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蓮溪村,位於江西金溪縣雙塘鎮,其古稱蓮溪裡,在村西邊依然保留有古代“蓮溪裡”券拱門坊,遙對青山,恰如一道天然屏障。《金溪縣地名志》載:“蓮溪,處雙塘崗西偏南2公里的雙陳河西南畔象山腳下。44戶,247人。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周氏由本邑麻山周家遷此。因村邊溪中盛長蓮藕,故名。”如今村莊主要有胡、周、王三姓聚族而居,以巷道為界將蓮溪裡分成三個板塊,西邊為胡家,中間為周家,東邊為王家。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蓮溪裡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姑媳節孝牌坊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雙龍戲珠、丹陽雙鳳、魚龍變化、海水瑞獸、人物場景等石雕

在距離“蓮溪裡”門坊右側不遠的地方有一處牌坊遺址,僅剩四根石柱和額枋,字板等構件不知去向,雙面均有雕刻圖案,諸如雙龍戲珠、丹陽雙鳳、魚龍變化、海水瑞獸、人物場景等,雖然殘缺亦是精美之作。有學者研究表示這是一座姑媳節孝牌坊。同治《金溪縣誌·卷二十九之五·節孝》載:“九都……國朝……兩吳氏,蓮溪周孟祥妻年十九歸,二十五而孟祥死。子伯謙甫一齡,備歷荼苦,撫孤成立,娶婦吳氏,生一孫而伯謙歿,婦年二十一,姑媳煢煢孑立,苦節數十年,聞者欽嘆。乾隆十年。旌表建坊。”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蓮溪胡家門樓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胡家

從“蓮溪裡”門坊往東行不遠則是胡家門樓,外立面造型為四柱三間貼牆式牌坊,大氣潔簡,穿過門樓有一水塘,贛派風格民居面水而建,由於這些民居早己無人居住,水塘年久未加清理,已是雜草叢生淤塞。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山輝川媚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蓮溪周家門樓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旗杆石群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六邊形旗杆石

胡家東邊是周家,亦有門樓作為界面標誌,其正面為三間開的門廊,簷柱對聯曰:宗侍姬旦,學紹濂溪。濂溪是指周敦頤,表明蓮溪周氏與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同宗同源,現在村中仍保留愛蓮書院,“愛蓮”一詞亦是出自周敦頤《愛蓮說》。愛蓮書院位於村南,其側有一座荒廢宅院門匾題刻“芝蘭啟秀”四字,前款為“順興兄臺雅屬”,落款“丁亥仲春吳達壘書”。《金溪縣地名志》載: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周氏由本邑麻山周家遷此。在門樓前有為周翔鳳而立的三座旗杆石,分別刻有“已醜恩科舉人”、“庚寅恩科進士”、“欽點內閣中書”,尤其是“欽點內閣中書”旗杆石造型獨特罕見,由六塊長方形石板圍成的六邊型柱體,上蓋由兩塊石板拼接而成的六邊形,中間設有圓孔用於插旗杆。據載,周翔鳳(1864-1910),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三甲34名進士。光緒二十五年四月補授內閣中書,同年遵新海防例,捐同知,分派四川,次年二月到省。二十九年三月任敘永直隸廳同知。三十年三月,以“年強才裕,於洋務番情均稱熟悉”調補雅州府靖西關同知。三十二年任參議,為駐藏大臣張蔭棠僚屬,主管文牘。緊鄰門樓的左側是“山輝川媚”宅,從其內部抬梁式結構來看,原為祠堂之類建築,其側券拱門內有周氏家廟遺址,三門均已封堵。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青石板街巷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贛派民居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劵拱門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土坯房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院落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魚池花架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青石板牆裙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如意紋飾石雕花窗

從周家門樓入內,巷道均是由2米長石板鋪列,至今仍十分平整,有一道券拱門上刻“瑞靄里門”,在巷道兩側排列十餘棟贛派風格建築,蓮溪周家建築組團規模最大,品質最高,種類最齊,如在村北斜坡上殘留由高達七層石板砌築而成的石屋遺址。另有一宅院內天井位置用欄杆圍成四方形魚池,中間設置高低兩排花臺,欄板雙面均有雕刻紋樣,亦是不多見,讓人歎為觀止。

江西金溪縣首次發現一處獨特罕見的清代“欽點內閣中書”石杆旗群

蓮溪王家三槐第門樓

在蓮溪最東邊有“三槐第”門樓則是王家,三槐為王氏堂號,故稱三槐王。

總之,蓮溪曾經的輝煌是你無法想象的,雖然如今目之所及皆是殘垣斷壁、人去樓空的景象,但至少還能看見贛派建築文化在此艱難地傳承,尚未到最不堪的拆除或新建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