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央廣網:新能源車企面臨優勝劣汰格局


央廣網:新能源車企面臨優勝劣汰格局


備受期待的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終於出臺。26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確了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及清算方式。與過往補貼政策相比,新政究竟有哪些具體變化,將會給行業帶來哪些影響,企業又該如何應對?

純電動車補減少近半

2019年新政提出:純電動乘用車工況法續駛里程不低於250公里,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工況法續駛里程不低於50公里,享受補貼的續航里程也僅劃分為250至400公里和400公里以上“兩檔”,補貼金額分別為1.8萬元和2.5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補貼金額為1萬元。

上一年度,除150公里以下車型不享受補貼外,純電動汽車補貼金額分為續航里程150至200公里、200至250公里、250至300公里、300至400公里及以上“四檔”,補貼金額分別為1.5萬元、2.4萬元、3.4萬元和4.5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補貼金額為2.2萬元。

“相比上一年,純電動乘用車補貼減少近半。”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與往年較大幅度提高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門檻不同,此次政策按照技術上先進、質量上可靠、安全上有保障的原則,適當提高技術指標門檻,保持技術指標上限基本不變,重點支持能耗水平優、技術水平高的優質產品,同時鼓勵企業注重安全性、一致性。

補貼資金及時預撥

針對補貼資金髮放不及時的問題,此次新政提出,完善清算制度,提高資金效益,要求從2019年開始,對有運營里程要求的車輛,完成銷售上牌後即預撥一部分資金,滿足里程要求後可按程序申請清算。政策發佈後銷售上牌有運營里程要求的車輛,從註冊登記日起2年內運行不足2萬公里的不予補助,並在清算時扣回預撥資金。

據瞭解,新能源汽車補貼款分為中央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中央財政補貼在企業遞交申請公文及資料後,需經發改委、財委、工信部和財政部層層審批和檢驗;地方財政補貼涉及眾多城市,申報流程也各有差異。一些企業反映,相對中央財政補貼,地方財政補貼的申領環節多、流程長,發放進度更難確定。

“如果沒有現金流,再加上融資難,會影響銀行的擔保和抵押,層層疊加將構成車企投資成本增加,也給上游電池等企業的運行帶來一定壓力。”崔東樹表示,新能源整車企業本身需要現金流,此次補貼政策明確了補貼資金及時發放規則,讓企業得以安心研發、推廣市場,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地方財政退出補貼

新政策還明確提出:地方應完善政策,過渡期後不再對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公交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除外)給予購置補貼,轉為用於支持充電(加氫)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如地方繼續給予購置補貼的,中央將對相關財政補貼作相應扣減。

“這意味著地方財政將退出對整車企業的補貼,以財政補貼為主的政策將更多地轉向以非財政體系為主,重在優化新能源汽車發展環境,包括路權、充電設施、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商業保險、二手車等內容。同時,這也有助於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崔東樹表示,中國鼓勵發展新能源車的政策是體系性政策,目的是實現國家與地方新能源車政策合力支持體系,確保在2021年補貼完全退出後,新能源汽車產品相對於傳統燃油汽車的政策環境仍有一定優勢,推動建立起市場化的自主新能源車選擇體系。

此外,過渡期政策也讓車企有合理的佈局和標定新產品的時間週期。

新政影響反應不一

“此次退坡力度在預期之中,對企業的衝擊不算太大。”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長江表示,企業唯有加快創新驅動,提升產品力,才能更好地對沖補貼退坡帶來的影響。

不過,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補貼退坡力度加大,給原本高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直言,如果沒有了補貼,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後,車企可以從其他方面‘補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提出,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製造成本中佔據很重要的位置,通過技術革新,如果能把電池成本降下來,那麼補貼退坡對市場的影響就會變弱。

“對於有實力的企業未必不是好事,補貼退坡要辯證看。”廣汽新能源總經理古惠南向記者表示,隨著財政補貼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車大洗牌正在到來,那些依賴補貼存活的低端企業註定要被淘汰,能脫穎而出的一定是主動面向市場,並能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產品的優秀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