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日本97式和99式輕機槍可以安裝三十年式刺刀,輕機槍加刺刀有什麼意義嗎?

無奈的蒼鷹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輕機槍就算安裝刺刀,請問能揮舞的動嗎?

日軍輕機槍甚至衝鋒槍安裝刺刀,完全是莫名其妙的行為,體現了島國人腦回路的短路。

是捷克輕機槍的山寨嗎?可以上刺刀的日軍96式99式輕機槍


二戰中,日軍的輕武器都很爛。然而,日軍卻有一種可以上刺刀的輕機槍,外形酷似捷克式輕機槍,最終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這就是96式99式輕機槍。聽薩沙說一說吧。

早在日俄戰爭時期,日軍就被俄國人的重機槍血洗過。強攻旅順要塞的戰役中,日軍傷亡高達6萬人。無數日軍士兵,被俄國重機槍割麥子一樣掃倒。此戰後,被打疼的日軍大力發展重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敏銳的看到了諸如美製勃朗寧BAR1918輕機槍的實戰意義。

戰爭剛剛結束,日本就開始輕機槍的系統化研究。

早在1922年,日本就成功研製了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歪把子。

客觀來說,這個時間是非常早的。

在日軍裝備歪把子輕機槍之時,著名的捷克式輕機槍還有沒有投產,德制MG34、蘇制DP、英制布倫輕機槍更是連影子都沒有。

裝備的是很早,可惜歪把子輕機槍確實二戰中最爛的。

關於歪把子如何之爛,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薩沙相關文章。

總之,日軍歪把子機槍最大的問題,在於使用了怪異的漏斗式供彈結構。

這個開放式的漏斗,帶來了繁星一樣多的問題。

其他不談,就實戰來說,主要有幾點問題。

第一,故障高。

漏斗是開放設計,戰爭中雨雪雜物都很容易進入機槍內部,故障也就不可避免。

實戰中,歪把子機槍在複雜環境極其容易卡殼,為此不知道死了多少槍手。

第二,射速慢,火力持續性差,子彈裝填難度大

漏斗式供彈需要射擊副手不斷的將5發的彈排,投入漏斗中。

這種裝彈非常繁瑣,費時費力,導致機槍火力經常長時間中斷。

而在戰鬥中,輕機槍是步兵班甚至排的火力支柱。

一旦輕機槍火力中斷,射速減慢,就難以有效壓制住敵人,必然導致己方的重大傷亡。

第三,重量太大,人機功效不合理

漏斗本身很重,這導致歪把子機槍即便空槍也重達11公斤,幾乎高於所有國家的輕機槍。

由於漏斗偏向一側,槍把又不得不偏向另一側,導致機槍重心不穩,人機功效極差。

日軍無論是射擊還是平時攜帶機槍,都感到很變扭。

第四,無法更換槍管,槍機設計不合理

輕機槍發射步槍彈,射速又高,槍管是很容易發紅的。

激戰中,大約10分鐘左右的間斷射擊,就可能會讓槍管紅到無法繼續使用。

如果繼續開槍,有可能出現炸膛的嚴重後果。

所以,捷克式輕機槍之類可以迅速更換槍管,從而保證了持續的火力。

歪把子的槍管不能更換,只能等待槍管自行冷卻,這就大大影響了射速。

同時,由於歪把子的槍機設計不合理,很容易造成機槍的卡殼。

為了保證射擊尤其是抽殼的順利,必須為子彈提前塗油。這又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還有很多問題,比如歪把子操作複雜,缺少握把,兩腳架過高等等。

這麼多問題,讓日軍對歪把子機槍抱怨極多。

更重要的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早在918事變中,日本關東軍就開始遭遇國軍的捷克式輕機槍。

隨後的128上海會戰、長城會戰、綏遠會戰中,日軍都被捷克式輕機槍修理的非常慘。

到了抗戰爆發以後,日軍幾乎無時無刻不和捷克式輕機槍交火,更是比較狼狽。

在國軍中央軍中,捷克式輕機槍也是標準配置,理論上每個班都有1挺。

自然,國軍捷克式輕機槍數量非常不足。

即便如此,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軍兵工廠也生產了高達38947挺捷克式輕機槍。

