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孝莊太后究竟下沒下嫁給多爾袞?

木雨青風


清代歷史上,太后下嫁是個謎團。這裡所說的太后,指的是是孝莊皇太后,清太宗皇太極的莊妃,順治皇帝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

莊妃畫像

圍繞著孝莊太后下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認同說。

這種說法認為她改嫁小叔子、順治時期的攝政王多爾袞。皇太極死後,其長子豪格和其弟弟多爾袞成為皇位的有力爭奪者,後來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多爾袞退出競爭,擁戴皇太極6歲的兒子福臨即位,豪格出局,他本人則以攝政王身份主持朝政。

皇父攝政王多爾袞

福臨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13歲嫁給皇太極,14歲被封為莊妃,30歲時皇太極去世。在多爾袞幫助下,她的兒子福臨順利即位,這就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帝,莊妃也成為年輕的太后。認為太后下嫁多爾袞者認為,多爾袞攝政初期稱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1648年)被尊為“皇父攝政王”,這是太后嫁給多爾袞的一個有力證據;再就是孝莊太后死後沒有回瀋陽與皇太極合葬,而是埋在了清東陵;三是在許多史料、檔案中有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的記載,這對外臣來說是大逆不道的事。

二、反對說。

堅持反對說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此事未見諸任何官方典籍和檔案,太后下嫁多爾袞,既無文獻依據,也無檔案依據,僅憑民間野史傳聞和文人筆記,絕對是無稽之談。

我個人認為孝莊太后作為皇帝之母,不可能大張旗鼓地改嫁臣子,當時清軍已經入關,定都北京,朝廷也要顧及面子。但據資料記載,多爾袞此人極為好色,太后又年輕寡居,並且滿洲素有兄死弟娶其嫂的風俗,為了獲得多爾袞對其母子的支持,孝莊太后有可能與多爾袞保持曖昧關係,否則史料中不會出現攝政王到皇宮內院的記錄。

宮闈秘聞,外人無法得知,只是猜測而已,還望大家不吝指正。




















民國年間那些事


孝莊太后名布木布泰,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13歲時便嫁給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側福晉。

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八年,皇太極駕崩,兒福臨繼位為順治帝尊為太后。順治十八年其孫繼位為康熙帝,尊其為太皇太后。

孝莊太后一生經歷清初三朝,她極力輔佐朝迋,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朝國母”。

多爾袞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宗的弟弟。在皇太極時期,他以出眾的才幹和對皇太極的忠誠,被封為睿親王,參決國家大事。

皇太極死後,手握重兵的多爾袞審時度勢,與皇太極長子言和,推舉年幼的福臨繼位,他總攬朝綱權勢滔天,成為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稱號也由“叔父攝政王”進為“皇叔父攝政王”,直至“皇父攝政王”,相當於太上皇了。

至於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雖然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從以下分析和推理中,應該是真的!

首先,遊牧民族由於生產力水平所限,加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一旦丈夫死去,孤兒寡母將無法生存,所以都有兄終弟繼的婚姻習俗。

其二,福臨年幼繼位,孝莊太后何等聰明,她深知要想兒子坐穩皇帝寶座,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後盾,這後盾非權勢滔天的多爾袞莫屬,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成為夫妻關係。

其三,多爾袞前後封號的變化,前兩個攝政王的封號還好理解,一看就知是叔侄關係,但最後一個皇父攝政王的封號,若沒成為皇帝的父親,實在是讓人費解。

其四,真正讓人起疑的是多爾袞死後,順治帝對他的清算,其中有一條罪狀是:親到皇宮內院。讓人不禁浮想聯篇,是否當時孝莊的慈寧宮成了她和多爾袞的洞房?

此外,孝莊去世後,極其孝順的康熙帝沒有將她與皇太極合葬,而是將其棺材停放在清東陵之外。唯一能解釋通的理由,就是康熙知道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不知道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綜上所述,孝莊為了能籠絡牢多爾袞,除了加官進爵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她自己的身體了。

你說,她孤兒寡母一介女流,還有比這更好的辦法嗎?





