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說,甲午海戰後,中國再無一戰的可能了?

三鹿娛樂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日軍戰艦雖有中炮,但一艘沒沉。中國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壓力,於1895年與日方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朝承認朝鮮獨立,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辦廠。這一條約是及其喪權辱國的,雖然後來遼東半島在三國干涉下還給了清朝,但清朝也因此多付了三千萬兩白銀。自此之後,中國再無一戰的可能。為何這麼說呢?

首先清朝賠償的金額太大,總共是兩億三千萬兩白銀。而當時清廷的稅收一年大概是八千萬兩,清朝想還清這筆錢得不吃不喝三年才行。清朝為了儘早還完這筆錢,提高了賦稅和田稅,還發行了公債“昭信股票”,向民間集中資金,但是這些錢對於龐大的賠償款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清政府沒辦法只能出賣國家領土資源和主權向外國借款,但是這也是要還利息的呀。也就是說從甲午戰爭以後清朝得一直還錢,哪還有錢去建立一直實力強大的現代化軍隊呢?

其次就是在甲午戰爭之前中國無論再怎麼被列強欺負,那也始終是亞洲的老大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在甲午戰爭之後讓世界各國都看到了大清朝連一個彈丸小國日本都打不過,可謂是顏面掃地,那世界各國就更加看不起清朝了。事實也是如此,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開展了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在世界上還是屬於強國的,但是清朝輸給日本後,再沒有國家認為大清國是強國,從而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國的浪潮。後來更是有八國聯軍來侵華,清朝哪還有時間發展自己的軍隊呢?

最後就是清朝的王牌水師全軍覆沒對清朝的打擊太大了。試想一下你耗費精力建立起的一支自認為實力強大的軍隊卻被別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全殲了,這是多麼悲慘。清朝從此也是對海軍失望透頂,轉而建立新式陸軍,北洋新軍也是在這個時候建立的。可笑話的是十幾年後清朝也是被這隻軍隊逼亡的,袁世凱仗著自己的北洋軍從而掌握了朝政大權,但是他導向了革命黨一派逼清帝退位,而當時大清國的統治者隆裕太后只是一個婦人,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甲午戰爭後,清朝的氣數也就將盡了,這樣腐朽的王朝再無力一戰也說得通了。


風塵講歷史


為什麼說甲午海戰後,中國再無一戰的可能?

個認為可以通過甲午海戰的三個階段來分析一下

首先從清日第一次海戰開始:

1894年7月25日,大清國的北洋水師與日本的聯合艦隊爆發了第一次海戰,也就是豐島海戰。北洋水師參戰軍艦有2艘,聯合艦隊參戰軍艦有3艘。

豐島海戰的結果,日聯合艦隊吉野艦中彈三枚,中度傷。日艦秋津洲號無損傷,日艦浪速號中彈一枚,信號索切斷,輕傷。北洋水師濟遠艦重傷,死13人、傷27日,成功擺脫日艦隊的追擊逃回旅順港基地。廣乙艦受中傷擱淺自爆沉沒,死10人、傷40人。操江艦不戰自降,82名水手被俘,成為甲午海戰中清軍最初的俘虜。英國商船高升號因搭載清陸軍士兵拒絕投降,遭到日艦浪速號攻擊擊沉,千餘名陸軍士兵和無辜水手犧牲。


清日甲午戰爭期間第一次海戰——豐島海戰,清軍慘敗,使得清國在朝鮮的兵力呈劣勢,嚴重影響了後來的戰局。


1894年9月17日,清日第二次海戰在鴨綠江出海口大東溝爆發,史稱黃海海戰,別稱“大東溝海戰”、“鴨綠江海戰”以及日本方面稱呼的“海洋島海戰”。

黃海海戰在經歷了將近五個多小時之後,以清日雙方艦隊各自退出戰場宣告結束。第二次清日海戰的結果是日本聯合艦隊擊敗清國北洋水師取得勝利,日本聯合艦隊在噸數、航速、火炮上均佔優勢,取得了擊沉經遠、致遠、超勇三艦,揚威、廣甲自爆沉沒,餘下的定遠、鎮遠、濟遠、靖遠、平遠、來遠、廣丙主力戰艦重輕傷的戰果。


