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德魯克“目標管理”:企業解決問題的能力,取決於目標管理的水平

德魯克“目標管理”:企業解決問題的能力,取決於目標管理的水平

不是有了目標才有工作,而是有了目標才能確定工作。

據說,一位朋友到華為訪問時,講了一個智者的故事:

五十年前有兩個青年在抬石頭修教堂,一個智者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一個青年說在抬石頭,另外一個青年則說在修教堂。五十年後,說抬石頭的人還在抬石頭,說修教堂的已成了哲學家。

任正非把這個故事講給華為市場部的人聽,還說,

“我們瞄準了一個發展大目標,做的事情是天天在‘抬石頭’,但是總目標是為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所以我們每天都在‘修教堂’,五十年後你們可能就修成了哲學家、企業家,或成為一個很好的管理者和專家。

大家想想,在公司裡你的工作總目標是‘修教堂’,而你的人生目標不是也在變化嗎?”

你是在“抬石頭”還是在“修教堂”呢?很多時候,目標不同,結果就不同。華為要求員工瞭解公司的奮鬥大目標,還要求員工以“企業發展大目標”來牽引日常工作,任正非相信,工作意義不同,工作的質量自然不同。

01

目標管理是第一要務,

“沒有目標,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優秀的企業,從不放任自由,公司對團隊有期望、老闆對業績有要求、員工對目標有渴望,三者合一往往能推動一家企業快速發展。這其中,目標管理起了很大的作用。

插坐學院CEO何川認為“沒有目標,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在他看來,沒有目標體現在2個方面:

第一,不清楚工作目標。這種情況下,員工會陷入一種“不知道為什麼工作、什麼才叫合格”的狀態;

第二,清楚目標但是不承諾工作目標。這種情況下,員工會陷入“不重視目標完成度”的狀態,說白了,完成沒完成、業績好不好、表現優不優,差別不大。

何川說,“大部分團隊的氛圍不好、業績不佳,都是從這2點開始的。如果不解決團隊的工作目標問題,管理工作就沒必要開展。”

這和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目標管理”的理念一致。

目標管理是一種管理方法,是德魯克於1954年在《管理實踐》一書中提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經濟由恢復轉向迅速發展的時期,企業急需採用新的方法調動員工積極性以提高競爭力。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目標管理出現並被廣泛應用,很快為日本、西歐國家的企業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據說當時的東成印刷公司和現在遊戲界赫赫有名的任天堂公司,都是目標管理的受益者。

德魯克認為,並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所以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如果一個領域沒有目標,這個領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視。

傳統的管理方式重視人的因素,強調建立目標鎖鏈與目標體系,重視成果。德魯克提出的目標管理與傳統管理方式相比,有4個特點:

第一,目標管理首先強調的是客體,要求管理者要確定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說目標先行,更重視目標這個客體的因素。

第二,在實現過程中,德魯克更強調“參與決策”,也就是說,首先上級和下級要共同參與選擇設定不同層次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再談目標轉化。

轉化過程既是“自上而下”的,又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說,在企業個體員工的積極參與下,自上而下地確定工作目標,並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證目標實現。

第三,為了實現目標,德魯克建議管理者規定時限,並不鼓勵不休止的努力和奮鬥,更強調階段性成果、反饋、激勵和覆盤。

第四,目標管理還非常強調評價績效,希望通過目標管理中的評價機制和績效反饋,來為團隊創造一種激勵的環境。

這4個特點可以概括為明確的目標、參與決策、規定時限、評價績效。

德魯克認為,目標管理是管理的第一要務,這被學界和許多企業的實踐所支持。

根據美國管理心理學家維克多·弗魯姆的期望理論,人們在工作中的積極性或努力程度(激發力量)是效價和期望值的乘積。這裡的期望值相當於預先設定的目標。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早期研究發現,明確的目標要比只要求人們盡力去做有更高的業績,而且高水平的業績是和高目標相聯繫的。

02

目標管理前的2件事:

“完不成”與”意義何在”

在目標管理之前,管理者必須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有些目標總是完不成、目標管理的意義到底在哪。

為什麼我們經常陷入訂目標卻完不成的死循環,心理學大師理查德·懷斯曼在《發現你的行動力》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思維慣性在我們大腦中根深蒂固,我們一直受其擺佈,這也成為我們改變自我的特大阻礙。理查德認為,只要改變行為,就能輕易改變想法和情緒,獲得扭轉人生的行動力。

本來通常的次序是,感受不良情緒、意識到心情不好,最後再體現在行動上。如果先在行動上假裝情緒好,反過來影響意識。也就是說,你可以因為開心而跳舞,也可以因為跳舞而開心。

很多時候,實現目標的動力和先讓自己情緒好起來的動力是一樣的,這取決於你究竟多想把事做好。這麼說絕對不是灌雞湯,意志很大程度是影響行動的。

不為實現不了目標而找藉口,多為如何實現找方法、下功夫,不管是企業、老闆還是員工,離實現目標的正向循環就會越來越近。

認識了“思維慣性”這個阻礙因素,就到了思考目標管理的意義。

《經理人的困境》一書的作者傑西·索斯特林認為,“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專注於目標,卻沒有考慮這麼做的意義,導致難以堅持完成目標,或者目標完成後,發現成功後的感受與預期有所偏差。