雖然有16900是最後1年多才生產出來的(美國援助了部分設備和相應的鋼材),之前6年多也生產了2萬多挺。

我們可以說,捷克式輕機槍就是國軍的火力支柱。

就是因為捷克式輕機槍的優秀性能,讓國軍在攻防中不至於完全沒有招架之力。

即便在重武器,尤其是飛機、軍艦、坦克、火炮、重機槍佔有絕對的優勢,日軍小股步兵也經常在戰鬥中被殺的落花流水。

捷克式輕機槍採用20發彈匣供彈,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結構堅固,故障率很低,精度高,火力猛,操作簡單等等,都是歪把子無法企及的。

誠然,歪把子也有諸如精度非常高,生產數量巨大,制式統一等優勢,畢竟缺點太多。

第3師團的一個機槍手,曾回憶了自己和捷克式輕機槍對射的場面。

當時他們的巡邏隊,突然遭遇了國軍川軍的一支游擊隊。

訓練嚴格的日軍機槍手,立即架起了歪把子,迅速開始射擊。

然而,幾秒鐘之後,對方的捷克式輕機槍開始還擊,雙方激烈對射。

兵兵乓乓,歪把子不能單發射擊,30發子彈很快射光。

此時的射擊副手馬上爬上去,緊張的開始向漏斗裡面裝彈。這個機槍組第一次實戰,2人都比較慌亂,副手裝彈很久也沒有壓好。

而川軍捷克式輕機槍,在二三秒內迅速換好彈匣,又持續射擊。

子彈密集的射過來,歪把子機槍組只能匍匐在地上無法還擊。

好不容易裝好子彈,歪把子機槍剛剛準備還擊,發現自己已經被捷克式壓制。對方子彈不斷飛過來,打的頭頂泥土亂飛,歪把子機槍組根本無法抬頭還擊。

猶豫再三,歪把子機槍組終於放棄射擊,拖著機槍向後爬行,轉移到後面的陣地。

川軍的捷克式輕機槍已經打倒多名日軍,從容撤退,跑的無影無蹤,戰鬥結束。

戰鬥結束後,這個日本機槍手非常膽寒,怕被小隊長大罵無能懦弱。

誰知道,小隊長卻說:你們不還擊是對的。如果你們繼續射擊,你一定會中彈。我們的機槍不是敵人的對手。

這就是抗戰中常見的一幕,類似的戰例還有無數。

歪把子太挫,捷克式太厲害,很多時候日軍竟然使用繳獲的捷克式作戰。

比如大名鼎鼎的東史郎,他就回憶過夜晚防禦作戰,因為兵力不足,戰線太寬,他們就用繳獲的2挺捷克式輕機槍補充火力。

捷克式輕機槍是非常容易操縱的,即便沒有受過射擊訓練也是可以戰鬥的。

以上種種缺點,也就迫使日軍必須改革。

日本陸軍小倉兵工廠的南部麒次郎(外號叫做日本勃朗寧),根據捷克式輕機槍為樣本,在歪把子基礎上進行改進。

在1936年,它們推出了96式輕機槍。

96式輕機槍的內部結構沒有大幅度改變,仍然採用三八式步槍的6.5×50毫米有坂子彈和歪把子的導氣式設計,這都同捷克式有明顯的區別。

不過,南部麒次郎吸取了捷克式輕機槍的優點,將不知所云的漏斗式供彈取消。

96式輕機槍採用彈匣供彈,和捷克式輕機槍一樣從上方插入。一線日本兵反應捷克式彈匣只有20發供彈,數量還沒有歪把子的30發多。

南部麒次郎考慮到這點,沒有采用捷克式的20發直彈匣,而是採用了30發的彎彈匣。

這和後來英國布倫式輕機槍的設計思路一致,裝彈量大了10發,火力自然也就強了很多。

這是96式輕機槍,唯一比捷克式要強的地方。

更換了彈匣供彈以後,還有很多連帶的好處。

比如供彈是封閉式,雜物很難進入槍內,故障率降低很多;不再使用沉重的漏斗,整槍重量降低了1公斤;不再有偏向一側的漏斗,無法射擊還是攜帶都比較方便,射擊精度也又有所提高;還有因為彈匣裝彈非常簡單,即便沒有機槍副手(傷亡或者一時沒有跟上機槍手),機槍手也可以單人換彈射擊,這是歪把子不敢想象的。

