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說成都有一線城市的“病”,卻沒一線城市的“命”,這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

弈客財經


成都雖然素來被稱為天府之國,但那已經是中古時代的事情了,事實上到了清朝中葉,蜀中道路之上已經流民遍地,這是因為人口滋生之後,憑藉農耕社會是提供不了足夠的就業崗位來養活人口的。

而成都從晚清開埠一直到新中國開國以來,這漫漫一百年的時間裡,工業幾乎為零的原因就是因為地處四川腹心的成都,在古代的可以安穩種田環境,放在近現代視角看來,其交通區位、金屬礦藏甚至就連人口都無一優勢。

倫敦、紐約、東京以及我國的廣州、上海這些近現代名城,無一不是港口城市,次一級的如芝加哥、底特律、法蘭克福等城市,要麼擁有海量金屬礦藏成為工業製造業基地,要麼就是靠近江水合流,或者如巴黎、柏林以及北京一般憑藉超級政治區位再加上靠近交通樞紐而成為名城。

而成都,除了一個省會名頭一概皆無。

自新中國開國以後,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得天獨厚的四川在西南三省之中椎囊而出,由此成都及其附近的城市在三線建設之中獲得了大量的資源投入,使得航天製造業、軍工產業都有重要機關置於此處。

近年來成都熱切於“中國第五城”之爭,其躋身於一線城市之心,可謂熾烈昭昭。

然而一線城市並非政策加持或者卯足人心就能一躍而就。

如今天下公認的一線城市不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城而已,甚至在很多語境裡只提北上廣,而無深圳。

除了順口之外,其實內涵原因也並非沒有道理,北京依靠著政治區位再加上天津的交通區位,不僅是整個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同時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也是依之如命,這是因為整個華北地區,擁有天然良港,且能形成虹吸效應的只有北京。

而上海則坐擁蘇浙徽贛四省為經濟腹地,其不僅提供貿易產品,同時也是其消費市場所在。杭州雖然也欲爭鋒第五城跟上海平起平坐,但其遲遲不得上位的原因,除了港口吞吐量被上海分薄以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錢塘江只能勾連交通浙贛二省,而且運力有限,其經濟縱深跟上海擁有整個長江流域的體量相比,根本不能匹敵。

如果貨在杭州上岸,然後乘火車去上海再走長江水路,又何必多此一舉?所以就算有政策補貼,也難以長久。

廣深二城同是廣東城市,湘桂閩是其共同的經濟腹地,但廣州能自漢朝時期就成為通都大邑,五洋名城,不是沒有道理,西江、東江、北江三江相會帶來的除了滾滾江水還有整個廣東以及湘桂閩的貨物人力。

而這是深圳僅僅靠著香港而無法匹敵的絕對區位優勢——不過隨著鐵路網跟航空樞紐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交通區位的不利因素,但從成本上來講,港口城市在現代製造業之中還是擁有很大的先發優勢。

而從以上四大一線城市之中,其實就可以發現為何成都無法躋身其中了,因為成都既沒有足夠大的經濟腹地也沒有可供航運的水網線路。

成都地處四川腹內,在整個西南板塊之中,其實是處於西北線,靠近青藏陝甘而不靠近同處西南的滇貴二省,前者青藏自然環境惡劣,人口稀少市場狹小,而後者又沒有水路可供交通,雖然成都還手握著一個鐵路局,但距離上的限制,而又無其他優勢之下,讓成本天然就高出一截。

陝西雖然距離成都足夠近,但本身西北各省份都相當貧瘠,而且西北諸省卻只有西安一城獨秀,該城又恰好堵在出川的口子上,想跟坐擁地利人和的西安搶飯,同為省會的成都實在毫無優勢可言。

至於南下滇貴,重慶又不容忽視,甚至包括稍遠的武漢在高峽出平湖之後,藉著長江水系在對西南的話語權上,都不弱於成都甚至還有所超過,不過因為這三城向來網爭紛紜,球主就毋庸多言了。

雖然如今成都發展高新產業,又推人才優勢,但姑且不說西南諸大學雖然頂著958、211大學,可其內在科研實力跟師資力量根本競爭不過東南跟京津,再者互聯網高新企業又需要緊貼資本跟全國政策,或許在短期內成都以及其他地方城市能夠招徠一些互聯網企業,但一旦遇冷,首先被割棄掉的也會是這些企業。

諸如錘子科技這等二流燒錢企業在吃幹抹盡之後,就揮了揮小手,告別了成都...