與此同時,傑西提出了3種提升意義感的目標制定方法:制定小目標而不是大目標、把意義和成就相連、向內找尋答案。

首先,傑西認為小目標與日常經驗的連接更深刻,人們感受的意義,往往來源於具體的小事情。關注小目標,不僅能提高人們對事件進程的把控,更能提高人們的安全感,尤其是心理安全因素,這對於實現大目標有很大意義。

其次,如果成就代表“是什麼”,那意義就代表“為什麼”,把“是什麼”和“為什麼”相連,就讓“為什麼”的結果導向更明顯,反過來,知道了意義,就更能促進成就的實現。

再次,企業制定目標,很多時候是和競爭對手的比賽,但放開其他企業的對比,企業自身的價值是什麼,這就是“向內尋找答案”。

不要人云亦云,找到自身可以長期穩定提供價值的方式,才能幫助企業制定和實現目標。

03

目標管理:德魯克的三板斧

如何實現目標管理,德魯克給出了3步法:制定-分解-考核。

首先,制定目標,制定後就要去執行。

最高層管理者確定了組織目標,這樣的目標也許不止一個,那麼就要對目標之間的關聯性、目標本身的階段性、目標實現的過程與結果做出預判,除此之外,還需要數據採集系統、差距檢查與分析,並且提供及時激勵制度的支撐。

德魯克強調,目標定下了,就不要再去討論它的合理性,而要把重點放在看結果而不是“追根溯源”上。

第二,分解目標,任務、時間和考核要具體。

制定目標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如何實現呢,首先就是分解。注意,德魯克將分解目標視為管理者的工作,也就是說,管理者不光是那個制定目標、告知下屬的人,他還必須是清楚地分解了目標,明確地告訴員工“你可以從這裡開始,你的工作大致可以分幾步完成”的人。

這和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會不會相違背呢?事實上,這是管理者管理水平的具體體現,他們在分解和分配任務的時候,對員工提出細化的執行建議和要求,明確期望和方法,是切實幫助員工提高工作效率的表現,幫助他們克服具體困難。

什麼是有效分解呢,就是將企業目標轉變成各個部門以及各個人的分目標,大目標變成小目標,小目標變成執行細則,在這裡,管理者必須注意3點:

1.“夠得著”的目標。

過大、過高的目標不僅不會激發員工的動力,還會削弱他們的信心,讓人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挑戰性,一個是可實現性。挑戰激發幹勁,但前提是可實現。

而設定本身就是學問,有研究人員建議目標的設定採取“浮動式”,也就是說,不要給一個單一的目標,而是給一個浮動範圍,因為面對單一的目標,人就會選一個相對容易完成的,並且還有點挑戰性的數字,或者是選一個折中的方案。但浮動目標則是兼具這兩個因素,所以目標更容易實現。

2.遵循“目標管理”的特點,這裡分解的目標必須有時間限制。

這就是告訴員工,這是你未來某一段時間的核心業務,如果有唯一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這件,你需要在限定時間裡讓團隊看到你的成績;

3.分解的目標更要具體。

比如說,“提高單位產量”這個目標就不具體,如果換成“每月提高10噸產量”就具體清楚多了。其實“具體性”本身對於管理者的幫助更大,對目標越是具體,就越具有“可衡量、可實現”性。

你給下屬制定目標,不是為了難為他們,而是為了幫助他們實現和成功的,只有下屬的目標都實現了,你作為領導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而一旦出現問題,他們的任務越具體,你就越是能最快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而目標實現了,你去衡量、評估、獎勵員工的時候,也就更加有據可依。

吳軍在《硅谷來信》中介紹了谷歌的目標管理方法:

首先,谷歌的員工,會在每個季度開始的時候,給自己制定一個或幾個不等的目標,除了制定,他們還要衡量目標是不是能達成關鍵結果,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OKR(Objectives、Key Results)。

為了管理更加透明化,也為了激勵員工,每個谷歌員工的OKR都會被放到自己的網頁上,大約半頁到一頁紙,但是保證所有人都能看到。

這麼做的好處是,誰制定了、誰沒制定,一目瞭然。幾乎沒有管理者會去催促員工,吳軍說,很多時候大家看到你的網頁一片空白,你自己會先不好意思。

光制定肯定還沒完,到了季度結束的時候,每個人都要給自己打分。完成是1分,沒完成是0 ,0到1之間的,是部分完成的。

谷歌強調每個人制定的目標要有挑戰性,如果哪位員工完成目標的情況總是1,這不一定說明他工作好,很有可能是挑戰性不夠。所以合理恰當的情況下,大家完成的目標都在0.7-0.8左右。

第三,考核目標,獎懲得當。

前面說了,不管是大目標還是小目標,時間到了必須覆盤,這當然涉及獎懲。

在客觀的考核、評價過後,對實現目標的過程進行復盤,對取得成績的員工進行獎勵就是激勵他們更好地實現更多的目標。相反,目標沒有完成,也要給予懲罰,當然比起懲罰,作為管理者更要明白找到問題本質的重要性:

為什麼這一次目標沒有實現,是過程還是方式,是主觀還是客觀原因……深究就是為了企業長久、穩定的發展,總結利弊不應該流為程序,而應該實實在在地變成進步的動力。

最後

德魯克認為,目標管理是管理的第一要務,這是因為,很多時候,企業解決問題的能力、服務客戶的質量、穩定前進的速度,都取決於目標管理的水平。

做好目標管理,則是用管理的力量,提升核心競爭力。

作者/蔡不蔡

(www.ceconlin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