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秦時的兩廣還是蠻荒之地,秦始皇為什麼一定要攻下?

阿凡依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算一下,秦始皇為什麼要北擊匈奴?答案我們從後來漢朝的遭遇知道了,因為匈奴善戰,對中原的威脅很大。

那麼,百越對秦朝有無威脅?答案是有的。

由於百越在秦朝即被吞併,遠沒有像北方遊牧民族那樣對中原造成持續的巨大威脅,所以百越的威脅程度一直被忽視,但我們要知道一點,在秦朝時期,百越的戰鬥力絕對不弱。

百越的範圍很廣,是中原對東南沿海一帶民族的統稱,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說從今天的江浙沿海沿著海岸一直到越南北部,是百越的集中分佈區域。

百越內部也有許多族群,其中有我們最為熟知的吳越,此外還有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支系 。

這些部族並非處於矇昧時代,他們也曾創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近年來的考古研究實證表明,百越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雖有文明,但我們清楚百越之地尤其是嶺南地區多山地丘陵,並不適合大規模發展農業,從吸引力上面來說,嶺南未必會比北方草原高很多,但秦始皇向南北兩個方面都動手了,因為他想為秦王朝解決後患。

匈奴的威脅不必說,百越的威脅有多大?百越也是歷史悠久,也有相當的文明程度,而且他們生長於山林瘴癘之間,勇猛無畏,對中原的騷擾追擊也並不少。

百越的分佈達到江浙地區,而在春秋時期,這裡有兩個諸侯國非常生猛,那就是吳國和越國,吳越爭霸是春秋爭霸時代的尾曲,但卻蕩氣迴腸。

吳國和越國的王族記載是從中原來的,但兩國的民眾則多為土著,什麼土著?百越族人!跟後世的吳儂軟語完全不同,當時的吳越居民驍勇善戰、悍不畏死,吳越地盤狹小,但都能北上中原爭霸,吳國甚至能夠滅楚。

百越驍勇的戰力對剛剛建立的秦王朝具有相當大的威脅力,而秦始皇想要的是王朝萬世永安,如此威脅,必須打擊!

秦對百越的戰爭,在秦統一六國前就開始了。

在統一六國的前一年,即前223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滅楚,隨後發動南征,奪取今蘇南浙北地區(即項羽口中的江東),置會稽郡,(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

滅掉剩下的燕齊兩國後,前221年,秦始皇命屠雎率領50萬兵力五路南征,歷經兩年多作戰,秦軍佔據今湖南中南部、江西中南部、福建、廣東等地,可以說已經進入嶺南地區,但作戰並不順利。

首先嶺南地區山地多,後勤運輸極為不便,加上瘴癘影響,秦軍非戰鬥減員很是嚴重,百越又奮起反抗,使得秦朝拿下了浙湘贛閩,偏偏拿不下嶺南地區。

為解決運輸問題,秦朝從前219年開始修建靈渠,前218年主帥屠睢親自率兵進攻嶺南,卻被越人夜襲戰死。

前214年,靈渠修成,秦始皇以任囂、趙佗率軍南征,這次出征的人數也是50萬人,但大部分都不是軍隊,據《史記》記載:“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也就是說除了軍隊,秦朝還徵調了囚犯、贅婿、商人前往,顯然這是跟蒙恬屯田長城一樣的戍邊行為,秦朝對嶺南志在必得。

結果也的確如此,秦軍苦戰四年,至前210年,終於征服了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問到歷史要點上了!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集60萬大軍滅亡楚國第三個都城壽郢(今安微壽春),加上齊國已呈國書投降,秦統一六國已成事實。但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屁股還沒坐熱,就急急忙忙派50萬大軍征伐嶺南。這是為什麼呢?

