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陪讀12年,一把辛酸淚”:最笨的付出,就是沒有成果的白忙

本文由“教育暢談-文墨”原創

沒有成果都是白忙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段陪讀母親的自述:一位母親陪讀教了兒子9年,她現在很茫然,孩子離開了她就不會學習。這位母親講,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她就每天在家輔導孩子功課,陪孩子學習。孩子有不懂的問題,就問媽媽,然後她就告訴孩子這道題怎麼做。孩子漸漸對媽媽產生了依賴,這位母親可謂盡職盡責。

“陪讀12年,一把辛酸淚”:最笨的付出,就是沒有成果的白忙

孩子上初中後,輔導孩子就感覺有些吃力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她為了兒子也是拼了,於是她就到書店購置教學用書,在家認真備課,比老師還辛苦,就這樣邊學習邊幫孩子答疑。

後來,兒子勉強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上了高中以後,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問題再問媽媽時,問了三次,這位媽媽無奈地說:“兒子,告訴你吧,媽媽實在不行了”。兒子耷拉著腦袋悲哀地說:“媽媽不行了,我也完蛋了。”

這位母親的自述,足以說明母親是“愛”孩子的,但這份“愛”給錯了方向,讓孩子越走越遠。9年來孩子早已習慣了母親這根拐,難題留給了母親,不愛動腦,不去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缺失。有一天,孩子離開了這根拐就變得寸步難行,沒有了前行的動力。

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學習須化入內心,

不然每天在真正的學習之外打轉轉,那也是不行的。一個陪讀的好母親,不見得要苦口婆心,喋喋不休的答疑,才有最好的教育效果。好母親,有時候就是畫龍點睛,因為她讓孩子自己去完成那個思考和徹悟的過程。

“陪讀12年,一把辛酸淚”:最笨的付出,就是沒有成果的白忙

我承認,這位母親為了孩子的學習,含辛茹苦足夠努力,之所以孩子成績不佳,不過是孩子該做的讓母親完成了。

為什麼你陪讀的那麼辛苦,孩子的學習卻不見成效

“為你好”沒有做到點子上

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

很多家長陪讀的初衷,就是為了孩子好,但為什麼很多家長陪讀的那麼辛苦,孩子還是問題百出。其實,不是家長不用心,是因為家長的“為你好”沒有做到點子上。家長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曾被自己感動,而忽視了真正“為你好”的價值取向。

家長的“為你好”能夠理解,但有時孩子卻不接受。只能說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家長“為你好”的方式方法還是欠穩妥。

1、整日嘮叨,灌雞湯

讓孩子最反感的就是:家長總有講不完的道理,天天嘮嘮叨叨沒完沒了,有些道理還是那麼蒼白無力。

“陪讀12年,一把辛酸淚”:最笨的付出,就是沒有成果的白忙


孩子說:“很多話講一遍就可以了,道理我也不是不懂,但他們總是嘮叨沒完沒了。當然,我們也知道父母這是為我們好,但是,天天這樣說,我們還可能聽得進去嗎?早就不耐煩了。”

曾經聽過兩個孩子聊起關於媽媽整日嘮叨的話題:

孩子一:“我媽簡直就是一怨婦,整天埋怨、指責、嘮叨,好像就沒有一件讓她順心的事情,本來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嘮叨破壞了,現在我一聽到她嘮叨就有發瘋的感覺,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潰了!”

孩子二:“父母說多了,我會產生逆反情緒。每次只要一聽到媽媽的嘮叨,我就把自己的門鎖住,戴上耳機聽音樂……”

孩子們私下裡的聊天,能這樣數落自己的父母。顯而易見,這些孩子對於家長的嘮叨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不是父母不可以嘮叨,而是要掌握嘮叨的時機和分寸。

2、家長期望值高,變相給孩子施壓

家長給孩子定的目標太高,往往超越了孩子本身的能力,短期內難以實現。這就等於變相給孩子施壓。

因為人都是不知足的,這山望著那山高。家長看到同齡的孩子中,有那麼多孩子比自己孩子優秀。心想:“咱孩子差哪呀!”這種不切實際的攀比心理,促使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出現了一些脫離孩子實際情況的思考。

文文學習一直是處於班級的中上游,學習成績算不上班級最好的,但也超越大部分同學。媽媽覺得孩子還能考得更好,就和孩子約定,如果下次能進班級前五名,媽媽就給你買你喜歡的禮物。

“陪讀12年,一把辛酸淚”:最笨的付出,就是沒有成果的白忙


家長想通過這種手段,激勵孩子更加努力的學習,這也是很多家長常用的一種方法。家長的想法很好,但目標定的太高,對於文文來說,目前根本不可能實現,這無異於就是給孩變相施壓。

