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東阿打造高效農業興農富農 大棚彩椒登上“中歐班列”

□記者 高田 王兆鋒 通訊員 侯昌明

東阿縣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一座座大棚立了起來,村民富了起來,腰桿子才挺起來。陳集鄉李廟村過去交不起公糧,現在成了葡萄種植專業村,牛角店鎮北張村引進山東綠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大棚蔬菜,改變了收入單一的狀況。

小葡萄成了致富果

3月8日,記者來到陳集鄉李廟村,剛一進村,就看到不少村民忙著鋪設水管,給葡萄大棚和麥田澆水。在李廟村村黨支部書記李玉亮的葡萄棚內,葡萄樹上長出了幾片新芽,幾乎每棵葡萄樹上都掛滿了細小的果穗,再過一個多月,這些果穗就變成了紫黑色的藤稔葡萄。在葡萄棚的架子上,安裝了兩臺小小的智農通設備,李玉亮說,別看這個智農通不起眼,卻給他幫了大忙。“這是個自動放風設備,只要設定合適的溫度,當溫度高於設定值時,大棚的塑料膜就會自動捲起給葡萄棚放風降溫;如果低於設定值,葡萄棚塑料膜就會閉合保溫。不用再靠人工經驗來判斷了,並且也大大減輕了勞動量,自己在家裡就能看到大棚內的溫度,十分方便。”李玉亮說。李玉亮和妻子兩個人管理兩個葡萄棚,兩個葡萄棚年收入三十來萬元。

李玉亮說李廟村的葡萄種植大戶當屬李田青,他夫妻二人種了五個葡萄大棚,年收入五六十萬。56歲的李明新也是種葡萄能手,他種了8畝葡萄棚,一年收入20萬元。通過種葡萄,李廟村的貧困戶李明哲也脫了貧。全村八百多畝土地,除了不適宜種葡萄的地塊外,七百多畝的土地上長出了208個葡萄棚,97戶村民成了種葡萄的土專家。去年全村葡萄交易額接近2000萬元,全村496位村民的總存款額接近一億元。而在2008年種葡萄之前,李廟村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子,村民們僅能維持溫飽。現在李廟村一百來戶村民,全村擁有小汽車110輛,五十多戶村民在縣城買了樓房。春節前,李廟村還有十幾戶村民全款在陳集鄉政府駐地買了樓房。

李廟村的葡萄大棚種植勢頭還帶動了附近六里村、胡樓村等多個村莊的村民發展大棚葡萄種植。

彩椒踏上“中歐班列”

與李廟村種植的葡萄不同,東阿縣牛角店鎮北張村的農田裡長出來高七米多的大棚,這些大棚全部安裝了自動捲簾設備、水肥一體化設備、物聯網攝像頭,自動化程度高,實現了生產過程可追溯。

春節前,這裡大棚出產的彩椒踏上了“中歐班列”出現在了俄羅斯人的餐桌。去年12月份,俄羅斯拉姆斯托爾連鎖超市駐北京代表馬克訂購的這批彩椒,最高單價賣到了44元一公斤,比普通蔬菜高出好幾倍。

北張村如何發展起大棚蔬菜?又是怎麼種出令俄羅斯人青睞的彩椒?這一切離不開“雙招雙引”。在招商引資活動中,山東綠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相中了牛角店鎮肥沃的土壤和優質的水源。經過多次協商,北張村村委與綠洋農業決定聯合發展高效精緻農業。2017年10月份,北張村村民秋收結束後,流轉土地兩千畝,利用其中的1200畝土地建設了80個高標準新型鋼結構大拱棚。據綠洋農業公司負責人於英傑介紹,一個大棚的佔地為十三四畝,每個大棚的建設投資平均達到100萬元。

高標準的大棚建好了,綠洋農業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承包給村民,村民不用拿承包費,以勞動力入股,按照大棚產出利潤三七分成,公司拿大頭,村民拿小頭。如果利潤低或者是掙不到錢怎麼辦?公司與農戶簽訂了保底協議,每畝地的保底管理費4000元。公司根據多年的生產經驗,選擇附加值高、市場廣闊的品種。去年大棚建好後,他們選購了彩椒苗,村民負責彩椒從種到收全過程。彩椒畝產近萬斤,一個十畝多的彩椒大棚年銷售額近百萬元。

於英傑說,好的蔬菜品質得益於牛角店鎮水源地的泰脈岩泉,目前優質的農產品蔬菜供不應求,公司大多采取訂單模式,先與大型商超、經銷商簽訂供銷合同,再由訂單安排農戶種植,這種訂單農業既保證了農產品品質,也保障了種植戶的利益。

為了帶動村民的積極性,北張村村兩委成員主動帶頭承包大棚,村黨支部書記張明雙自己承包了6個大棚。3月8日,張明雙告訴記者,去年他承包的6個大棚獲得分成四十多萬元,刨去他請的人工等費用,仍然賺了將近30萬元。村民張慶忠一下子承包了4個棚,也掙了十幾萬元。來自天津的“90後”小夥兒李豔昆承包了綠洋農業11個大棚,也掙了不少錢。3月8日,記者採訪時,新加入的承包戶王永信正帶領村民卸西紅柿苗,這批水果西紅柿苗馬上就要種進備好的田壟裡,王永信承包了12個大棚,他對這種發展模式充滿了信心。

去年東阿縣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5.1萬畝,養驢規模達到4.4萬頭。建設高效集約溫室大棚3484個,新增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家、農民合作社65家。東阿縣長馬廣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東阿縣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引導農民開展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託管,今年力爭新增家庭農場5家、農民合作社20家。推進農業科技化引領,今年將完成2處高標準示範園區、3000個高效集約溫室建設任務,培育科技示範主體300個,組建縣級農業投入品集中配送中心,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