西漢司馬遷《史記》說:秦始皇是為了搶奪嶺南的珍珠玳瑁和象牙犀角。這個觀點一直佔據中國史學界統治地位。但據廣東著名史學曾昭旋考證,秦始皇的目的仍然是軍事:要消滅統治盤踞在嶺南數百年的楚國殘餘勢力。

曾昭旋先生於1992年出版的《嶺南史地與風俗》一書以豐富的史料,印證楚人在嶺南的事蹟。他先從百越分析入手說明古稱“百越”人族源實際上只有兩支:一是羋姓揚越,是黃帝的兒孑羋子的後裔。曾瀰漫湖北湖南江西和嶺南。二是黃帝的大臣伯禹的後代,號會稽之越。宋代羅泌《路史》也說:“所謂百越矣,是羋姓之越也。至於會稽之越,伯禹之苗,又不再是。”羋子傳說是楚國的祖先,所以楚人很敬重越人。楚國令尹(宰相)在江上游船,聽到越人漁民唱《榜世越人歌》很動聽,立即讓人用漢越兩種語言記錄下來,流傳到今天。曾先生考證,嶺南大都會的番禺和廣州都與楚人有關。番禺原是越人在珠江邊的一個聚集村落。楚滅越國後,伯禹之苗逃亡嶺南,並在番禺修建“南武城”。但被追蹤而來的楚軍佔領,改稱“楚庭”。上世紀,番禺考古發現很多楚墓楚物,印證了這一史實。後來,楚人還幫助越人發展農業生產,傳說用五隻羊馱著稻穗送給番禺郊外的越人養植。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廣州。所以,廣州自古就稱“五羊城”。晉代顧微《廣州記》也說:“六國時,廣州屬楚。”不僅如此,楚人開發嶺南最偉大的貢獻是:創造了完整保存古漢語雅言的北話(白話)。去年底,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在封開縣組織召開粵語源流學術研討會,專家們用翔實史料證明,封開話完整保存了兩漢前的古漢語雅言。而封開則是楚國設置蒼梧郡的治所(秦改南海郡,漢恢復蒼梧郡)。越人稱楚人所持的雅言為“北方話”。在數百年曆史和民族融合中,北話成了嶺南官方語言,流行廣東廣西主要城邑。

楚人開發嶺南並將番禺建成全國最繁華的都邑,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儼然成了南楚國。這才是引起秦始皇的恐懼擔憂的真正原因。下決心出重兵清剿,企圖取而代之。但是,他低估了楚人的組織力和戰鬥力。用兵過於分散。50萬大軍沿南嶺分五路,結果慘敗。據《淮南子.人間訓》載:“乃使尉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越人莫肯為秦虜,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血流成河。”有人考證:這場大戰發生在鐔城,古楚國黔中郡(湘西)範圍。現在湖南城步縣還有血灘鳥江的傳說。嶺南多是越人群居,多無君。楚人才有力量殲滅幾十萬秦軍。也有人考證:這場大戰在番禺,是楚人組織越人殲滅孤軍深入的“處番禺之都.”秦軍。戰後,楚人和參戰越人退避廣西山區和粵西地區。秦軍損失數十萬人後被迫退到嶺北不敢作為。五年後,秦始皇派任囂作將才重新佔領嶺南。任囂臨死之前囑咐趙佗:要學習楚人實行民族和睦政策。所以趙佗稱帝時不敢大修宮城,只敢住進番禺南武古城。低調行事。所以,南越國時仍然保留粵俗,也流行北話(白話)。


嚴家慶


一個政治勢力要擴張,無非是三個目的:1)追求戰利品的需要,2)消除外部軍事威脅的需要。3)消耗內部不穩定因素的需要。其中,前兩個目的也嚐嚐用作第三個目的藉口。

回到秦始皇徵嶺南,原因也逃不過這三個。1)最關鍵的原因是秦軍的軍國主義體制。只有不斷勝利,不斷有戰利品,才能維持內部機器運轉;一旦消停下來,龐大的軍國體制就是對內不安定因素。2)消滅楚國殘餘勢力。楚國不同於秦國,楚國是分封制,都城的王室不過是最大的貴族而已,其他地區還有更多近乎獨立的政治實體,他們一旦和南粵之國結合起來,就有足夠的物質和兵力恢復楚國。另外百越各國其實文明也很發達,從干將莫邪都是楚、越工匠鑄造就知道至少 冶金水平方面百越是高過中原的。而且百越作為文明通道,在先秦就和西面先進文明有貿易聯繫,文明水平並不低。有足夠的財富積累讓秦人眼饞、也確實是秦國的南面威脅。 3)秦國征伐大軍打南越,也不一定硬是要攻下,消耗本國和六國不安定人群也是很大的原因。六國王室、貴族失敗後,本身就有許多門客、士族需要安置。這些人種地不行,留在原地會搗亂。所以秦國一面“收天下之兵於咸陽鑄十二金人”一面卻讓六國能戰之士去南方做炮灰。這種事情是歷朝開國慣例了。沒啥奇怪的