再者,房價騰貴的如成都、南京這些城市,也很難吸引到高新密集型產業的進入,華為之所以離開深圳,前往東莞,房價就是一個核心原因。

而令人悲傷的是,成都這些年裡為了卯足勁全力發展經濟,實行集約化發展,這雖然能帶來一定的成本下降,可也犧牲了自己的環境,在經過數年治理之後,成都2018年全年空氣達標天數不過251天,而同為西南旅遊名城的昆明空氣達標天數卻為362天,也在全力發展經的貴陽則為347天,而仍為製造業工業重鎮的重慶也有303天。

所謂天命所許,人力難改,尤其是經濟之勢,如水導流,五百年前成都就是華夏名都,而當時紐約還是一片荒蕪。不過事在人為,經濟發展之途,貴在利民興業,誰為第五城不過虛名而已,所以成都有沒有一線城市的命其實並不重要。

話又轉來,成都作為旅遊名城,深諳有曝光才有流量之道,所謂第五城的虛名之爭,或許只是一種宣傳口徑而已,實際並不用為此當真。


真實星球


成都人看待這種問題哈,就跟地震來了一樣,哦,有人又在扯成都勒皮啊?來!二條!!……哎呀扯啥子嘛天道黑找不到批事幹,五筒!…嘿!站到!!碰!哎呀說球他們勒~今天晚上整紅苕稀飯還有燈盞窩回鍋肉哈!……等哈我看哈堂子多,那個話題轉發給我看看評論都在說成都的啥子吃的嘛,你碰五筒退三筒嗦,我槓一哈看能不能自摸哈……………………我給你說……這個才是成都……真的………絕對是真的………


ARPHA141


首先弄清什麼是一線城市的“病”:

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變差,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房價虛高,收入配不上房價還不想離開,成都現在確實有這些病,但這是城市擴張中必須經歷的,沒有這個過程,沒有這個病,就不可能成為一線城市。

其次什麼是一線城市的“命”:

政治地位突出,輻射力和影響力強大,經濟實力雄厚(GDP總量和人均靠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地方財政收入較高),科教實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完整,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和產業,有較高的國內國際知名度,有發達完善的市內交通和域外交通,市民人文素養較高等等,這些方面,目前的成都還不夠,但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成都還是可以成為一線城市的。一線城市的“命”,是靠努力爭取的,是靠奮鬥實現的,不能浮躁,不能膨脹,要腳踏實地。首先要解決大多數人的收入問題,還要能帶動一片,我們看北上廣深周邊都沒有“貧困戶”,如果成都能帶動一方致富,那它就有一線城市的“命”了。


無語石1


首先說這個命題就非常理扯,明顯帶有強烈的個人傾向性,應該是一個和成都存在競爭關係的城市的市儈提出來的。一線有世界一線和國別一線之分,在國內是一線在國際上不一定是一線,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線城市,如印度的孟買在它自己的國家肯定當之無愧的一線,但如果放在中國,恐怕二線都勉強。

成都在世界城市排名上位列二線強,等級為BeTa+,僅次於北上廣深。而成都在國內已經連續幾年被列入新一線首位,其在國內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其實大多去過成都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喜歡上成都,每年成都的人才吸引力也名列前茅,時尚指數甚至超過深圳。就中國96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14億人口規模,13.6萬億美元GDP,只有四個一線城市顯然不能滿足城市化需求,所以未來會有新的一線城市出現。

成都擁有成為一線城市的諸多優勢和基礎:其一,城市規模無論是人口數量、建成區面積,還是GDP、金融業及奢侈品店面,還是對外交往及國際化,很多指標都達到了一線的標準。其二,成都的所謂區位劣勢反而會成為它的優勢,隨著川藏、成蘭、成寧、成格庫伊等西向戰略鐵路的陸續建成,成都將成為中國東西交匯的中心點,並依託蓉歐鐵路港成為開放前沿。其三,成都一直以來都是西部首位城市,政治地位很高,很多大區機構和領事館都設在成都,成都也是西藏實際上的第二首府,也是吸引西部諸多省區的移民熱點城市。其四,成都是國際旅遊熱點城市,其美食和大熊貓享譽天下,其航空旅客人數已經超過深圳,說明成都較高國的際化程度。

