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Lyft搶先上市,網約車企業的自我拯救

3月29日,Lyft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交易代碼為LYFT。3月18日,Lyft招股書顯示,預計發售3077萬股A類普通股,股價區間為62-68美元。一週後,Lyft上調了發行價區間至70至72美元,發行3250萬股新股。路演兩天後,Lyft就獲得超額認購,IPO發行價為每股72美元,位於定價區間的上限,公司估值約為243億美元,公司市值達204.6億美元。

Lyft上市,第一個知道消息的可能是不遠處的那家巨頭Uber。2018年年末,Lyft比Uber提前幾個小時提交IPO申請,試圖搶奪網約車第一股,成為這個行業的標準參照物。上週五,這個一直跟隨在巨頭身後的配角終於逆襲,成功上市。

搶先上市

在成為“網約車第一股”之前,Lyft最具代表性的稱謂是“美國市場Uber最具競爭力的對手”。長期以來,Lyft與Uber之間有一種奇妙的關係,二者是同一圈層跨級別競爭。相對於Uber,Lfyt在業務範圍、市場規模、營收狀況、融資情況上都薄弱,甚至與滴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18年Uber在美國本土市場佔有率69%,在全球擁有2萬名員工,全年收入370億美元。Lfyt的美國市場佔有率28%,全球員工5千名,全年收入77億美元。Uber近兩年在食品配送、飛行汽車等領域拓展業務,這應該也是此前Uber估值高達1200億美元的原因,相比之下,Lyft專注於網約車業務,業務範圍狹窄。

Lyft搶先上市,網約車企業的自我拯救

Lyft比Uber創立時間更早,但是真正轉向網約車市場的時間晚於Uber,在Lyft轉向網約車市場時,對手已經拿下4900萬美元的投資,在倫敦市場率先開始出租車服務。此後幾年,雙方競爭不斷,2017年之前,Lyft一直跟在對手身後,期間資金匱乏和持續虧損一直是它的煩惱。2017年,Uber的管理醜聞爆發,用戶評價直線下降,之前Uber的本土市場份額有84%,醜聞爆發後,美國出現DeleteUber活動,致使其份額直接下降7%。Lyft在這一年瘋狂擴張,獲得10億美元投資,開拓150個新城市,訂單與日俱增,雙方的競爭第一次出現局勢變化。

Lyft的困境

上市是Lyft的一次階段性勝利,率先上市可以降低生存風險,同時坐擁第一股的美名,提高知名度,對於追捧Lyft的投資者來說,Lyft的價值不在於當下而在未來,總有一天它會盈利,但以局外人的觀點考量,上市後,Lyft依舊面對3個困境。

盈利只是一個故事。年初Lyft的招股書中列出多達19項風險因素,關於盈利公司也沒有明確的計劃和預期,只是暗示投資者,公司在未來10幾年可能不會賺錢。而幾年前,與Uber激戰正酣之時,這家不服輸的企業曾表示,有信心通過規模效應實現盈利。2018年,Lyft淨虧損9.11億美元,同比增長38%,營收21.6億美元,同比增長104%,規模增長沒能帶來盈利。資本是有限的,風險是隨機爆發的,一個公司可以帶著負資本上市,但沒有明確的盈利計劃,很容易耗盡資本家的耐心。

業務範圍侷限。拋開行業內普遍的經濟難題,單純的評估Lyft與Uber的前景,前者也不佔優勢。按照信息產業規律,當一個領域發展成熟,老大佔據60%以上的市場,老二最多隻能成為挑戰者,總體上處於劣勢。Uber去年的營收為113億美元,虧損18億美元,同比下降15%,這與Lyft依靠單一業務支撐的小數據營收已經不在同一等級。此外,雖然Uber退出東南亞市場,但現階段業務仍然是全球覆蓋,而Lyft主要市場只有美國和加拿大。

Lyft搶先上市,網約車企業的自我拯救

形單影隻。Lyft搶先上市的核心目的是搶在Uber之前,截取更多投資。最大的金主樂天手握Lyft13%的股份,Uber背靠軟銀,雙方的關鍵投資人本身就是競爭對手,2018年孫正義位列日本富豪排行榜的第3名,樂天三木谷浩史位列第6名,軟銀幾乎投資了全球所有熱門網約車企業,滴滴、Grab、Uber,唯獨拋棄Lyft,同一投資方掌控的企業有一定的競爭規避心理,往往會因為投資方的主觀操控,在生死搏鬥時出現轉機。這樣看,Lyft的陣營略顯孤寂。

網約車行業的惡性循環

以規模擴張抵消高成本,實現盈利的前提的收放自如的可控制成本,是科技公司的營收手段,科技公司能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將多少盈利成本投放到下一輪開發中,但是網約車企業沒有大面積的研發投入,節省成本的唯一手段就是簡單的減少平臺補貼,而這是所有做網約車生意的公司都不敢輕易嘗試的方法。

Lyft搶先上市,網約車企業的自我拯救

沒有成本自由的資格,意味著網約車企業需要尋求一種忽視成本因素實現盈利的經營模式。網約車企業直到今天也沒能找到一個合適的運營手段,除了簡單的資本兌換,大家慢慢分散風險,以這個“騙局”式業務為資金製造本源,開展其他業務維護,避免企業在一棵樹上吊死,因為沒有人敢保證金主一直沉浸在“增長大過盈利”的故事裡,將真金白銀源源不斷地投放到這個深坑。

第一個網約車上市公司誕生了,似乎也只能說是Lyft在7年的競爭中,對Uber取得最大的一次勝利,而深入本質,Lyft的這次勝利,不過是一場商業博弈的出頭,是行業發展歷史上一個小小的腳註。畢竟,上市無法改變行業的虧損本質,不是企業解脫的終極方案,Lyft上市不過是爭取更多的生存機會,而彭博社那句“不過是餘下生命的開始”更像是網約車行業無奈命運的正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