盜德高點


中國古代在今天的江南、嶺南地區生活著古越族,他們分佈在今天的江蘇、上海、浙江、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越族內部又分為于越、揚越、甌越、閩越、南越、駱越等不同支系,合稱百越。如今其他越族分支大多已融合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而且絕大多數就是融合在了中華主體民族漢族的血脈基因之中,事實上廣東省的簡稱粵在古漢語中和越就是通用的,而今天的廣東顯然是以漢族人口居多的,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則因為中原人口的南遷;二則因為當地越族的漢化。公元214年秦始皇嬴政遣將任囂征服了嶺南地區的百越部族,隨後秦王朝在嶺南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從此以後嶺南兩廣地區就成為中華版圖的一部分,這其中的象郡所轄之地甚至已延伸到越南北部地區。那麼秦始皇為什麼在消滅六國後又發動這樣一場軍事行動呢?

與基於海洋商業體系的西方文明所不同的是:中華文明是基於大陸農耕體系的文明。現代意義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有著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的遼闊大國,在其境內的確存在著諸多高山大川,然而在中華文明最初發源誕生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有著適宜農耕的大面積衝擊平原的,這和地緣板塊支離破碎的歐洲具有顯著的不同。農業生產需要應對各種天災,所以需要修築各種水利設施、抗災工程,同時從事農耕的華夏部族也需要打造一支強大的軍隊以應對周邊遊牧部族的侵掠,因此中華民族很早就形成了獨特的大一統思想意識。儘管中國作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是由秦始皇嬴政所締造的,然而其實大一統思想早已有之——早在《詩經》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戰國七雄混戰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統一,思想各異的諸子百家在有一個問題上還是基本統一的。事實上中華秦帝國的形成過程和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秦國一直具有明確的混一天下的奮鬥目標,正是基於這一目標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奮六世之餘烈;相比之下波斯、羅馬的擴張是沒明確目標的,因此其歷代統治者總是小心翼翼地嘗試帝國是否還有繼續擴張的實力。

作為大一統思維的衍生物之一就是天下體系:在古代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中天子受命於天而治天下,而位於天下之中的地區稱之為中國、華夏,位於周邊的各民族則分別稱之為戎、狄、蠻、夷。理論上而言:既然天子受命於天而治天下,那麼其權力也理當覆蓋到周邊的戎、狄、蠻、夷,然而這種基於理論上的統治隸屬關係與實際的政治現狀構成了差距,而用於彌補這種差距的就是後世以中原王朝為核心而囊括周邊民族和國家的宗藩朝貢體系(或稱天下體系)。正是基於這種理念才使漢武帝劉徹在從張騫口中得知帝國的西方還存在遼闊的世界時第一反應就是打造一個囊括西域在內的天下體系——漢武帝的這一理想被形容為“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事實上又何止是漢武帝一人有此想法,其實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大有為之君幾乎無不存有威服四海萬國來朝的念頭。秦始皇嬴政固然身處於漢武帝劉徹之前的時代,然而這種開拓天下的理念其實也同樣存在於嬴政心中,這種理念甚至也存在於嬴政之前的春秋戰國歷代雄主心目之中。事實上最早開拓兩廣地區的並非秦始皇嬴政,在此之前位於南中國的楚國就已曾有向兩廣地區開拓過:在西周初年分封諸侯之時楚國只是一個偏遠小邦,卻身處蠻夷部落的包圍之中,因此從立國之初就時刻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威脅。滅三苗、平山越,楚國的國土以漢水平原為中心向廣闊的中國南方各省擴張開來。當楚人在與南方蠻族進行著一次次血與火的征戰時也日漸接受了中原的華夏文明洗禮,這個與蠻夷混居,被中原人視為半蠻夷的部族逐步過渡成為一個文明國家。公元前740年楚文王建都於郢,楚成王時期又獲得周天子的祭肉,這僅僅只是楚國強大的開始。在此後幾百年中楚國一面北進中原,參與群雄逐鹿的爭霸鬥爭;另一方面繼續向南擴張。北上中原為楚國贏得了大國的榮耀,南平百越則為楚國提供了廣袤的國土,為楚國的強盛提供了充足的經濟與人口資本。楚國曆代君王都把南進作為國家生存的根本。楚國全盛時期的疆域北抵黃河,東至江南,南達兩廣,總面積高達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地跨南方七省。

