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去年10月28日,有“巴西特朗普”之稱的右翼候選人兼前陸軍上尉雅伊爾·博索納羅,擊敗巴西前總統盧拉支持的左派勞工黨候選人,成功入主高原宮(巴西總統府),標誌著自1985年軍政府結束掌權以來,巴西這個拉美最大經濟體首次再度開啟右派執政的時代。同樣作為後發國家,巴西的工業發展模式曾與中國有著許多類似之處。但與中國工業如今繼續前進不同的是,巴西工業近些年卻逐漸陷入了衰退的境地。“巴西特朗普”上臺後將如何影響巴西工業的發展,這又對中國有何啟示。本期《出鞘》就來談巴西工業這些年的起起落落。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近年的巴西工業發展狀況確實不盡如人意。奠定當今巴西工業基礎的是分別於1930年和1964年兩次上臺的巴西軍政府,其提出的“進口替代戰略”曾試圖催動巴西民族工業發展。從當時的整體國際環境來看,歐美等發達國家已進入高增長階段,有大量資本可用於投資巴西。而巴西軍政府就利用吸引外資的方式來引進技術、建立工廠,然後補貼國內中產階層去購買國產工業品,從而成功推動了巴西工業的發展。這一策略當時相當成功,僅從1968年到1973年,巴西經濟的平均增長率就高達11.2%,在1973年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4%,還被西方媒體譽為是“巴西奇蹟”。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這一時期,巴西的各個工業門類開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以造船業為例,軍政府管制時期巴西造船企業通過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實現造船產能連續翻番,到70年代時巴西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造船國,鼎盛時期的年造船產量甚至可達72.9萬噸,僱員也有4萬多人。但80年代軍政府倒臺後,巴西造船業在內失去政府的強力支持,在外又面對中日韓等國造船業的競爭,逐步邁入衰弱階段,到21世紀初時年造船產量已不足萬噸,僱員更是劇減至僅4千多人,連巴西海軍唯一一艘航母“聖保羅”號的維修保障任務都難以完成。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在航母之外,據英國簡氏今年10月報道稱,巴西核潛艇投入使用的時間表已推遲到了2020年之後。與同樣希望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印度一樣,巴西也曾有過自己的核武大業。巴西核計劃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當時巴西聖保羅大學的科學家就已開始了核裂變研究。70年代巴西軍政府為了應對鄰國阿根廷的核威脅,決心發展核武器(平行線計劃)和攻擊型核潛艇(馬里尼亞核計劃),並從德國引進了8座核反應堆、1座鈈回收工廠和1座濃縮鈾設施,這項核計劃最終卻因為軍政府倒臺而夭折。盧拉政府上臺後重提核潛艇研製計劃,這次巴西找的幫手是法國。在2008年底巴西就和法國簽署了第一艘核潛艇“阿爾瓦羅阿爾貝託”號(SN-10)的研發計劃。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與核工業發展類似的是巴西的火箭工業。2003年,巴西曾試圖從烏克蘭引進火箭技術,並且還在位於巴西東北部馬拉尼昂州的阿爾坎塔拉專門新建了一個發射中心。烏克蘭拿給巴西的是蘇聯時代研製的“旋風”系列火箭,其中經過改進的“旋風-4”火箭可將4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入距地球600至800公里的太空低軌道。不過由於烏克蘭之後陷入政局動盪,遲遲無法向巴西提供火箭成品,最終到2015年時巴西被迫放棄了從烏克蘭引進火箭技術的計劃。巴西在火箭工業發展上所受到的挫折,其實也是巴西工業發展教訓的一個縮影:那就是一味依賴外來技術引進而非立足自主研發,使得巴西工業極易遭受外界環境變化的衝擊。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但巴西航空製造業卻似乎是個例外。目前巴西航空工業集團是全球最大的130座級及以下商用飛機制造商,並幾乎壟斷了整個高端商務機市場,而且它在中國支線航空市場佔有率也超過了80%。很多人因此會拿巴航避開波音空客的“成功經驗”,來批評中國直接進入幹線客機市場的競爭策略。但事實上,巴航避免與波音空客直接“爭鋒”並非是因為巴航“多聰明”,而是因為它85%的股份早已被掌握在了外國人手中,這與完全由國資控股並承擔重大國家使命的中國商飛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今年2月初據巴西《環球報》消息,波音已聯合美國政府施壓巴西,希望能從後者手中拿下巴西航空工業集團的控制權。巴航面臨被併吞的危險在於,在一個被外國資本控制並且依附於國際市場的工業化體系下,巴西這樣一個缺乏完備工業鏈支撐的國家,是根本無法建立一個完整的航空工業產業鏈的。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這些航空巨頭卻可以在本國成熟的工業體系之上,通過全球化生產,集合最優質的資源,攻佔全球市場。應該說,巴西航空工業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這卻不是指技術層面。