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未來5年農業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微生物菌劑三農之家


末來五年農業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2O19年到2○2○年如果是,農村改革開放,實行了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成功了,農村宅基地也三權分製成功了,到2○21年農民土地流轉,就會形成農村熱點,到2○22年國家農村體制改革,就會出臺成熟的農業各種政策,到2O23年,農村各種農業合作社就會曾處不窮。

我認為到2○24年,農村互聯網十智慧農業,智能數字農業,生態農業,就會開始在農村形成規模,多樣化,小型化的農業合作社,就會成為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基層單位組織,不是美國那種大農場組織。

不知我的設想是否可以變成現實?

😂😂😂😂😂😂😂





老頭156934080


我這邊是東北農村,屬於長白山餘脈,整個村子夾在了兩個山脈之間,有水泥路通到鎮上,大概30分鐘吧,水電什麼的都有,2G網,但是基本上農村自己家都安裝了無線,耕地自然也不用說,都是在山溝裡種植,主要的農作物就是玉米和水稻,隨著國家近年的農村政策,村裡安上了路燈,垃圾站,修了廣場和籃球場。

但是這邊的人員流失也挺嚴重的,走了好多人,當然,村裡包地的情況也很多出現了,有幾個年輕能幹的都是包上幾十畝地,一年能能收入6.7萬左右,地有人種但是房子荒了,至少有好幾家的房子都空著了,也沒人買,因為,這是山溝,村裡的年輕人都跑到鎮上或者縣裡買房了,即使呆在村裡的年輕人也在城裡買樓,只是不住而已,村裡就剩下老人在種地了,這就是真實的情況。所以,可以預見的是以後的農村肯定是越來越少人了,尤其是再過10幾20年,當老一輩去世或者老到不能種地時,那時的房子和耕地都會大面積空出來,這種情況只能加劇,沒有後續力量,農村的土地就只能由年輕能幹動的幹或者統一承包給村裡,統一種植,這就是大趨勢。農村的土地一定是朝著集中化的方向發展。

可以確定的是未來農業種植一定是集中化,機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但是有幾點問題可能要探討一下,第一是山溝不像平原,都是山坡地,大規模種植的成本可能更大一些,出來的效果不是那麼好,第二是農業成本上升,而價格沒有優勢,大規模種植會導致風險能力升高,容易導致農民破產,這方面不知國家有沒有保險制度就行兜底。第三是農業基礎設施非常不完善,這方面的投資是承租戶自己掏還是國家補助?


藤椒味泡麵


您好,關於未來5年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根據目前的情況暢想一下。

1.誰來種地?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有八億農民,但是,並不是這八億農民都在種地,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的老農民的子女,選擇來到城市打工掙錢生活。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等到現在還在種地的老農民都老去,無力種地的時候,誰來種地?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更少的人,來種好更多的地,這是必然的結果。

2.機械化生產

根據第一條說的,想讓更少的人,來種更多的地,機械化是一定的。而且,按照目前的糧價和種子化肥的價格,大田作物想要掙錢,想要完全依靠種地養活全家,至少要種個五六百畝地。如果再過五年,生活水平再次提高,糧價再降,其他花費再漲,一位一家之主想要養活一家三四口,可能需要種植一千畝地。

那麼,大型農機是必須的。還有科學管理的方法,應對自然災害的措施,未來的農民應該會更加專業,更有一些當地的特色。

3.更多的農業姿態

什麼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生態農業等新業態,讓更多的元素融入農業當中,吸引更多的人,更多的資金流入,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創造美好未來!