同時,96式輕機槍也和捷克式一樣,採用了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設計。

只要握住小握把,將槍管更換隻需要幾秒鐘時間。

不過,96式輕機槍打的小握把是向前的,而捷克式向後,自然後者設計更科學,具體原因就不細說了。

然而,我們並不能將96式輕機槍視為捷克式的克隆。

上面也說,機槍的內部結構變化不大,裡面仍然是歪把子。

機槍保留了歪把子較為落後的槍機設計,導致卡殼現象仍然較多。無奈之下,只能繼續給子彈塗油。實際中發現,在中國戰場複雜環境下,塗油子彈如果不是立即射擊出去,反而更容易粘上沙土、灰塵,導致卡殼不絕。

這是96式輕機槍繼承歪把子的垃圾之處。

同時,96式輕機槍的瞄準系統也並非捷克式的缺口式,而是繼承了歪把子的覘孔式。

這主要是從訓練角度考慮,畢竟日本兵習慣了覘孔式設計。

更搞笑的是,同所有日本輕機槍一樣,96式輕機槍可以按上刺刀。

縱觀整個二戰歷史,沒聽過那個戰場有用輕機槍拼刺的。10公斤重的輕機槍,你舞的動嗎?

另外,96式輕機槍還有一些改動,篇幅所限不多說了。

客觀來說,96式輕機槍的性能比歪把子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相比捷克式輕機槍,也只是略遜一籌而已。

然而,96式輕機槍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使用6.5毫米子彈。

眾所周知,這種子彈的威力不夠。

所以,在7.7毫米子彈的99式步槍研發的同時,日本又同步研製了7.7毫米口徑的99式輕機槍。

1939年開始服役的99式,同97式區別不大。它主要改善了內部結構,卡殼現象大大減少。同時,槍口配有旋上槍口觸螺紋的避火罩,這是外形上最大的區別。

99式輕機槍的性能,已經不亞於捷克式輕機槍,完美的翻身了。

96式的總產量達到了4萬挺,這個數量算是相當大的。

不過,在中國戰場,96式裝備的數量並不是很多。

這主要是96式大規模裝備,是抗戰中後期的事情。

當時抗戰已經陷入持久戰,雙方主要在局部戰場廝殺,規模有限。

雖然日軍對歪把子罵不絕口,換裝96式的速度仍然比較慢。

相反,96式和99式大量裝備南方軍,用於對付東南亞的英美軍隊了。

在中國戰場,96式的數量有限。甚至會出現,同一個大隊中同時裝備歪把子和96式的情況。

相反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在緬甸卻經常看到96式,畢竟歪把子的漏斗在雨季幾乎就不能用。

總體來說,96式和99式還是頗有戰鬥力的。

如果戰鬥中能繳獲到1挺96式,還是很值得驕傲的。

軍事科學院戰史部編纂的《步兵連戰例選編》中,記載了新四軍成功繳獲96式的戰例。

1943年3月29日晚上10時,浦東遊擊隊五支隊買通了3名偽軍,準備幹掉日軍設在錢家橋據點的1個小據點。

這個據點只有10名日軍和8名偽軍,裝備1支96式輕機槍。

當晚,新四軍30多人在偽軍帶領下,混入了據點,對準屋裡的日偽軍發動突襲。

日軍措手不及,慌忙應戰。

但新四軍已經衝入近距離,輕機槍來不及射擊。混戰20多分鐘,日軍4死2傷,偽軍1死4投降,只有小隊長赤口等3人僥倖逃走。

此戰,新四軍繳獲了步槍12支、短槍1支和1挺96式輕機槍。

書中寫道:這挺96式輕機槍被淞滬支隊的精幹戰士翁阿坤使用,很快就在泰日橋附近的伏擊戰和廟涇港伏擊戰中讓日偽軍吃了大虧。在之後的朱家店大捷,這挺96式輕機槍發揮了巨大作用,下鄉掃蕩的日偽軍被打得就剩13個鬼子帶著6支步槍逃回據點,更讓五支隊在此戰中繳獲了日軍最新的99式步槍10多支。解放後這一戰鬥被總參謀部軍訓部、軍事科學院戰史部寫進了《步兵連戰例選編》,作為“進攻部分”的第一個戰例供全軍學習。遠近據點的日軍都知道五支隊就96式輕機槍,不好惹;在老百姓們的眼裡,這挺96式輕機槍是五支隊的標誌,安心。