當然楚國的南部疆界只是到達了今天的兩廣地區,然而並未實際完全控制這一地區,否則也就不存在秦始皇南平百越之說了,而楚國沒能完全征服南方百越民族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同一時期與北方諸侯的爭霸戰爭牽制了一定精力——畢竟春秋戰國爭霸的整體格局使楚國的目光更關注於北進中原。在秦始皇南征統一百越之前楚國就已多次南征百越,儘管未能完全徹底征服百越,然而不能否認的是楚國對南方地區的開拓與經營為日後秦始皇的南征奠定了基礎。而更為深遠的意義在於:楚國在向南擴張的過程中放佛一個巨大的熔爐將中國南方各部族融為一體,扮演了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乃至珠江文明之間的橋樑角色,南方和中原都歸於華夏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楚國正是中華文明南進的探路人。秦始皇滅楚之後就與百越民族聚居的兩廣地區接壤了,這時大一統的天下意識構成了促使他南下征服百越民族的動機,而在此之前楚國持續的南征則為其奠定了基礎。秦始皇作為一個大有為之君顯然是有開拓天下四方之志的,這種志向並沒隨著攻滅六國而有所削弱,事實上秦始皇一直在探索前人所未知的世界並儘可能將帝國版圖拓展到他所探索的新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南征百越只是秦始皇開拓新世界的舉措之一,其實秦始皇在滅六國之後還曾有過諸多對外開拓之舉: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北逐匈奴七百餘里,使其不敢南下牧馬,在從匈奴奪取之地上設置九原郡(治所在內蒙古包頭市西北,下轄34縣)。早在漢武帝劉徹溝通西南夷之前秦始皇就曾派遣將軍常頞率軍修築了“五尺道”——這條古道從四川出發往東南行,經僰道(宜賓)、南廣(鹽津)、朱提(昭通)、夜郎西北(威寧一帶)、味縣(曲靖),至滇池(昆明),繼續向西至葉榆(大理)。道雖只寬五尺,但卻和貫通全國各地的大秦直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從,成為秦帝國開拓西南地區的重要依託。甚至秦始皇巡遊東海並遣方士徐福出海當真只是為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嗎?也許秦始皇此舉也暗含有探索海外世界的目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百越之戰”是秦始皇的戰略佈局?還是勞民傷財的無用戰爭?

秦始皇嬴政攻擊嶺南的戰役,在歷史上稱其為百越之戰。百越之戰是秦朝統一戰爭中最艱難也是最為激烈一仗。秦統一六國後,集七國力量發兵五十五萬,開始南征百越。

那為什麼這場攻擊嶺南的戰役被稱為“百越之戰”?在歷史上長江以南沿海一帶我們稱其為百越之地,這裡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中原地區的人們稱之為越人,越人因其支系部落眾多,故稱為"百越"。百越部落大體分為東越部落、閩越部落、南越部落、西甌部落、雒越部落等幾個大的部分。東越部落居住在今浙江南部地區,以溫州一帶為中心;閩越部落的勢力範圍主要以今福建的福州為中心;南越部落主要分佈於今廣東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區;西甌部落分佈於今廣西一帶;雒越部落主要分佈於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所以歷史上稱此次戰役為百越之戰。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發起百越之戰呢?其實秦始皇發起百越之戰實質是一種戰略上的佈局,可謂是十分的明智。百越部落居住的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物產豐富、幅員遼闊,但由於為山川所阻隔,遠離中原這也是這次戰役的困難之處。早在滅六國以前,秦始皇就已經把百越之地作為征服的目標。

秦始皇嬴政攻嶺南的百越戰爭是秦始皇統一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是第一次真正的將嶺南納入了秦朝的版圖,使百越部落正式成為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嶺北及嶺南人民的融合及嶺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百越之戰實質上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BM大嘴 用“吐槽”改變世界!