而日本艦隊則無一艘軍艦被擊沉,僅僅付出了旗艦松島重傷,比叡、赤城、西京丸被重創,其他軍艦不同程度中輕傷的代價。由於日本國內軍艦修理技術完善,在經過了幾日的修理之後,聯合艦隊各戰艦均恢復了艦隊巡航作戰能力,又奇蹟般地出現在了清國近海海域,掌控了海上主權。


威海衛保衛戰:

黃海海戰後,北洋艦隊殘餘艦艇在李鴻章的“禦敵保船”方針下退避威海衛,但由於缺乏主動出擊的戰略思想,殘餘的北洋艦隊在威海衛軍港之內成為了日軍的囊中之物,最終全軍覆沒。

1895年2月7日,日軍陸海兩路同時向清軍發動總攻擊,日聯合艦隊23艘軍艦一齊向日島和劉公島炮臺轟擊,北洋水師九艘魚雷艇突然從港口高速駛出,在吉野等艦的追擊圍堵下多數擱淺被俘,只有一艘成功逃走。

被日軍佔領的鹿角嘴炮臺以及南岸諸炮臺與聯合艦隊一齊向劉公島灣內開炮,北洋水師各艦在港內四處躲避,被動挨打之下毫無招架之力。2月12日,清國北洋水師代表程璧光前往日艦交涉投降事宜,當晚水師提督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陸軍指揮官張文宣先後自殺。2月17日,聯合艦隊伊東祐亨和清國威海衛道臺牛昶昞在《降服規約書》上簽字,自此港內殘存的鎮遠、濟遠、平遠、廣丙、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等船均作為日軍的戰利品收繳。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春帆樓正式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歷時九個多月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政府失敗而告終。

最終清政府不得不主動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割遼東半島(後三國干涉還遼)、臺灣全島、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分8次七年內還清,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馬關條約》的簽訂,還讓甲午戰爭失敗後的中國拿什麼一戰?曾經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後全軍覆沒,而日本則早在甲午戰前就向英國訂購了日本海軍裝備的第一級前無畏艦,富士號與八島號。



那麼甲午海戰後的中國,不僅要面對割地賠款,開放商埠港口,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生產,免去一切雜稅。

在晚清這樣腐朽沒落統治下的中國,還能拿什麼來一戰血洗甲午的恥辱呢?


宇澤歷史


誠邀,為什麼說,甲午海戰後,中國再無一戰的可能了?因為甲午一戰大清失去了很多!

1.北洋海軍,公認為亞洲和遠東地區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2.中國的海防:這是北洋海軍的衍生物。雖然當時在中國有南洋海軍,但其力量無法達到北洋的一半。從北海遭到破壞的那一刻起,中國的海防基本上就已經崩潰了。

3,洋務運動的大局:雖然洋務運動有侷限性,但它對中國的絕對優勢遠遠大於它的劣勢。它也是中國近代早期非常輝煌的一個。如果它繼續下去,即使它很慢,也將極大地促進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然而,中日戰爭的失敗爆發了支持洋務化的北洋和湘淮派系在權利爭鬥,這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實際破產。

4,控制朝鮮半島:中國完全失去了對朝鮮的控制,失去了中國北方陸地和海洋中最好的戰略緩衝區和屏障,從而使中國的東北和京畿直接面對入侵的危險。

5,很多財富:只是說2億元白銀和3000萬兩贖回費已經是中國農業國家難以承受的重量,失去這些資本,中國的發展更加糟糕。但是,日本依靠中國的鉅額賠償,直接從輕工業,手工業轉變為重工業,實現普及義務教育,進一步加強軍事實力.

這既是為何說中國再無戰鬥力的原因了。


靜夜思歸去


談不上無法再戰吧,只能說當時的清政府無能掌控局面,缺乏戰略智慧,假如把大清國當時的家底交給我們的開國領袖,那分分鐘戰神附體,揍得帝國主義找不著北。

當時清政府並沒有完全沒有機會翻盤的!日俄本身有矛盾,沙俄割佔遠東地區後直插日本海,對日本本土形成威脅;兩國還有一個共同的利益,那就是爭奪東北地區的控制權,這兩國國家都不是好鳥,但是隻要合理利用這種關係完全可以保持三方微妙和平的狀態,雖然不指望堅持長久,但是能緩過那麼一口氣就有重新武裝的機會。