這個戰例很成功,另一個就很危險了。

同樣是《步兵連戰例選編》記載:1944年7月11日,駐紮在川流港的日本鬼子前來南陽鎮清鄉,新四軍地方武裝海東區隊早已設伏。日軍也毫不示弱,在遭受伏擊後,扛著96式輕機槍的鬼子迅速反應,準備射擊。班長黃建新發現後飛快地衝向日軍的機槍手。一個機槍手中彈倒了下去,而那挺96式輕機槍倒在他的身邊。黃建新撲了上去,誰知鬼子沒有死,掙扎著挪動機槍,黃建新補了一槍,飛起一腳把鬼子踢開。當黃建新要去抱機槍時,另一個鬼子衝過來和他白刃格鬥,被隨後的一遊擊隊員用槍打中。周圍的6個鬼子發現這個情況,同時向黃建新開火,黃建新手臂中彈,但是他還是勇敢地撲向機槍,奪得了這挺游擊隊夢寐以求的96式輕機槍後,他才與戰士們一起撤退。這次戰鬥除了打死兩個日軍機槍手外,還有兩個偽軍在逃跑時淹死了(丟人)。這場戰鬥除繳獲了這挺96式機槍外,游擊隊還繳獲了2支步槍。海東區隊繳獲的這挺機槍是東南地區第一次繳獲這種武器,從而得到了蘇中四分區司令部嘉獎。陶勇司令員為了鼓舞大家在夏秋攻勢中的士氣,於是做出了“繳獲一打96式輕機槍”的號召。頓時,在蘇中四分區戰鬥的新四軍各部隊開展了繳獲96式輕機槍的風潮。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日軍的輕機槍曾經遠遠不如捷克式。

經過反覆的研究,最終99式輕機槍已經徹底追上了我們。

這也體現了我們的敵人,日本人的一大特點:樂於學習敵人的優點。

而我們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知道這一點呢?


薩沙


加裝刺刀的九六式輕機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九六式、九九式機槍加裝刺刀,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可以說是畫蛇添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日本人這樣痴迷於刺刀,大規模進行白刃戰。這一點,可以從日本人當時的步兵武器上看出來,不管什麼槍,哪怕是手槍,都想著給它配個用於白刃戰時使用的刺刀(日本曾研製過一種裝軍刀的手槍,就是將一把軍刀,安裝在一支南部手槍上,雖然最後沒有采用,但是這個想法也是很奇葩了)。

九六式輕機槍

對於輕機槍這種武器來說,它的主要使用方式和作用是,由單兵攜帶,用於支援其他步兵,加強它們的火力(在持有步槍或者衝鋒槍的士兵衝鋒時,輕機槍用來壓制對方火力點)。而在日本人這裡,卻不是這麼個用法。

加裝刺刀的九九式輕機槍

例如在這兩款輕機槍上,日本人會在槍身右側,會裝上一個2.5倍的瞄準鏡。然後將它們配發給某支部隊中槍法最好的士兵,將這些輕機槍當作狙擊步槍來使用。一款只能進行全自動射擊的武器,來當狙擊步槍來使用,怎麼可能打的準。日本人這個想法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日本人給九六式,九九式輕機槍裝刺刀,完全就是想當然,想著機槍手如果和敵方短兵相接時,還可以拼拼刺刀。但是這兩款輕機槍,根本沒辦法與敵方拼刺刀。首先是外形,根本沒有一個能抓或者端起來合適的地方(根本使不上勁)。其次是重量都非常大。九六式輕機槍,重量為9公斤(18斤),而九九式輕機槍,重量為11.4公斤(22.8斤)。這個重量,是三八式步槍的一兩倍(三八式步槍加上刺刀的重量是8斤),士兵根本沒辦法用它來與敵方拼刺。