成都要成為和北上廣深一樣真正意義上的一線城市,主要短板在經濟方面,GDP僅僅排在全國第八,前面還有天津重慶和蘇州,所以成都需要提升經濟趕超力。目前成都在經濟發展方面也開始了大的戰略佈局,天府新區科學城一旦建成將具有很大引領力,蓉歐鐵路港及歐洲產業城規劃相當龐大,東進更是將成都建設為世界城市的宏偉戰略。預計2019年成都的人均GDP將達到11萬左右,2021年成都的GDP將突破2萬億元。

所以成都邁入一線城市是大概率的事,這個時間節點應該差不多在2020-2022年期間。


藝人美家裝飾簡美整家


如果在網上問誰最接近於成為“一線城市”,全國絕大多數網友都會異口同聲說:“成都”!因為它每年各項打分綜合評分都是100分,而且多年都排在“新一線城市”首位。

然而,我看到真正在討論這一問題時,不少成都網友卻說:“不關心幾線”,“不稀罕、不在乎”,“只有那些'新成都人'才非常關心成為一線”。咋個以前只要對成都打分排名稍有異議就堅決激烈果斷地懟回去的成都人現在變得謙虛低調起來呢?原來是已經進行了一些時候的討論,有“磚家”、外地網友說“成都有一線城市的'病',卻沒有一線城市的'命'”,還說“成都永遠不可能成為一線城市!”這就使成都人很氣憤、很傷心。

其實讓我看,一線城市也沒啥了不起,成都也完全可以成為一線城市!

“上北深廣”四個所謂“舊一線”城市就只有兩個“硬”貨:一個“GDP”,一個“中超”。它們每個城市GDP都超過2萬億,“上北”去年還“過3”;它們每個城市都有中超球隊,好象“上北廣”分別還有兩支。

看下成都:GDP去年達1萬5千億,足球隊也升入了乙級。雖然有差距,但不大。

只要成都人努力,今年底GDP爭取1萬7、8,球隊爭取升入甲級;明年底GDP就可望達到2萬億,球隊也有希望衝入中超。到那時,還有誰敢說成都沒有一線的“命”?“第一財經”將會抬著成都進一線!

成都,加油!加油!!


曉康929


成都沒有一線城市的“命”,但也沒有一線城市的“病”

這個問題有失偏頗了,成都雖然沒有北上廣深那樣發達的經濟,但這座城市的底蘊和包容性還是非常值得欽佩的。

通過看一些人,就能體會到這座城市。

首先,成都人給我的感覺是人品不錯。

認識一些成都的朋友,各行各業都有,感覺他們人品不錯。

包容,有涵養,敢做敢說,有立場,寧可傷人也要說真話。

男人,女人都是如此。

第二,生活有質量。

他們的生活,檔次不同,但都非常有質量。

比如,有的人定期出去旅遊,國內或者國外;有的人喜歡自己做美食,獨具地方特色;有的人會做衣服,給親朋好友做。

第三,開放性強。

舉一個例子吧。有位朋友的孩子,高中畢業後沒去上大學,竟然去學做廚師。朋友還大力支持。

第四,生活悠閒。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

這些人如此,那這座城市,怎麼會有一線城市的“病”呢?

所以,成都沒有一線城市的“命”,但也沒有一線城市的“病”,這是一座很好很適合生活的城市。就是,最近房價太貴了。


靜觀財經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個城市異軍突起,飛速發展,也會招來熱嘲冷諷,這不奇怪!很符合邏輯。

以成都的地理位置,深處內地,既沒有天然良港,也不是直轄市,特區,卻有著傲人的業績,躋身於新一線城市之首。引來其它條件優越城市的吐槽,忌妒,做為成都,除了心中暗自高興,還是竊喜。成都有一線城市的病,這是發展中的陣痛,待地鐵全面開花,十二大中心城區建設完成,病會自然痊癒。

有沒有一線城市的命,對於成都市民來說,真的不是很重要!


