡的衣服、吃不喜歡的飯、上不喜歡的課?那是不可能的

別做乖孩子,太累

但這為父母嘖嘖稱道的“好性格”、代表著他們教育方式很成功的好孩子,一路走到今天,發現其實當年的我,壓抑了很多東西,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再是個“乖孩子”。

別做乖孩子,太累

說起來,我的父母已然是挺好的父母,至少在那個年代,他們對我的教育沒有打罵、並不算壓迫、也傾注了滿滿的愛。

只是,身為孩子的我,會敏銳的觀察父母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卻不是個很好的解釋者。

別做乖孩子,太累

比如他們只是在親戚孩子“熊”的時候和我無意間感慨,“真不省心,咱們家這些孩子裡就你最乖,不給大人惹事。”在看到鄰居孩子哭天搶地要吃的時候和我說,“這樣的孩子媽媽不喜歡,你就好了,從來不隨便要。”

於是,我就會因為怕失去他們的愛,而收斂起我的慾望,去維繫一個“好孩子”的標籤、效忠於父母定下的標準。

別做乖孩子,太累

所以我成為了“懂事”的孩子,但代價是,把真實的情緒給隱藏了,好多事明明和自己無關,卻要責備是自己不夠好。

表面看也沒什麼,長到30好幾,人格“健全”,但只有我知道,我曾經因此非常委屈而壓抑:

“好孩子”就像一個魔咒,會演變成一種習慣和標準,無形中給自己增添了很多壓力;我也曾談過不敢真實表達自己情緒、懼怕衝突的戀愛並因此受傷……

別做乖孩子,太累

在一般爸媽眼裡,孩子“聽話”,是個特別好的優點,但往往特別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也較多、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或者患上“配角綜合症”,也就是在群體的社會角色分配中,“不喜歡向前闖,甘當團隊的配角”。

馬伊琍曾經在開直播時,反省過自己的教育方式。

她說,大女兒愛馬是個典型的“乖孩子”,早在愛馬1歲多,馬伊琍就教導她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做錯了事會訓斥她,只要馬伊琍聲音稍微大一點、表情嚴肅些,愛馬就會說,“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別做乖孩子,太累

直到馬伊琍有次發現,女兒和幼兒園的同學一起玩過家家,有的孩子扮演媽媽,有的孩子扮演寶寶,愛馬其實很想當媽媽,但同學也想當媽媽,愛馬被逼著只能當寶寶,心裡不高興卻不敢表達出來。

馬伊琍本來覺得小事而已,建議愛馬“可以拒絕”,但女兒卻怯怯地說,“我不敢”,她這才意識到,一個乖孩子,都失去了什麼。

原來太嚴格的管教方式,讓孩子過早、過分地懂事,連自己的心裡話都不敢表達,她已經習慣於屈從強硬的方式、習慣於忽略自己的感受,已經不會說“不”了!

所以在那以後,馬伊琍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花了足足兩個月的時間耐心溝通和陪伴,才讓愛馬學會了說“不”。

別做乖孩子,太累

孩子就該有自己的天真可愛,如果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順從、不反抗、聽話,步入社會以後,不僅會失去稜角和個性、缺乏自信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在面對危險權威時,不懂得保護自己。

別做乖孩子,太累

每個孩子其實都有撕掉“乖”標籤的本能,有的會選擇反抗,說明他們尚且在尋求與父母的和解,但有的,已然放棄努力,“好吧,我乖”,這樣的孩子不是真的懂事,只是關閉了情感之門。

《狗十三》裡的少女李玩,就是其中之一。

別做乖孩子,太累

她的父母離婚了,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爸爸總是忙於工作,對孩子的關心在他理解,就是吃穿不愁報補課班,至於李玩心裡想什麼,爸爸並不在意。

明明李玩喜歡物理,爸爸偏要她補習英文,李玩不高興,爸爸就簡單粗暴地買了條狗哄她開心。

從不喜歡到喜歡,李玩和狗狗處出了感情,狗卻被爺爺遛丟了,然而全家想著的不是怎麼追狗、怎麼和李玩道歉,而是買了另外一條狗,哄騙她是同一條。

李玩的悲傷、憤怒,在父親看來是使性子,她得不到長輩的感同身受,也等不來他們的道歉,還換來了一身棍棒。

別做乖孩子,太累

第二條狗的命運依舊如此,可以隨便被爸爸拋棄。

無數次心理落差,終於將“叛逆”的李玩馴化成了“懂事”的孩子。李玩變乖了、卻也麻木了:她不再表露真實的情感、她屈服於大人所有的安排,甚至到最後,她連路上意外看到自己丟失的第一條狗在別人懷裡,也不再爭取要回來了。

她只是心冷了:回來有什麼用呢?在這個家裡,你只是一條狗。

別做乖孩子,太累

就像深圳寶安那個被媽媽虐打的姐姐,毫無反抗,被打了不哭不鬧,她不是沒有情緒、也不一定是沒反抗過。

只是,既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應,便學著乾脆否認自己有需求這件事,以此來自保、來對抗這過程中的傷痛、孤獨與情感缺失。

別做乖孩子,太累

別做乖孩子,太累

懂事和乖,是身為家長的“最高讚譽”,卻也是孩子的“最深束縛”。

其實,孩子能夠在我們面前哭、發洩,恰恰說明孩子對我們、對這個家庭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我們會全然接納他的情緒。

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縱容孩子犯錯,而是讓孩子明白,你不必隱藏自己、不必討好誰、你可以有你的想法、你更可以做自己。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的“六大主張”,其中兩點是:

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

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

我深以為然。

別做乖孩子,太累

是的,孩子,你不必太乖太懂事,我希望你在做孩子的年紀,僅僅就是做孩子。

而如果你沒有,當你長大,請記住:

真正的長大,就是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