大拇指聊歷史


孝莊基本可以確定嫁給了多爾袞。

關於孝莊下嫁多爾袞是有一些證據可尋的。

第一個證據就是皇太極死的時候孝莊太后三十歲,多爾袞當時三十一歲,兩個人年齡正合適,一個正當壯年,一個年輕守寡。並且當時少數民族對於弟娶兄嫂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兩個人結合不存在什麼障礙。另外順治稱帝時還是個四歲小孩,根本不能處理國家大事,而孝莊是深宮女子,女子也不便干預朝政。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孤兒寡母只能依靠一個勢力強大的男人。無疑,多爾袞是當時權力最大的那個男人。


第二個證據就是順治帝對多爾袞的稱呼“皇父攝政王”。順治能做上皇帝的寶座,多爾袞功不可沒。不管多爾袞退步是為了大清前途著想還是當時的形式所逼。

總之,多爾袞能在皇太極眾多兒子當中投向順治這一方,孝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順治初期基本就是個傀儡皇帝,大權都在多爾袞手裡,為了保住自己和順治,孝莊母子倆只有千方百計的籠絡多爾袞,他們實行的辦法就是不斷的為多爾袞加封,從攝政王到叔父攝政王,再到後來的皇叔父攝政王。這些稱呼都好理解,就是在巴結多爾袞。但最後多爾袞的稱呼變成皇父攝政王,這就讓人浮想聯翩了。皇叔父已經是親的不能再親了,如果孝莊沒有嫁給多爾袞,順治怎麼會稱多爾袞為父親。

順治管多爾袞叫皇父,有人說這只是尊稱,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歷史上,劉禪叫諸葛亮相父,項羽叫范增亞父,武王叫姜子牙尚父,這是尊稱,父字前面的定語很重要,順治叫多爾袞皇父,就是皇帝的父親,意思非常明確,因為順治帝的母親孝莊公開嫁給多爾袞以後,多爾袞當然就變成了皇帝的父親。


厚德載物49847


明末清初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不僅英雄輩出,伴隨英雄的紅顏也層出不窮,各種風流佳話同樣數不勝數。“孝莊下嫁多爾袞”就是當時的傳說佳話,至今議論紛紛卻尚無定論。

“太后下嫁”的傳說

版本一

話說,松錦大戰時,多爾袞身負重傷,當時的莊妃去照顧,兩人因此產生不解之緣。等皇太極去世,孝莊為了讓順治登上皇位,叔嫂便再續前緣。

據野史記載,自順治繼位後,多爾袞“出入宮禁,時與嫂侄居處,如家人父子”。孝莊太后正值青春鼎盛:

“獨居寡歡,以彼功多,且讓帝位而不居,非以身報之,曷足以報其功,以是遂通焉。”

版本二

多爾袞位高權重,時刻威脅著順治的皇位。孝莊太后與順治孤兒寡母,她認識到,只有對多爾袞“羈縻之”,才能保母子平安。另一方面,多爾袞本人也好聲色犬馬,早就打起孝莊的主意,因而經常以商議朝政為名出入宮廷。每當看見孝莊的倩影,多爾袞便忍不住對其語言挑逗。

有一天,孝莊正在沉睡,一副睡美人的姿態讓人想入非非。多爾袞入宮正好看見,準備上前擁抱。孝莊一時驚醒,罵多爾袞行為不端。而多爾袞竟順勢拜倒石榴裙下,吐露心底的愛慕之情。

孝莊頗為感動,但提出一個條件:如果多爾袞真心相愛,就必須忠君報國,保護孝莊母子的安全,等到天下一統,兩人再喜結連理。說完,兩人便對天發誓,並互換血書以為憑證。

隨著大清定鼎中原、統一天下,多爾袞提出要兌現承諾,孝莊又覺得有礙封建禮數,不願遵守誓言。於是,孝莊便想出一個計策,自己假裝去世,換一個人嫁給多爾袞。

不久,宮中就傳出太后去世,順治將其奶孃嫁給多爾袞,但禮儀、排場空前隆重。

宮廷的神秘感,只會增加人的好奇心。古人對宮廷秘聞的喜好程度,絲毫不亞於現代人對明星緋聞的探索。在古代,通訊技術不發達,語言在轉述的過程中往往會脫離事情本來的面貌,再加上文人的春秋筆法,說書人的添油加醋,“太后下嫁”的故事也越來越逼真,越來越流行。

“太后下嫁”的可能性

以當時滿清的習俗以及權力鬥爭的需要來看,孝莊下嫁多爾袞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一、滿清雖成立以來就加速封建化,但依舊保留許多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在婚姻習俗方面尤其突出。皇太極的後宮,就有典型的草原特色,不僅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極,後來他又將女兒嫁給大舅哥吳克善之子,然後又將另一女兒嫁給老丈人的兄弟。即便是後來的孝惠章皇后,她嫁的順治,其實是其堂姑父。

兄弟去世,弟弟娶嫂子的情況在滿蒙皇室更加司空見慣。皇室中的這種草原特色的婚姻習俗,可以為孝莊下嫁多爾袞提供範例。況且兩人年齡相仿,一個有才幹,一個有美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風花雪月也就成了情理之中。

