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不聽家長話而聽老師話怎麼回事?

小姐妹


入學時起,就接受過爸爸、媽媽“要聽老師的話”等教育,有的還感受過社會上尊師傳統的影響,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從調查中發現,一部分家長對子女從小就過於嬌慣、溺愛,造成孩子驕橫、任性的脾氣和在家中至高無上的心理,家長的話自然不在話下;也有的家長長期以來對子女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不動就訓斥、體罰,使孩子在精神上處於緊張、不安狀態,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因此不願聽家長的話;還有少數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與學校教育存在著距離,不一致,使孩子對某一件事不能形成統一的價值尺度和是非標準,孩子心理上失去了平衡,行動上就會無所適從。如有的家長為了私利,誘導孩子說謊,這與老師要求孩子要誠實、不說謊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孩子在左右為難的情況下,聽了老師的話而不聽家長的話。


理想小教育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我們班家長有時候在家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會在微信上告知我這件事情,讓我幫忙解決。

比如,我們班有個孩子,她牙齒出現了齲齒,要去口腔醫院檢查,家裡哄著,講道理,孩子怎麼都不願意去,又哭又鬧,而且這個孩子平時特別聽話,學霸型的,很難想象她會因為看牙齒的事情,跟家長一哭二鬧的鬧了幾天。

她媽跟我微信大概描述了這個事情,我趁著孩子中午脫衣服那會,我拿著手機搜索了兩張圖片,一張是健康白又亮的牙齒,一張是黑色的齲齒,我問她:“你想要自己有怎樣的牙齒?”

她跟我說要白色的健康牙齒。

下午起床,請假去看牙齒,沒哭也沒鬧。

為什麼在校聽老師不聽父母的?

因為家長不堅定,現在網絡上很多育兒文章,家長自己心裡就不清楚自己對於孩子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方法,想要的結果。

今天這個看到一個育兒方法用了,明天那裡看到一個育兒方法用了。

教育孩子畏手畏腳的,倡導孩子的自由,擔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害怕扼殺孩子的天性。

用正面管教裡說的,總結一句話:對孩子不堅定。


阿丘說育兒


這種東西難免有錯,我小孩二年級的時候,有個作業的作字,以前那一豎不是寫在那個叉下面嗎,現在是在一橫下面,當時我給小孩說的時候,小孩就說老師就說是在叉下面,結果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就剛剛考了這個字的寫法,他們班沒一個寫對,開家長會時,老師說他都沒注意過。咋說呢。


冉啟雲1


不知道樓主說的是哪一首,但應該老師教錯可能性不大,咱不能依照咱們那時候所學來看現在的教學,現在改動很多的。

我兒子剛上學的時候,我也有跟樓主一樣的情況,尤其是古詩,我們那時候學的明明是另一個音啊,那就是個多音字或者在古詩中應該是那樣讀的啊,為什麼老師還能教錯呢?然後就會與兒子爭辨,兒子當然說老師教的對啊。最後沒辦法了問老師,老師說現在的教學大崗就是這樣要求的,跟我們以前不一樣的。我的理解是,孩子太小,還無法跟他們解釋為什麼在古詩中,這個字讀音跟現在不同。

所以我覺得,別輕易在孩子面前質疑老師,有疑問可以與老師及時溝通,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反而使孩子不知所措。


碩媽育兒雜談


這也許是教錯了,也許另有原因。我是一名小學老師。我們縣當時小學有兩個版本的教材同時在用(有五個年級用的人教版,有一個年級用的西師版),人教版書上是“春江晚景”,而西師版書上是“春江曉景”。老師們也在討論:如果哪一家有兩個孩子恰好讀這兩個年級,那誰對呢?家長不罵我們亂教嗎?結果翻了很多資料想找一個比較權威的,但都沒找到。資料顯示作畫者和作者都年代久遠,加之字跡潦草,兩個字字形相近,所以後人分不清。有認為是“晚”的,人教版就採用了這個觀點;有認為是“曉”的,西師版就採用了這個觀點。現在我也不知道該是什麼,不知道孩子們讀初中高中遇到了怎麼辦。


好久不見22892701


老師教錯了,學生在考試的時候按照老師的去回答,在閱卷的時候老師會給分的。如果按你的去回答,考試的時候就不會得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自己說孩子應該聽誰的。說一個實際的事,我小時候上學,一個老師把“皮開肉綻(zhan)”教成了“皮開肉腚(ding)”在考試的時候我們用拼音都是用“ding”閱卷的是另一個老師,他到課上問為什麼都錯了。學生說沒有錯。最後兩個老師交流了一下,正好也學查字典了。從字典上我們知道了該怎麼讀了。


美在世間


額...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應該是孩子心中佔據的地位(當然這不是最親近的人的地位)