九九式輕機槍

所以說,日本人給九六式、九九式輕機槍裝刺刀,就是一個畫蛇添足的舉動。


歷史救生圈


輕機槍加刺刀,作用其實很簡單,就是滿足一個虛榮心,實際上什麼意義都沒有,只能作為一個看著好看的東西存在。

日本的九六式輕機槍是建立在歪把子機槍故障率較高的情況下研製的,並且批量裝備部隊的。九六式機槍,使用的就是6.5mm口徑子彈,這一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與三八大蓋的子彈配套,可以進行子彈通用。

而後期的九九式機槍,是在研製出九九式步槍之後,為了與九九式步槍配套使用7.7mm子彈所生產的,和九六式機槍的結構上大同小異,基本上就是同一挺機槍的兩種不同口徑的兩種型號。

九六式九九式機槍的最顯著特點就是有一把刺刀,非常突兀,這點在全世界基本上都很難看見,唯獨日本人裝了一把刺刀上去。其實這也是日本人的一個比較無奈的一個做法,和日本人喜不喜歡拼刺刀沒什麼關係,主要就是考慮在戰鬥到白刃格鬥的時候,機槍手沒有一個趁手的武器,所以加了一個刺刀。

使用上,九六式九九式機槍從外形上看,根本就不適合拼刺。而且,這兩挺機槍過於沉重,九六式機槍有九公斤中,九九式機槍有十一公斤重。如果是拼刺的話,十有八九送死,太重了,按照拼刺的戰術動作,這個重量根本就沒法打,動作慢的要死,其實不如迷龍那樣抱著槍管子,直接用槍掄來得快。

總而言之,機槍加刺刀,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頂多是看著稍微整齊一點,論實戰,白搭。


軍武文齋


沒有任何意義,日本人的執念有時候也挺可怕的。

我們看一下97式和99式


97式車載輕機槍



上了刺刀的99式


兩種機槍分別重12.4kg,11.4kg。上了刺刀就更重了,但長度僅有1100㎜左右,上了刺刀也就1200-1300mm,長度和重量都不佔優勢,而且重心還靠後。20多斤的武器放在古代只有關刀可以比了,問題是,關刀是做到了2米多長,利用槓桿效應,掄圓了威力是很可觀的,但是這個又重又短的一塊鐵疙瘩在手裡,劈不出速度,刺殺又不夠長,根本不符合近戰武器的基本設計。所以這把刺刀除了增加死重沒有任何用處,都不如拆下來用。

一把實戰關刀/撲刀/斬馬刀最多也就20多斤,已經是實用冷兵器的極限


考慮到舊日本陸軍向來是一群腦子不清楚的瘋子,這麼做麼做也不稀奇。這幫戰爭狂人內心有一種武士情節,刺刀意味著近戰肉搏的能力,可以和傳統佩戴日本刀的武士聯繫到一起罷了。

比這瘋狂的事他們也幹過,比如給南部手槍加上刺刀…

反正不管怎麼折騰,面對美國M1加蘭德,湯姆森衝鋒槍和BAR自動步槍組成的步兵作戰小組,亦或是莫辛納甘步槍,波波沙衝鋒槍和DPM機槍的蘇聯步兵作戰小組,鬼子都只有捱打的份。


宣仔


毫無意義。

99式輕機槍全重11.4公斤。三八式步槍全重4.1公斤。拼刺刀是高難度格鬥,武器輕重要趁手。輕機槍這麼笨重,拼刺刀必敗無疑。

輕機槍是用來做火力壓制的,幫助其他士兵突擊,機槍手端著刺刀去突擊,實屬本末倒置。

日本自從在旅順大敗俄軍的一戰中,嚐到了白刃突擊的甜頭後,對刺刀推崇得過了頭。日俄戰爭時期,戰場火力密度還比較小。日軍有機會靠人海戰術、武士道精神、白刃突擊取勝。而到了二戰時期,戰場火力密度大大增強,面對美軍的炮火和機槍火力,日軍的白刃突擊變成自殺式衝鋒。白刃格鬥已經不是決定性的致勝技術。只對火力弱的國民黨軍有優勢,對八路軍也無效。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比較“軸”,導致其常在某個小圈子裡打轉轉,鑽牛角尖。如果按照正常人的思維方式,日本怎會去偷襲珍珠港呢。