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巴西航空工業集團此次也攜帶了“大鯊魚”塗裝的E190-E2噴氣飛機,參加了本屆珠海航展。新浪軍事在珠海航展采訪期間發現,與波音、空客、中國商飛和中航工業這些航空巨頭相比,巴西航空工業在航展期間卻並未引起太多的關注。一方面這與巴西航空工業本事實力不濟有關,雖然它在中國市場已有機型投入商用,但其本身的科技實力卻並不足以在中國形成品牌效應。另一方面,巴西航空工業的對中國市場的認知也需要改善。巴航應該認識到,它並不是波音或者空客,在中國也擁有支線客機的大規模建造能力的情況下,自視甚高對其開拓中國市場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處。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目前巴航能“為國效力”的領域可能僅剩部分軍用機,這也是巴空軍裝備的主要來源之一,比如其最新研製的KC390軍用運輸機就是巴航迄今最大的軍用機,但巴西製造的軍用機中最出名的還是當屬“巨嘴鳥”系列戰鬥/教練機。“巨嘴鳥”最初是為了取代巴西空軍裝備的美製T-37C教練機,因為性能優異還曾在2014年的加納教練機競標中戰勝過我國的K8教練機。不過巴航的“幸運”似乎也僅限於此了,在更能體現軍用航空實力的戰鬥機方面,巴航至今未能拿出拳頭產品,在先與意大利合作研製AMX戰機的情況下,2016年又試圖從瑞典引進過鷹獅戰鬥機的相關技術。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除了軍用機外,巴西航空工業還在開發各型導彈和火箭炮。以最新的MTC-300巡航導彈為例,將由巴西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阿斯特羅斯火箭炮發射,而後者也已經出口到了沙特、馬來西亞、伊拉克和卡塔爾等國家。阿斯特羅斯火箭炮是巴西最初於1983年研發,主要是為了在武器進口面臨美國控制的情況下,以較低成本拓展巴西陸軍炮兵在90公里距離上的遠程打擊火力。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軍隊還曾動用此款火箭炮轟炸美軍陣地。而將用於發射MTC-300巡航導彈的阿斯特羅斯2020火箭炮則是“阿斯特羅斯”系列的最新改進型。這款火箭炮雖然名聲響亮,但從“老主顧”卡塔爾仍決定購買中國SY400火箭炮的情形來看,實際性能還是要比中國同類產品要差上不少的。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1980年代中期阿根廷發展“神鷹”2彈道導彈之後,巴西也開始致力於導彈的開發,併為此爭取到了歐洲的技術援助和伊拉克的資金。巴西發展導彈不僅用於抵消鄰國的導彈威脅,還用於技術出口以創造利潤。例如在1991年海灣戰爭前,巴西就曾幫助過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延長“飛毛腿”導彈射程,並向後者出口了大量“阿斯特羅斯”2火箭炮系統,此後還進一步向利比亞提供過彈道導彈。但在西方國家掐斷導彈技術轉移和巴西內部政權更迭的情況下,巴西最終放棄了彈道導彈發展計劃,並把導彈發展的重心轉移到了國際條約限制較少的巡航導彈和戰機用導彈上。

今年3月巴西國防部曾透露稱,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研製的MTC-300巡航導彈已進行最終測試,並將從2020年起向巴西陸軍交付首批100枚。巴西從2001年開始研製巡航導彈,早期與法國合作仿製了“飛魚”反艦導彈,後來被稱為AV-RE40導彈。在戰機用導彈方面,巴西最出名的可能是裝配到巴基斯坦“梟龍”戰機上的MAR-1空對地反輻射導彈了。MAR-1是美國AGM-88 HARM高速反輻射導彈的巴西版,是巴西軍工廠商邁克特隆公司為巴西空軍A-1戰鬥機(即與意大利合作的AMX戰機)研製的。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而在地面裝備方面,巴西依賴外國技術的跡象也非常明顯。雖然目前巴西已是世界主要的裝甲車生產商,並且還設計了一款瓜拉尼VBTP-MR輪式裝甲運兵車,但它的技術同樣可以追溯至意大利的依維柯公司。巴西的坦克製造也是如此。雖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巴西就已研製出裝有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奧索里約”T1/T2主戰坦克,但炮塔是法國人設計的,火控則採用了英國馬可尼公司的產品。儘管搞出坦克後的巴西一直盡力向沙特推銷,但遇上海灣戰爭的沙特最終還是決定向美國購買M1A2坦克,以“保平安”。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90年代巴西實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後,一貫受到國內政策保護的巴西工業沒能順應新形勢,整體發展形勢逐漸停滯,佔國民經濟的比重也由之前的30%,一度萎縮到不及一成。這種過早的“去工業化”是今天巴西經濟萎靡不振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巴西工業發展停滯還與巴西本國的勞工和分配製度有關。軍政府時期,巴西通過補貼企業和充當消費主力軍的中產階級,大致上維持了一定的工業產能規模,但當軍政府倒臺後,這筆原本用於維持工業生產能力的資金卻被用作發放福利了。