二、皇太極去世後,孝莊孤兒寡母,她想讓福臨坐上皇位並且坐穩江山,就離不開多爾袞的支持。當她實力不足時,對多爾袞以身相許,以換取其支持也是有可能的事。

“太后下嫁”的疑點

孝莊是大清皇太后,多爾袞是攝政王,這兩人即使官宣結婚,也將驚天動地,迅速佔據當年的最熱新聞榜。如果真的辦了婚禮,那一定是人盡皆知。可不管是正史,還是當時讀書人的筆記,完全沒有相關記載,就連一向不避諱的《李朝實錄》也未見具體記載。只有後世文人作品——《清宮遺聞》,記載隻言片語,但不足成為鐵證。

對於“太后下嫁”一案,清史學者孟森持否定態度。在《太后下嫁考實》中,孟森先生認為:“太后下嫁”的主要依據來自明朝遺臣張煌言的詩,“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楹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但張煌言以遺民自居,十分仇視滿清,且“詩之為物,尤可以興到揮灑,不負傳信之責”,不能以此孤證為定論。

同時,孟森先生還認為,多爾袞被順治尊為“皇父”,是古代君王尊臣子為尚父的意思,與周武王尊姜子牙為“尚父”一樣,並不牽涉姻親關係。

秋媚說:“太后下嫁”經數百年的傳播,早已迷霧重重,是否真實發生過,都只是猜測、推理,辯論的正反雙方都拿不出鐵證,也不能說服彼此。唯一可以斷定的是,孝莊與多爾袞在政治上有過深入合作。


秋媚讀史


正史上當然不可能會有“太后下嫁”一說,但從諸多野史記載來看,太后下嫁多爾袞一事極有可能是真的,咱們拋開正史,從野史的角度來聊聊“太后下嫁”一事。

清太宗皇太極有後妃15人,其中以姑侄3人最為著名。姑姑哲哲位居中宮皇后,侄女海蘭珠位居其次,卻寵冠後宮,封為關雎宮宸妃。

另一侄女布木布泰位居四妃之末,封為永福宮莊妃,她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莊妃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生得花容月貌,膚白如玉,被稱為大玉兒,她有一位妹妹稱為小玉兒。

莊妃13歲時嫁給時年34歲的四貝勒皇太極,起初備受寵愛,可惜肚子不太爭氣,連生三胎均是格格。

1634年,宸妃海蘭珠入宮之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莊妃因此大受冷落。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只比莊妃大一歲,長得玉樹臨風,相貌堂堂。自幼生母殉葬而亡,皇太極對多爾袞兄弟格外照顧,可以隨意出入宮禁。

因彼此年齡相仿,故而與莊妃姐妹相處融洽,皇太極便作主將小玉兒許配給多爾袞做福晉。1643年,皇太極暴斃於盛京後宮,因事發倉促,臨終前未立儲君。當時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選很多,最熱門的人選是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

雙方勢均力敵,爭持不下。於是多爾袞趁機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即由皇九子福臨繼承帝位,自己和支持豪格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六歲的福臨由此繼位,改元順治,尊生母為聖母皇太后,稱孝莊太后。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滅亡明朝,多爾袞當即統軍入關,定鼎燕京,奉迎兩宮入京,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因順治帝年幼,朝中大事由多爾袞與孝莊太后商議定奪,時常往來於後宮。孝莊太后31歲居孀,未免春心萌動。攝政王多爾袞正當盛年,雄才大略,與年輕的太后日久生情,時常在後宮流連,連續幾天都不出宮。

這使得福晉小玉兒大為不滿,驅車入宮,四下尋找多爾袞。當晚臉色陰沉的多爾袞回到攝政王府,第二天便傳出福晉突患急病薨逝的消息,顯然是遭了多爾袞下的毒手。

此時的多爾袞權勢熏天,軍政大權皆在掌握,與大學士范文程商議,鼓動群臣向順治帝上奏“攝政王福晉悼亡,皇太后又獨居寡偶,秋宮寂寂,宜請合宮同居,以盡皇上孝思云云”。順治帝當時只有十一歲,一應事宜都由多爾袞做主,隨即頒發了一道上諭:

朕以沖齡踐祚,撫有華夷,內賴皇母皇太后之撫育,外賴皇父攝政王之扶持,仰承大統,倖免失墜。今皇太后獨居無偶,攝政王又賦悼亡,朕躬實深嘆疚。諸王大臣合詞籲請,謂父母不宜異居,宜同宮以便定省,斟情酌理,具合朕心。著擇吉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禮,禮部恪恭其事,毋負朕以孝治天下之意。欽此。

