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說到北京的麵條,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炸醬麵,相比蘇州的陽春麵、上海的蔥油麵還有杭州的片兒川的細膩,老北京炸醬麵透著一股爽朗。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炸醬麵

所長小的時候,常有街坊的叔叔大爺,夏日的傍晚光著膀子蹲在家門口,手裡端著一大海碗炸醬麵,面裡杵著半條黃瓜,還有幾大瓣蒜,呼嚕呼嚕的吃麵,吃幾口面再咬一口黃瓜,你要跟他一塊吃都能比平常多吃一碗。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01

炸醬麵的門面

/ 炸醬麵好不好吃,重點就在醬上 /

炸醬麵用的醬,一般是黃醬,也有用甜麵醬的,或者兩種醬按照一定比例調製,全憑自己口味。黃醬是用黃豆炒熟磨碎,加入曲發酵而成。甜麵醬主要用小麥粉發酵製成,口感偏甜。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黃醬肉丁

炸醬製作方法很簡單,蔥姜切末,五花肉切丁(用肉末也行),吃素的可以用炒雞蛋,回民做炸醬麵會用羊肉、牛肉或點一點滷蝦油。據考證古代還有烏鴉肉炸醬麵,據說嫦娥就是因為吃膩了烏鴉肉炸醬麵才奔月的……(大霧)。油燒至7成熱,蔥姜爆香,把五花肉丁裡肥肉的油煸出來(這一步很重要,只有煸出油來,炸的醬才香),再加入醬炒熟即可。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煸油

至於炸醬一般講究“小碗幹炸”,不加水,但是也有人家嫌太乾稍加些水。各家炸醬味道有各家的特點,除了烹飪方法及配料配比不同,在老年間,有些家庭自制醬,在釀製過程中,味道差異就會非常的明顯,這才是各家不同味道的根源所在。

02

炸醬麵的靈魂

/ 麵條也能拉出花來 /

如果說醬充起了炸醬麵的“門面”,那面就是炸醬麵的靈魂所在。老北京,吃麵講究吃抻面——就是和好了面,用手拉出來的,可粗可細,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抻出來的面,吃著勁道兒,而現在外邊賣的切面,口感比較硬,吃著有“槓嘴感”,即便是切面,北京人也願意吃用菜刀切出來的麵條,有句俏皮話:“千好萬好,機器軋面不如手切面條兒好。”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抻面

相比南方面在澆頭上下足了功夫,北方則是在麵條上有更多的花樣,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北京一些有意思的面:

小刀面

和麵的時候和硬一些,和好的麵糰擀開一指左右厚,用刀切面,切開的面上邊下邊不要斷開,各連著一點兒,用手抓住兩頭,反手一擰,中間就成了“面麻花兒”,這樣切到夠一把的時候,將面切斷,上下用手攥成一塊,中間的麵條在薄面上一滾,一抻,剁下兩頭的麵疙瘩,就可下鍋了。這種面兼具抻面和切面的兩種勁頭。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小刀面|《舌尖上的中國2》

老年間還有《蓮花落》專唱這小刀面:“刀刀起,刀刀落,一刀一搓,一根兒倒比一根兒長,嗨來一朵蓮花落沒花呀!一根短,一根腸,一捏一抻,就成了一般長,下到鍋裡香又香呀,嗨來一朵沒花落蓮花呀!”

兩樣切條兒

也叫兩樣擀條兒細籮棒子麵(玉米麵)和白麵摻和到一起,和出的面做成的麵條。一般使用三分棒子麵兌七分白麵。老年間有句俏皮話:“你也瞧、他也瞧,這是何物不知道。既好吃,又好瞧,原來就是兩樣面的大切條!”兩樣切條因為摻了棒子麵,一般會比白麵口感偏硬,吃著麵條裡有棒子麵的香味。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兩樣切條兒

猴兒耍棍

多見於京郊,和兩樣切條有些像,除了摻棒子麵外還摻了榆樹皮面栗子面一類的雜麵,因為和出來的面黏性小,只能切成兩三寸長的條,吃著呢,算是別有一番風味。

猴兒打傘

是將棒子麵和麵做成小餅狀,下鍋煮熟拌炸醬吃,幼年小孩兒不善用筷子,不好夾,常用一根筷子叉起來吃,就像猴子打著雨傘一樣,故而得名。

揪片兒

也叫水揪片兒,算是北京的“老家常飯”了。老北京夏天尤其愛吃揪片兒。揪片用的面要和硬一些,俗話說:“軟面餑餑硬麵條(片)”,然後把面用手揪成一片片下鍋,熟後撈出吃。因為揪片兒比麵條厚,吃起來更有嚼勁。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揪片兒

