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清王朝軍機處是如何運營的?

wangfuan


機構設立

軍機處設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起初為辦理機密軍務而臨時設立的。這年,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策零叛亂,後被喀爾喀部將軍博爾濟吉特策凌平定,由於期間邊境地區戰亂不斷,清政府時常發兵征討,為應對軍務繁亂的情況,雍正皇帝設置了“辦理軍機處”這一機構,簡稱軍機處,屬於臨時機構。但是後來,由於職掌的事務不斷增多,逐漸演變成軍國大事無不經理的重要中樞機構,其作用大幅增加,並且超越了內閣,成為清政府中央政權中最重要的中樞核心機構。

清軍機處圖


機構組成

軍機處僅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二職,由滿漢官員擔任。

軍機大臣又稱為”大軍機“,員額不定,主要還是由皇帝根據事務進行任命安排,最開始設立時只設三人,主要由大學士、各部尚書、各部侍郎、院寺堂官當中進行挑選,小部分是直接在軍機章京中升任。後來由於事務越加繁忙,軍機大臣的員額也從三人,增加到四到八人,最高峰達到十一人。初任軍機大臣的人員,最開始是稱呼為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等熟絡事務之後,資歷也深了,改稱軍機大臣上行走,也稱軍機大臣。軍機大臣每天按照皇帝的要求承辦各種政事,協助皇帝處理各種軍國大事,參預高級官員的選任,為皇帝撰擬發佈上諭等,主要職責歸結就是皇帝的政務顧問和文牘辦理。軍機大臣雖有宰相之職,卻無宰相之權,只是清朝皇帝強化皇權的重要工具。

軍機章京又稱為“小軍機“,作為軍機大臣的屬官,主要從各部員司和內閣中書中考選任用,也會從中央其他主要機構抽調官員充任,主要負責繕寫諭旨、記錄檔案、查核奏議等事務性的工作,是皇帝和軍機大臣的重要秘書。軍機章京分為滿漢兩班,每班八人,各設一領班。

軍機處還下設有以下機構。內翻書房,負責翻譯御論諭旨、政務文件等,設有一管理大臣,由滿洲軍機大臣充任,還有提調、協辦提調各二人,收掌官、掌檔官各四人,翻譯四十人。方略館,設總裁一人,由軍機大臣兼任,主負責撰寫方略,下設官員有提調和收掌,皆有滿漢二人。

軍機處官員圖


機構運營

軍機處的設立初衷,主要就是為了皇帝能迅速處理各種軍國大事。對比清初的內閣,軍機處具有”勤、速、密“三大特點,皇帝每天與軍機大臣處理當天的軍國政務,軍機處根據皇帝的旨意擬定諭旨,層層下發,稱為明發,不經內閣直接由驛站傳遞給各地督撫,稱為廷寄。各類公文,根據事情的緩急情況,分為日行三、四、五、六百里,甚至八百里下達,公文上下傳遞,非常迅速,使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得到進一步加強。

作為軍機大臣,要被皇帝每日召見,備詢軍國事務。軍機處設立在紫禁城隆宗門內,安保嚴格,與皇帝商議軍國政務,多就在皇帝的寢宮養心殿進行,所發的密諭不經過其他部門,沒有繁雜的手續,保證了軍國大事的機密性。而且軍機處設立在紫禁城,皇帝可以和軍機大臣隨時處理非常緊急的各類軍國大事,辦理政務迅捷、高效。來自全國各地的重要情報,軍機大臣可以立即請示皇帝處理,各類公文和急務也可以火速傳達到位。

軍機大臣雖有宰相之職,卻無宰相之權,由於軍機處的不正規性,軍機大臣由皇帝自行調用,執職掌事務也不固定,具體還得看皇帝根據自己的意志、喜好進行任用交辦,所以也導致軍機大臣無法形成指揮百官的格局,這就使得皇帝通過軍機處進一步加強了集權,更加強化了皇權。

(本文為原創作品,喜歡的朋友請給予關注、點贊或轉發,並歡迎朋友們評論,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