BM大嘴


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環顧四周,秦始皇發現還有幾個問題未得到解決。

1、政治方面。

第一,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其中包含三層意思:①皇帝稱號的由來及為何稱“始皇帝”;②皇帝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③皇帝制度為此後歷代王朝所沿用。自秦開始至清末,延續了二千一百多年。

第二,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①中央設“三公”“九卿”。②地方實行郡縣制。③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夠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權力。

第三,頒佈通行全國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礎是秦國自商鞅以來的律令。②秦律集中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2、經濟方面。

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

第二,統一度量衡;

第三,統一貨幣;

第四,統一車軌、馳道。

3、文化方面。

第一,書同文。即統一文字。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秦統一文字後,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影響深遠。

第二,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關於焚書坑儒的情況,在分析其作用時,一方面要肯定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另一方面要強調實行這種文化專制主義,毀滅大批文化典籍,極大地摧殘了文化。

第三,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就規定了教學的內容(法令)和教師的資格(官吏,當時設有專門擔任教師的官吏)。秦朝只許官府辦學,又規定了統一學習的內容,嚴禁私學,實行愚民政策,以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4、國防工程

修長城、靈渠、馳道等利國利民的工程。打擊匈奴,解除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5、領域擴張

平定百越,使現在的廣東、廣西變成中國的領土。

秦始皇為什麼要平定百越?

當時秦朝的疆土主要位於中原地帶,北有匈奴,南有越族(嶺南的少數民族),兩面都有強大的敵人,處於兩面夾擊腹背受敵的不利地位。所以秦始皇一定要解決這兩個隱患。

先說匈奴,秦始皇的策略是修長城被動防禦。這個不難理解,大家看看地圖上的地理地形就明白,長驅直入攻擊匈奴是冒很大後勤風險的。崇山峻嶺可以翻躍過去,但是面對的是草原與荒漠。而且匈奴採取你來我跑的游擊戰術,讓你無法徹底消滅。所以,匈奴一時半會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只好利用崇山峻嶺的天然屏幕優勢來修長城進行被動防禦。

而嶺南相對來說要容易些,雖然也存在崇山峻嶺,但是過了崇山峻嶺就沒大礙了,當然了秦始皇也是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且損失巨大才征服了百越的。

其次,秦始皇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他本人極其熱衷開疆擴土。他的軍隊也是一支渴求“建功立業”的軍隊,因為商鞅變法確立的“軍功”制度,使得全國上下人人推崇戰功,這在戰爭年代是好事;但是在和平年代,這是莫大的隱患。所以,秦始皇也必須要找一個打仗的機會來緩解這種矛盾。


投筆從戎君


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水平。此前我只是有一些模模糊糊的疑問,但提問者提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問題,雖然不能找到可靠的答案,但能夠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也同樣讓人感到有豁然開朗之感。

那個時代的南粵雖然不能說是蠻荒之地,可是對比中原地區而言,也是非常落後的。只要想想嶺南地區宋代還是流放大臣的地方,那時雖然經濟已經在成長,但大概要到明代的時候才能說普遍發展比較好,達到了中原的一般水平,就知道這個追趕的過程是多麼漫長。從漢到宋,嶺南地區真正發展起來的只有廣州,這是因為此乃貿易必經之路,而非這裡經濟本身有多麼發達。

無論是漢代的南越國,還是五代十國的南漢國,都無法真正抗衡來自中原的王朝,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因此,嶺南地區在經濟上的吸引力應該不是秦始皇首要考慮的。

秦國打了很多年仗,終於滅了六國,從軍事經驗而言,一個沒有必然經濟需求的目標,有沒有必要花費五十萬人之眾的兵力,還要開山開路,甚至修築靈渠這樣的巨大工程,冒著削弱中原本土的力量,窮兵黷武呢?風險很大。當時的秦國君臣不可能沒有做過詳細計算的。從政治上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

