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蘇聯AVS-36自動步槍的簡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分國家使用的都是栓動步槍,比如美國的M1903春田步槍、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奧匈帝國的曼利夏1895型步槍、俄羅斯帝國的莫辛-納甘步槍和意大利的卡爾卡諾步槍等。

半自動步槍比栓動步槍具有更大的優勢


蘇聯AVS-36自動步槍的簡史

莫辛納甘栓動步槍


栓動步槍在射擊時,射手需要抓住拉機柄旋轉、向後拉完成槍擊與槍管節套的開鎖過程,然後拉機柄拉著槍機後退完成抽殼、拋殼動作,同時後拉槍機的動作也把擊針往後拉直到被阻鐵掛住;槍機拉到底後,又需要把拉機柄向前推,把第二發子彈推進上膛,槍機推到位後,通過旋轉讓槍機前端的閉鎖凸筍再次與槍管節套內閉鎖面齧合,完成閉鎖,此時扣扳機才能進行射擊。這一系列動作都需要射手連貫完成,因此會造成射速過慢的現象。

蘇聯AVS-36自動步槍的簡史

M1加藍德半自動步槍


半自動步槍後期大多使用彈匣,早期少數如M1加藍德步槍使用8發子彈的漏夾,SKS使用10發固定的彈倉,且使用10發的彈夾裝彈。半自動步槍第一顆子彈需要拉機柄推彈上膛,後期的一系列動作則通過一部分火藥氣體推力來完成槍機的再閉鎖(M1加蘭德是通過燃氣推動活塞)、拋殼和再裝填等動作,但是不能自動完成下一發的擊發,因此需要連續扣動扳機完成剩餘彈藥的擊發。

從兩種槍支使用原理可以看出半自動步槍比栓動步槍的射速更快,在戰場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半自動步槍出現

法國:

蘇聯AVS-36自動步槍的簡史

M1918半自動步槍


對於半自動步槍來講,法國對其研究是比較早的國家之一,法國在19世紀90年代就研製了繆尼爾步槍,一戰後期有研發了M1917式RSC半自動步槍以及改進型M1918式RSC半自動步槍等,其中繆尼爾步槍是一款半自動實驗槍型,一直沒能定型,後來隨著一戰的爆發又不了了之。一戰後期的M1918式RSC半自動步槍可以說是一款比較成功的半自動步槍,其後坐力和精度都比早期的繆尼爾步槍更高,後來被法國軍隊少量採用,沒有大量裝備的主要原因:

  • M1918式RSC半自動步槍由於太重、太長,因此不容易在戰壕內儲存和操作。
  • 由於受到一戰的影響,法國經濟遭到重創,並沒有太多的資金生產一個還不是很成熟的槍械。
  • M1918式RSC半自動步槍最大的缺陷就是使用了8×50mm勒貝爾彈,8×50mm勒貝爾彈是一款凸緣彈、而且其彈殼是由早期的黑火藥子彈改裝而成,有一定的錐度,因此在供彈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卡彈的現象,為此設計師把漏夾設計的非常彎曲,防止子彈的底緣相互干擾,但是並沒有徹底解決供彈故障這一問題。

雖然法國的半自動步槍有一定缺陷並沒有大量的裝備,但是在戰爭中表現要比栓動步槍更優秀,尤其在1921-1926年的第二次摩洛哥戰爭,M1918式RSC半自動步槍的表現異常突出,這也激起世界各國對半自動步槍的興趣,隨後美國在1920年,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在春田兵工廠開始設計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並於1933年服役部隊。

蘇聯則在二戰前期就開始了半自動步槍的研製工作,以替代老舊的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大批量列裝軍隊。

AVS-36自動步槍的出現


蘇聯AVS-36自動步槍的簡史

AVS-36半/全自動步槍


AVS-36的設計師謝爾蓋·西蒙諾夫在1930年開始試製氣動式自動裝填步槍。在1931年成功研製出第一個樣品,經過3年的細微修改後,交給蘇聯軍隊進行測試。第二年,費德諾·託卡諾夫的樣槍svt38半自動步槍與西蒙諾夫的樣槍進行了一場半自動軍用步槍競選,結果由西蒙諾夫在這次競選中勝出,其步槍得以定型為AVS-36併成為蘇聯的新一代軍用步槍。