英法與德奧矛盾。由於德國的崛起與成功超越英法讓英法備受壓力,英法聯合封鎖德國。德國缺乏資源跟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一直想要尋求大國合作。由於德奧兩國距離那麼遠,不存在尾大不掉問題,完全可以引以為助力,出口糧食跟礦產給德國然後德國交換武器,當時的清政府恰恰就是農業大國跟資源大國,完全可以在不花一分錢的情況下重新組建部隊。這是國策戰略上的問題。


優己


因為經過甲午海戰之後,大清發現李鴻章的海防思想不靠譜,所以不再致力於海軍建設。

李鴻章的海防思想是不管給多少錢,他只會糊一個紙老虎,嚇唬周邊國家,來保證自身沿海的安全,這就表明北洋艦隊沒有能力與敵國展開一場大戰,只要戰端一開,大清的北洋水師就會被戳破,從而暴露出軟弱的一面。

虛張聲勢的海防思想

李鴻章和左宗棠曾經因為海防和陸防思想的優劣有過爭論,其爭論的背景來自於阿古柏對大清西部的入侵,當時左宗棠建議出兵予以痛擊,確保西部邊疆的安全,維護領土的完整。但李鴻章認為大清主要威脅來自於海上,應該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禦敵於國門之外。其實,李鴻章的意思就是放棄西部領土。

還好左公力排眾議率領大軍西進,驅逐了侵略者,否則今天我國國土面積還得少個100多萬平方公里。

當時不僅有阿古柏,俄國也佔領了伊犁地區,阿古柏被打敗後。大清命曾紀澤前往俄國談判,要回伊犁地區。期間左公率大軍枕戈待旦,向俄國表明如果不從伊犁撤走,將會以武力收復!最終,俄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將吞下的土地吐出。當時英國駐俄國公使向國內發出的電報是這樣寫的:史無前例,曾紀澤讓俄國吐出了吞下的土地!

其實,曾紀澤在外交上的勝利,離不開左宗棠在軍事上的有力配合!

(曾紀澤)

相對於左宗棠敢於和列強亮劍的勇氣,李鴻章顯然軟弱的多了。

早在1870年代,李鴻章面對日本對臺灣的勘探就手足無措,還給日本掏了幾十萬兩銀子勘探費,進而刺激了日方野心,從而加緊吞併了琉球,並得以入駐朝鮮。

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共有軍艦25艘,輔助艦船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多人,但是這支耗費數千萬兩白銀,看似強大的軍隊卻缺少敢於與敵軍作戰的勇氣。

從1876年北洋艦隊開始組建,到1894年黃海大戰之前,北洋艦隊從未有過海戰,即便在中法戰爭期間,完全成為一個威懾敵人的紙老虎。

北洋艦隊覆滅後,表明李鴻章海防思想的失敗,從此海軍建設走向低潮

黃海大戰結束後,北洋水師損失5艘軍艦。李鴻章急命北洋艦隊撤入威海衛軍港,等於把制海權交於日本,將外強中乾的一面呈現給世人。

1895年3月17日,日軍登上劉公島攻佔威海衛海軍基地,北洋水師在日軍的攻擊下損失慘重,提督丁汝昌自殺身亡,餘部向日軍投降,全部軍艦成為日軍戰利品。

為了建立北洋水師,大清共耗費4000多萬兩白銀。另外,每年軍費還有400萬兩,誰成想在最需要他的甲午戰爭中,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這表明李鴻章海防思想的失敗,於是從此以後大清海軍建設走向低潮,一直到辛亥革命,整個大清的海軍力量也未恢復到甲午戰爭之前的水平。

但是,相對於大清海軍的沒落,世界各列強的海軍力量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06年,世界上第一艘無畏艦在英國下水,該艦排水量1.79萬噸,航速21節,裝備10門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其炮塔及指揮塔的裝甲厚度達到驚人的280毫米,可以說,一艘無畏艦就有擊敗整個大清海軍的能力。

無畏艦的誕生,讓本來就已經激烈的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到1916年,西方列強已經建造無畏艦63艘,主要強國的海軍噸位相加超過600萬噸。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清已經完全失去了與列強對抗的能力,完全淪為陸地國家!

以上!