但事實是,秦國君臣還是決定在南粵大地開疆拓土,究竟是為什麼呢?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只留下了寥寥二三十個字:“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從上文提到秦始皇害怕有人滅亡秦帝國,派蒙恬攻擊匈奴,然後又派人攻取嶺南來看,似乎支配秦始皇乃至秦帝國的主要考慮是軍事安全。當然,也必然還有幾乎短時間內囊括四海帶來的無所不能的感覺,或者說,對秦帝國武力的自信。

不過,這裡的文獻提到幾種人倒是耐人尋味的,逋亡人,主要可能包括戰國末期統一戰爭帶來的社會動盪造成的流民,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犯了秦國法律的逃亡的罪人,這些人是社會不安定的一群人,同時,他們自身也是難以安身,或許,秦帝國以征伐南粵為號召,本身就是給這些人提供了巨大的機遇。贅婿,我不是很理解,為什麼要單單提及這些人,大多數時代,這種情況都不是普遍的。但會不會因為巨大的戰爭,男子大量減少,而且多有殘疾,流離失所,所以只好依賴女家?不敢亂說。或許有這種可能吧。這些人社會地位不高,也急需建功立業。賈人,也就是商人,或許那時中原或長江流域與嶺南的經濟聯繫的密切遠超我們的想象,這樣的戰爭,對於商人而言,也是發財的好機會。

瘋狂的秦始皇和秦帝國,還有社會大量的流民的現實,或許是這場戰爭的原因。


考貳拉


周秦之際的兩廣,也就是嶺南,確實不如中原繁榮,但是絕不是荒蠻之地。在當時的南粵存在著一個強悍的政權——南武國。

南武國王族是春秋霸主越王勾踐的後裔,也就歷史上“百越”族群的一員。人類自由文明以來便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中國失禮,問之四夷”,也就是說古代的很多文明在本土衰落之後,周邊國家反而會更好的繼承發展了這些文明。越國和南武國之間也是這種關係。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進入戰國時代後: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 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 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 海上,服朝於楚。”

也就是說楚雖殺越王無疆,但是越王子孫未絕,仍舊在東南沿海一帶稱孤道寡,而且彼此之間產生了分化。

到了越王無疆兵敗身死的二十三年後的周赧王三年 (312B.C.)春,秦大破楚師于丹陽,再敗楚於藍田.韓,魏乘楚之困襲楚,楚人內外交困。同時,越王無疆之後裔藉機聯絡魏國,謀求中興復國。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周赧王(又諡隱王)三年四月:

“越王使公師隅赴魏獻巨舟及舟三百,箭五百萬及犀角、象齒。”

北面和西北面和東北面是匈奴,月氏和東胡,都是草原民族,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有事沒事來內地搶一波就跑,對自己威脅很大,但是卻不能貿然進攻,因為後勤難以保障, 且草原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沒有那麼大吸引力。

帝國西部已經是青藏高原,無論有沒有威脅,此處能據守就是最好狀態。

東部已到大海再沒有任何威脅,只有南部和東南部的百越地區放在眼前,就像一個毒瘡,要趕緊切除。並且,這也是唯一一塊能繼續啃的動的威脅了。於是,秦始皇開始謀略嶺南地區,除掉最礙眼且有最容易拿到的地方。

然而戰爭推進的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容易。秦王朝先後三次出兵才拿下嶺南,設置為秦國的郡縣。可想而知,此地如果一直處於獨立狀態必將對中原王朝的權威造成極大影響。也難怪此後的漢朝在統一北方之後迅速來謀略已經經營幾十年的南越國。

蠻荒之地其實並不蠻荒,從秦漢時期對南越和閩越的重視程度以及三國時期吳國與蜀國對交趾的爭奪可以看出此地的富庶和重要性。秦始皇還是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


井岡山旅遊諮詢


這其實就是秦始皇之所以偉大的原因之一,這一舉措,包含了深遠的歷史眼光和文明視野。


很多時候,我們都主要將目光集中秦始皇統一六國上,卻忽略了百越之地,其實名義上屬於楚國,實際上作為夏朝遺民,其風俗傳統,語言,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文化觀念,飲食起居都與六國大相徑庭,可以說百越地區已經遊離於中華文明之外了。


