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文章甲天下,冠蓋滿京華。

歷經滄桑的“鐵打桐城”

安徽省桐城市,自古河埠陸驛發達,被譽為“七省通衢”。三千年前的周朝,這裡有一個因盛產油桐樹而得名的古國——桐國。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桐城自古被譽為七省通衢

桐油因其乾燥迅速、防水性好等特性,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都還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因而,桐國烽煙不斷。

烽煙過後,該地建縣。歷任漢朝、隋唐,終於在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桐城之名正式載入史冊。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桐城的地名在唐代最終確定

久居紛亂之地,桐城人摸索出了一套自保的本領。明代,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座圓形城池在這裡誕生了。根據清代《桐城續修縣誌》記載,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知縣陳於階籌銀兩萬一千二百兩,改桐城土城為磚城。城圍六華里,高三丈六尺,設六座城門。城牆之高大、城池之堅固堪稱江淮之首。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古地圖所繪的圓形城牆

據史料記載,明末起義將領張獻忠在八年間六次圍攻桐城,始終未能得手。因此,人們稱它:鐵打桐城。

但堅不可摧的古城牆,現在不見一磚一瓦。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古城牆的老照片

這是因為抗戰期間,日軍利用轟炸機摧毀中國重要戰略城市。桐城高大的城牆,無疑是最醒目的轟炸標誌。為避免日軍轟炸,保證城內居民安全疏散,1939年春,桐城拆城,老城牆就此全無蹤影。

一座形制創新的古城,為保百姓平安而建,又為保百姓平安而拆。

進士故里,院士之鄉

桐城有一座狀元橋,是進入桐城文廟的必經之路。元明清三代,共有數百名進士從這裡走出桐城,出仕入朝。一個源自桐城的文學流派隨著進士舉人的足跡而廣佈清代中後期的朝野。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文廟門前的狀元橋

至晚清,當時因認同而自稱桐城派的學子遍及全國大部分省市,傳世作品2000餘種。素來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說。

桐城派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無不注重教書育人。曾國藩作為“桐城派”的中興之士,興建、修復了湖南、安徽、江蘇等地書院。他的弟子吳汝綸因為學貫中西的才能,被委任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京師大學堂,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曾國藩

1902年,江淮大地上誕生了安徽省歷史上第一所新式教育學堂。學堂裡聘請了外籍教師,設置了全新的英語課、體育課,並且可以男女同校。少年朱光潛正是在這裡開始學習桐城派的文章。這所學堂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桐城中學。

現在,從狀元橋走出的,是新時代的科學家。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歐洲科學院院士王東明教授重回故鄉桐城

今天,我國桐城籍院士就有15人,還有3名外國院士,因此,桐城被人們稱為“院士之鄉”。

2018年,桐城東部新區重點建設工程即將全面施工。高鐵站、高新產業創業園、特色小鎮、生態公園等都將出現在這裡。許多高科技創新項目正在進行。

從古城文化名城到科技創新名城,桐城就這樣從古至今走出了一條融合、創新之路。

方誌檔案

桐城派是中國道統和文統的繼承者。他們發現了中國文字表達的奧秘,在寫作中如何用字用詞用句來表達思想和情感,並在創作中對理論進行了有效地實踐。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桐城學派四祖

(從左至右: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

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一起被後世尊為桐城派“四祖”。他們繼承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融合前人文學理念和技巧,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整套完整、嚴謹的古文理論系統。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劉大魁《海峰詩集》

桐城:天下文都今何在 院士之鄉續輝煌

姚鼐名篇《登泰山記》

寫文章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是文章要有美感,要有變化,要藝術化。而姚鼐則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合一,至今仍是評判文章的重要標準。

中國影像方誌

《桐城篇》

播出時間:9月2日 21:5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