歷史風暴


甲午海戰之後,當時的中國確實是再無一戰之力了,但是必須強調是當時。因為在甲午戰後,首先清政府背上了鉅額的賠款,其次又損失了大片的土地,最後還被廢了多年建設起來的海防,更重要的是清朝敢戰的脊樑骨已經被打斷了,已經直不起腰來了,自備的情緒蔓延全國,洋務運動也宣告失敗了。

圖為甲午戰後不久日本海軍服役的富士級戰列艦,他的火力、速度、裝甲和設計思想都屬於當時的世界一流,也讓日本進入了主力艦時代,進入了戰列艦時代,而清朝從未擁有過戰列艦。


當時,甲午戰後不久,日本就獲得了戰列艦,也就是日本最早的富士級戰列艦,裝備有4門305毫米長管巨炮,屬於前無畏戰列艦,已經進入了近代,而清朝北洋海軍被打敗後,直接損失了繼續發展海軍的後勁,國家也不再富裕,連定遠那樣的鐵甲艦都買不起了,只能買來一些防護巡洋艦,比如海圻、海籌這些算不得是主力艦的軍艦,這些軍艦比起富士、八島、鞍馬、伊吹等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差距太大了,而且日本都已經開始自己建造戰列巡洋艦了,這還怎麼玩,清末新建海軍只有死衚衕一條路了。

圖為鞍馬級戰列巡洋艦,日本當時已經能夠建造這樣的主力戰艦了。


但是,如果去掉了當時這個限定,那麼甲午戰後我國絕非再無一戰的可能了。不論是在朝鮮,還是在越南,還是印度,我國都已經證明了自己,尤其是在朝鮮,中朝聯軍擊敗了16國聯軍,而且打敗的是超級大國為首的強大軍隊,這樣的戰績直接讓新中國再一次站在了世界強國的位置上,也一雪中國百年之衰,從此走上了富強之路。

圖為清末新建海軍的旗艦海圻號巡洋艦,它都不算是一艘主力艦的規模,對比上面的富士、鞍馬,差距是天壤之別。


如今的人民海軍,擁有兩艘6萬噸級的大型航母,正在建造8艘055型萬噸級導彈驅逐艦,擁有世界第二多的盾艦規模,算上正在建造中的盾艦,總規模已經達到了24艘,這一數字遠比日本目前海上自衛隊擁有的6艘盾艦要大的多,所以,如今的中國人民海軍不說一戰之力了,就是十戰、百戰之力都有,所以,我們必須要在中國再無一戰的可能前面加上當時兩個字來限定一下時段。


海事先鋒


誠邀,如題。為什麼說,甲午海戰後,中國再無一戰的可能了,因為甲午海戰帶來的影響實在太壞了。

實際上清政府對世界的發展領會和適應能力極弱,對技術和軍事力量缺乏瞭解以為是奇技淫巧,不以為意,這大概是歷代中原王朝的通病,物質上的富足使得大清統治者不願意去吸收西方先進文明,哪怕是被打趴下後。

北洋海軍成立於1888年,確實是亞洲第一支強大的海軍。

但我們可以看到,清政府只會買船和買槍,對於海軍的重視程度極度不夠,好像只是個擺設,1891年後,為了給尊敬的慈禧老佛爺修園子,大清的戶部甚至於停止了對北洋海軍買槍支和彈藥的供應,甲午海戰的失敗,其實從這裡就開始了。

於是1894年一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這帶來的影響是致命的。首先,北洋海軍是洋務運動的精華,北洋海軍沒了,洋務運動也停止了,大清近代化實際上已經停滯。其次,大清原有的國際地位被日本取代,中國逐漸淪為世界列強的競技場,最後,大清的2萬萬白銀流入日本,大清更窮而日本更富,為半個世紀後的侵華戰爭打下了壞基礎。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歷史的餘光


第一,損什麼也不能損士氣。甲午海戰戰敗,老佛爺的士氣是徹底損了,本來她就是半推半就同意建設北洋海軍的,銀子花了一大把,她挺心疼的。


甲午海戰失敗之後,她已經不可能再投入幾千萬兩白銀重新打造北洋水師了!有那錢她寧可把頤和園精裝修。


二是北洋海軍戰力盡損,不僅僅是幾艘鐵甲艦的問題,海軍人才損失是無法短時間彌補的。當初和日本海軍同時建設海軍,本來是一個起跑線,但是甲午大海戰,日本海軍鍛鍊了人才,大清水師耗盡了人才,你就算重頭再來,也是幼兒園大班與清華博士比奧數了!



三是戰也戰了,但是總是輸。甲午海戰之後,大清又和八國聯軍打過,但是也輸的很慘。當時的慈禧我分析是心死了,與其打仗輸,不如直接結與國之歡心。在慈禧晚年,她的目標就是收拾住光緒大外甥,光緒比她早死半天,她就心滿意足地死了,她腦子裡哪有大清朝了!