楚國對百越的統治有名無實,更糟糕的是,當時楚國為了百越不會聯合起來對其統治產生影響,還使用了諸多分化百越各部族的手段,各部族互相攻擊殺戮,樹立世代的仇恨,使得百越之地,情形十分複雜。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沒有一鼓作氣,派出大軍一舉收伏百越之地,那麼失去了楚國的制衡,這邊局勢可能會繼續惡化,極有可能造成小國林立的局面,到時候更難收拾。

再者百越之地,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毗鄰大海,稻米三熟,四季可以種植,物產豐饒,如果收復,再建立靈渠,和南粵古道,打通南北交通,將能為中原地區提供豐厚的物質供給和保障。


基於這些原因,秦始皇雷厲風行,將南中國納入大秦帝國的版圖,建立南海郡,使得百越蠻荒之地迴歸華夏文明大流。甚至傳說秦始皇臨終前還下旨如果中原動亂,南海郡應該堵塞古道,不要揮師北上救援,要保留南海郡的實力。


後來事實證明,南越王趙佗是遵循了秦始皇的意思去做的。他也並沒有要將南中國分離出去,而是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再次迴歸大統。


李藝泓


先秦嶺南不是蠻荒之地,而是有不少方國,一些甚至比中原繁榮,是常能與海外各地交流的繁榮地區,出土文物反映先秦時的嶺南已經有玻璃等各種事物了。秦吞六國後篡改先秦所有文本,甚至焚書滅士,刪除了先秦以前大量的信息,斷絕了後世對先秦時代以前文明面貌的瞭解,然後就可以御用文人任意醜化他人了,若真系蠻荒之地,他不惜血本揮師五十萬來野蠻侵略做什麼?就算動武侵略,既然對付的是“蠻荒之地”,何須興師五十萬大軍?倒是重頭戲才對--秦滅六國就為了集力去侵奪嶺南,通,很通!如果你是比別人優越的,別人還是蠻荒狀態,你要來開發,別人還求之不得哩,謝天謝地都來不及,根本不會有戰爭,問題不是啦,實情甚至是相反的啦,稍動腦子都知到啦,你看趙佗來了都不想回去了,冷兵器時代,歷來都是野蠻落後的去侵劫先進富有的,秦就一直是六國文明中最落後的,就如後來北方遊牧侵劫中原一樣,窮且蠻則施暴,人皆利往,正如《淮南子.人間訓》述秦侵越之目的“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其實,除了嶺南物產富饒,主要是要奪取嶺南面向海外而通內陸的地理位置,重點是今之封開此當時的內外樞紐,就是馬王堆西漢地形圖嶺南唯一標註的“封中”,此一直是可通過瀟賀古道洞穿五嶺直線抵達中原腹地河洛之樞,而沿珠江主幹(西江),東可達番禺出海口,西可達徐聞合浦港口,在此可控制整個嶺南裡海外與中原交通之命脈,從漢武帝正式掌控嶺南後,在賀江一帶密設六縣緊握此地,並以今封開一帶作為嶺南首府-廣信,隨後不久展開“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明明白白的了。其實,海外貿易人文交流在嶺南自古一直就本來如此,而且興旺,自然而然的,但被你滅了,被你侵奪了,然後一切任你書寫,你就成了開萬世豐功偉業之明君了。而嶺南曾經的文明,恰恰從此被打斷而開始淪落,淪陷為中原皇朝的邊區,淪為中原統治版圖的流放之地,從此被扼製淪落兩千年。

當年秦集七國50萬兵,其中40萬攻打今之兩廣5萬兵,然而,首戰秦軍即慘敗,傷亡慘重,連主帥屠睢都死掉,且看“…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一戰秦軍傷亡估計有30萬,然後狼狽找後備“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後備軍10萬上下,到底還是50萬打今兩廣5萬兵,前前後後居然還打了九年,加上三次戰爭補軍實際共達80萬,全靠合七國人海戰術,就是你不夠我死的意思,真一群劣質又不要面的“孫子”兵法來圍毆爺爺,暴露其如苴之不堪,實即垃圾團,但卻野蠻貪婪殘暴,然嶺南先民智勇雙全,雖敗猶榮,光輝燦爛!實際上,秦朝隨後亦踵之而亡,實乃由其竭盡底油志在必得地侵戰嶺南所致,等於同歸於盡,本質上是合七國之力對付一個嶺南--結果是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