駿景——裡脊


駿景農業


這幾年的鄉村變化很快,像我們村子裡安裝路燈、建設休閒廣場,這幾天村幹部通知讓大家晚上去廣場上跳舞,讓大家在工作之餘更好的放鬆壓力。當然在農業上,村幹部也組織了一戶一田的統籌工作,並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每畝的流轉金為650元。 要說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一定要去國家的一號文件中尋找,畢竟國家對農業的規劃一直都是超前的,很多的項目需要多年才能完成,就拿今年的一號文件中來看,未來的農業發展將會有這些形式:


1.加工產業發展 鼓勵和支持家庭作坊的建設,對農產品進行初步的加工工作,這樣就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單價,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益。鼓勵村集體發展深加工項目,帶領村民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當然還需要加強鄉村的物流體系建設,確保產品的流通。

2.特色產業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環境,適應種植的農作物也不同,而每個村集體要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著特色的產業項目。比如說發展著花卉、食用菌、藥草、養殖等,同時還要加強著手工藝品的發展,打造更多的“鄉字號”。

3.數字鄉村 依靠著電商的方式,開展農業的物聯網建設,加大農產品的大數據分析,同時還需要開展互聯網+農業,確保農業的多元化和服務化。

4.服務業 促進農村的服務體系建設,引導著生態和資源優勢,確保休閒農業穩定的開展,促進著養老項目、養生農業、旅遊農業的建設。 相信在國家的重點支持和引導之下,農業迎來多層次、全方位的改變,大家咋看?


惠農圈


鄉村振興調研跑下來,感覺很沉重,主要是對未來農業發展前景不太樂觀。

1、農業成了大部分農民的兼業。大部分農民的收入來自於務工和非農收入,不重視農業生產,不重視農業投入,農業成了老人維持溫飽的生計。

2、很多新型投資主體不是在踏實做農業而是投機農業。很多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成立,主要是為了獲取政府的補貼,並沒有把精力和投入放在農業的發展上。

3、農業發展面臨著勞動力流失和成本上漲的危機。農業比較收益大幅度的下降,很多年來賺錢的種植大戶基本陷入不賺錢的境地。

4、農業的支撐服務體系比較薄弱。科技、社會化服務、物流服務、金融保險服務都不配套,規模化經營難以為繼。

5、中國的農業面臨著結構性的過剩和來自外部進口的衝擊,農產品價格低廉,種田效益偏低。

總之,未來5年,農業的脆弱性更為突出,在目前比較複雜的外部大環境和內部多重矛盾的交織影響下,農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


牛哥的天空


未來五年,我認為農村的發展方向是向土地集約化發展。目前我們村已啟動了第一步。

我們的村位於關中平原北部,嵯峨山下的塬區,人均耕地2.23畝。自從土地承包以來,由於村民們個個勤勞致富,改變了過去一窮二白的局面。但近年來由於糧食價格低,農資價高,村民們每年麥,秋兩料的收入只能夠溫飽。青壯年勞力都選擇了出去打工,打工收入肯定比種莊稼收入高。但問題來了,能能種地的只剩下了老、弱、病、殘。土地拋荒時有發生。


在新的形勢下,群眾的土地收益再逐漸減少。就在這時,我們村一個大型奶牛公司來流轉土地,每每畝地每年付租金500,雖然租人金不是很高,但切實解決了缺勞戶和無人耕種戶的後顧之憂,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是個一舉兩得的好事。對於家裡有人種的戶,採取自願,你想要哪塊地就把你自已家的地劃在一起。目前已有一個村民小組已簽定合同!

個人感覺這也是未來土地集約發展的方向,只不過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罷了!


三秦莊稼漢




西門觀點:越來越好。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佔大多數人口,2020年我國要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今年是進入小康社會最後一年,所以,農民能不能全部脫貧是最關鍵的一個點,因此,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把三農問題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在三農領域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相信在未來五年裡,也就是下一個五年計劃裡,農村會有以下幾大變化:

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1986年,我國貧困人口1.5億。以人均年收入2300元為貧困線,2011年,貧困人口8200萬,2016年,下降到4335萬,2017年,下降到3046萬,2018年,下降到1660萬。也就是說,2019年的精準扶貧人數是1660萬。