這種方法並不可取,很多孩子認為,我達到了家長的目標,就有禮物,沒有達到,家長就不高興,這樣給孩子的導向好像就是為了家長承諾的禮物而學。

目標和孩子一起定,宜小不宜大,循序漸進。

3、考試沒考好,就對孩子打罵、指責、挖苦

孩子沒考好,有些家長就表現出不高興,甚至有的對孩子打罵、指責。

家長的這種做法最不理智的行為表現,孩子沒考好,本身心裡就不是滋味。如果家長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做出過激行為,無疑給孩子的內心蒙上一塊陰影。

“陪讀12年,一把辛酸淚”:最笨的付出,就是沒有成果的白忙


孩子在以後的學習考試中,就會過度焦慮、不安、恐懼,考試很容易出現失常。

作為家長,不要過度在意孩子成績波動,有波動也屬於正常現象,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由考試試卷反饋孩子在學習上還存在哪些問題。

家長關注孩子成績沒有問題,但要知道重心在哪。

陪讀對孩子成績的提高有幫助,家長不妨試試這樣做

讓你的付出能有起色

對孩子的教育要有一顆仁愛之心,既不對抗,也不妥協,而是要讓自己融洽的和孩子在一起。

有一則著名的寓言:同樣的一鍋沸水,你投進去三樣東西會產生三種不同的結果。扔進去一個生雞蛋,雞蛋裡面是流質的,煮啊煮啊煮出來,最後生雞蛋變成硬的了。這是一種狀態,柔軟的心被孩子磨礪得粗糙僵硬,最後變得毫無知覺,很遲鈍了。

第二種,是把一根堅硬的胡蘿蔔扔進去,煮啊煮啊,最後撈出來的是軟沓沓的熟蘿蔔。這是第二種狀態,人心原來是剛強的,青澀的,有夢想的,最後妥協了,化在熱水裡,失去自我了。

第三種,是把茶葉投進去,茶葉也不是茶葉了,而成了一鍋茶水,你跟孩子之間就生成一種全新的價值。

仁愛就是改變陪讀的狀態,以歡樂的信念去面對孩子,在孩子和自我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

1、家長不要戴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

有些家長對於孩子學習不好,很是腦火,陪讀過程中,總是牢騷滿腹。家長越是這樣做,孩子越認為自己真的不行,在學習上的表現也就越來越差。

在美國,一位老師把班上的孩子進行了分組,宣稱棕眼睛組的孩子是優秀的,而藍眼睛組的孩子是愚蠢的。同時還限制了彼此的交往,更是對優秀組的孩子有著更好的對待。在負面標籤的影響下,藍眼睛組的孩子真的覺得他們非常蠢笨。

“陪讀12年,一把辛酸淚”:最笨的付出,就是沒有成果的白忙


但是第2天,老師卻告訴孩子們之前的分組弄錯了,並且給予了藍眼睛組孩子更好的待遇。在此之後,孩子們的心情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棕眼睛的孩子開始變得沮喪自卑,而藍眼睛組的孩子卻變得樂觀自信。

孩子們還是處於一個心智發展不成熟的階段,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如果家長對孩子進行消極的暗示,孩子潛意識裡就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家長絕不能對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更不能戴上有色眼睛看自己的孩子。

2、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勢,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孩子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字上發揮出來。"

此後,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難以令人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陪讀12年,一把辛酸淚”:最笨的付出,就是沒有成果的白忙


"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多數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之才"一下子變成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家長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看得一無是處。古語說的好: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家長就要充當孩子的伯樂,善於觀察和捕捉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利用閃光點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相信假以時日一定能看到孩子的進步。

3、家長在陪讀過程中自我提升很重要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的實質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大家還記得曾經報道過的上海交大宿管阿姨原夢園嗎?就是那個和兒子一同考研成功的49歲原夢園。原夢園從孩子中學開始,她就用“陪讀”的方式考取了會計師、中級按摩師等各種證書,之後又考上了復旦大學的成人本科。

“陪讀12年,一把辛酸淚”:最笨的付出,就是沒有成果的白忙


兒子雖然已經成年,但原夢園並沒有放棄自我提升想法,而是和兒子一同復學,最後兒子考取復旦大學,原阿姨考上了廣西大學。其丈夫也不甘示弱,從一名技校生考到了博士。

同樣是陪讀,人家陪出了一個學霸家庭,而我們陪讀不是嗚嗷喊叫,就是雞飛狗跳。

我們家長的陪讀未必要成就學霸家庭,但作為家長自我提升還是不可缺少,咱們不要考研讀博,只要用心多讀一些育兒的書籍和文章,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所以,家長的陪讀,成功的關鍵和孩子一樣要多學,對孩子要多支持,少打擊,多陪伴,多控制。這樣的陪讀才能成為“有效陪讀”。否則,最後真成了最笨的付出,就是沒有結果的白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