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千古第一“仁”帝趙禎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相信大家聽到這句唱詞就知道形容的是開封府的包拯。包拯在當時正是宋仁宗的手下,我們知道包拯是一個特別鐵面無私的人,他敢於直言面對所有的事情,就連皇帝都敢指責。有這樣一個故事,宋仁宗想要封張貴妃的叔叔張堯佐當三司使兼宣徽使,三司使分別管理財政收支、租賦與鹽鐵專賣事務。但是身為御史的包拯卻不同意。而宋仁宗又說不如讓張堯佐當個粗官——節度使。對於這件事情包拯是同意的,但是對於宋仁宗的“粗官”這個說法卻非常的有意見,因為當時宋太祖、太宗都當過節度使,所以包拯的情緒非常的激動,不希望宋仁宗把這個官列為“粗官”一類。要知道當時的包拯因為情緒激動,都把唾沫星子噴到了宋仁宗的臉上,但是宋仁宗卻絲毫的不介意。他回到後宮指著臉上對張氏說:“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在北宋的幾個皇帝裡,宋仁宗是最受歡迎的一位。關於宋仁宗的故事有很多,主要就是宋仁宗的“仁”。所以很多人都說,如果包拯不是遇到了宋仁宗,那麼這個世界上很有可能會少了一個包青天。

千古第一“仁”帝趙禎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去世,才開始親政。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後世的稱讚,史稱“嘉祐之治(是宋仁宗的第九個和最後一個年號)”。趙禎不光對人仁慈寬厚,身為九五至尊,但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衣食非常簡樸,史書中記錄了他大量嚴於律己的故事。有一次,趙禎在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趙禎回宮後,著急的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趙禎:“陛下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趙禎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朕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

千古第一“仁”帝趙禎

趙楨的生活也較檢點。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gé)蜊。趙楨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二十八枚,每枚錢一千。趙楨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二萬八千錢,朕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還有一次,趙禎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朕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朕寧願忍一時之餓。”

千古第一“仁”帝趙禎

這些故事都是說明宋仁宗的仁、明,但是作為一個皇帝,我們應該從文治武功來綜合評價他。從文治來說,仁宗皇帝是做得不錯的,他的善良為當時的社會營造出了非常良好的氛圍,整個國家的氣氛是非常和諧的。宋仁宗極能得人,北宋當時養士數十年,到了宋仁宗那會已經開枝散葉,而仁宗一朝的名臣,有名的如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歐陽修、呂夷簡、龐籍、包拯、王安石、呂公著、呂公弼、司馬光、韓維、韓絳、韓縝、張方平等等。而在武功上,宋仁宗就裡偉大差很遠了,趙禎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仁宗一朝的宋軍被李元昊打得可是夠嗆,基本可以算得上是“滿地找牙”了。但是這一點也不能全怪他,畢竟宋朝自開國以來因為政策原因軍事上就一直軟綿綿的。

千古第一“仁”帝趙禎

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定難軍節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遼和宋”的國策,於寶元元年(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宋夏間維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從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開三次大戰,宋軍皆先勝後敗。西夏雖在宋夏戰爭中接連取得勝利,但自身亦傷亡近半,國力難支。在受到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宋、夏終於謀求妥協,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自此後,宋夏關係趨於緩和,維持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千古第一“仁”帝趙禎

宋仁宗唯一做過的“壞事”應該就斷了柳永功名之路。那麼柳三變同學到底是哪裡得罪了皇帝呢?因為柳永科舉不中趁著酒意寫下了《鶴沖天》,正是這首詞給他的命運帶來了巨大的打擊。這首詞語言很淺顯,詞的上闋說,這次榜上無名,乃發揮失常純屬偶然。失敗了一次沒啥大不了,反正我是個才子詞人,是不穿官服的國之棟樑。總之表達了對官場的不屑與不滿,表現柳永自信、狂妄。下闋就更加不著調了。我失去了仕途,卻贏得了歡樂。特別可恨的是,柳永竟然公開和體制決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所謂仕途一切都是浮雲,乾脆青春作伴,遊戲紅塵好了。這首詞傳到了宋仁宗那裡,其實宋仁宗私下裡很喜歡柳永的詞,但柳永的詞分明是在挑戰社會主流價值觀,於是仁宗很惱火。於是御筆一揮,“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淺斟低酌,何要浮名,且填詞去”。皇帝金口玉言,於是柳永的仕途就此戛然而止。反正只要仁宗還活著,柳三變不改名想考上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