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太史慈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江表虎臣列傳”?源於他短暫的軍閥生涯

宿劉溫書齋(張喬)

不掩盈窗日,天然格調高。

涼風移蟋蟀,落葉在離騷。

回筆挑燈燼,懸圖見海潮。

因論三國志,空載幾英豪。

太史慈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江表虎臣列傳”?源於他短暫的軍閥生涯

太史慈是江東名將,雖然去世得很早,但也為孫策、孫權兄弟立下很多功勞。在《三國志·吳書十》中,記載一批江東虎將,被後人稱為“江表十二虎臣”。太史慈卻沒有被列入在內,而是列入《三國志·吳書四》,與劉繇、士燮這樣的軍閥並列在一起。

有很多人感到奇怪,為什麼太史慈被列入“江東軍閥列傳”,而不是“江表虎臣列傳”,還有人認為陳壽重視太史慈,所以才這樣分列。其實原因很簡單,太史慈本身就有過一段短暫的軍閥生涯。

太史慈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江表虎臣列傳”?源於他短暫的軍閥生涯

太史慈的軍閥生涯

一、太史慈到江東時的環境

太史慈渡江以後,是跟著劉繇混得。劉繇當時是朝廷認證的揚州刺史,被袁術接到江東,卻佔了袁術的吳郡和丹陽郡,與袁術劃分界限,隔江相望。劉繇的突然反水讓袁術的地盤大幅縮水,袁術派吳景、孫賁進攻劉繇。

這兩個人都是孫家班出身,吳景是孫堅的小舅子,孫賁是孫堅的侄子。孫堅戰死後,包括孫策在內的孫家班就歸附了袁術。

吳景、孫賁無法順利渡江,孫策自告奮勇,袁術本來是考慮到孫策可能會脫離自己,但又認為江東勢力複雜,孫策未必能夠成長起來,還是派孫策渡江。而太史慈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投奔劉繇的。

太史慈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江表虎臣列傳”?源於他短暫的軍閥生涯

《三國志·吳書·劉繇傳》:“詔書以為揚州刺史。時袁術在淮南,繇畏憚,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吳景、孫賁迎置曲阿。”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楊都尉,繇至,皆迫逐之。”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暫渡江到曲阿見繇,未去,會孫策至。”

二、太史慈自立門戶

劉繇不是孫策的對手,很快就被孫策擊敗了。劉繇逃往豫章郡,太史慈原先也跟隨劉繇去豫章,但中道停留在丹陽郡蕪湖,然後亡命山嶺之中。

這個時候孫策對丹陽郡的擴張已經向西到宣城,太史慈則入駐到宣城附近的涇縣,自領為丹陽太守,已經脫離了劉繇,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慈當與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太守。”

太史慈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江表虎臣列傳”?源於他短暫的軍閥生涯

太史慈並不屬於純粹的武將,本身有文化,形象過硬,而且太史慈曾經有過“為太守劫州章”、“赴文舉,請詣玄德”的經歷,也給他帶來一定的名望。

可以說太史慈是一個非常具有個人魅力的人。丹陽郡的山嶺之間生活著山越人,民風剽悍,他們選擇支持太史慈,成為太史慈的武裝力量。不過最後太史慈還是被孫策擊敗。

史料上的爭議

按《三國志》中的記載,孫策主動進攻太史慈,最後擒獲了他,戰鬥的地點似乎在涇縣。孫策對太史慈說了一句話:“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似乎“神亭之戰”發生於孫策和劉繇作戰時期,太史慈和孫策的小規模遭遇戰。但《吳歷》當中又有不同說法。

《吳歷》:“慈於神亭戰敗,為策所執。”

太史慈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江表虎臣列傳”?源於他短暫的軍閥生涯

神亭位於今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西北十五公里,按照地圖上來看,神亭位置要比涇縣、宣城更往東一些。如果按照《吳歷》中的說法,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太史慈主動進攻孫策,結果戰敗被擒。孫策打的是一次防禦戰。

當然《吳歷》中的記載與《三國志》中有較大沖突,裴松之雖然引用了《吳歷》,但還是偏向於《三國志》中的記載。至於《吳歷》與《三國志》孰是,還需要讀者自行判斷。

太史慈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江表虎臣列傳”?源於他短暫的軍閥生涯

太史慈在江東集團的表現

《三國志》中《太史慈傳》的篇幅很長,但大部分是他投降孫策之前的表現。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太史慈死得太早了,連“赤壁之戰”都還沒有打起來。

要知道“赤壁之戰”後才是曹操、劉備、孫權同時活躍並緊密相關的舞臺。太史慈在江東集團中的表現可以總結為兩件事,一是接收劉繇的殘餘勢力,二是抵禦劉磐的進攻。

一、收攏劉繇勢力

劉繇帶著部曲到豫章郡,原本是想借著豫章的地盤和劉表、曹操的支持東山再起,本來他也有可能實現,提前佔領豫章郡的笮融被劉繇擊敗,朝廷委任的豫章太守華歆也沒有割據一方的野心。但是天不遂人意,劉繇病死了。

他去世以後,留下數量一萬多人的殘餘勢力。太史慈與劉繇都是青州東萊郡人,太史慈還做過劉繇的部下,讓太史慈撫慰、收攏劉繇殘部很合適,順便再偵查一下豫章郡的情況。

太史慈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江表虎臣列傳”?源於他短暫的軍閥生涯

太史慈和孫策的時間很短,他又是被擊敗俘虜的。太史慈去豫章郡的時候,很多人認為他要叛逃孫策,依附豫章太守華歆或者直接西逃到荊州,不過太史慈還是回來了,並且提供了華歆治理豫章郡的情報。這是太史慈重信義的一個表現。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後劉繇亡於豫章,士眾萬餘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撫安焉。”

二、擔任建昌都尉

荊州和揚州相鄰,劉表和孫策都有擴張的野心,這就導致二人之間必然會發生戰爭。雙方的戰場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江夏,一個是豫章。劉表的侄子劉磐就從長沙入侵到豫章。為此孫策劃分出六個縣,組成一個防區,設立建昌都尉,就是這個防區的長官。

而太史慈就是第一任建昌都尉,在江東集團中地位出眾。太史慈和劉磐經歷了多次戰鬥,最終解決了劉磐入侵的問題。這次交手中,說不定未來的“五虎上將”黃忠也有所參與。

太史慈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江表虎臣列傳”?源於他短暫的軍閥生涯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縣,以慈為建昌都尉……磐絕跡不復為寇。”

《三國志·蜀書·黃忠傳》:“荊州牧劉表以為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

太史慈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江表虎臣列傳”?源於他短暫的軍閥生涯

餘論

說到這裡,太史慈為什麼能與劉繇、士燮並列一傳,而非江表之虎臣的原因就一目瞭然了。“江表十二虎臣”中或是孫堅舊部,或是跟隨孫策的淮泗武人,或是主動投奔孫權的,他們都沒有像太史慈這樣的作為江東眾多軍閥之一的割據一方的經歷。

我們再看與太史慈並列的劉繇和士燮。劉繇是孫策的敵人,後來被驅逐,這個不用多說;士燮是交州的軍閥,孫權將手插入到交州後,他就老老實實地歸附孫權,至少是在名義上。可以說劉繇、太史慈、士燮三人的共性更多一些,太史慈被列入軍閥當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志辭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