不久之後,禮部議定太后下嫁的禮節,派主婚正副使陪同多爾袞到午門行納彩禮,擇吉日在太后居住的壽寧宮舉行婚禮。自此,順治帝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每日早朝,順治坐在中間御座之上,攝政王坐在御座左面,同受百官跪拜。

這道上諭一直被收錄在冊,直到乾隆時期,大學士紀曉嵐無意中看到,認為“太后下嫁”並不光彩,錄於史籍當中會彰顯皇家醜聞。當時滿清入關已久,廣受儒家文化薰陶,乾隆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下令刪除所有文獻中關於此事的記錄。因此,“太后下嫁”便成為清史中的一大懸疑留存至今。


歷史茶坊


沒有,兩人有情可能是真的。

雖然草原民族有弟娶兄嫂的習俗,但到了皇太極去世,順治繼位時,大清入關已有時日,此種風俗已淡化,且,鑑於孝莊當時的地位和順治的顏面,孝莊不可能下嫁。況且,太后下嫁何等大事,正史卻尋不到隻字片語的記載也可以說明孝莊應該是沒有下嫁的。

另外,雖然孝莊沒有真的嫁給多爾袞,但是兩人有私情幾乎是可以肯定的,這從多爾滾死後被順治掘墳鞭屍上也可證實,順治如此恨他不可能僅僅因為矯位篡權,更因為他與太后的私情帶給順治帝的屈辱。

至於孝莊對多爾滾有沒有真情,或僅僅是利用不得而知,但是多爾滾肯定是對孝莊有真愛的,不然不會甘心被她利用,扶順治上位,處處保護她。





蒹霞蒼蒼3070


孝莊太后,一位偉大的女人,從皇太極到康熙,她走過了大清王朝最艱難的一段歲月,見證了一個新帝國的崛起。



在皇太極死後,她用自己的方式一手撐起了皇太極這一脈,帶著兒子順治皇帝,孫子康熙,一手打造出了清朝的輝煌!康熙晚年還在不斷懷念自己的祖母孝莊太后,並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清朝在入關之後,正是在這個女強人多重手腕的操控下,清朝才能平穩過渡到漢族政權中來,其歷史地位和意義相當深遠。



所以,孝莊太后可以說是清朝最偉大的女人!

不過,孝莊並不完美,她在皇太極死後,與多爾袞之間的曖昧,一直為人所詬病!

清朝初年有三大疑案,其中之一便是“太后下嫁”,即孝莊下嫁給多爾袞。之所以叫疑案,是因為其真假難論。



明朝遺臣張煌言在他的著作《建夷宮詞》中寫道:“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明確指出孝莊太后下嫁給了多爾袞。不過,考慮到張煌言是明朝人,有故意抹黑清朝皇室的嫌疑,可信程度不大!

但是,多爾袞在死後被清算,有一條罪狀是“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皂宮內院”。



這就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了。而且皇太極死時沒有立儲,長子肅親王豪格和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都虎視眈眈於皇位。但最後皇位落在了孝莊只有六歲的兒子福臨身上,這其中,多爾袞功不可沒。



多爾袞為何放棄取而代之的機會,去幫孝莊母子呢?

雖然孝莊是否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但是確實很值得懷疑。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下嫁”一事並不存在,最多是有實無名。

而如果孝莊果有此事,正好說明她能隨機應變,更加顯示了政治手腕之高明。

您好,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指教!


白話歷史君


沒有下嫁,甚至連兩人的感情問題我認為都是虛無縹緲的。我簡單說一下我的看法。

其一,孝莊太后年紀小的時候是作為政治聯姻的對象,下嫁給皇太極的,不存在與多爾袞的時間線聯繫,二人也不可能存在什麼感情糾葛。

其二,多爾袞一生雖然妻妾眾多,但是十分鐘愛他的原配福晉,我記得應該是叫小玉兒。

其三,也就是引起後世傳說最多的一點,多爾袞從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的轉變最重要的是政治權利的追逐,而名稱的改變更能看出多爾袞對於皇位的覬覦,之所以沒有最後篡奪政權,一方面是反對力量依舊還在,畢竟清初有個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有很大的權利的,另一方面是死的太早了。

其四,順治皇帝對於多爾袞身後的處理,引起了很多人覺著多爾袞對孝莊太后做出了什麼不軌的事情,其實不然,任何朝代,權臣死後的下場都是悽慘無比,遠的不說,明朝張居正死後的結局就很令人吃驚,更何況時時覬覦皇位的多爾袞。