仁觀天下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日本製造的96式和99式輕機槍才可以裝刺刀,而97式則是車載機槍,題主可能將他們搞混淆了。

言歸正傳,輕機槍加刺刀根本沒有任何意義,難道日本高層還指望日軍拿著10多斤重的機槍去拼刺?不得不說,日本陸軍對刺刀的偏愛已經到了變態的程度。

一戰之後,人們瞭解到了重機槍的威力,在這種情況下,各國也開始研製新型機槍。日本也沒閒著,終於在1922年研製出了“歪把子”輕機槍,並大量裝備軍隊,不過這款機槍供彈機構複雜,彈藥手裝彈很費事,而且它的漏斗是開放設計,故障率極高,再加上歪把子使用腳架時與地面高度極高,矮小的日本兵只能跪著或坐著射擊,這樣大大增加了日軍的傷亡率。

抗戰時捷克式機槍是中國最流行的武器之一,此槍具有精度高、操作簡單等優勢,讓日軍羨慕不已。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綏遠等地中國軍隊交手時總是吃虧,所以日軍在1936年仿造捷克式造出了96式輕機槍,而99式和96式設計理念基本相同,不過99式的子彈換成了7.7毫米,這樣增加了其威力。

到了二戰時期,國際上普遍認為在作戰時,應當通過密集的火力給敵人造成重創,而日本的戰術理念還停留在一戰時期,他們認為士兵遠距離作戰只要做到精準射擊就行,而近距離作戰可以靠白刃戰彌補,所以日本新兵受訓時,前一個月就只練習拼刺。

說到底,日本將機槍上安刺刀的行為是完全是因為他們戰術思想太落後,不過加上刺刀的機槍看上去整齊了許多,但實戰中並沒有太大用處。


兵說


輕機槍前邊加裝刺刀的做法只有日軍在其96式和99式機槍幹過,其他國家沒有聽說過這樣做過。

日軍在開發武器的時候有時候會提出一些和奇特的要求,經常是分不清主次,比如,歪把子要求直接使用橋式彈夾供彈什麼的,輕機槍上安裝刺刀也是一個。

對於輕機槍來說,主要的任務是火力壓制,對於白刃戰基本上沒有什麼要求,但是日軍對於白刃戰上升到了一個宗教般的地位,好像不提一下就是大逆不道一樣,這樣才有這種奇葩的設計。對於輕機槍這種差不多十公斤左右的鐵疙瘩,真的用來拼刺並不方便,握持手感很差,輕機槍拼刺刀不如掄起來放鐵棍順手,而且十公斤的自重加上掄起來的衝擊力更不好抵擋。


紅色手電筒


明確的告訴你毫無意義

日本受武士道精神影響,對於刺刀的狂熱比起傳銷都瘋狂。日本陸軍受訓三個月,第一個月就是拼刺刀,然後剩下的倆個月才用來練習射擊。日本對刺刀的偏愛已經無法形容,只要有機會就拼刀子。這種精神信仰鼓勵全軍上下都“白兵突擊”,實際上日本打算讓機槍手和步槍手一塊衝鋒的,或者需要的時候機槍當衝鋒槍使用。過分神話的精神作戰法,讓小日本腦子一抽給輕機槍裝上刺刀。97,99式這倆把機槍重達約20斤,怎麼去拼刺刀?況且輕機槍的結構也不適合近距離白刃戰。至於有沒有用,日本軍方也沒有考慮吧,就是個嘗試。


還有一種說法是,源於小日本的軍事思想,日本資源匱乏,大部分資源全靠掠奪,所以在作戰中強調武器輸出最大化效率。所以日本很多武器設計都會有莫名其妙的東西,這些設計都會有各種特色。例如:日本還給輕機槍裝上光學瞄準鏡,這種近距離火力壓制型武器,光學瞄準鏡就是雞肋。日本還給步槍裝過單腳架,貌似為了提高設計精度,但是實戰中,就是個廢材。這樣一想,日本創造了歷史上唯一一種帶刺刀的輕機槍也不足為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