我估計,根據往年脫貧人數,儘管國家加大扶貧力度,但由於人數巨大,2019年難以完成這個任務,不過,五年後,中國農村應該沒有貧困人口。



二、土地流轉成為大趨勢

要使土地提高收益,靠糧食漲價不是辦法,因為現在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糧價的低迷制約我國糧價的提高。

所以,降低種糧成本是主要手段,我國地少人多,一個農民平均耕種二三畝地,種糧最大的成本是人力成本,所以,減少種地人數是必然之路,否則,農民會永遠困死在幾畝地上。

未來五年,至少在平原地區農村90以上的土地會流向種糧大戶和種糧企業,或大型農場。

而丘陵地帶和偏遠山區也會有一定的小型種糧戶,也就是家庭農場,小農戶分散的土地可能會得到一些調整,接近一戶一田。

不過,丘陵地帶和偏遠山區仍然以小農戶耕作為主,但會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植,小農戶會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優惠,農民會得到更多的農業補貼。



三、機械化程度會大幅度提高

土地確權流轉的一大目的就是有利於土地集中連片,規模化、機械化耕作,所以,在土地流轉的大趨勢下,機械化程度會大幅度提高。

即便是丘陵地帶和偏遠山區,由於適合山區農村耕作的小型農機大力發展,山區農村機械化耕作程度也會大幅度提高。人力成本也會大幅度降低,收益會相對提高。



四、農村居住環境大幅度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一部分農民富裕後,一是在城裡買房子的多了,二是在農村蓋房子的人也多了。特別是國家參與扶植的新農村建設,易地搬遷,使農村居住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更為可喜的是最近住建部啟動農村農民宜居示範農房建設方案,相信,在五年後,農村農民的居住環境會有大幅度改善。



五、新農保會越來越完善,更多的農民老有所養

新農保從2009年建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參加新農保的農民,2014年,新農保和城居保參保人數達4.98億,未來五年,隨著新農保制度的不斷完善,參保人數應該更多。

總而言之,未來五年,農村的發展趨勢會越來越好,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想非轉農,非轉農也不會這麼難。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作為農業從業者能深切感受到未來五年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們從土地,政策,市場,資金這四大要素簡單清晰的梳理一下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第一,土地要素;

做農業離不開土地,土地集約化經營是未來五年發展的主要方向,土地流轉已經進行了五個年頭,現階段,全國50畝規模以上種植戶超過500萬,主要集中在經濟作物集中生產區,佔良田耕種面積的2.7%(我國良田面積9.5億畝,且每年不斷減少),土地流轉速度每年以幾何倍數在加速,種植大戶不斷增長,土地租金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長,曾幾何時200塊錢可以租一可耕種良田的現象已不復存在,農村大戶圈地已經進入白熱化,農民土地水漲船高,商機:得土地使用權者“錢”途無量。

第二,政策要素;

國家政策在未來農業農村發展方面已經很明確,鄉村振興計劃提出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以及三產融合發展,允許農民進行土使用權流轉,土地抵押貸款,資源變資金,對特色鄉村振興示範項目進行大力支持。商機:依政策要求在農村打造鄉村振興示範項目;

第三,市場要素;

城市發展速度放緩,城市吸納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崗位正在逐年減少,返鄉潮初見端倪,資本投資開始關注農村市場,農村及三四線城市新型經濟群正在迅速崛起,消費市場下沉,許多“病毒式”商業經濟體源於小鎮鄉村群體。商機:複製城市已經發展成熟的“互聯網+”,落地農村市場。

第四,資金要素;

四大行及商業機構開始關注農村投資,國家政策資金投資支持向農村地區伸出橄欖枝,近年來許多無息,貼息資金持續在農村市場活躍,農村資金流通體系被激活,可用於投資的項目資金存量增加,相較與前些年,農村項目更容易獲得資本投資與銀行貸款。商機:投資未來有發展前景的農村項目


三農學堂


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一樣:

1、農村人口減少

由於城市的教育、醫療、就業等條件都好過農村,再加上戶籍制度的改革,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農村人口往城市轉移,導致農村人口越來越少。

2、土地集中化

由於農民土地種植有高成本低收益的特點,再加上人口的減少,會越來越多的人把土地承包出去,而同時不少有錢的商人,返鄉創業的農民工,還有部分大學生等都看好農村這一塊蛋糕,開始下鄉大面積種植農作物,每年有個好收成,也能掙上不少的錢。一般他們下鄉承包的土地都不會少,至少都是幾十畝,所以土地流轉的現象會越來越多,集中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農場主出現。

3、農業機械化

隨著人口的減少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土地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業的機械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因為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4、農產品品種多樣化

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於物質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因此要想適應市場必須農產品多元,高端化,國外的品種引進也會越來越多

5、產品品牌化

大型農場的出現對於品牌化營銷會更加重視,創建優質農產品品牌才能更好的獲得收益,

6、生態農業環保農業越來越多

人們對於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勢必促使綠色農業的發展,農藥化肥的使用會越來越少,利用自然生態平衡的農業會越來越多

7、旅遊農業的常態化

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生態農業等農業新業態,讓更多的元素融入農業當中,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觀消費。

綜上所述,其實也就是未來在農村第一產業生產原材料,第二產業加工農產品增加附加值,第三產業增加農業的服務屬性,一二三產業的大融合,才能更好的發展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加農業收入。


說三農故事


“十三五”規劃綱要說的很明確,對農業的規劃目標,仍然是進一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要實現這個目標,國家會在哪些方面發力?我們又可以把握住哪些機遇呢?

1.種糧食,能賺錢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再一次強調: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不難理解,不論怎麼發展,中國絕對需要農民種糧食,小麥、水稻、穀物等等可以做主糧的作物,儘管放心種,而且適度規模化地種。但是,有一點,並不是所有的農民都得種糧食,因為從國家的層面來看,有些東西咱可以不用種,或者說可以在保障足夠吃的情況下種別的,那就需要優化結構。國家有安排,咱們及時瞭解,跟著種就行。

對於國家來說,和農民一樣愛惜耕地。不僅需要保護好耕地,而且還要想方設法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利用率。

我們可以看到,在綱要中,一方面提出“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另一方面則是強調大規模高標準農田建設。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綱要還強調要“研究探索重大建設項目國家統籌補充耕地辦法,全面推進建設佔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給大家看一組數據:

1998年到2014年期間,我國因建設佔用減少的耕地面積達5700萬畝,相當於2.8個福建省耕地保有面積,其中減少的水田面積約佔2500多萬畝,絕大部分是我國東部發達城市周邊的優質耕地。然而,這些優質耕地中最珍貴的、難以再生的耕作層資源並沒有得到有效地保護與再利用。如果將建設佔用的耕作層進行剝離再利用,預計每年可新增優質耕地150多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00多萬畝,增加糧食產能8億公斤以上。


2.從結構調整中找機會

調整農業結構,將會是未來五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對於咱農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是要朝哪個方向調整。總體來說,下面這幾個方向是需要注意把握的。

未來五年結構調整方向★ 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發展;★ 棉花、油料、糖料、大豆、林果生產基地化;★ 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發展農區畜牧業;★ 發展現代草業和草食畜牧業;★ 發展特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 發展優化特色農產品。


3.一二三產業融合,財產收入增加

在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做得非常好。推薦大家看這篇文章:《看臺灣創意農場如何變身“搖錢樹”》。所謂創意農業,其實和我們所說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有相似之處。

“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推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培育融合主體、創新融合方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推進農業與旅遊休閒、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4.農產品必須高標準,樹品牌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農業標準化生產勢在必行,而標準化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在這個目標實現的同時,農產品品牌化自然也就完成了。所以,對於農業生產經營者來說,在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標準來。

在這裡,小編特別注意到這樣兩句話:“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投入品監管,強化產地安全管理,實行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創建優質農產品品牌,支持品牌化營銷。 ”你能看出啥味道來不?


