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茶馬古道,一個時代的記憶

公元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名出使西域,知道雲南很早就和南亞、西亞、中亞的交往,而漢武帝派遣使者的尋訪,讓中原接觸到了西南邊疆的文化。

  到了唐代,吐蕃王朝的崛起,隨著藏族和南亞、西亞人開始大量飲茶,這條古道喧囂了起來。唐代樊綽的《蠻書》中詳細記載了滇茶入藏的道路。

茶馬古道是亞洲大陸上以茶葉為紐帶的古代交通網絡。隨著茶葉貿易的發達,這條古道在宋、元、明、清時期被大大的利用起來,形成了亞洲大陸最為龐大的商業道路。

  茶馬古道以馬幫運茶為主要形式,把茶葉與吐蕃的馬、騾、羊毛、牛羊皮、麝香、藥材等互換,主要是人趕著馬匹在高山險峻的道路中進行物品的互換。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茶馬古道,一個時代的記憶

茶馬古道路線

  據《普洱府志》記載,明清時期,以普洱為源頭出境的茶馬古道有東北路、西北路、東南路、西南路、南路等5條。

東北路—“前路官馬大道”

  北上:寧洱—墨江—元江—玉溪—呈貢—昆明—曲靖—成都—陝西—山西—河北—北京。

  南下:寧洱—思茅—普藤壩—官坪—勐養—景洪—勐海—打洛通往緬甸景棟等東南亞國家。

西北路—滇藏茶馬大道

  寧洱—景谷—按板(或從寧洱經磨黑—梅子街—古城)—鎮沅—景東—彌勒—下關—麗江—中甸—德欽—西藏。

  寧洱—西薩—景谷—景東—南澗—下關—保山—騰衝—永昌(南方絲綢之路)、緬甸等周邊國家。

東南路—寧洱江城茶馬大道

  寧洱—思茅—江城—越南萊州(水運)—海防港口。

西南路—旱季茶馬大道

  寧洱—思茅—瀾滄—緬甸臘戍

  寧洱—思茅—瀾滄—孟連—緬甸刀霍道—孟波

  寧洱—思茅—瀾滄—西盟—緬甸

南路—寧洱易武茶馬道

  寧洱—思茅—勐臘易武、倚邦、曼拱、革登等古六茶山—老撾琅勃拉邦、萬象。

  寧洱—思茅—版納—緬甸景棟—仰光—印度加爾各答(海運)、尼泊爾—中國西藏。

  寧洱—思茅—版納—緬甸景棟—泰國曼谷—香港(海運)。

茶馬古道,一個時代的記憶

馬背上馱來的城鎮

  銀生古城(景東):

  景東地處雲南西南部,普洱市北端,是滇西南的重要通道,北通楚雄、昆明,南達思茅、景洪及東南亞諸地,西連臨滄、緬甸並通印度。

  唐代南詔時期,在景東設置開南節度使,到公元794年撤銷開南節度設立“銀生節度”,築銀生城,疆域包括臨滄市大部,思茅、西雙版納全部,泰國景邁、老撾豐沙裡、越南萊州、緬甸景東等地,其最大的貿易商品就是茶葉。

  寧洱古城:

  寧洱是歷史上普洱茶的主要原產地之一,又是普洱茶的集散地,也是“茶馬古道”的源頭。從唐代至清代,普洱因普洱茶的產銷已成為商賈雲集,馬幫絡繹不絕的重鎮。

  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普洱府,雲南巡撫張允隨奏準把土城外牆建為磚牆。乾隆三十一年(1766),設迤南道。道、府、縣等文官的官署和武官總兵鎮的衙門都聚集在普洱城。城內外眾商雲集,使普洱茶聲名大振。

  魯史古鎮:

  魯史古鎮是臨滄市鳳慶縣古滇西茶馬古道要道之一,明清以來,魯史人就以茶為生。其中駱英才是魯史第一個人工種茶的人。並開設“俊昌號”茶莊,長期從事茶葉貿易。

  魯史地青龍橋建成,交通條件改善,過往魯史馬幫商旅與日俱增,魯史成為順寧通省驛道和茶馬古道上瀾滄江和黑惠江之間的重要驛站。

茶馬古道,一個時代的記憶

雲南茶葉商幫

  雲南在清朝中後期出現了許多商幫,並且大多是茶葉生產和貿易為主。茶葉商幫是以一個個茶葉商號的出現為標誌,它是雲南茶葉發展到興盛階段的表現。當時,比較出名的商幫有鶴慶商幫、喜洲商幫、騰越商幫、石屏商幫、藏族商幫。其中鶴慶商幫是實力最為雄厚,發展最快的商幫,大家熟悉的老字號“同心德”、“恆盛公”、“興盛和”、“福春恆”等商號均起家於鶴慶商幫。商幫間互通有無,互相競爭,主導了雲南茶葉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

  茶馬古道是雲南茶葉歷史的象徵,當時繁榮的景象雖已不在,但是它所的歷史足跡卻不可覆滅。茶馬古道重鎮、老字號的遺蹟、茶葉生產貿易重地等,這些對於研究古代文明傳播來說是活生生的實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