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哪些是停留在你記憶中的過年習俗?

天天13309


1.本命年的人要穿紅色,如果不喜歡穿紅色外套,可以穿紅色內衣褲,或者紅襪子,或者扎一根紅腰帶,反正身上要有紅色。

2.大年三十的下午,給過世的親人掃墓,以前不禁放的年月,要燒紙錢放鞭炮,後來被禁放,掃墓便安靜了許多,多半是獻花。

3.大年三十的晚上,一般在初一的凌晨,這個時間拜天地諸神靈,祈福平安順利。

4.大年初一,出門拜年,當然,先拜自己的父母,然後去長輩家拜,同輩們互相拜。比如我們家,我給爸媽拜完年後出門去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拜年,然後是大伯姑姑叔叔家,與此同時,我的堂哥堂弟們也會去我家給我爸媽拜年。再然後,本家族人在爺爺家匯合,同輩互相道個吉祥。之後,集體浩浩蕩蕩去大爺爺(我爺爺的大哥)家拜年,同時還要拜家譜(按傳統,家譜供奉在老大家裡,我爺爺兄弟七個,他行三)。再之後,一群人依次去給爺爺的其他兄弟們拜年,而那些家族的子女們同時也會去給我的爺爺拜年。爺爺的兄弟們在身體不錯的那些年,也都是親自登門給自己的大哥拜年,拜家譜,後來老哥幾個年紀大了腿腳也不利索了,也就不出門了,拜家譜就讓自己的兒孫們代行。

5.初一這天,家裡的生活用水不能隨便倒,意寓財不外流。初二恢復正常。

6.初三這天,女婿攜家帶口去岳父岳母家拜年。


生先山青


關於年有太多的記憶,但現在的小孩子只是覺得過年嘛,有好吃的,可以不做作業,安心玩幾天電腦遊戲,以及大紅包!


元元兒時關於年的舊俗,卻更印象深刻。南方人吃湯圓過年不稀奇,不過元元家吃湯圓卻別有意思。作湯圓的糯米粉是自己磨的,後來有機器磨了,也有袋裝賣了,母親依舊還是堅持自己打粉。

搬了樓房沒磨了,才無奈用機打,她說賣的不新鮮。一般五斤糯米要泡上一天一夜,充分發漲,打成漿用大布口袋盛好,吊在大桌下一天,瀝成半乾粉,剛好初一天用上。


湯圓心子也是五仁臼制的,特別香。而每年初一吃湯圓都有個特別的名號叫"搶元寶”。母親會偷偷地在湯圓裡,放一枚洗淨的一分硬幣,誰要吃著了就能得到一塊錢大獎。

為了大獎,當然要多吃幾個了,四個是下限,叫"四季發財”,五個叫"五子登科",六個"順",七個"巧",而父親居然最少可吃八個"發"!要知道可是手搓的大湯圓,起碼二兩呢!

可父親去世後,湯圓也越做越小,越來越少了。

含糖的高東西似乎也不再受歡迎,母親查出糖尿病後,連打粉也提不起興趣,只在超市裡買兩袋應景罷了。

"吃湯圓,喜團圓,好過年,……。"兒時的歌謠已模糊,每次過年吃湯圓的時候,不覺總想起父親吃八個的驕傲神情,歡笑依稀的往事。

抬頭看見母親日益老去的容顏,或許終有一日,我們也會老去,看著自己的孩子們走遠,不覺分外珍惜這相守的日子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閒魚🐠元元,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大年初一祭祖墳。80年代以前,我們這偏遠村莊,每家每戶起糧食換冥紙編炮,初一早晨五點以前,全村同姓者每個祖墳上一遍,到太陽一杆結束,然後家家戶戶拜年,窮,真窮。土草房,過年才吃頓肉,白麵包餃子,穿的破破爛爛的,身上跳蚤蝨子。


pch海底探秘


最有記憶的就是晚輩給長輩的拜年。


詩人南邊姜榮


通俗的不說了,小時候記憶深的是祭拜,祭天祭地,拜太祖畫像,有祖地的去祖地,沒祖地的在家設祭桌,祭拜先人。初一要去老師家,孩子進師門,大人不進去。總的來說磕百十來個頭吧,現在這規距城裡是沒了,天地君親師對今人來說是無所謂吧。


太上之上


到各家各戶去拜年


入夜漸微涼繁花落地霜


停留在我記憶中的過年習俗有:1.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辭灶。

2.年三十傍晚去村外請已逝的老爺爺奶奶回家過年、懸掛神軸,上供、守歲。

3.初一早起給父母磕頭,給神軸磕頭。

去村中同姓拜年。

4.初二上祖墳。


樑棟影音


吃餃子,貼對聯


小喬210995865


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感覺以前特別有年味

一、蒸饅頭

記得小時候家裡過年前就會在家裡蒸各種各樣的饅頭,有饅頭、花捲,糖包,紅薯包,棗糕,看著一筐筐饅頭擺在院裡,聞著剛出蒸籠冒著熱氣的各種饅頭,那種香氣,頓時讓你感覺滿滿的幸福。



二、殺豬

小時候,每年臘月二十四左右,家裡都會把養了一年的豬拉去村頭去殺,在村頭的空地上架一口大鐵鍋燒開水,一起給豬褪毛,把殺好的豬肉分給大家。


三,舞龍

每逢過年,村裡的人都會在村頭進行舞龍表演,有人敲鑼有人打鼓,當然當然主角還是舞龍,記得小時候最害怕舞龍前面那個大頭娃娃。


豫北見聞


給長輩拜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