在孩子心中,老師這個職業是非常威嚴的。很多孩子做一點小動作就心驚肉跳,生怕老師注意到他,老師的每一次表揚、批評都會加深孩子對老師的印象。

而孩子對父母的感覺是不管做了什麼,爸爸媽媽都會原諒我的心態。這就讓孩子覺得家長的威嚴比老師弱。

( 像我小時候,不管是寒冷的冬天,我都要穿校服加外套,只有等老師放話才穿棉衣棉襖)

而更多孩子一旦覺得父母比老師更溫柔,他就會下意識的選擇聽從老師。並且選擇隨大流:別人沒說,那我也不說。只有一個孩子站了出來揪出錯誤,讓孩子對老師的害怕減少,孩子們就會一同改變。


此子竟恐怖如斯


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呀,不是嗎?我自己當年也是那樣子的呢,在家很淘,但是老師跟前從來沒想過叛逆。

其實,這跟“老師”這一角色定位有關。小孩子在出生之初,整個生活圈子幾乎都鎖定在自己的小家庭裡,當他們離開家門,進入了外面的世界時,首先第一個進行深入接觸的便是老師了。所以,在某個特定階段,孩子們認為老師便是整個世界。

其次,這跟環境氛圍也有很大的關係。人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動物。在學校或者幼兒園裡,環視一下身邊四周,幾乎人人都是聽從老師的話。既然這樣,那麼自己不知不覺中也會隨大流,跟著一起聽話了。

再次,是對規則的深刻認識,老師讓孩子在心裡開始植入了“制度”的概念。雖說在家裡也會有某些規矩要遵守,但那多半隻是一些口頭的示意。孩子在家聽話,主要還是因為家長的權威,而與規則無關。但是在學校就不一樣,那些規則制度是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寫下了的,這樣的權威,自然能讓孩子更加地聽話。

此外,也與老師的專業素養有關。老師這一職業,在教育孩子的理論實操經驗等等,都應該比家中父母更為專業。他們更懂得怎麼樣讓孩子聽話。所以,孩子更聽老師的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萌媽育兒筆記


我們常聽見一些家長說“孩子常常不聽我們的話,很難管教,但是對老師卻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這是怎麼回事呢?細思之,主要有如下原因:

從家長一方來說,孩子自從出生,便是父母的心頭肉、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因此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就多了些溺愛、嬌慣和放縱,而少了些嚴厲、約束和懲戒,這樣,在孩子們眼裡,父母是溫情的港灣,是自已撒嬌的對象,父母能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自然也就對父母少了幾分敬畏。到了入學的年齡,一旦父母對孩子提出學習上的要求,孩子們便利用父母溺愛嬌慣自己的弱點,採用拖延或抗拒的方法,讓父母無計可施。

從老師一方來說,老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從孩子們一入學,老師便會給他們灌輸認真學習、遵章守紀的規則意識,便會培養他們服從紀律、熱愛集體的良好習慣,在他們表現好時,適時表揚,表現差時,也會給與適度批評。這樣,在孩子們眼裡,老師就是知識、道德和紀律的化身,孩子們對老師更多的是一種敬畏,對老師的教導也能自覺接受。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孩子都開始表現出一定的叛逆性,他們對父母往往採取敵對、牴觸態度,對老師的教導也往往聽而不聞,這就要求家長和老師更好地配合,研究他們的心理,既要尊重他們的人格,也要科學引導,以使他們能健康、茁壯成長,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人才!


clf19710228


樓主的問題是大多數人都有的感覺,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首先是人們對於”聽話“的錯誤或者說片面理解造成的。人們包括父母、老師大多總是認為:如果一個很理性、理智、做事情有邏輯、有條理、有秩序,不給大人惹麻煩的孩子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聽話的孩子不能打擾成年人的世界,對人對事和成年人有相似的看法,孩子還要在自己的世界裡表現努力、上進、優異。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孩子總是在探索中打破父母原有的安排,孩子總是在試圖自立的一次次嘗試中挑戰父母的底線,孩子總是在嘗試活出自我的過程中強行改變父母對孩子初生之時的人設......我們看著孩子罔顧我們的諄諄教導(嘮嘮叨叨),自顧自的手舞足蹈、自我飛揚,或笑意人生,或失敗收場,我們無能為力,只能嘆息一聲:”他怎麼就那麼不聽話?“

家是人心靈最放鬆的地方,有人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也就必然是孩子最好的第一練兵場,孩子會在這個沒有傷害的場所裡自由的探索,盡情的發揮,他們會嘗試頂撞父母、潑皮耍賴、也會積極爭取在家庭中佔據重要地位,所以如果家長沒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相處模式、沒有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生活環境、沒有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只是想要孩子規規矩矩的聽話是不能辦到的。而學校則不同,學校是群體生活的地方,人為了獲得群體尤其是同齡群體的認同會自動錶現出好的一面,甚至調整自身以符合群體的要求,老師是這個群體的領導者和基本規則的制定者,孩子當然表現出很聽老師的話的一面。

如果我們能調整對於聽話的標準,也許不聽話的孩子會少很多,但這真的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