㈠子彈

蘇聯AVS-36自動步槍的簡史

7.62×54R槍彈圓頭(左一)7.62×54R槍彈尖頭(左二)


AVS-36步槍使用7.62×54R槍彈,7.62mmR子彈最初使用的是210格令重圓頭全金屬被甲(披甲為白銅)彈頭,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俄羅斯帝國發現了圓頭子彈的弊端,①圓頭子彈在高初速飛行時會產生更大的阻力,導致遠距離存速下降。②圓頭子彈穿透性能差,尤其是遠距離隨著速度的下降而下降。因此1908年俄羅斯帝國將圓頭子彈改為148格令重的尖頭子彈,並採用黃銅被甲,鉛芯或鋼芯艇尾型彈頭。在蘇聯時期,7.62×54R槍彈的生產工藝又得到多次改良,例如淘汰銅殼和銅被甲改為覆銅鋼材質、鋼殼的優點:

  • 這樣子彈變的更重,不僅有利於遠距離的存速,而且節約了銅材的成本。
  • 鋼製彈殼擁有更好的剛性而不易變形,在供彈過程中可靠性更強,而且鋼殼受熱後膨脹較小,並且7.62×54R彈殼有一定的錐度,這樣導致抽殼阻力較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動武器工作可靠性。

缺點:

  • 鋼殼對槍械磨損較大,並且對一些脆弱的部件(比如拋殼機構)衝擊性強,從而影響武器的整體壽命。

7.62R是一款凸緣子彈,雖然凸緣子彈在供彈過程中容易互相咬合導致卡彈的故障,降低供彈可靠性。但是蘇俄在使用凸緣彈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其武器設計時也參照凸緣彈的使用情況,基本解決了供彈故障等問題。

㈡槍支的結構

蘇聯AVS-36自動步槍的簡史

AVS-36步槍槍口裝置


AVS-36是一種使用短行程導氣式活塞的自動步槍,可以進行單、連發射擊,其槍口也有一個防跳器,其結構為圓柱體,上下都有開孔,但上方開孔比下方開孔大,這樣就有更多的火藥燃氣從上方噴出,從而能抵消部分上跳力矩。

AVS-36步槍的刺刀:

蘇聯AVS-36自動步槍的簡史

安裝了刺刀的AVS-36步槍


蘇聯AVS-36自動步槍的簡史

AVS-36步槍和刺刀

AVS-36步槍的刺刀是懸空的並沒接觸槍管,主要是考慮防跳器的干涉,固定方式是通過準星下方的卡箍以及槍管專門設計的卡箍,從而實現兩點固定的方式。

㈢AVS-36步槍缺點:

①在全自動射擊時,由於使用全威力7.62×54R槍彈,因此後坐力幾乎無法控制。②彈匣的彈簧簧力不夠而造成經常性的供彈障礙

③安裝又大又重的制退器不但對減少後坐力影響甚微,而且影響整槍的性能以及精度。

制式步槍再次競選


蘇聯AVS-36自動步槍的簡史

AVS-36步槍


AVS-36由於存在一定的缺點,因此在1938年就停止了生產,隨後蘇軍進行了第二次制式步槍的競選,西蒙諾夫和託卡列夫都拿出了改進後的步槍進行參選。他們各有優劣,西蒙諾夫的步槍較輕,零件較少,結構簡單易於批量生產;而託卡列夫的步槍則較為堅固。不過此次競選中,託卡列夫設計的槍支得到了軍方的認可,託卡諾夫的步槍被命名為SVT-40並開始投產及列裝蘇軍。不過後期西蒙諾夫也設計了比較優秀的槍支,PTRS-41反坦克步槍和SKS半自動卡賓槍,這兩種槍皆使用一種相對簡單的偏移槍機操作,併成為蘇軍的制式槍支。

總之AVS-36步槍只是少量服役,很快又被SVT-40半自動步槍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