5.種化肥農藥將會越用越少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這是“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在涉農篇章裡字數最多的部分,足以看出國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在這件事上,國家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會很多,都是基礎性的工程。比如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在南疆葉爾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嚴重缺水區域,實施專項節水行動計劃。

咱們農民在今後的生產中會發現,以後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將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測土配方、生物導彈之類的新技術。而且,如果你想發展一些符合綠色循環農業的項目,可以得到來自國家的支持。


6.國家鼓勵你去國外種地

如果您比較留心的話,會發現,2015年,中國的第一玉米進口國不再是美國,而是烏克蘭。這就意味著,我國對於農產品進口來源地的佈局越來越多元化、合理化。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健全農產品貿易調控機制,優化進口來源地佈局,在確保供給安全條件下,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適度增加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

這幾年,一些資金、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的企業紛紛走出去,在國外投資農場、儲運基地等,將國外的資源為我所用。這是國家樂見其成的。所以,“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提出:“積極開展境外農業合作開發,建立規模化海外生產加工儲運基地,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跨國公司。拓展農業國際合作領域,支持開展多雙邊農業技術合作。”


7.未來要爭做“新農民”

分散的小農經濟已經無法適應世界農業發展的要求,特別是當我們面對國外低價糧食的進口衝擊時,必須以適度規模經營來降低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這就需要先解決人的問題。誰來種地?

從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至今,已經三年有餘。人們對於新型職業農民已經越來越熟悉,而且這也的確成為未來農民身份轉變的一個大方向。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作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一個重要環節來規劃的。

當然,除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還需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這裡,我們農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抱團取暖,將會好於小戶經營。所以,未來農業的發展,是“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將來大家會越來越熟悉這些詞:“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託管、股份合作、訂單農業、生鮮電商”等等。大家也會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一些高科技人才轉身當農民,或者一些工商資本投資到農業中。而我們農民,將會轉身成為農業工人,你是種地的人,但也是農業產業化環節中的一個勞動者,而不再是單純的農民。


8.農業玩的都是高科技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智慧農業,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

在這一篇章,規劃綱要提出兩方面內容,一是提升農業技術裝備水平,另一方面是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這部分內容,其實大部分都是說給那些處在農業科技頂端的人群說的。比如說“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快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綠色增產等技術攻關”,“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

這跟咱農民有啥關係呢?呵呵,在一切都是信息化、機械化的時代,人家制造的機器咱得會用不是?說到底,就是咱們將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需要讓自己的技術和知識不斷更新換代,而不只是學會使用鋤頭、耕地就完事兒了。


9.農業補貼可能不再“撒胡椒麵”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創新涉農資金投入方式和運行機制,推進整合統籌,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逐步擴大“綠箱”補貼規模和範圍,調整改進“黃箱”政策。將農業“三項補貼”合併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向種糧農民、新型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

這個其實不用多說,對於農業這樣一個弱勢產業來說,沒有一個國家不大力投入的。對於中國來說,更應如此。國家要改革的是,要讓真正種糧食的人獲益,誰種的多,誰受益。


10.農產品定價會進行市場化改革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並重,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和市場體系。繼續實施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化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探索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積極穩妥推進玉米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

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儲備規模,改革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和吞吐調節機制,引導流通、加工企業等多元化市場主體參與農產品收儲。推進智慧糧庫建設和節糧減損。


11.農村普惠金融將迎來發展機遇

關於農村金融,一直是國家比較重視的問題。因為將來農業要想順利實現產業化,沒有金融的支持萬萬不行。“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今年的一號文件一樣,再次重申了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總之,以鼓勵各方金融機構支持農業農村,並鼓勵探索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比如,綱要中寫道:“

積極發展村鎮銀行等多形式農村金融機構。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