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軍政府倒臺後的新自由主義“氾濫”,讓剛進入新世紀的巴西就陷入了發展的惡性循環。為打破該局面,代表左派的盧拉政府於2003年上臺後,開始加大工業品出口,並減少對外資的依賴。盧拉領導時期的巴西是幸運的,那時迅速崛起的中國經濟帶來了大量鐵礦石和大豆的訂單,使得巴西僅靠出口資源就成功躋身“金磚四國”之列,盧拉也就此成為所謂的“巴西之子”。盧拉的改革並沒有成功將巴西從“去工業化”的泥潭中拉出來,依然顯著的城鄉差距和貧富分化也讓巴西國內的消費能力始終無法提振,這才給了博索納羅等上臺的機會。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雖然博索納羅可能真的會像路透社所猜測的那樣對華採取一些行動,以阻止他所認為的不受歡迎的中國投資,但從兩國經貿往來的現實來看,他所能發揮的領域卻很少,比如對巴西出口至關重要的農業就不會在其名單之內。因為他想順利執政還需要控制巴西國會40%以上席位農業代表的大力支持,而後者已經明確肯定了要與中國(巴西農產品最大出口對象)保持良好關係的重要性。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目前包含農業在內,中國已經是巴西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巴西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國。據巴西政府統計,2017年中巴雙邊貿易額達到750億美元。自2003年以來,中國在巴西投資了124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石油、採礦和能源領域。中國三峽公司在2016年花費36.6億美元,買下了巴西最大的兩座水壩。2017年中國國家電網公司也以4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聖保羅CPFL Energia SA公司的控股權,而中國海航集團則購買了巴西第二繁忙機場的控股權。預計巴西還將拍賣包括國有電力公司Eletrobras在內的一系列國有資產,中國被視為是這批資產最有可能的買家。雖然博索納羅一早就對此表示了明確反對,但削減政府債務的迫切需求最終還是會使他繼續前任的國有資產私有化進程。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而從巴西一貫的對外政策上來看,不同於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這些“刺頭”國家,同樣位處南美的巴西卻一直抱持溫和的對美政策,左翼“反美”色彩也並不明顯。而且巴西民眾目前最大的不滿也都是針對國內問題,博索納羅對中國表現出“攻擊姿態”其實很難轉變成民眾的支持率。反之,博索納羅積極維護好中巴關係,卻更有利於作為世界大國的巴西同世界其他大國打交道。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博索納羅“攻擊”中國的論據之一是,中國商品在巴西和其他南方共同市場成員國(阿根廷、烏拉圭、委內瑞拉和巴拉圭)的市場中,直接衝擊了巴西商品所佔的份額。比如在家電領域,中國就超越了巴西成為阿根廷的最大來源國。但就此認為中國因素就是造成巴西工業衰退的“元兇”卻是錯誤的。以汽車行業為例,巴西和墨西哥一直是拉美地區汽車生產的勁敵,但後者卻從2011年起成為前者的第三大進口來源國。當年墨西哥向巴西出口了13.4萬輛汽車,而後者卻僅向前者出口了5.5萬輛汽車。巴西與墨西哥的汽車貿易競爭其實反映的是,巴西工業面臨困境的根本原因在於其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勞動力成本過高以及基礎設施水平太差,而非中國商品的“入侵”。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巴西的汽車產業是由包括福特等在內的大型汽車跨國公司創建的,比如1919年美國福特公司就已經在巴西設廠裝配福特汽車,曾以建築優良和設計精美而聞名的新首都巴西利亞更是世界第一座為汽車而不是為普通民眾設計的國際大都市。而且以汽車產量論,巴西在2014年之前一直雄踞拉美榜首。但最近幾年巴西卻已將拉美榜首位置拱手讓給墨西哥,在全球市場也由原本的第四直落第十位。目前巴西已經超越俄羅斯成為中國汽車最大的出口市場,在巴西銷售的中國汽車品牌多達12個,以長安汽車為代表的中國車企甚至還在巴西建廠生產。

淺談巴西是怎樣“去工業化”的?

雖然中國與巴西經濟從規模到結構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巴西工業發展的教訓依然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鑑。一是要始終保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引領地位,並在市場開放條件下推動工業不斷進行結構升級,尤其要保持製造業的競爭力,避免產業空心化。二是要對服務業的產業升級與製造業的產業升級同樣重視,避免低端服務業擠佔中高端服務業的發展空間。三是在政策應對上不能以削弱製造業企業和消弱市場化為代價,而是要妥善平衡社會福利與發展經濟的關係,任何時候都不能過度消耗國家的財政儲備和工業資本。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