煮尜尜(gá)兒

也是郊區常見的一種吃法。白麵或棒子麵和成麵糰,揪成小劑兒,或者直接用手將面揉捏成兩頭尖,中間圓的面尜尜兒,下鍋煮熟。出鍋盛碗拌炸醬吃。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這種面像紡錘,兩頭尖,中間大

搖尜尜兒

這是老北京城裡的一種常吃的粗食,又叫“盆裡碰”。和煮尜尜兒不同,搖尜尜兒只用棒子麵和麵,和出的面切成色子大小的方塊兒,放到加了薄面的盆裡或簸箕裡搖,直到把小方塊搖得快變圓了,瓷實了為止。搖尜尜兒最好用新下的細籮棒子麵,吃著有棒子麵特別的那種香味兒。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搖尜尜兒

以前聽一位旗人老先生講,吃炸醬搖尜尜兒,醬裡的肉丁得和尜尜兒一邊兒大,吃起來才有味兒。還有的在搖尜尜兒的鍋里加些菠菜葉兒,有黃有綠的,有個諢名叫“喇嘛逛青”,想想也很是形象。

03

“正宗”的炸醬麵怎麼做?

/ 自家做的最正宗 /

老年間家裡吃炸醬麵講究四色面碼:掐菜(掐去頭尾的豆芽菜)、黃瓜絲、蘿蔔纓和芹菜末。現今面碼也更加豐富,飯館裡的炸醬麵面碼有十幾二十樣的。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面碼

除了面碼,吃麵時候還講究吃過水麵還是鍋挑兒。過水麵,顧名思義:麵條從鍋裡盛出來以後,撈入溫水(夏天也有過涼水的)過一下,再盛到碗裡澆炸醬放面碼,過水麵的麵條利落,麵條不容易粘,和炸醬和麵碼拌在一起色澤更透亮鮮明,吃著也更爽口。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炸醬麵

鍋挑兒是指麵條煮熟了直接從鍋裡盛到碗裡,鍋挑兒的特點是麵條熱乎,更能體現面的本味兒。炸醬麵本是百姓家常食物,就並不存在是否有“正宗”一說,只要自己愛吃,怎麼都行。

04

走出國門的炸醬麵

/ 漂洋過海來吃你 /

成都的雜醬麵,也是面拌醬,可清湯可幹拌,吃的時候還可以配上幹臊子,形式上和炸醬麵很像,但是口味各不相同,別有一番風味。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清湯雜醬麵

炸醬麵還漂洋過海,到國外發揚光大,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日式和韓式的炸醬麵。日式炸醬麵就是直接用漢語的音じゃじゃ麵,據說是上個世紀2、30年代從中國東北地區傳入日本的,經過多年的演變,在不同的地區也演化出了不同的版本,沒有改變的是使用熟醬拌麵的食用方式,很多地方喜歡將雞蛋絲作為面碼。日式炸醬麵裡最有名的據說是巖手縣的盛岡炸醬麵(日文寫成“盛岡じゃじゃ麵”),當地習慣是配著雞蛋湯(“チータンタン”,也是漢語雞蛋湯的音譯)一起吃。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盛岡炸醬麵

韓式炸醬麵據說起源於山東,是在19世紀末山東移民帶過去的。經過不斷改進,在炸醬里加入了朝鮮當地種植的洋蔥和蘿蔔等,醬也改用當地的“春醬”(使用黑豆製成)。1905年開業的中餐館“共和春”就有銷售經過改良的“炸醬麵”。在當時炸醬麵被朝鮮百姓視為奢侈而且珍貴的食物。韓式炸醬麵和炸醬麵相比,口味更偏甜,面碼的種類更少,一般都是用朝鮮風味的小菜就著面吃。

這碗來自老北京的面,早在一百年前就紅遍日韓

朝鮮醬面

參考文獻:

[1]《雅舍談吃》梁實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2]《閭巷話蔬食》李春芳、樊國忠,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12月

[3]《北京的商業街和老字號》王永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2月

[4]《中國吃》唐魯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5]《唐魯孫》唐魯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6]《吃主兒》王敦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