其五,孝莊死後之所以沒有與皇太極合葬很好理解,畢竟皇太極死去了幾十年了,再去叨擾他的陵寢也是不合適的,至於遲遲不下葬,那時康熙的緣故。跟多爾袞沒什麼關係。


歷史小迷哥


孝莊皇太后是一個比較很重要的歷史人物,對清朝的早期延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孝莊皇太后下嫁,這也一直是清朝的疑案之一。之所以有這種說法,目前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證據。

1.保全兒子的皇位

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她才32歲,6歲的福臨繼承了皇位。但是,多爾袞手握重兵,是朝中最有權勢的人,甚至連當時的玉璽也是掌握在他手中。多爾袞本身也是皇室宗親,可以說在當時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加上據說多爾袞及其迷戀孝莊,孝莊為了自己兒子的皇位,完全有可能下嫁個多爾袞。

2.多爾袞“皇父”稱謂

據說當時多爾袞是公開以皇父自居,稱號就是“皇父攝政王”。另外,多爾袞的稱號在歷史上發生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因此,只有皇帝的母親下嫁了,多爾袞才有可能被稱為“皇父”。不過也有學者根據滿漢文的不同來推斷,可能是由於文字導致的歧義,皇父攝政王其實就是指的叔父。

3.皇帝諭旨以及太后下嫁詔

據記載順治曾經說過幼年的時候和皇太后分居,母子之間一個月才能見一面。當時皇宮權力最大的按照道理來說不是孝莊就是順治,不大可能母子二人無法見面。因此,可以推斷當時他們母子是受到外來壓力的,極有可能就是孝莊皇太后並不住在皇宮之中。近代學者也曾記載其父親在內閣中收拾檔案的時候,曾看到過下嫁的詔書。不過現在還未找到,如果真的存在,必定是最為權威的證據。

4.孝莊死後葬在東陵

按照清朝早期的喪葬制度,皇后是需要和皇帝合葬的。清太宗皇太極是葬在瀋陽的昭陵,而孝莊皇后卻是在東陵。有人推測,這是因為孝莊因為改嫁而無顏面去見皇太極。不過這本是就是歷史難題,康熙無法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沒有單獨將祖母安葬在東陵的先例。所以直到雍正朝,孝莊才葬在了東陵,也就是說孝莊停放在東陵地面前後時間達到了38年。

5.固有習俗

據說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有一種習俗: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娶庶母;兄長死了,弟弟可以娶其嫂子。最有名的就是王昭君出塞,她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之後,呼韓邪去世,於是王昭君按照匈奴婚俗嫁給他的兒子為妻。中國早期也有類似的習俗,比如唐朝便是這樣,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楊玉環本是唐玄宗的兒媳。所以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多爾袞是有可能和孝莊結婚的。


歷史是什麼


從歷史的記錄來看。多爾袞肯定是娶了孝莊的。

首先娶孝莊太后是他獨斷朝綱的需要。因為順治初年有兩位攝政王,就是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多爾袞要想在同濟爾哈朗的競爭中勝出,必然和孝莊太后結成聯盟,青春鼎盛的兩人頻繁的互動中產生情愫太正常了!為了防止政敵拿這事做文章,二人乾脆就依照遊牧民族的習慣,乾脆結婚了事!

其次多爾袞的封號由皇叔父攝政王進為皇父攝政王就是最好的證明。有些人說這封號是尊稱,不能說明多爾袞娶了孝莊,我不認同這個觀點。多爾袞和孝莊沒有結婚,作為皇帝的順治是不會改口的,皇父攝政王的尊號一出,就表明皇帝改口叫爹。

第三孝莊太后死後遺囑堅決不去同皇太極合葬也是很好的證明。清史上為啥沒有作為重大事件記錄太后下嫁,我認為與順治為掌控朝政把多爾袞定為謀反,只有這樣才能名正言順的把原先追隨多爾袞的那幫人幹掉,但是為了不擔上不孝的罪名,順治絕不能承認孝莊太后下嫁,只有把史書中有關的記載徹底銷燬!

多爾袞迎娶孝莊太后絕對是一步好棋,但是討封皇父攝政王卻是一步大臭棋,封號再好也是臣子,隨著小皇帝年齡增長,必然被反對勢力利用。如果多爾袞借迎娶太后之際,直接登基太上皇帝,既能達到當皇帝的目的,又能不用擔負篡位的惡名,以太上皇執掌朝政大清的歷史恐怕就改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