所以,慈禧死後三年,隆裕太后就宣佈退位了,其實隆裕是幫慈禧宣佈的。此後,中國就有能力一戰了,而且在1945年打敗了日本。


吾評武願


甲午戰爭的影響實在是太壞了,它徹底葬送了清政府30年的洋務自強的成功,使得清政府以為的“同治中興”徹底淪為了一個天大的笑話,也讓隔壁的島國成功崛起,並將煌煌華夏當成落後與愚昧的國度鄙視和掠奪了半個多世紀,甲午之恥,放到124年後的今天來看,都足以讓人痛心疾首,警醒不斷.

回到問題本身,甲午海戰後,彼時的中國確實再沒有一戰之力,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這一戰,不僅葬送了古老帝國賴以自豪的遠東第一艦隊,世界第六艦隊之北洋艦隊外,還使得帝國南北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南方總督們對清廷的認可跌入低谷,而思想文化界救亡求存的呼聲越來越高,對政府的越發不滿,革命的力量逐步開始興起.

清王朝真正意義上對外最後一戰

在筆者眼中,甲午算是日薄西山的清政府真正意義上對外的最後一戰,5年之後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更像是一場鬧劇,一場單方面被碾壓和欺凌的分贓大會.那時候的帝國再也組織不起像樣抵抗,絕大多數人民也不再站在清政府一邊,東南的總督們結成“東南互保”顯然對清政府的中央已經完全放棄了.

而之所以形成5年後那樣悲催的局面,其實在甲午失敗後,這種情形就已經悄悄在發展了。任何人都不會想到,同屬亞洲,一直是小兄弟般存在的日本,基本上跟大清同時間開始改革,一個師夷長技以制夷,一個完全學習西方,最後的結果,卻是單方面的完敗,這樣的結果,朝野之間、舉國上下都大跌眼鏡。

那麼多銀子、那麼多年的努力,最終換來了慘淡的收場,這說明什麼?說明了這個政府已經無可救藥,於是中國的近代史開始走向了一個空有中央政府,當卻是人人求變求新的新時代。

而在這樣的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大清雖然還保持著明面上的統一,可它還能拿得出什麼來一戰?千瘡百孔的大清王朝,在朝鮮屢戰屢敗,在海上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舊式軍隊的戰術、訓練已經嚴重跟時代脫節,國家的財政擠進被蛀蟲們掏空,體制的僵化,既得利益集團為了保障自己利益的頑固守舊,如何能一戰?

地方上,北方雖然還處於清政府的控制之下,可是南方的封疆大吏們自成體系,雖然名義上還聽調中央,當幾乎都已經成為了觀望的存在,軍閥政治在這一時期開始逐漸成形,洋務派的那些舊時代知識分子們在此一戰後,信心全失,洋務運動的種種成果逐漸被放棄,似乎迷茫不知所錯,又似乎在尋找新的希望,當唯一可以肯定的一點,這個希望不在滿清。是故在三年後的戊戌變法中,地方上坐觀成敗,可見早已不看好滿清了。

在民間、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精英們,都意識到這個國家的政府已經無可救藥,即便是鄉間的百姓,也感受一種王朝將傾覆的氛圍。人民已經與政府離心離德,而知識分子們或留洋海外尋找新的方向,或聚集起來,宣傳革命思想,清政府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控制跌倒谷底,似乎只要革命者們找到了正確的方向,積蓄起足夠的力量,就能夠改天換地。

從五年之後的八國聯軍侵華就能看出來,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民都已經拋棄了他們的政府,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來創造一個新的時代。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甲午其實在堅持下還是可以的,雖然海戰方面是完敗,但是在陸戰方面日軍並不能長久堅持,因為戰線太長,補給不足,而且日軍人數有限,如果天天衝突天天死人不出一年日本全國就吃不消了,因為沒有清政府賠款!日本養不起國內!還不清貸款!維護不了鉅艦!總之就一句話!勝也好!敗也好!就是不跟它和談!!如果清政府有那麼一丁點的骨氣!直接遷都西安!!!咱繼續打!一毛錢都沒有!!海防我不要了!我跟你剛內陸!!跟你剛人!跟你剛命!你看他日本怕不怕!!之所以我看不起清政府!也正是因為甲午這一戰!!堅持住根本不能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