宋思考


要評價這句話,得從“成都有沒有一線城市的命”和“成都有沒有得一線城市的病”這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看成都有沒有一線城市的“命”。現在公認的一線城市有四個,但從中美城市發展對比來看,中國一線城市數量還是比較少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深,國內繼續出現一線城市的概率很大。目前一般是按照城市的發展水平、生活水平、輻射帶動能力、人才吸引能力等方面劃分一線城市。而從這些方面來看,成都是完全有希望成為下一個一線城市的。在地緣上,成都是當之無愧的西部門戶,天生就有成為一線城市的使命,一方面成都鐵路連接歐洲等國際地區,航空暢達全球的各個角度,另一方面成都又靠近西部各人口重心,遠離北上廣深,能最大限度的集聚人口和企業資源而不流失。在交通上,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鐵路集裝箱站,同時航空旅客吞吐量位於全國第四。在產業上,成都產業佈局合理,電子等新興產業走在全國前列。其他優勢在這就不展開說了,另外說一點,目前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都有著較為知名城市形象,如上海是經濟中心、深圳是科創中心……,而成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商業環境良好,在發展服務業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加之成都目前正在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遊名城等“三城三都”,未來成都發展為中國的“國際之都”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接下來說第二個問題,成都是否得了一線城市的“病”。大城市病簡單來說就是由於人口、產業等迅速發展,而導致的資源供給不足、環境汙染突出、公共服務資源供給不足等問題。任何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難免會面臨問題,但成都所面臨的問題卻不能屬於“一線城市病”。從資源供給來看,成都的房價僅是一線城市的四分之一,並且房價逐漸企穩,不存在北上廣深房價過高的病症。從公共服務來看,近年來成都的醫療、教育等資源數量不斷增加,且資源配備已逐漸向北上廣深靠攏。從生活環境來看,成都正在打造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預計到2020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70%以上,生態環境近年來也是不斷向上向好。從各種方面來看,成都已通過良好的規劃發展,很好的避免了部分一線城市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

以上例子完全可以駁斥“成都沒有一線城市的命,卻得了一線城市的病”這句話,甚至可以說說事實與其正好相反。當然成都目前還不屬於一線城市,城市發展也面臨著輻射帶動性有待提高等問題,但一線城市是可以努力爭取的,關鍵是不能浮躁、不能膨脹,要腳踏實地,相信成都在未來必將達到一線城市的標準,同時成都健康穩定的發展又能避免患上各類“城市病”。


愛吃西紅柿


成都,位於四川平原核心位置,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不折不扣的天府之國。成都,幾千年孕育的金沙文明,滋潤著巴蜀兒女,至今璀璨奪目,熠熠生輝。

邁進新時代的今天,成都經濟和社會水平不斷髮展,成都已經躋身於新一線城市,然而,一線城市普遍呈現的“病”態也隨之顯現。怎樣才能去粗取精,去“病”保“命”?答案是明確的,人定勝天,要擼起袖子加油幹,成都才能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只有加油幹,才能除去一線城市的“病”,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一線城市湧現出來的“病”,其實是完全可以解決的,只要按照新的發展理念,直面問題,苦幹實幹加巧幹,就沒有醫不好的病。

只有加油幹,才能保住一線城市的“命”,宜業宜居、公園城市、青山綠水,只要堅持新的發展理念,敢於拋灑汗水,就能夠把勾畫的美麗藍圖變成現實。成都才是一座名副其實、可持續發展的一線大都市。


威斯康辛15


一般問這類問題的人,估計沒有在成都生活過。

肯定不是指成都的房價,從房價來講,成都的均價,一般是北上深一線城市的四分之一。人口總量,這個上漲確實比較快,已經1600多萬了,也說明城市的吸引力很強。

交通,沒有北上深那麼擠,擁堵程度在全國排名10左右吧。

而且成都是多中心發展,跟北京形成了區別。

醫院的擁擠?雖然有華西坐鎮,但也不像北京上海那麼擠。

所以,一線城市的病,成都很多都沒有。


再說一線城市的命,這正是成都在努力的,根本不是沒有這個命,而是正在努力靠近。經濟總量、人均GDP與人均收入、高鐵網絡、上市公司這幾點,離一線城市有不小的差別。

但在航空、旅遊收入、會展、公園、書店、酒吧、茶館、奢侈品、快時尚等總量方面,緊跟北京上海之後,比廣州深圳還要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